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26日,长郡中学,高三学生们参加最后一场高考模拟考试。
考试科目的变革,成为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几乎每一次高考的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没法不成为学生、老师、家长关注的重点。这一次提出的即将于未来几年启动的新一轮高考改革中,对于科目的变化,最重要的就是外语的一年多考。
具有27年高中地理从教经验的刘光荣老师,目前正担任湘潭市一中高三(1)班的班主任。教了27年地理课,当了14年班主任,刘光荣几乎经历了与高考科目有关的所有变革,“27年来,我所写的教学讲义和备课本可能比你的个头还高,每一本讲义就像是我的孩子一样,至今都保存完好”,刘光荣对潇湘晨报记者说。
因外语,他逮住上大学的机会
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制度;一年后,全国统一命题,统一按照文理分科考试,但外语成绩仅作为录取参考,未计入总分。
1983年,刘光荣第二次参加高考,被当时衡阳师院录取,当时外语科目已经算入高考总分。回忆起当年参加高考时的情景,那种紧张心情仿佛就在昨天。
1982年飞行员考试落榜后,刘光荣9月来到湘潭县二中复读,就在这一年,英语所占高考分数比例由前一年的70%调整至100%。这对于刘光荣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大的契机,因为英语一直是他的强项。“有人欢喜有人忧,对于那些英语成绩不好的同学来说这肯定是一个很大的打击。当时班上的气氛很严肃。”刘光荣说,对于他而言,确实是一次难得的机会,那一年他英语考了79分(总分100分),在班上名列前茅,如愿以偿地考上了大学。
1987年,刘光荣大学四年从衡阳师院毕业,他回到了自己的母校湘潭县二中,担任高三地理老师。2000年,刘光荣来到了现在所在的高中湘潭市一中,从此之后他便担任了14年的班主任,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的高三学生。
科目调整,导致不少老师转行
执教27年,刘光荣经历了四次大的科目改革。
第一次改革是1990年前的“老文理分科”,那个时候高考科目总共分为文理两大类,理科考七科,文科考六科;第二次是1991年到1992年间的“三南改革”,当时也称之为“分四组”考试;第三次就是1993年到2000年的大文理分科,在此期间理科取消了生物科目,文科取消了地理科目;第四次是从2001年持续至今的“3+X”模式。
每一次改革都对老师和学生产生重大的影响,对刘光荣来说,作为一个地理老师,影响最大的可能是1993年到2000年的“大文理分科”改革。这一年,国家教育部规定高考科目取消生物和地理科目,这意味着很多老师将面临失业的困境。而事实是,当年刘光荣所在的学校确实有很多老师或转而从事行政工作,或失业。而庆幸的是,刘光荣一直在教育这条道路上坚持着。
“在1993年至2000年期间,自己有种被抛弃的感觉,学校对地理以及学生对地理的不重视,导致地理老师在学校的地位很低。”刘光荣说。
现在看来,刘光荣认为“三南改革”对学生是有好处的,尤其是那些学科发展不平衡的学生,“学生可以避免自己的弱科”。
当下命题,更趋向于考评能力
“2001年在实行‘3+X’模式之前,可能高考更注重的是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而2001年之后高考更注重的是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测试”,刘光荣介绍。
“大文理分科之时,地理多半考的是区域地理。那个时候高中地理的比重比较少,而初中地理的比重比较多。所以那个时候对于老师来说猜题也会比较简单。”
“现在很多考生都抱怨在文综科目中历史是最难的,因为所考的知识都与平时所学的无关。因为现在历史考题里面的材料都不是书本上的,有的甚至是《中国年鉴》上面的统计资料。所以与考生的平时阅读量以及发散性思维都有着很大的关系。”刘光荣谈到,过去不管是文科还是理科,只要把基础知识打牢考试基本就没有问题,可是现在就不行了,考生必须在打牢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对国家相关政策、时事、以及课外知识的掌握情况。
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每一次改革对每一代人的思维以及行为,都造成不同的影响。刘光荣表示,这些改革给每一代人所造成的影响更多的是隐性的,而不是显性的。而这些影响更多的可能体现在以后的学习或者是工作中。而对他们在性格塑造上面可能也会产生一定得影响。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经历高考的人,可能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会更加保守一些,同时所谓的“工作狂”这个词,在他们身上可能也会有更多的体现;而八九十年代的人,因为接受的教育更加的开放,所以在学习和工作中他们会更加的活跃,更愿意边享受工作边玩乐。
[专家访谈]
“一科多考、分值调整”是趋势
高考改革蓄势待发,改什么、怎么改仍是一个困扰专家和学者的难题。同时也更是无数学生和家长所关注的问题。本报专访湖南省中学特级教师黄尚喜邀其作答。
潇湘晨报:如何看待这次高考改革提出的英语一年多考?黄尚喜:英语一年多考,主要是改变“一考定终身”的教育模式,给学生更多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就目前整体趋势而言,“一科多考”可能是一个全国性的趋势。语文、数学科目的分数可能会有提高的趋势,英语所占高考比例可能会降低。但是,湖南省科目变革与其它省份相比可能会比较平稳。
如果有可能,采取只考语数外三科,其它学科“等级考试”的方式,通过用等级来计入高考,体现现代教育更应该将学生个性的发展作为宗旨。
潇湘晨报:就目前的改革而言,以语文作文命题为例,您觉得科目内容的变化,是否实现了人才能力的提高?是否符合社会的需要?
黄尚喜:从中央到地方都有一个趋势,那就是加强对传统文化的考察。培养中华民族、尤其是培养青少年文化自信力。增加分值可以加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重视程度。但是,从根本上来说对于学生交际能力、沟通能力、动手能力、独立能力上可能并没有多大的提高。
潇湘晨报:长久以来,很多学生和老师都反对应试教育带来的题海战术,或者是理论强但是学生动手能力弱的苦恼,多年的科目改革是否改变了这种困局?
黄尚喜:到现在为止还没有突破性的改变,因为考试模式基本不变。仅仅是因为分值和材料变化,题型、选材上没有根本变化。应该说还是一种改良性质还不是改革。但是应试教育也不能说就是错,因为既然要选拔人才的话。没有别的评价方式,那么考试就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只是考什么、怎么考还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
潇湘晨报:对于打破这种“应试教育”,您的建议是什么?黄尚喜:首先从高考的选拔机制上来说,应该扩大高校自主招生的权利。让自主招生更加的开放,让综合素质高的“特殊学生”纳入高考的招生中。再者,作为高中老师,我们不仅仅把一双眼睛紧紧盯着升学率,而更应该注重“人的发展”,不应该让教育沦为升学的机器。
高考政策 | 高考改革 | 自主招生 | 异地高考 | 招生计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