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进“假留学生”,对学校来说当然是丑闻,青森大学校长表示,该校的入学审查太松,他本人感到社会和道义上的责任。但是,主动开除“假留学生”,则是我国大学的一面镜子。
日本大学的“假留学生”事件,放在国内,就是类似“冒名顶替”上大学事件。据媒体报道,我国已经形成“冒名顶替”上大学的产业链,仅在云南一个地区,2009年普通高校学历电子注册遗留数据中,就有1547名学生“查无录取信息”。这一产业链之所以能形成,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是,部分高校入学审查不严,为了解决学校的生源问题,对“假学生”视而不见。我国高考报名人数逐渐下降,2010年只有957万,比上年减少64万,有关资料显示,这种下滑趋势将持续到新沙巴体育投注:,适龄学生的减少,使不少高校面临破产、关门的严峻压力。在2010年的招生中,不少地区的高职高专,都出现录取未满额、甚至零投档的情况。
与我国高校一样,日本大学近年来也陷入严重的生源危机,就连东京的一些大学招生都很困难,更别说偏远地方的大学了。为此,一些大学打起扩招留学生的主意,随之而来的,就是降低留学生的门槛、放宽对留学生材料的审查。这就为“假留学生”提供了滋生的土壤。
本来,如果学校睁只眼闭只眼,也太平无事。而且,这也是一桩“双赢”的“买卖”,对学校来说,这是一笔不小的收入,而且,学生缴了费不来上课,还“节省”了办学成本。可是,青森大学却选择了主动开除“假留学生”。这意味着他们将由此损失大笔经费,使办学困难。同时,也会使自己因丑闻被曝光而受到舆论的批评,还可能因没有及时向政府报告而受到来自政府部门的惩罚。这是多么“不合算”啊。
但这恰恰反映出日本大学的“自净能力”和责任意识,事实上,在现代大学制度成熟的国家,这是大学的一种基本能力和基本要求,学校不能只计较近期利益,而没有基本的是非原则,拿学校的教育声誉和学术声誉当儿戏。
与之对比,我国大学的“自净能力”,令人忧虑。2009年,罗彩霞事件曝光,顶替上大学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出于各种利益因素,有关部门和大学对查处“冒名顶替者”并不积极。另外,还有一些学校,就是出于节省办学成本的目的,给学生放长假,还以就业实习的名义,让学生求学最后一年自行找实习单位而不到校学习。(熊丙奇 作者系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