??老师是带领我们走向成功的顶塔,刚进入学校的老师一般都会被要求,课后写教学笔记。教学笔记可以记录老师在课堂上存在的问题,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2022(最新)》,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2022(最新)(篇一)
??初中数学基础知识点
??平方根:①如果一个正数X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正数X就叫做A的算术平方根。②如果一个数X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平方根。③一个正数有2个平方根/0的平方根为0/负数没有平方根。④求一个数A的平方根运算,叫做开平方,其中A叫做被开方数。
??立方根:①如果一个数X的立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立方根。②正数的立方根是正数、0的立方根是0、负数的立方根是负数。③求一个数A的立方根的运算叫开立方,其中A叫做被开方数。
??实数:①实数分有理数和无理数。②在实数范围内,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的意义和有理数范围内的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的意义完全一样。③每一个实数都可以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
??初中数学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知识点
??1.定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平行四边形
??2.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1)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行且相等;
??(2)平行四边形的邻角互补,对角相等;
??(3)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3.平行四边形的判定
??平行四边形是几何中一个重要内容,如何根据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判定一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是个重点,下面就对平行四边形的五种判定方法,进行划分:
??第一类:与四边形的对边有关
??(1)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第二类:与四边形的对角有关
??(4)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第三类:与四边形的对角线有关
??(5)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初中数学函数知识点总结
??1.一次函数
??(1)定义:形如y=kx+b(k、b是常数,且k≠0)的函数,叫做一次函数。特别地,当b=0时,y是x的正比例函数。即:y=kx(k为常数,k≠0)
??所以,正比例函数是特殊的一次函数。
??(2)一次函数的图像及性质:
??1在一次函数上的任意一点P(x,y),都满足等式:y=kx+b。
??2一次函数与y轴交点的坐标总是(0,b),与x轴总是交于(-b/k,0)。
??3正比例函数的图像总是过原点。
??4k,b与函数图像所在象限的关系:
??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当k
??当k>0,b>0时,直线通过一、二、三象限;
??当k>0,b
??当k0时,直线通过一、二、四象限;
??当k
??当b=0时,直线通过原点O(0,0)表示的是正比例函数的图像。
??这时,当k>0时,直线只通过一、三象限;当k
??2.二次函数
??(1)定义:一般地,自变量x和因变量y之间存在如下关系:y=ax^2+bx+c(a,b,c为常数,a≠0,),称y为x的二次函数。
??(2)二次函数的三种表达式
??一般式:y=ax^2+bx+c(a,b,c为常数,a≠0);
??顶点式:y=a(x-h)^2+k(抛物线的顶点P(h,k));
??交点式:
??(3)二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1二次函数的图像是一条抛物线。
??2抛物线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为直线x=-b/2a。
??特别地,当b=0时,抛物线的对称轴是y轴(即直线x=0)。
??3二次项系数a决定抛物线的开口方向。
??当a>0时,抛物线向上开口;
??当a
??4一次项系数b和二次项系数a共同决定对称轴的位置。
??当a与b同号时(即ab>0),对称轴在y轴左;
??当a与b异号时(即ab
??5抛物线与x轴交点个数
??Δ=b^2-4ac>0时,抛物线与x轴有2个交点;
??Δ=b^2-4ac=0时,抛物线与x轴有1个交点;
??Δ=b^2-4ac
??3.反比例函数
??(1)定义:形如y=k/x(k为常数且k≠0) 的函数,叫做反比例函数。
??(2)反比例函数图像性质:
??1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为双曲线;
??当K>0时,反比例函数图像经过一,三象限,是减函数;
??当K
??反比例函数图像只能无限趋向于坐标轴,无法和坐标轴相交。
??2由于反比例函数属于奇函数,有f(-x)=-f(x),图像关于原点对称。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2022(最新)(篇二)
??一、平移变换:
??1。概念: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沿着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这样的图形运动叫做平移。
??2。性质:(1)平移前后图形全等;
??(2)对应点连线平行或在同一直线上且相等。
??3。平移的作图步骤和方法:
??(1)分清题目要求,确定平移的方向和平移的距离;
??(2)分析所作的图形,找出构成图形的关健点;
??(3)沿一定的方向,按一定的距离平移各个关健点;
??(4)连接所作的各个关键点,并标上相应的字母;
??(5)写出结论。
??二、旋转变换:
??1。概念: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绕一个定点沿某个方向转动一个角度,这样的图形运动叫做旋转。
??说明:
??(1)图形的旋转是由旋转中心和旋转的角度所决定的;
??(2)旋转过程中旋转中心始终保持不动。
??(3)旋转过程中旋转的方向是相同的。
??(4)旋转过程静止时,图形上一个点的旋转角度是一样的。⑤旋转不改变图形的大小和形状。
??2。性质:
??(1)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
??(2)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线段的夹角等于旋转角;
??(3)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
??3。旋转作图的步骤和方法:
??(1)确定旋转中心及旋转方向、旋转角;
??(2)找出图形的关键点;
??(3)将图形的关键点和旋转中心连接起来,然后按旋转方向分别将它们旋转一个旋转角度数,得到这些关键点的对应点;
??(4)按原图形顺次连接这些对应点,所得到的图形就是旋转后的图形。
??说明:在旋转作图时,一对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夹角即为旋转角。
??常见考法
??(1)把平移旋转结合起来证明三角形全等;
??(2)利用平移变换与旋转变换的性质,设计一些题目。
??误区提醒
??(1)弄反了坐标平移的上加下减,左减右加的规律;
??(2)平移与旋转的性质没有掌握。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2022(最新)(篇三)
??三角形的知识点
??1、三角形: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2、三角形的分类
??3、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4、高: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直线作垂线,顶点和垂足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
??5、中线:在三角形中,连接一个顶点和它的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线。
??6、角平分线:三角形的一个内角的平分线与这个角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和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7、高线、中线、角平分线的意义和做法
??8、三角形的稳定性:三角形的形状是固定的,三角形的这个性质叫三角形的稳定性。
??9、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推论1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推论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和
??推论3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外角和的一半
??10、三角形的外角:三角形的一条边与另一条边延长线的夹角,叫做三角形的外角。
??11、三角形外角的性质
??(1)顶点是三角形的一个顶点,一边是三角形的一边,另一边是三角形的一边的延长线;
??(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和;
??(3)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与它不相邻的任一内角;
??(4)三角形的外角和是360°。
??四边形(含多边形)知识点、概念总结
??一、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性质及判定
??1、两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性质:
??(1)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且平行
??(2)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邻角互补
??(3)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3、判定:
??(1)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4)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5)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4、对称性:平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
??二、矩形的定义、性质及判定
??1、定义: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矩形
??2、性质: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3、判定:
??(1)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矩形
??(2)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3)两条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4、对称性:矩形是轴对称图形也是中心对称图形。
??三、菱形的定义、性质及判定
??1、定义: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菱形
??(1)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2)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3)菱形被两条对角线分成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
??(4)菱形的面积等于两条对角线长的积的一半
??2、s菱=争6(n、6分别为对角线长)
??3、判定:
??(1)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菱形
??(2)四条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3)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4、对称性:菱形是轴对称图形也是中心对称图形
??四、正方形定义、性质及判定
??1、定义:有一组邻边相等并且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正方形
??2、性质:
??(1)正方形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都相等
??(2)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并且互相垂直平分,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3)正方形的一条对角线把正方形分成两个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
??(4)正方形的对角线与边的夹角是45°
??(5)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把这个正方形分成四个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
??3、判定:
??(1)先判定一个四边形是矩形,再判定出有一组邻边相等
??(2)先判定一个四边形是菱形,再判定出有一个角是直角
??4、对称性:正方形是轴对称图形也是中心对称图形
??五、梯形的定义、等腰梯形的性质及判定
??1、定义: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是梯形。两腰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一腰垂直于底的梯形是直角梯形
??2、等腰梯形的性质:等腰梯形的两腰相等;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两条对角线相等
??3、等腰梯形的判定:两腰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两条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4、对称性:等腰梯形是轴对称图形
??六、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三角形的第三边并等于第三边的一半;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梯形的两底并等于两底和的一半。
??七、线段的重心是线段的中点;平行四边形的重心是两对角线的交点;三角形的重心是三条中线的交点。
??八、依次连接任意一个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叫中点四边形。
??九、多边形
??1、多边形:在平面内,由一些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做多边形。
??2、多边形的内角:多边形相邻两边组成的角叫做它的内角。
??3、多边形的外角:多边形的一边与它的邻边的延长线组成的角叫做多边形的外角。
??4、多边形的对角线:连接多边形不相邻的两个顶点的线段,叫做多边形的对角线。
??5、多边形的分类:分为凸多边形及凹多边形,凸多边形又可称为平面多边形,凹多边形又称空间多边形。多边形还可以分为正多边形和非正多边形。正多边形各边相等且各内角相等。
??6、正多边形:在平面内,各个角都相等,各条边都相等的多边形叫做正多边形。
??7、平面镶嵌:用一些不重叠摆放的多边形把平面的一部分完全覆盖,叫做用多边形覆盖平面。
??8、公式与性质
??多边形内角和公式: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n-2)·180°
??9、多边形外角和定理:
??(1)n边形外角和等于n·180°-(n-2)·180°=360°
??(2)边形的每个内角与它相邻的外角是邻补角,所以n边形内角和加外角和等于n·180°
??10、多边形对角线的条数:
??(1)从n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可以引(n-3)条对角线,把多边形分词(n-2)个三角形
??(2)n边形共有n(n-3)/2条对角线
??圆知识点、概念总结
??1、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
??2、垂径定理: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这条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推论1①(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②弦的垂直平分线经过圆心,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③平分弦所对的一条弧的直径,垂直平分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另一条弧
??推论2圆的两条平行弦所夹的弧相等
??3、圆是以圆心为对称中心的中心对称图形
??4、圆是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5、圆的内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小于半径的点的集合
??6、圆的外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大于半径的点的集合
??7、同圆或等圆的半径相等
??8、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是以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半径的圆
??9、定理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相等,所对的弦的弦心距相等
??10、推论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个圆心角、两条弧、两条弦或两弦的弦心距中有一组量相等那么它们所对应的其余各组量都相等。
??11、定理:圆的内接四边形的对角互补,并且任何一个外角都等于它的内对角
??12、①直线L和⊙O相交d
??②直线L和⊙O相切d=r
??③直线L和⊙O相离d>r
??13、切线的判定定理:经过半径的外端并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14、切线的性质定理:圆的切线垂直于经过切点的半径
??15、推论1经过圆心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切点
??16、推论2经过切点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圆心
??17、切线长定理: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它们的切线长相等,圆心和这一点的连线平分两条切线的夹角
??18、圆的外切四边形的两组对边的和相等,外角等于内对角
??19、如果两个圆相切,那么切点一定在连心线上
??20、①两圆外离d>R+r
??②两圆外切d=R+r
??③两圆相交R-rr)
??④两圆内切d=R-r(R>r)⑤两圆内含dr)
??21、定理:相交两圆的连心线垂直平分两圆的公共弦
??22、定理:把圆分成n(n≥3):
??(1)依次连结各分点所得的多边形是这个圆的内接正n边形
??(2)经过各分点作圆的切线,以相邻切线的交点为顶点的多边形是这个圆的外切正n边形
??23、定理:任何正多边形都有一个外接圆和一个内切圆,这两个圆是同心圆
??24、正n边形的每个内角都等于(n-2)×180°/n
??25、定理:正n边形的半径和边心距把正n边形分成2n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
??26、正n边形的面积Sn=pnrn/2p表示正n边形的周长
??27、正三角形面积√3a/4a表示边长
??28、如果在一个顶点周围有k个正n边形的角,由于这些角的和应为360°,因此k×(n-2)180°/n=360°化为(n-2)(k-2)=4
??29、弧长计算公式:L=n兀R/180
??30、扇形面积公式:S扇形=n兀R^2/360=LR/2
??31、内公切线长=d-(R-r)外公切线长=d-(R+r)
??32、定理: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33、推论1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周角所对的弧也相等
??34、推论2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
??35、弧长公式l=a*ra是圆心角的弧度数r>0扇形面积公式s=1/2*l*r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2022(最新)(篇四)
??第二章整式的加减
??2、1整式
??1、单项式:由数字和字母乘积组成的式子。系数,单项式的次数、单项式指的是数或字母的积的代数式、单独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单项式、因此,判断代数式是否是单项式,关键要看代数式中数与字母是否是乘积关系,即分母中不含有字母,若式子中含有加、减运算关系,其也不是单项式、
??2、单项式的系数:是指单项式中的数字因数;
??3、单项数的次数:是指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的和、
??4、多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判断代数式是否是多项式,关键要看代数式中的每一项是否是单项式、每个单项式称项,常数项,多项式的次数就是多项式中次数的次数。多项式的次数是指多项式里次数项的次数,这里是次数项,其次数是6;多项式的项是指在多项式中,每一个单项式、特别注意多项式的项包括它前面的性质符号、
??5、它们都是用字母表示数或列式表示数量关系。注意单项式和多项式的每一项都包括它前面的符号。
??6、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为整式。
??2、2整式的加减
??1、同类项: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项。与字母前面的系数(≠0)无关。
??2、同类项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1)所含字母相同;(2)相同字母的次数相同,二者缺一不可、同类项与系数大小、字母的排列顺序无关
??3、合并同类项:把多项式中的同类项合并成一项。可以运用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
??4、合并同类项法则:合并同类项后,所得项的系数是合并前各同类项的系数的和,且字母部分不变;
??5、去括号法则:去括号,看符号:是正号,不变号;是负号,全变号。
??6、整式加减的一般步骤:
??一去、二找、三合
??(1)如果遇到括号按去括号法则先去括号、(2)结合同类项、(3)合并同类项葫芦岛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2022(最新)(篇五)
??1、一元二次方程解法:
??(1)配方法:(X±a)2=b(b≥0)注:二次项系数必须化为1
??(2)公式法:aX2+bX+C=0(a≠0)确定a,b,c的值,计算b2-4ac≥0
??若b2-4ac>0则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根,若b2-4ac=0则有两个相等的实根,若b2-4ac
??若b2-4ac≥0则用公式X=-b±√b2-4ac/2a注:必须化为一般形式
??(3)分解因式法
??①提公因式法:ma+mb=0→m(a+b)=0
??平方差公式:a2-b2=0→(a+b)(a-b)=0
??②运用公式法:
??完全平方公式:a2±2ab+b2=0→(a±b)2=0
??③十字相乘法
??2、锐角三角函数定义
??锐角角A的正弦(sin),余弦(cos)和正切(tan),余切(cot)以及正割(sec),余割(csc)都叫做角A的锐角三角函数。
??正弦(sin):对边比斜边,即sinA=a/c;
??余弦(cos):邻边比斜边,即cosA=b/c;
??正切(tan):对边比邻边,即tanA=a/b;
??余切(cot):邻边比对边,即cotA=b/a;
??3、积的关系
??sinα=tanα·cosα
??cosα=cotα·sinα
??tanα=sinα·secα
??cotα=cosα·cscα
??secα=tanα·cscα
??cscα=secα·cotα
??4、倒数关系
??tanα·cotα=1
??sinα·cscα=1
??cosα·secα=1
??5、两角和差公式
??sin(A+B) = sinAcosB+cosAsinB
??sin(A-B) = sinAcosB-cosAsinB
??cos(A+B) = cosAcosB-sinAsinB
??cos(A-B) = cosAcosB+sinAsinB
??tan(A+B) = (tanA+tanB)/(1-tanAtanB)
??tan(A-B) = (tanA-tanB)/(1+tanAtanB)
??cot(A+B) = (cotAcotB-1)/(cotB+cotA)
??cot(A-B) = (cotAcotB+1)/(cotB-co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