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7月的到来,许多留学生迎来了海外生活的终结,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归国大展身手,但缺少国内工作经验、信息不对称和思维、文化差异,成了许多海归在就业过程中的弱点。
不过,沙巴体育官网: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高级研究员王辉耀告诉记者,虽然留学人才的确不像过去那么吃香,海归变“海待”的现象也的确存在,但并不多。总体而言,海归仍然是个优秀的群体。
留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不突出
不久前,在英国留学4年的肖同学在北京一家大型会计师事务所找到了一席之地。尽管3个月的求职过程有些煎熬,但这份让他还算满意的工作是不错的回报。
从一开始,本科学财会、研究生学管理的肖同学,给自己定下的求职目标就颇为脚踏实地。他希望进入央企、国企、外企或大型民营企业工作,对职位没有明确要求,预期薪酬为每月5000元左右。
与很多同等学历的国内毕业生相比,肖同学觉得自己的优势主要在于,国外教育培养出来的批判性思维、独立研究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高于平均的英文水平,缺乏实习经验和国内证书则是相对劣势。事实证明,这位资深海归要找到理想的“饭碗”,并非那么容易。
“求职过程中感觉竞争压力很大,特别是在北京。有的工作面试感觉很好,最后却音讯全无。”肖同学告诉记者,这让他稍微有点挫败感,只好通过看书、打球或出去溜达调整自己的情绪。
在英国读了一年硕士回国后,小严的求职方向跟过去没有什么不同。父母希望她找一份清闲、稳定的工作,实现相夫教子的生活状态。她自己也不愿在压力太大的工作环境中,“整天勾心斗角或拼命加班”。
经过一番尝试,在文科方面特长明显的小严如愿以偿地考上了国家公务员。她告诉记者,在国外的经历让自己眼界更宽,在面试中表现得更加从容。
26岁的崔小姐高中毕业后就被家长送到国外读书,从学语言、本科一路读到硕士,习惯了国外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环境。凭借流利的英语和不错的法语、日语,崔小姐毫不费力地在一家国企的海外事业部找到了工作,有项目时昼夜颠倒地与外方沟通或出差,一有假期就独自来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也过得乐在其中。
当局外人为随处可见的“海归变海待”、“海归求职难”说法恐慌不已时,许多归国留学生或顺利或曲折地找到了各自心仪的工作。在他们看来,海归的标签就算没有给自己增加太多光环,也绝对称不上负累。
近日,由新东方前途出国发布的《2015中国留学白皮书》显示,86%的海归能在6个月内找到工作,多数海归并没有变成“海待”或“海剩”,留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其实并不突出。
过半海归就职于民营企业
“很多用人单位有一个误区,认为留学生大多是因为高考[微博]成绩不好,或考不上中国的好大学才选择出国,因此反而不想要海归。”近日,新东方前途出国副总裁俞仲秋在《2015中国留学白皮书》新闻发布会上,道出许多留学生就业时面临的尴尬,“过去出去的学生大多想要留在国外,觉得回来没面子,而现在越来越多的留学生想要回来,于是归国就业成了问题。”
北京朝阳区海外学人中心主任肖振祥对记者表示,这种情况的出现,一方面是因为海外高校教育质量参差不齐,学生盲目出国镀金,并不是所有留学生到了国外都能学到最顶级、最前沿的理念和方法,也不是所有人都能获得真才实学;另一方面是因为部分留学生长期在海外生活,不适应国内社会和文化,难以融入国内环境,而国内学生的素质和能力越来越高,更能适应一些公司对员工能力的要求。
另外,由于留学投资成本高,部分海归期望过高,希望获得高回报率。肖振祥指出,现在留学生与国内毕业生水平差距越来越小,甚至落后于后者,留学生对待遇期望过高,无法与用人单位达成一致。国内就业形势严峻,竞争激烈,企业更看重有实际经验而非海外学历。
《2015中国留学白皮书》统计显示,目前最受留学归国人员追捧的行业是金融业、教育、信息和软件服务。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是最受青睐的就业机构类型,其次是民营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但事实是,超过一半的海归最终就职于民营企业,民营企业目前仍是中国就业市场的主力军。
王辉耀承认,“海归变海待”在某种程度上的确存在,因为如今的留学生基数大、层次参差不齐,海归的精英色彩已逐渐淡去,一些表现较差的留学生更是影响了整个群体的形象,但这种情况并不多见。
海归仍然是优秀群体
根据教育部的数据,改革开放以来400万留学生中有200万回国,去年则有45万名学生出国留学,37万名海归回国就业。面对如此庞大的留学群体,海归曾经的精英光环一去不返,但留学带给个人的成长是潜移默化的。与国内毕业生相比,他们仍然有自己的优势。
近年来,中国的外向型企业越来越多,华为、中兴、联想、娃哈哈等大型民营企业“走出去”,在海外设厂;国企、央企也十分注重国际化战略,跟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相关的企业,更是需要大量留学人才,因此,王辉耀对归国留学生的就业前景十分看好。
“海归在语言文化、国际视野、国际人脉等方面更有优势,在工作中也更容易掌握国际惯例。”王辉耀告诉记者 ,海归的就业范围十分广泛,主要集中在跨国公司、新兴高科技或互联网行业,以及传统的科教文卫事业,在非营利组织、慈善机构、智库工作的也为数不少。近几年,在民营企业就业的海归数量逐渐增加。
虽然为精简成本和实现本土化,跨国公司对海归的需求出现“缩水”现象,但肖振祥告诉记者,许多外企仍然对海归青睐有加。因为业务需要,留学生在语言、思维方式、解决问题能力和创造性方面的优势,都是跨国公司比较看重和需要的。
不过,肖振祥指出,进入跨国公司和金融公司的留学生,薪酬待遇和国内毕业生没有差别,进入小微企业工作的留学生工资水平会略高于国内毕业生,但这种差异在逐年缩小。
王辉耀也表示,和过去海归动辄拿高出一倍薪水的状况不同,如今留学生的起薪与国内毕业生差距不大,硕士生大约能达到每月5000~6000元。但在适应工作环境后,海归的薪酬往往增长更快、幅度更大,职业上升空间也更大。
《2015中国留学白皮书》称,海归的薪资水平增长快、后劲足,总体优势仍十分明显,工作第一年的平均年薪为8.3万元,3年后就能达到32.7万元,“世界名校”的光环在后期会逐渐释放出光芒。
“留过学不等于就是人才,就像大学生不再像上世纪80年代那样与天之骄子划上等号。”王辉耀告诉记者,“但这并不意味着海归‘不行了’。留学生出精英的比例仍然很高,他们仍然是优秀的群体。”
海归如何克服“水土不服”
《2015中国留学白皮书》调查显示,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眼中,海归的主要优势是视野更开阔、思维更活跃、外语水平高和适应能力强,不足则在于好高骛远、易跳槽、盲目自信和团队协作能力差。
数据还显示,53.8%的海归因思维方式的冲突一直难以融入国内环境。如何克服“水土不服”,适应国内就业大环境,是归国留学生面临的主要课题。
肖同学告诉记者,自己在求职过程中学到了许多交流技巧,了解了各种各样的工作环境和企业文化,也意识到了留学生活中的一些“注意事项”。
“留学期间一定要多参加校内外的实践活动,增加经验,锻炼能力,也能充实简历。”他说,“参加社团、多交朋友、增长人脉对个人发展特别重要。”
肖振祥告诫留学生,在留学期间应“学习先进文化,丰富人生阅历,接受先进理念,拓展思维方式,多实习,多学习,培养独立思考、创新、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王辉耀则认为,除了专业知识,留学生在举目无亲的陌生国家站住脚、闯过几年的关,本身就是很好的锻炼。但好的本科学历仍然是找到好工作最大的“敲门砖”。“好的学历可以有5年保鲜期,5年后就得靠好的工作经验了。”
“其实很多时候身份的标签只是被别人贴上的,‘海归’和‘土鳖’并没有本质区别。”在央企从事人力资源工作的王乐告诉记者,“现在很多留学生出国读书时间很短,还要提前半年回国找工作,为迎合企业要求,攻略看得比国内学生都熟。”
在王乐看来,如今海归求职的优势逐渐消失,但“水土不服”或不接地气的情况也越来越少。他们公司对留学生和国内毕业生一视同仁地给予同样的平台,“具体只看个人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