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老师在上课前会带上自己教案课件,因此每天老师都会按质按时去写好教案课件。写好教案课件,也能让老师及时去总结和反思教学情况,教案课件应该从哪些角度来写?这里有关于“九年级物理课件”的多个实用案例资料我们为你整理,记得将本文保存以方便日后的参考!
九年级物理课件【篇1】
了解电流的热效应;知道导体中产热的多少与电流、电阻和时间有关。
通过参与观察、分析和讨论演示实验的过程,提高观察、分析的能力,体会控制变量法的思想方法。
通过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家在研究问题时严谨的科学态度和锲而不舍的精神。
电流热效应的概念;探究影响电流热效应的.因素。
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有没有注意过我们生活中的用电器在用了一段时间之后就会发热,比如将手靠近灯管的时候就会感受到热,还有一些用电器就是利用发热来工作的,比如电饭煲,这种现象该怎么解释呢?引出电和热之间的关系,导出课题。
1.电流的热效应的概念:
根据导入的例子,教师进行讲解电流的热效应的概念,接着抛出另一个问题:通过导体的电阻产生的热量的多少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2.导体产生的热量与电阻、电流及时间之间的关系。
学生猜想与导体的电阻、通电时间以及电流有关。
师生共同设计实验方案:
①验证与电阻的关系:两个透明容器中密封着等量的空气,U形管中液面高度的变化反映密闭空气温度的变化,封在两个容器中的两个不同阻值的电阻组成串联电路,保证电流相同;通电一定时间后,比较两个U形管中液面高度的变化,同时观察其中一个容器中液面随时间变化情况。
得到结论:在电流相同、通电时间相同的情况下,电阻越大,这个电阻产生的热量越多。电阻一定,电流一定的条件下,时间越长,产生的热量越多。
①验证与电流的关系:两个密闭容器中的电阻一样大,在其中一个容器的外部,将一个电阻和这个容器内的电阻并联,因此通过两容器中电阻的电流不同。在通电时间相同的情况下,观察两个U形管中液面高度的变化。
得到结论:在电阻相同、通电时间相同的情况下,通过一个电阻的电流越大,这个电阻产生的热量越多。
师生共同总结上述两个实验的结论并体会控制变量法在探究“影响因素”类问题中的应用。
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用电器是利用电阻来发热的。
作业:预习“焦耳定律”的内容,搜集有关焦耳的故事。
九年级物理课件【篇2】
教学目标
1.知道滑动变阻器的构造和作用,能改变电阻的原理.
2.知道滑动变阻器所标规格的含义,会识别滑动变阻器规格,会把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使之改变电路中电流.
3.知道电阻箱用途,会读出电阻箱示数.
4.知道变阻器和变阻箱电阻变化的区别和特点.
1.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培养学生依据物理事实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使用电学仪器的技能和良好习惯.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加强思想品德教育.
从理论在实践应用出发,由一个实际问题的提出引入新课.
本节的教学内容主要是滑动变阻器的构造及其使用,由于变阻器的部件较多,接法又有多种,因此变阻器是初中电学教学的难点之一,为此,九年义务教育物理教学方案已作过调整,在电学问题中不出现变阻器三个接线柱同时接入电路的情况,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也常加以注意.
本节的另一内容电阻箱由滑动变阻器特点引出.
本节宜采用联系实际,注意观察,对照和思考,仔细观察变阻器,做到实物、结构示意图和符号三者相对照.
教师引导、启发、示范,学生观察、亲自操作.师生共同讨论分析,归纳出变阻器的使用规则.
引入本节课题时,创设奇趣的物理情境很重要,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突出变阻器的作用,有效地减小教学坡度,加深学生对变阻器的构造、原理的认识.可以由滑动变阻器特点引出电阻箱,滑动变阻器和电阻箱的特点等对比教学.
演示1 ?出示收音机,选择某一台,调节音量控制旅扭,音量发生变化.
为什么调节音量开关时,喇叭音量会变化?
1.旋电视机的亮度旋钮,荧光屏上的图像会变明变暗.
2.一幕话剧开始了,剧场里的照明灯是怎样由亮变暗?
演示2 出示滑动变阻器,告诉学生它叫滑动变阻器,实验室中常用的仪器,将滑动变阻器、小灯泡串联后接入电路,闭合开关,移动滑片,让学生观察小灯泡亮度,指出亮度变化都是由于滑动变阻器起作用.
教师指出:上述生活中例子,都有一个相当于滑动变阻器的元件.
这节我们就研究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构造、原理及使用方法.
滑片移动可改变音量、亮度.收音机音量大小,灯泡亮度变化都是由于通过它的电流大小不同引起的,所以滑动变阻器是改变电路中电流的元件.
我们知道,在电压不变的条件下,要减小电流,应增大电阻,要增大电流,应减小电阻.
滑动变阻器是靠改变电阻来改变电路中电流的,那么滑片移动是怎么改变连入电路成电阻的呢?
让学生观察每组桌上的两组滑动变阻器,看谁能说明滑动变阻器构造.
教师出示观察提纲.
1.几部分组成,每部分是由什么材料做的?
2.这些部分是怎样组合在一起的.?
3.有几个接线往?连入电路后电流的路径如何?
4.它铭牌上标志有什么?
学生观察后,找同学表述,互相补充,后教师明确介绍滑动变阻器构造,明确各部分名称.
引导学生从构造入手分析滑动变阻器能改变电阻的原理,变阻器上绕的电阻线是固定不变的,那么怎样改变连入电路的电阻呢?
决定导体电阻大小因素是什么?
根据这些因素,可以有哪些方法减小电阻.
学生讨论:
总结出四种方法:减小导体长度,增大横截面积,选用电阻率小的材料,降低温度.
这四种方法中,哪种从实践的角度更简便可行?(减小长度)那么怎么减少?
同学分析:
这个实验是靠什么来改变连入电路电阻的(靠触头在电阻线上移动,来改变连入导线长度),教师指出这就是最简单的“滑动变阻器”.这种最简单的“滑动变阻器”与我们手中的变阻器有什么不同?实验中为什么用我手中变阻器,它有什么优点?让学生分析,总结(改变电阻效果明显,节省空间,减小仪器体积)
九年级物理课件【篇3】
6、斜面的机械效率=Gh/(Gh+fl)(h为斜面高,f为物体受摩擦力,l为斜面长)
2、电路中(包括串联和并联)所有用电器的总功率等于各用电器的电功率之和
3、在串联电路中,各用电器的功率之比等于它们的'电阻之比,也等于它们两端的电压之比
4、在并联电路中,各用电器的功率之比等于它们的电阻的倒数之比,也等于通过它们的电流之比
5、对于同一用电器而言,它在不同电压下的功率比,等于相应电压的平方比
6、对于额定电压相同的两个用电器,串联在同一电路中时,他们的实际功率之比等于他们的额定功率的倒数比
1、静电现象:
⑴摩擦可以使物体带电,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⑵摩擦起电实质: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使物体显示出带电的状态。
⑶正电荷: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相同,叫正电荷;负电荷: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相同,叫负电荷。
⑸要知道物体是否带电,可使用验电器;验电器的原理: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电路:用导线把电源、用电器、开关等连接起来组成的电的路径。
⑴各元件的作用:用电器:利用电来工作。电源:供电;开关:控制电路通断;导线:连接电路,形成电流的路径;
⑵短路:导线不经过用电器直接跟电源两极连接的电路,叫短路。整个电路短路是指电源两端短接,这时整个电路电阻很小,电流很大,电路强烈发热,会损坏电源甚至引起火灾。做实验时,一定要避免短路;家庭用电时也要注意防止短路。
⑶画的电路图说明注意事项:⑴用统一规定的符号;⑵连线要横平竖直;⑶线路要简洁、整齐、美观。
⑷通路是指闭合开关接通电路,电流流过用电器,使用电器进行工作的状态。断路是指电路被切断,电路中没有电流通过的状态。
⑸串联电路、并联电路的区别(识别串联电路与并联电路的方法:⑴路径法⑵拆除法⑶支点法)
电流是指电荷的定向移动。电流的大小称为电流强度(简称电流,符号为I),国际单位是安培,符号为A。电流方向规定:正电荷运动的方向为电流方向,自由电子移动的方向与电流方向相反。
⑵电流表的接法:①电流表必须串联在电路中;②使电流从电流表的“+”接线柱流入,从“-”接线柱流出;③通过电流表的电流不能超过其量程;④严禁将电流表与电源或用电器并联。(注意:①在不超过测量值的情况下,应尽量使用较小的量程测量,对于同一个电流表来说,量程越小测量结果越精确;②在不能估计被测电流大小的情况下,可先用的量程试触,根据情况选用合适的量程。)
⑶串联电路的电流特点:串联电路中的电流处处相等;并联电路中的电流特点:并联电路干路中的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
电压的单位:伏、千伏、毫伏。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电压使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电流原因.
⑴生活中常见的电压值:一节干电池电压1.5V;一节蓄电池电压2V;我国生活用电电压220V;对人体安全电压≤36V。
⑵串联电路中的电压规律:串联电路中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压之和;并联电路中的电压规律:并联电路中各支路的电压相等。
1.推荐26中的复习计划。专题+综合。
本学期学习五章内容,复习时间较紧,单元复习从时间上难以落实。另外,每章学习后都有单元复习、测试,期末的单元复习若突破不了平日的单元复习内容和形式,重复联系缺少对学生学习方法上的指导和能力上的提升的促进作用,单元复习意义不大。
专题复习一定要建立教学的要求、学生需求的基础上,突出教学的重点、难点,突出大连考试的题型。
综合练习以我们考试的形式为主,杜绝一些不着边际的,不符合我们考试的形式的练习题不经过处理发到学生的手中,人为增加学生的负担。
2、推荐5中高琳的复习课方式。
在高度领会复习课建议的基础上进行复习设计——设计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
出示学习目标——师生共同明确复习内容,主要是教师更明确已有目的的教学。
建构知识——通过简洁的知识构建,让学生形成所复习知识的整体结构、会议重要的知识内容。
典型题分析——精心设计的例题,考虑内容上属于重难点知识,方式上开放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认识。训练学生的思维。
迁移训练——与教学目标、典型题分析高度一致的练习题组,复习重点突出,及时反馈增强效果。
当堂检测——强化复习成果。
让复习做到高效,教师的高效设计是前提。
3、推荐教育附中张瑾的探究专题设计复习。
专题的设计价值性在于教师的对教学、教研的理解。张瑾老师将自己的对探究教学的要求、理解融汇在探究专题复习上。突出之处是挖掘教材探究问题,进行重新设计习题,达到训练提升学生能力的目的。
4、注意我们教研中研究的内容。
对期中测试试题的命题意图的领会情况决定着期末复习的方向准确性。期中测试中没有解决清楚的问题,将继续通过期末测试解决。主要是引导教师及时的进行教学研究。
5、注意选题。
尤其是综合体,其他各省市的探究实验题,有些不适合大连市的要求,需要在制作练习的题的时候进行改编,强调题干中探究问题与题中设问的一致性,防止对学生形成负效应。如探究是否有关应该得出是否有关的结论而不是成什么关系的结论(进一步的问题需要看具体的题意)。
6、新授课教学中由于教师的不严谨造成的学生的认识问题及时纠正。
如,测量斜面的机械效率中测量的物理量——斜面长、斜面高都不是确切的答案,请教师予以纠正。
在测量滑动摩擦力的时候要拉着木块在水平面做匀速直线运动,有物体运动——匀速的要求,还有方向——水平的要求。在测量斜面和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时候也有“匀速”和“方向”
三者的相似性的要求目的有什么不同?
九年级物理课件【篇4】
知道参照物的概念.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组织同学阅读课本节前大“?”的内容。提问:飞机在天空中飞行,子弹在运动吗?飞行员为什么能顺手抓住一颗飞行的子弹呢?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就要认真学习有关物体运动的知识。
1. 什么是机械运动?
物理学里讲的运动是指物体位置的变化。
同学们骑自行车时,人和自行车对地面或路旁的树都有位置的变化;飞机在天空中飞行,它相对于地面有位置的变化。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提问并组织学生回答:举例说明我们周围的物体哪些是在做机械运动。
(1)组织学生看挂图,讨论:乘客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让学生充分说明自己的看法。
小结:首先明确本问题中研究对象是汽车中的乘客,这位乘客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其次根据前面所学机械运动的知识,判定汽车、司机和乘客都在做机械运动。但是司机和男孩所说乘客是静止的或是运动的说法都有道理。因为他们在研究乘客的运动情况时,选定的作为标准的物体不同。
问:司机看到乘客没动是静止的,是以什么为标准的?
!答:以车厢为标准,乘客相对于车厢没有位置的改变,所以说乘客是静止的。
!!问:男孩看到乘客运动得很快,他是以什么为标准的?
!!答:男孩以路面或路旁的树木、房屋为标准,乘客相对于路面有位置的改变。所以他说乘客是运动的。
教师小结:在描述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是以哪个物体做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定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提问:看课本图12.1-3,卡车和联合收割机在农田里并排行驶,受油机与大型加油机在空中飞行,说它们是运动的,你选什么物体为参照物。
!!教师追问:在甲图中如果选卡车或收割机为参照物,在乙图中如果选受油机或加油机为参照物,另一物体的运动情况是怎样的?
!!答:另一物体是静止的。因为它们相对于参照物没有位置的改变。
教师小结:像卡车和收割机这样两个物体以同样的快慢,向同一方向运动,它们的相对位置不变,则称这两个物体相对静止。
!!提问:请你解释法国飞行员能顺手抓住一颗子弹的道理。
要求学生用相对静止的道理予以解释。教师指出:参照物可以任意选择,在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时,常选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举例说明当所选的参照物不同时,物体的运动情况一般不相同。例如列车中的乘客以地面为参照物是运动的,以车厢为参照物是静止的。
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1参照物:在判断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被假定不动的物体。
2判断物体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教学后记:
九年级物理课件【篇5】
1、扩散现象:
定义:不同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扩散现象说明:①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②分子之间有间隙。
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发生扩散现象,只是扩散的快慢不同,气体间扩散速度最快,固体间扩散速度最慢。
汽化、升华等物态变化过程也属于扩散现象。
扩散速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扩散越快。
由于分子的运动跟温度有关,所以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
2、分子间的作用力:
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
①当分子间距离等于r0(r0=10-10m)时,分子间引力和斥力相等,合力为0,对外不显力;
②当分子间距离减小,小于r0时,分子间引力和斥力都增大,但斥力增大得更快,斥力大于引力,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斥力;
③当分子间距离增大,大于r0时,分子间引力和斥力都减小,但斥力减小得更快,引力大于斥力,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引力;
④当分子间距离继续增大,分子间作用力继续减小,当分子间距离大于10r0时,分子间作用力就变得十分微弱,可以忽略了。
1、内能:
定义: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内能。
内能的单位为焦耳(J)。
内能具有不可测量性。
2、影响物体内能大小的因素:
①温度:在物体的质量、材料、状态相同时,物体的温度升高,内能增大,温度降低,内能减小;反之,物体的内能增大,温度却不一定升高(例如晶体在熔化的过程中要不断吸热,内能增大,而温度却保持不变),内能减小,温度也不一定降低(例如晶体在凝固的过程中要不断放热,内能减小,而温度却保持不变)。
②质量:在物体的温度、材料、状态相同时,物体的质量越大,物体的内能越大。
③材料:在温度、质量和状态相同时,物体的材料不同,物体的内能可能不同。
④存在状态:在物体的温度、材料质量相同时,物体存在的状态不同时,物体的内能也可能不同。
做功可以改变内能: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会增加(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物体对外做功物体内能会减少(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做功改变内能的实质:内能和其他形式的能(主要是机械能)的相互转化的过程。
如果仅通过做功改变内能,可以用做功多少度量内能的改变大小。
②热传递:
定义:热传递是热量从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或从同一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的过程。
热量: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内能的多少叫做热量。热量的单位是焦耳。(热量是变化量,只能说“吸收热量”或“放出热量”,不能说“含”、“有”热量。“传递温度”的说法也是错的。)
热传递过程中,高温物体放出热量,温度降低,内能减少;低温物体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内能增加;
注意:
①在热传递过程中,是内能在物体间的转移,能的形式并未发生改变;
②在热传递过程中,若不计能量损失,则高温物体放出的热量等于低温物体吸收的热量;
③因为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的是能量而不是温度,所以在热传递过程中,高温物体降低的温度不一定等于低温物体升高的温度;
④热传递的条件:存在温度差。如果没有温度差,就不会发生热传递。
1、比热容:
定义: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比热容用符号c表示,它的单位是焦每千克摄氏度,符号是J/(kg?℃)
比热容是表示物体吸热或放热能力的物理量。
物理意义:水的比热容c水=4.2×103J/(kg?℃),物理意义为:1kg的水温度升高(或降低)1℃,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为4.2×103J。
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比热容的大小与物体的种类、状态有关,与质量、体积、温度、密度、吸热放热、形状等无关。
水常用来调节气温、取暖、作冷却剂、散热,是因为水的比热容大。
比较比热容的方法:
①质量相同,升高温度相同,比较吸收热量多少(加热时间):吸收热量多,比热容大。
②质量相同,吸收热量(加热时间)相同,比较升高温度:温度升高慢,比热容大。
2、热量的计算公式:
①温度升高时用:Q吸=cm(t-t0)c=Q吸m(t-t0)m=Q吸c(t-t0)t=Q吸cm+t0t0=t-Q吸cm
②温度降低时用:Q放=cm(t0-t)c=Q放m(t0-t)m=Q放c(t0-t)t0=Q放cm+tt=t0-Q放cm
③只给出温度变化量时用:Q=cm△tc=Qm△tm=Qc△t△t=Qcm
Q——热量——焦耳(J);c——比热容——焦耳每千克摄氏度(J/(kg?℃));m——质量——千克(kg);t——末温——摄氏度(℃);t0——初温——摄氏度(℃)
审题时注意“升高(降低)到10℃”还是“升高(降低)(了)10℃”,前者的“10℃”是末温(t),后面的“10℃”是温度的变化量(△t)。
由公式Q=cm△t可知: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是由物体的比热容、质量和温度变化量这三个因素决定的。
1、热机:
定义:热机是利用内能来做功,把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机器。
热机的种类:蒸汽机、内燃机(汽油机和柴油机)、汽轮机、喷气发动机等
2、内燃机:
内燃机活塞在汽缸内往复运动时,从气缸的一端运动到另一端的过程,叫做一个冲程。
在单缸四冲程内燃机中,吸气、压缩、做功、排气四个冲程为一个工作循环,每个工作循环曲轴转2周,活塞上下往复2次,做功1次。
在这四个冲程中只有做功冲程是燃气对活塞做功,而其它三个冲程(吸气冲程、压缩冲程和排气冲程)是依靠飞轮的惯性来完成的。
压缩冲程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做功冲程是由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3、汽油机和柴油机的比较:
①汽油机的气缸顶部是火花塞;
柴油机的气缸顶部是喷油嘴。
②汽油机吸气冲程吸入气缸的是汽油和空气组成的燃料混合物;
柴油机吸气冲程吸入气缸的是空气。
③汽油机做功冲程的点火方式是点燃式;
柴油机做功冲程的点火方式是压燃式。
④柴油机比汽油及效率高,比较经济,但笨重。
⑤汽油机和柴油机在运转之前都要靠外力辅助启动。
燃料燃烧,使燃料的化学能转化为内能。
定义:1kg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燃料的热值。用符号q表示。
单位:固体燃料的热值的单位是焦耳每千克(J/kg)、气体燃料的热值的单位是焦耳每立方米(J/m3)。
热值是燃料本身的一种特性,只与燃料的种类有关,与燃料的形态、质量、体积、是否完全燃烧等无关。
Q——放出的热量——焦耳(J);q——热值——焦耳每千克(J/kg);m——燃料质量——千克(kg)。
Q——放出的热量——焦耳(J);q——热值——焦耳每立方米(J/m3);V——燃料体积——立方米(m3)。
物理意义:酒精的热值是3.0×107J/kg,它表示:1kg酒精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是3.0×107J。
煤气的热值是3.9×107J/m3,它表示:1m3煤气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是3.9×107J。
影响燃料有效利用的因素:一是燃料很难完全燃烧,二是燃料燃烧放出的热量散失很多,只有一小部分被有效利用。
有效利用燃料的一些方法:把煤磨成粉末状、用空气吹进炉膛(提高燃烧的完全程度);以较强的气流,将煤粉在炉膛里吹起来燃烧(减少烟气带走的热量)。
热机的效率:热机用来做有用功的那部分能量和完全燃烧放出的能量之比叫做热机的效率。
热机的效率是热机性能的一个重要标志,与热机的功率无关。
由于热机在工作过程中总有能量损失,所以热机的效率总小于1。
提高热机效率的途径:①使燃料充分燃烧,尽量减小各种热量损失;②机件间保持良好的润滑,减小摩擦。③在热机的各种能量损失中,废气带走的能量最多,设法利用废气的能量,是提高燃料利用率的重要措施。
常见热机的效率:蒸汽机6%~15%、汽油机20%~30%、柴油机30%~45%
内燃机的效率比蒸汽机高,柴油机的效率比汽油机高。
1、电荷:
带电体:物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是物体带了电(荷)。这样的物体叫做带电体。
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是正电荷(+);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上带的电荷叫做负电荷(-)。
带电体既能吸引不带电的轻小物体,又能吸引带异种电荷的带电体。
电荷: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简称电荷,符号是Q。电荷的单位是库仑(C)。
从验电器张角的大小,可以判断所带电荷的多少。但验电器不能检验带电体带的是正电荷还是负电荷。
②利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③利用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背景:
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的电子组成的,原子核的质量比电子的大得多,几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质量,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电子在原子核的吸引下,绕核高速运动。原子核又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其中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在各种带电微粒中,电子电荷量的大小是最小的,人们把最小电荷叫做元电荷,通常用符号e表示。任何带电体所带电荷都是e的整数倍。6.25×1018个电子所带电荷等于1C。
在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所有电子总共带的负电荷在数量上相等,整个原子呈中性,也就是原子对外不显带电的性质。
原因:由于不同物质原子核电子的本领不同。两个物体相互摩擦时,原子核电子的本领弱的物体,要失去电子,因缺少电子而带正电,原子核电子的本领强的物体,要得到电子,因为有了多余电子而带等量的负电。
注意:①在摩擦起电的过程中只能转移带负电荷的电子;
②摩擦起电的两个物体将带上等量异种电荷;
③由同种物质组成的两物体摩擦不会起电;
④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电荷,只是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使正负电荷分开,但电荷总量守恒。
(2)接触带电:物体和带电体接触带了电。(接触带电后的两个物体将带上同种电荷)
(3)感应带电:由于带电体的作用,使带电体附近的物体带电。
如果物体所带正、负电量不等,也会发生中和现象。这时,带电量多的物体先用部分电荷和带电量少的物体中和,剩余的电荷可使两物体带同种电荷。
中和不是意味着等量正负电荷被消灭,实际上电荷总量保持不变,只是等量的正负电荷使物体整体显不出电性。
5、导体和绝缘体:
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导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绝缘体。
常见的导体:金属、石墨、人体、大地、湿润的物体、含杂质的水、酸碱盐的水溶液等。
常见的绝缘体:橡胶、玻璃、塑料、油、陶瓷、纯水、空气等。
导体容易导电的原因:导体中有大量的自由电荷(既可能是正电荷也可能是负电荷),它们可以脱离原子核的,而在导体内部自由移动。
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原因:在绝缘体中电荷几乎都被在原子范围内,不能自由移动。(绝缘体中有电荷,只是电荷不能自由移动)
金属导体容易导电靠的是自由电子;酸碱盐的水溶液容易导电靠的是正负离子。
导体和绝缘体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一定条件下,绝缘体也可变为导体。
电流的方向:把正电荷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电流的方向与负电荷、电子的移动方向相反。
在电源外部,电流的方向是从电源的正极流向负极;在电源内部,电流的方向是从电源的负极流向正极。
干电池、蓄电池供电时,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发电机发电时,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持续电流形成的条件:①必须有电源;②电路必须闭合(通路)。(只有两个条件都满足时,才能有持续电流。)
导线——传导电流,输送电能。
4、电路的三种状态:
通路——接通的电路叫通路,此时电路中有电流通过,电路是闭合的。
开路(断路)——断开的电路叫断路,此时电路不闭合,电路中无电流。
短路——不经过用电器而直接用导线把电源正、负极连在一起,电路中会有很大的电流,可能把电源烧坏,或使导线的绝缘皮燃烧引起火灾,这是绝对不允许的。用电器两端直接用导线连接起来的情况也属于短路(此时电流将直接通过导线而不会通过用电器,用电器不会工作)。
九年级物理课件【篇6】
1、认识摩擦起电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2、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
3、了解原子结构,认识元电荷、自由电子和电荷的移动;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验电器的原理及电荷的移动。
教 具 丝绸、毛皮、橡胶棒、玻璃棒、散开的塑料绳,碎纸屑、验电器、金属棒
学法指导 阅读课本第32-34页,利用双色笔将书中重点勾画出来,看完书后对重点知识点默记一次,完成自学检测。
一、温故知新:
1、常见的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 、构成的。
阅读课本32页至33页内容,请自主完成下列问题,思考:
当空气干燥时用塑料梳子梳头发,为什么头发会随梳子“飘”起来;如果我们身上穿了化纤衣服,衣服会粘在皮肤上,在晚上脱衣时,有时会发出响声,甚至出现火花。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1.摩擦起电:演示实验:用毛皮摩擦橡胶棒,用丝绸摩擦玻璃棒,分别把棒靠近纸屑,乒乓球等轻小物体,现象:______________ _。说明摩擦过的物体能够___ __。
结论:摩擦过的物体具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说物体带了 。习惯上把带了电的物体叫做带电体。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 。
2.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1、18英国科学家汤姆逊发现原子具有结构的秘密。
2、原子由___和____组成,位于原子的中心是_____,____带正电,____带负电。
3、在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总共所带负电荷在数量上_____所以整个原子呈中性。
4、元电荷:电子是带有最小 的粒子,所带的电荷量为 。符号 。
5、摩擦起电的原因: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当两个物体摩擦时,哪个物体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 ,它的一些电子就会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失去电子的物体因为缺少电子而带 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因为有了多余电子而带等量的 电。
6、摩擦起电的原因: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荷,只是电荷 ,使正、负电荷分开。
演示实验:
取两个验电器A和B。用金属杆把A和B连接起来,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接触验电器A,可以看到A和B的金属箔都张开了。
改用橡胶棒把A和B连接起来,重做上面实验,可以看到只有验电器A的金属箔张开,而B仍然闭合。
(1)导体: 的物体。如 、、人体、大地、酸碱盐溶液等;
(2)绝缘体: 的物体。常见的绝缘体有 、、、、玻璃、塑料等;
(3)自由电子:在金属中部分电子可以脱离原子核的束缚,而在金属内部自由移动,这种电子叫做 。金属导电靠的是___________
注意:导体与绝缘体之间没有绝对的界线。如:湿木是________,玻璃是_______,被烧红玻璃是_________。
摩擦起电及其原因、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导体与绝缘体。
九年级物理课件【篇7】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
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2、过程和方法
观察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重、难点:
焦点、焦距的定义。
透镜对光的折射作用。
教学器材:
激光源、各种透镜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完成光路图:
空气玻璃
水空气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我们经常用到一些玻璃器件。如:眼镜、照相机的镜头,它们有什么作用?
进行新课:
1、透镜:一些玻璃做的透明的器件(实物观察)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
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图3.1-1示)
2、透镜的做法:
主光轴:连接圆心的直线
光心:透镜的中心光心在主光轴上。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3、透镜对光的折射作用:
(1)、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又叫会聚透镜。
(2)、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又叫发散透镜。
4、焦点和焦距:
焦点:与主光轴平行的光线通过凸透镜后会聚到一点,叫凸透镜的焦点。
焦点有几个?
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单位是什么?
5、凹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6、两种透镜上能画三条特殊的光线
三、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完成课本练习。写出日常生活中你见到的透镜。
教学后记:对光心、主光轴的知识进行补充。会聚、发散的结论。
九年级物理课件【篇8】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学习动能、势能、机械能的基础上引入的,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比较注重联系生活、社会实际能使学生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发展科学的探究兴趣,从而使其产生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为下一节“内能与机械能的相互转化”打下基础.
2.教材内容及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学习的内容是内能和热量,重点是内能、热量的概念;确定的依据是教材的知识体系和物理的有用观,由于教材知识比较抽象加之学生相关知识甚少,所以确立的教学知识难点是内能、温度与内能之间的关系.
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内能概念,知道任何一个物体都具有内能.
(2)知道温度与内能之间的关系.
(3)知道热传递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一种方式,是内能的转移.
(4)了解热量概念,知道热量的单位,会正确使用“热量”这一术语.
(5)会进行关于物体吸热、放热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用类比方法体验内能的概念,经历用实验观察及推理方法得出温度与内能之间关系的过程;探究热量计算公式;自己举例说明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并用相关知识解释一些现象.
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具有初步分析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以感性知识为基础,利用类比的方法来认识“什么是内能”,初步领略力学现象、热学现象的美好与和谐,对自然现象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乐于从生活走向物理;培养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的欲望,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勇于用所学知识去分析、挖掘出现的本质规律,且应用于日常实际中.
二、学生分析
学生对分子动理论已有初步认识,但由于知识比较抽象,即感性认识稍显匮乏,因此在理性认识建立的过程中存在困难,为此我注意迎合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以感性知识为依托,通过多媒体课件、实验、推理、类比获取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对于热量概念,学生相对比较好理解.
根据学生实际,结合本节课的内容和性质,精心恰当地选择资源.一是由多媒体课件、《小儿百科全书》等组成文本资源;二是自制教具,利用类比的思维方法,把微观世界宏观化;三是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扩充实验;四是利用数学知识探究物理公式;五是在生与生、师与生的交流合作中及时发现问题,促成动态教学资源的生成.
三、教法学法
教与学是一个相互配合、不可分割的有机
整体,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和特点,准备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实验、探究、讲授等多种教法学法,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分析、类比、推理完成教学任务.
四、过程设计
1.新课引入
回忆童年时代的玩具:回力玩具汽车的运动,其动能是从弹性势能转化而来的,而真正的汽车开动时,它的动能从何而来?学生自然想到汽车行驶要使用汽油等燃料,再通过提问:“那么这种燃料燃烧所产生的能叫什么能呢?”(用非常浅显形象的语言自然将学生引入学习的过程)
2.新课教学
(1)内能
回顾分子动理论: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分子一直处在永不停息运动中;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
多媒体展示情景一:物体内部的分子始终处于无规则的运动中
师: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那么处于热运动的分子是否具有动能呢?
师生总结:如同运动着的物体具有动能一样,作无规则运动的分子具有动能,即分子动能.
师:受到地球吸引的物体若被举高,具有重力势能,分子与分子之间也有相互作用力,分子
之间是否也具有势能呢?
演示实验一:将分子间的相互作用类似地看成分子间由一根弹簧相连接,改变分子模型间的距离,弹簧发生形变,具有弹性势能,推知分子间存在势能,即分子势能. 内能:物体内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九年级物理课件【篇9】
电磁铁、电池、开关、滑动变阻器、电流表、大铁钉、漆包线、大头针、导线等。
设置情景:桌上有一堆大头针,请同学们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能快速地把大头针捡起来放到盒子里而又不被扎到手(旁边有一磁铁)?(请一名学生上来演示: )
然后老师手掌中藏着一个电磁铁同样把大头针吸起来又很轻松的放到盒子里。问:这是怎么回事?
(放到把废钢铁吸起来时停顿)问:起重机把废钢铁吸起来了,它是利用了什么性质?
视频播放完后,问:起重机吸起废钢铁后又发生了什么情况?(生答: )
实际上它应用到的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要学的内容——电磁铁。(显示课题)
我们把插有铁心的螺线管称为电磁铁。
在同学们的桌子上就有一个电磁铁,请同学们先观察它的构造,然后动手做一做:怎样才能利用它把大头针吸起放到另外一处?(可用摄像头记录某一组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先给电磁铁通电,才能把大头针吸起来;然后又断电,才能使得大头针被放下。请同学们思考一下:电磁铁的工作原理是什么?(生答: )
九年级物理课件【篇10】
(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的物理道理,有叫科学技术应用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把1000块大理石板送到20米高处,起重机和工人做的功是相等的。但是,在做相等的功时,起重机比工人做功快。做功不但有个多少的问题,还有一个快慢的问题。在物理学里用功率这个物理量来描述物体做功的快慢。
提问:如果起重机和工人做的功不同,做功用的时间也不同,如何比较它们做功的快慢?比较它们的功率大小呢?
启发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我们已经学过,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我们用单位时间里运动物体通过的路程表示运动的快慢,与此类似,做功的快慢是用单位时间里完成的功来表示的。
提问:如果起重机在2分钟里完成l、0×106焦的功,它的功率如何计算?要求学生答出:
1, ① 50立方米水的质量是多少千克?
② 50立方米水重是多少牛?
③ 用一台水泵把50立方米的水提升到距水面30米的一个水箱,这台离心式水泵完成了多少功?
④如果水泵把50立方米的水抽到离水面30米高处用了1小时。求这台水泵的功率是多少瓦?合多少千瓦?
2 甲机器的功率是30kw,乙机器的功率是45kw,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3、一台机器的功率是100W,使用1小时可以做__________J的功。
4、起重机把重为1000N的货物竖直提升到10m高处,所用时间是5s,起重机的功率是_____________W。
5、抽水机要把质量是10t的水抽到30m高的楼顶储水罐中,如果所用时间是10min,抽水机的功率至少是_____________W。(g取10N/kg)
九年级物理课件【篇11】
教材分析:
本节对功的概念,以及功的计算方法做了阐述,并使学生理解怎样才算是做了功。
●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知道什么情况下物体做了功,什么情况下物体没有做功。
●掌握功的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初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实践操作,使同学们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热爱科学的情感。
教师演示用弹簧测力计在水平桌面上用相同的力分别拉铁块和小车,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通过两次用力铁块静止不动而小车运动,启发学生思考:这两次用力的成效是否一样由此导入本节内容。
3。探究释疑,交流合作:
学生阅读本节课本第一,二自然段,参看课本插图,提问并由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力学里所说的“功”,它的含义是什么,学生回答:当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里的作用下通过了一段距离,力学里就说这个物体做了功。
分析课本插图做功的实例:货物,铁塔,火箭和原木在什么力作用下沿什么方向移动了一段距离(重点让学生知道力的方向)什么力对物体做了功
引导学生逐个分析图例:货物在什么力的作用下,向什么方向通过了一段距离这个力的方向是怎样的铁塔,火箭又是如何引导学生分析得出:货物,铁塔,火箭在竖直向上力的作用下,向上通过了一段距离。叉车,直升飞机,燃烧气体分别对货物,铁塔,火箭做了功。原木在水平拉力作用下,沿水平方向前进了一段距离,马的拉力对原木做了功。
(3) 教师小结并板书:
力学里的功包括两个必要的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着重指出:“两个”必要因素的含义是缺一不可。只有作用在物体上的力,而物体没有在力的方向上通过距离,即如果物体仍然静止不动,这个力就没有对物体做功。结合课本图15-2,分析两个小朋友做功等于零的道理。如果物体靠惯性运动,虽然在水平方向上通过了距离,但并没有水平方向上的力作用于它,所以没有什么力做功。结合“在极光滑的水平冰面上滑动的冰球”一例,说明没有什么力对冰球做功。
(4)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即力与距离,功的大小与力与距离有关,功的大小如何计算教师提出问题:在拉力F作用下,通过的距离为S;在拉力不变的情况下,通过的距离为2S;请同学比较这两次做功的大小。通过相同的距离S,一次拉力为F,一次为2F,比较这两次做功的大小。通过分析比较,让同学们懂得用力越大,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越多,做功越多。功的大小与作用在物体上的力成正比,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成正比。
九年级物理课件【篇12】
教学目标:1、理解气态、固态和液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
2、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3、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4、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
重、难点:1、实验探究熔化、凝固的规律。 2、正确得出熔化、凝固的规律。
教学器材:烧杯、水、温度计、海波、蜡、酒精灯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常用温度计的测温原理是什么?单位是什么?是怎样规定的?
2、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3、体温计的测温方法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你知道物质有几种状态吗?这些状态可以转化?(学生回答、并举例,教师总结:)
1、物态变化:物质由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的过程。
熔化: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 汽化: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 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
凝固: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 液化: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 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
下面我们先学习……熔化与凝固
探究实验:课本75页,物质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
提出问题 ……
猜想与假设 ……
设计试验 ……
进行试验 ……
数据记录:
时间/min 1 2 3 4 5 6 7 8 9
海波的温度/℃
蜡的温度/℃
利用数据作出图像……然后说明凝固的过程,并在坐标中作出海波、蜡的凝固图像。
……学生探究、寻找规律,教师总结如下:
2、熔化和凝固:
固体 晶体: 在熔化时温度不变,晶体熔化的温度叫熔点
非晶体: 在熔化时温度不断上升,没有熔点。
晶体有一定的凝固温度,叫凝固点,非晶体没凝固点,同一晶体的熔点=凝固点。
不同晶体熔点不同(见课本熔点表),记住冰的熔点。
3、熔化时吸热,凝固时放热。
4、、介绍一些常见的熔化和凝固现象。
三、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1、完成物理时习在线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2、课本后练习。
教学后记:本节课的内容较多,且难度较大,节奏可以放慢些,可以给学生补充一些必要的知识:如:图形图像、物质状态等
九年级物理课件【篇13】
4、电流的三种效应。
(1)、电流的热效应。(2)、电流的磁效应。(3)、电流的化学效应。
①电流表要串联在电路中;
②电流要从电流表的正接线柱流入,负接线柱流出,否则指针反偏。
③被测电流不要超过电流表的测量值。
④绝对不允许不经用电器直接把电流表连到电源两极上,原因电流表相当于一根导线。
3、导体和绝缘体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一定条件下,绝缘体也可变为导体。
几个电路元件沿着单一路径互相连接,每个连接点最多只连接两个元件,此种连接方式称为串联。以串联方式连接的电路称为串联电路。
特点:开关在任何位置控制整个电路,即其作用与所在的位置无关。电流只有一条通路,经过一盏灯的电流一定经过另一盏灯。如果熄灭一盏灯,另一盏灯一定熄灭。
优点:在一个电路中,若想控制所有电路,即可使用串联的电路;
缺点:只要有某一处断开,整个电路就成为断路,即所相串联的电子元件不能正常工作。
并联电路是电路、线路或元件为达到某种设计要求的功能的连接方式。特点是:干路的电流在分支处分两部分,分别流过两个支路中的各个元件。
具体方法是:
(1)用电器连接法:分析电路中用电器的连接方法,逐个顺次连接的是串联;并列在电路两点之间的是并联。
(2)电流流向法:当电流从电源正极流出,依次流过每个元件的则是串联;当在某处分开流过两个支路,最后又合到一起,则表明该电路为并联。
(1)先要三“看清”:看清量程、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线上,正负接线柱
(3)选择合适的量程(如不知道量程,应该选较大的量程,并进行试触。)
注:试触法:先把电路的一线头和电流表的一接线柱固定,再用电路的另一线头迅速试触电流表的另一接线柱,若指针摆动很小(读数不准),需换小量程,若超出量程(电流表会烧坏),则需换更大的量程。
串联电路电压规律:串联电路两端的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两端的电压之和,即U=U1+U2+…
并联电路电压规律:在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等于干路的两端电压.
并联电路电流规律:干路中的总电流等于各支路中的电流之和,即I=I1+I2+…
九年级物理课件【篇14】
(4)知道电功的单位--焦耳和生活中的常用单位--&qut;度&qut;。
过程与方法:
(1)学会用控制变量法研究问题。
(2)能综合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简单的电功计算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
(2) 难点:影响电功大小的因素及综合运用学过的知识进行简单的电功计算。
教师:近期,我们一直在学习电学知识。但说到电,其实,我们最熟悉的还是家庭用电和每
月要交多少多少电费。请同学们讨论并回答。
1、电流可以做功,电流做功的过程就是把______转化为________的过失程,电流做了多少功就表示有多少________转化为____________。
2、.电饭煲把食物加热的过程中,消耗了______能,转化成了______能,________做了功;
电风扇通电转动的过程中,消耗了______ 能,转化成了______能,________做了功;
白炽灯通电发光的.过程中,消耗了______能,转化成了______能, ________做了功;
3、 我们可以用_______来衡量有多少的电能发生了转化。功和能量的单位都是______,所以电功和电能的单位也是_______,符号为______。
4、观察家中的电能表(或右图单相感应式电能表),了解电能表面板上或说明书上的技术参数,说出下列参数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