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持剑桥大学、牛津大学、英国帝国理工大学等6所世界顶级名校的录取通知书,让杨凡遭遇了“幸福的烦恼”。回望四年前高考的失利,这位西交利物浦大学的毕业生此刻对母校充满了感激。
杨凡并非个例。在刚刚结束的毕业典礼上,记者获悉,西交利物浦大学第二届523名毕业生近90%已收到包括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在内的世界知名大学研究生录取通知书,即将踏入“国际人才舞台秀”。
“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中外合作办学大有可为。”西交利物浦大学执行校长席酉民指出,我国高校长期存在办学模式趋同的问题,而中外合作办学是对建设多样化高等教育体系的新探索,具有“鲇鱼效应”。
文凭只是学习副产品
“这里很开放、很轻松、很自由,我们很少‘被填鸭’。”在西交利物浦大学,杨凡体验到的是一种全新的“引导式”教育——老师在课堂上的引导授课只是课程的一部分,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通过团队合作的方式,自我探索、解决他们遇到的困难。
“杨凡们”渐渐有了主动学习的习惯。今年“全美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时,和国内一些大学通过一轮轮的选拔参赛不同,西交利物浦大学的学生则是通过学校数学俱乐部自我组织了53个参赛队,成绩排在1700多个中国参赛队伍前列。
“学校大一结束时才确定最终的专业方向,四年期间有多次专业调整机会,让我们发现兴趣所在。”大二时的李洪涛,自己做主把专业改成了通信工程专业。毕业时,他收到哥伦比亚大学、帝国理工大学等名校的录取通知书。
“中国的学生从小学甚至到了大学,依然被看成孩子,一直管着、看着,灌输知识”。席酉民告诉记者,西交利物浦是把学生看做“年轻的成年人”,教育他们成为有独立思想和国际视野,善于探索和追求,有整合扎实的知识体系和全面综合能力的世界公民。
借鉴英国导师制的做法,西交利物浦将其扩展成包括个人导师、校外导师、朋辈导师等在内的导师制。
“和导师们天南地北地聊天,人生的道路越变越清晰”。吴飞从大三开始自筹20万元创办一家信息科技服务公司和一家外贸公司,到今年年底其创业项目总营业额将近千万,他还收获了数家著名国际大学的研究生录取通知书。
“获中外两个文凭只是在校学习的副产品,而终生受益的收获是利用学校国际化的环境、全球整合的教育资源,充分提高你们终身学习的能力、整合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合作及执行的能力等”,新生们入校时收到执行校长席酉民的一封信中如此写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