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剧照(摄影:Richard Davenport)
2008年来到伦敦生活的时候,第一个冬天很难过。天天看不到太阳,到处寒冷潮湿。是伦敦的剧场拯救了我的夜晚。从西区最最大众的音乐剧开始看起,走遍了伦敦市区大大小小上百家的剧场。在伦敦的日子里,因为戏剧,再没有缺少过阳光。
伦敦的剧场里从来不乏多样性的文化体现。比如这一次,英国当地?越界(Border Crossing)?剧团和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合作的作品《关系(Consumed)》。
我有一个很好的女生朋友,嫁了一位英国先生。他们的婚礼在中国举行,一飞机的英国亲朋好友飞往庆祝。中国妈妈和英国妈妈语言完全不通,却在见面后彼此紧握双手,热烈地交谈。这表面上是因为她们的子女这一段跨洋的奇缘,然后追其根源,是那份相同的母爱让两个人没有距离。话说得远了点,但是这种根源,也许和?越界?剧团所要探索的相似。
离开中国二十年的童正从事金融工作。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作为一颗小小的棋子,他再一次回到中国。还没有适应这里巨大的变化却又卷入到一场跨国的网络恋爱,初恋情人的意外出现最终戏剧性地掀起生活的沉渣,令他在这浮泛的往事里狼狈而尴尬……
剧场艺术是属于好奇的人的。没有好奇心,就没有对生活的质疑;剧场艺术也是属于敏感的人的。没有敏感之心,也就没有对生活的洞察。我相信《关系(Consumed)》的导演迈克尔.威灵(Michael Walling)是一个好奇而敏感的人。
在我们问及为什么这一次他会做一个和中国有关的作品,迈克尔谈到:?中国近年来的发展其他国家的人不可能视而不见,如果你忽略了中国就是在忽略二十一世纪。反过来讲,对于中国的关注对于我们理解这个世界的一部分。……这是我们第二次和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合作,第三次和中国艺术家合作。2010年我们在上海演出另一部作品时,我们就和宋茹惠合作过。在那一次合作中,她告诉我,很希望能再有一次这样编创剧场(Devising Theatre)的创作,围绕着他们那个年代的人。与其同时,我对于在剧场中发现一些观众试图录像,从小小的视窗里面去观看,而不是直接去看舞台。这让我感受很深刻,觉得新一代的中国人也许很依赖电子产品的生活。在这个网络时代,身份的认知在整个世界里也在改变。?
这是一部很有野心的作品。正如我之前提到,由于好奇,戏里面有太多的问号,每一种对于生活的思索都试图在演出中呈现,却没有一一找到答案。过于个人化的探索也让作品琐碎而支离。但是这也正是这部作品的特色,没有试图总结,化繁而简,而是把种种合理的细节铺陈开来。这让我想起宋东去年在伦敦的展览——《物尽其用》。那些平淡而朴素的细细碎碎里,有着浓厚的渊源和私密的过去,私人却又共通,铺陈得无可厚非。
对于讲着两种语言的演员们,这次演出是一种巨大的挑战。然而,女主演宋茹惠却把她与男主演宁理的共同语言看作创作这样一部作品的?劣势?:?在探讨这样的‘关系’时,也许语言的不通才有趣,这让人好奇,这正是灵感的来源。?宁理个人与男主角相似的留洋背景也让他和这个角色之间有着若即若离的?关系?。这些,都在成就这部作品和观众独特的观看体验上功不可没。
在观看完演出之后,和一些英国朋友谈论这部作品,大家感兴趣的角度十分不同,却又都能在里面发觉到属于自己的一部分。这也许也就实现了?越界?的初衷,通过戏剧作品,让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同时找到了自己。
本文不代表BBC的立场和观点。网友如要发表评论,请使用下表:
感谢您阅读《"越界"的关系!》,文章来源于BBC,由出国留学网收集、整理、转载。更多内容请访问:/k_b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