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捏的面人儿特别受海外侨胞欢迎,好多人想跟我学”、“中国琉璃每次走到海外,都引起轰动”……数位民间艺术传人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民间艺术具有走向世界的潜力,但民间艺人大多不善经营,期望能得到海外侨胞的投资和帮助。
据中新社报道,“我从五六岁开始跟父亲学习捏面人,这门手艺在海外特别受欢迎,直到亲眼看到制作过程,老外才相信面人确实是手工制品”。郎志丽生于1942年,自小受父亲郎绍安(北京郎派面塑艺术创始人)的熏陶,她的面塑作品精致、细腻,在海外十几个国家展演并广受欢迎。
她说,“每次出去展示,华侨华人都十分热情,有人给我写藏头诗表示赞赏。还有沙巴体育官网:夫妇特别带领收养的中国儿童,前来了解家乡的传统文化。”
俗称“面人”或“江米人”的“面塑”在中国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可追溯到战国时的“俑”。记者了解到,赴海外展演时,郎志丽的精品面塑一般只展示不销售,有很多外国友人和华侨华人想学,她非常乐于传授,“简单讲解后,他们很快就能捏出个小人儿。”
潘大文的面塑属山东派,“我的面塑以个儿大、生动传神、色彩艳丽为特色”。谈及海外侨胞对中国民间艺术的眷恋,他深有感触,“我在阿联酋展演时,热情的侨胞生意都不做,跑来当翻译,向当地居民介绍中华文化;菲律宾侨胞和当地居民买完之后,都要和我合影。”
潘大文认为,面塑对于海外华裔第二代而言是鲜活的课本,“侨胞往往买下一整套面塑,西游记系列、京剧系列等非常受欢迎,这些面人儿能让在海外出生长大的华裔儿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北京料器”第七代传人刘星告诉记者,“很多人分不清玻璃、琉璃和水晶,实际上,中国的传统手艺琉璃最早可追溯到西周时期”。每次赴海外展示,琉璃纯手工的制作技艺都会在当地引起轰动,“特别是海外华侨华人,他们认为这显示了中华文化的精彩,非常骄傲。”
目前,中国从事料器制作的艺人已寥寥无几,刘星表示,最大的难题是生产原料稀缺,“料器的配料、化料和制作分属不同门类,随着老艺人的逐渐凋零,许多独特的配方已经失传。”
“只要手艺在,就不会赔钱”,刘星认为,中国琉璃有走国际化的资本,然而“我们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钻研手艺,不懂得营销和宣传。”此前,刘星的母亲曾与美籍华人合作创新料器,取得了较理想的收益,他希望今后能继续沿袭这一模式,获得研制配方的资金支持,在全世界推广中国琉璃文化。
北京华商会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会会长许春静说,今后将为中国民间艺术赴海外推广搭建平台,组织民间艺人带精品出去销售,并向世界展示中国民间艺术精彩的制作过程。
“华侨华人可以利用当地优势,为推广中华文化搭建桥梁;同时,我们期待同海外侨胞各方面的合作,如邀请中国民间艺术家参与国外重大节庆活动,给予中国手工艺制作资金支持、帮助其经营等。”许春静透露,目前,已经有澳洲侨胞主动发出邀请,欢迎更多侨胞共商合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