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专业教育网 (education18.com) 及香港大学民意研究计划 (HKUPOP) 每年发表的香港最佳大学排名榜,深受各界重视,并为学生升学的重要参考资料。
调查目的:
表扬各大学在教学、学术研究和对社会贡献等各方面的表现
为准备入大学的同学提供一份具参考价值的入学数据
为大众提供各大学表现的参考数据
本榜排名分四大类别:
(A) 按各大学在收生成绩、研究成功申请率与拨款额、研究作品成果表现、师生人数比例及藏书量数据作出之「教育网排名榜」(以下简称教育网榜)
(B) 综合教育网数据与民意调查结果所得的「综合排名榜」(以下简称综合榜)
(C) 按香港大学民意调查结果所得的「民意排名榜」(以下简称民意榜)
(D) 按中学校长调查结果所得的「学界排名榜」(以下简称学界榜)
(一) ?大学排名榜方面
继去年加入树仁大学后,今年之排名榜内再增加公开大学,令排名榜内大学总数增至十所之多。唯因树仁大学及公开大学之「收生成绩」及「研究表现」不适合与教育资助委员会(UGC)辖下的受助大学作统一计分及比较,所以树仁大学及公开大学在四个排名榜中,只会列入民意榜及学界榜内,而不会显示在教育网榜及综合排名榜内。
要增强本港大学的整体学术地位,除需要本港的知名大学在国际性排名榜上有优秀排名外,本港其他大学,亦需要在不同范畴内有超水平表现,这才可在国际高等教育市场上与业界争一日之长短,为本港作为亚洲教育产业枢纽打下稳固基础,最后引入双才(指人才与财富)。但大学即使是「巧妇」,也会「难为无米之炊」。因此希望教资会在将来拨款及资源分配时,能照顾到大、小院校的发展特色及路向,保持资源分配之公平,令各院校能各展所长,巩固本港大学的整体学术地位及国际形象。
本年度各排名榜之结果大致与以往相同,显示各大学在过去一年表现稳定,水平无大起伏。浸会大学与城市大学第五、六位之争仍未有绝对结果,两所大学分别在不同排名榜上有排名先后之分。平均而言,浸大较得民心而城大则学术表现较强,暂仍未可分出明显的胜负。岭南大学今年整体上有出色表现,在教育网榜及综合教育榜上均跳升一级,是对曾付出努力的师生的正面鼓励。
今年各大学的研究表现与去年相若。值得一提的是岭南大学在研究方面有明显进步;无论在申请成功率及拨款额上均有明显增长,值得嘉许。教院则未能继续去年的进取表现,今年成绩稍为逊色。
(二) ?校长排名方面
今年大学校长排名方面是中文大学校长沈祖尧教授的天下。一上任便可横扫所有校长排名,在民意榜及学界榜上排列首位,连多年排首位的香港大学校长徐立之教授也要退位让贤。可见现实的香港人注重表现,在位年资倒不甚重要。另由于沈教授开明、接纳与聆听的态度,在民意中取得颇佳的回响,从而亦可引证香港人所希望的当权者作风。
为学界栽培人才的教育学院,校长张炳良教授明显地得到学界的支持。虽然面对人气逼人的沈祖尧教授,在中学校长作出的排名中,仍能紧贴中大、港大、科大校长,排第四位。另中学校长对城大校长郭位教授亦甚支持,今年排名直升二级,排第六位。
(三) ?毕业生表现方面
无论是按民意榜还是学界榜,本港毕业生的工作态度仍是就业上的多年最大缺陷。可惜在教育课程设计上,却未能针对此点作出改善。新高中及大学课程之引入通识科,无疑可增强同学的思考力及增广见识。然而,雇主希望毕业生有更认真的工作态度、热心、勤奋、尽责、积极等方面,却未能于课程改革中得到体现。希望院校能在课堂外,增强这方面培训,加上政府在资源上配合,针对性地改善学生在这方面的弱点,这是雇主对教育当局的殷切期望。而大学其中一个主要功能是为社会培养人才,面对各界对毕业生这等强烈诉求,实在应责无旁贷地加强相关培训。
(四) ?中学校长对教育意见
教育局孙明扬局长的上场,相对地带来教育界人心的稳定。近年的缩班政策,也有力地舒缓业界的杀校压力。但香港教育界在吃下只能治标于一时的止痛剂后,仍是希望教育政策不是单头痛医头,而是要摆脱被动局面,有一个长远的发展规划。看来,本港教育政策则仍未能令各中学校长具备信心。在校长响应上,对教育政策信心数字连年下降之余,今年更首次跌破一半大关(49.9%),看来政府要针对根源问题,作出积极的配合行动,才可挽回此跌势。
明年的双学制年,本港会首次出现有两批同学同时争入大学的情况,现时已有家长忧心至提早送子弟赴外国升学。但相对地,本港中学校长们对此却不太担心。只有不到三成校长担心大专院校会有准备不足的情况。希望这信心可以带到家长、同学中,使其可以积极面对新学制。
香港大学对中学的支持由2008年的8.4%上升至今年的14.6%,虽然仍远逊于排首位的中大,但如此明显进步,仍是应加以嘉许。大学对中学的支持,直接影响到同学对大学各学科的认识、学科选择等,大学应加以留意。
(五)内地学生赴港升学
中国庞大人口,加上家长之望子成龙心态,其适龄准大学生已成为多个教育枢纽的主要吸纳对象。邻近本港的马来西亚、新加坡、澳洲,远一点的英、美等国校园,均充塞着大量内地莘莘学子。本港年来以成本高昂的资助大学学位吸取内地尖子,为本港大学脸上贴光。然而尖子心头亦高,一转眼,便借着香港此踏脚石转移到别国去了。相对地,同样面对出生率下降的新加坡则踏实得多,大开中门迎接内地生入读当地民办院校。尽管吸纳的不是尖子,念书也不用政府资助,但毕业后却愿意留下繁荣社会。如以投资、回报计,都胜过香港招揽内地孕妇来港生子,因为与本港孕妇争床位之余,还要贴上多年昂贵的学费开支呢!
本年首次与新浪网合作,向内地网友调查吸引他们来港念书的主因。结果是近六成人指出毕业后可以在港工作或居留,是选择香港升学的主因。若果香港真的想以大专教育作为产业、并一并吸纳人才,便应检讨现时内地在港入读非资助副学位同学在毕业后的居留、就业政策。本港副学位过剩,但面对内地庞大市场,却吸引不到学生。关键问题就是留港升学后无论衔接学士学位及就业均不易,自然令内地生却步。若果政府仍视教育产业为主力开发产业,便需与各大专院校一起调适政策,才能增强与其他国家的竞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