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南京的抗战历史,我们关注的大多是南京大屠杀,但是就在日本人掌控南京前一个月的情况,不知道你有了解多少,今年的9.3是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日,不妨跟着小编来看看,本文(中国抗战胜利70周年手抄报资料)由出国留学网整理发表,更多内容请关注[liuxue86.com]。
【中国抗战胜利70周年手抄报资料:南京保卫战一】
1937年11月12日,侵华日军攻占上海后,南京国民政府拒绝求和的态度,使日本最高当局非常恼怒。进攻上海的日军最高指挥官松井石根大将,就是一个强烈要求攻占南京以征服中国的强硬派代表人物。
早在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不久,松井石根在对“东亚联盟”的一次讲演中,就表示:“迅速拿下南京……这将说服中国公众摒弃蒋介石,把他们的命运托付给日本的领导人”。松井石根曾在中国活动多年,是日军中有名的“中国通”。他对南京各方面的情况都非常了解。1937年8月17日,松井石根在被裕仁天皇召见时,陈述了他率军到上海后的军事计划与战略目标:“别无他途,只有拿下南京,打垮蒋介石政权,这就是我必须完成的使命”。迅速攻占中国首都南京,日益成为当时日本军政界的主流意识。
1937年12月1日,由裕仁天皇亲自批准,日本最高当局正式下达了攻占南京的书面命令——“大陆命第八号”的敕令。其主要内容是:“华中方面军司令官须与海军协同,攻占敌国首都南京”。
日“华中方面军”司令部立即行动,动用了其绝大部分的兵力来围攻南京,计有八个师团、两个支队及各辅助部队,约近30万人,另有海军第11支队协同,作战计划是:分为北、中、南三路,对南京地区进行迂回、包抄、合围与猛烈攻击。
【中国抗战胜利70周年手抄报资料:南京保卫战二】
日军的战火日益向南京逼近。南京国民政府自1937年11月中旬起,一边疏散撤退南京各政府机关与工厂、学校等,一边调配兵力准备防守南京。1937年11月19日,蒋介石以手令任命军委会执行部主任唐生智为南京卫戍司令长官。南京卫戍军中多数是从上海战场撤退下来的残破疲惫部队,少数是从后方调来的部队,还有原驻防南京的一些部队与宪兵等,共约10余万人。在蒋介石的亲自指挥与监督下,唐生智与南京卫戍司令部依据南京的地形与多年来形成的战备工事,为南京设立了两道陆路防线:第一道是南京外围的弧形防御线,东北起自长江边的栖霞山、龙潭,向东、南延伸至汤水镇、句容、湖熟、秣陵关,再向西至长江上游的江宁镇;第二道是南京内廓的弧形防御线,以南京城垣为依托,东北起自长江边的乌龙山、杨坊山,向东延伸至紫金山、河定桥,再向西经雨花台、牛首山,至长江边的板桥镇。长江防线则依靠江阴、镇江、江宁(乌龙山与狮子山炮台)三个要塞的重炮,协同海军鱼雷部队,封锁长江江面,阻止日海军舰艇西上。
战场形势发展很快。各路日军攻势凌厉,连连攻城拔地,迅速向南京逼近。1937年12月5日晚,日“华中方面军”各师团在日航空兵的配合下,向南京外围防线各阵地开始发动猛烈的进攻。——举世瞩目的南京保卫战开始了。
从1937年12月5日晚,到12月6日全天,各路日军向栖霞山、汤水镇、淳化镇、秣陵关、江宁镇一线南京外围各阵地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猛烈的进攻。
12月6日晚,蒋介石在南京城内百子亭唐生智公馆召集少将以上的守城将领举行会议,宋美龄随蒋同来。蒋勉励各将领誓死守卫南京数月。唐生智表示,没有蒋介石的命令,绝不撤离南京。第二天,即12月7日凌晨5时许,蒋介石、宋美龄乘飞机离开南京飞往江西。但蒋将其乘坐的炮艇留在下关江边,以安定南京人心。唐生智为表示背水一战、破釜沉舟、死守南京的决心,命令将长江中南京通浦口的船只,一起交第36师看管,擅自过江者以军法从事,以此断守军退路,以与南京共存亡。
1937年12月7日,日军兵分三路同时向南京外围各阵地连续猛攻,遭到中国守军的顽强抵抗,战斗非常激烈。12月8日晚,日军全线突破中国军队的外围防线:在南京的东北面,日军第13师团山田支队由龙潭沿长江南岸进占栖霞山;东面,另一路日军占领大胡山;在南京的东南面,日军第16师团攻占汤水镇,第9师团攻占淳化镇;在南京的西南面,日军第114师团、第6师团攻占秣陵关、江宁镇一线。外围一线的中国守军伤亡惨重,最后不得不放弃阵地,退向内廓一线阵地与南京城内。中国守军奉命焚烧城外近郊之房屋,以防被日军利用。在12月8日上午,沿着沪宁铁路与长江南岸进攻的日军第11师团的天谷支队协同第13师团的山田支队攻占镇江。当日中午,天谷支队从镇江渡过长江进攻扬州,准备得手后再西向进攻津浦铁路;山田支队则从镇江沿长江南岸,迅速攻占龙潭、栖霞山后,进逼南京东北部的乌龙山一线。各路日军前锋推进至南京的第二道防线——南京近郊以紫金山、雨花台和城墙为依托的内廓阵地之前。南京已陷入日军迅速紧缩的包围圈中。
【中国抗战胜利70周年手抄报资料:南京保卫战三】
12月8日晚,南京卫戍司令长官部下达“卫参作字第28号命令”,令各部退守第二线内廓阵地。
在苏州的松井石根见各部日军已推进至南京城下,从四面将南京紧紧包围,南京已是危在旦夕、指日可下。他认为,或者他希望,在日军强大的军事威胁之下,被包围在南京城内、无处可逃的中国守军必将会放弃抵抗、派出代表向日军乞降。因此他下令各部日军在9日午后4时起暂停对南京的进攻,并令将在8日晚赶写成的一份致南京中国守军的《劝降书》,由翻译官冈田尚译成中文,印刷了数千份,于12月9日中午用战机向南京城内空投散发。
南京守军对松井石根的《劝降书》不予理睬。12月10日中午11时40分,从苏州赶来的日“华中方面军”副参谋长武藤章大佐抵达南京中山门外的日军步哨线,依《劝降书》所约定时间,等候南京守军派代表前来洽降。但过了约定时间正午12时很长时间后,仍不见有人前来,日方代表只得失望地返回苏州。松井石根见诱降不成,恼羞成怒,于10日“午后命两军进攻南京城”。下午1时,日“上海派遣军”与第10军所辖的第16、第9、第3、第6、第114师团各部日军同时向南京复廓阵地发动了猛烈进攻:第6、第114师团进攻雨花台、中华门、水西门一线;第9师团与第3师团一部进攻光华门、通济门一线;第16师团进攻紫金山、中山门、太平门一线;第13师团山田支队进攻乌龙山、幕府山,进击南京城东北部。在这同时,国崎支队已从太平渡过长江,迅速沿长江北岸向东进攻江浦与浦口,意图切断津浦线;而从江阴西上的日海军第3支队的舰艇,连续冲击镇江与乌龙山炮台的长江封锁线,准备驶向南京江面。日本的空军在掌握制空权的情况下,对南京城内外进行了猛烈的空袭。
各条战线的战斗都空前激烈。日军兵器先进,火力猛烈,甚至违背国际公法,施放毒气。中国守军以疲惫残破之师,用血肉之躯“与钢铁相争”,进行着英勇的抗击。南京城内外枪炮声震耳欲聋,杀声惊天动地,双方短兵相接,阵地反复争夺。
12月10日下午5时许,日军第9师团第18旅团第36联队(胁坂部队)的前锋——伊藤义光大队约150多人,乘中国守军后撤,跟踪突入光华门城门洞,企图冲进城内。中国守军拼死抵抗,立即关闭城门,以猛烈的火力将这小股日军压制在城门洞内,并切断了他们与城外大股日军的联系。南京卫戍司令长官部得知小股日军突入光华门,急调援兵增援。经激战多时,最后,中国守军组织敢死队,从城上用绳索垂下,以手榴弹几乎全歼那支突入南京光华门城门洞的小股日军,打死了伊藤义光大队长。只剩下十几个日军,凭借用瓦砾筑起的临时防垒苟延残喘,等待援军。光华门中国守军防线转危为安。这是南京保卫战中最为惊心动魄的一场战斗。
南京复廓防线的保卫战在血与火中激烈地进行着。1937年12月11日,在南京城外的雨花台、紫金山等处以及通济门、光华门、中华门、水西门等各城门外阵地,两军的战斗与争夺更为惨烈。日军在多处攻占中国守军的阵地,又被中国守军顽强地阻击并反攻夺回。日军战机的轰炸与日军炮兵对南京城内的炮击极为猛烈。双方官兵都伤亡惨重。中国守军官兵的鲜血染红了南京的街道与阵地,但仍阻挡不住日军疯狂的攻势。经过一天多的血战,至12月11日晚,日军在多处突破中国守军的内廓防线阵地。中国守军继续在各阵地上顽强地抗击日军的攻击,进行着奋勇的拼杀,“反复肉搏,奋勇冲杀,屡进屡退,血肉横飞”,“悲惨壮烈,天日亦为之变色”。许多高级将校与许许多多的官兵血洒阵地,战斗到最后一息,壮烈殉国。(作者: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经盛鸿)
推荐阅读:
抗日战争资料 | 抗日故事 | 抗日英雄事迹 | 纪念九一八手抄报 | 129运动手抄报 | 爱国手抄报 |
抗日战争资料 | 抗日故事 | 抗日英雄事迹 | 纪念九一八手抄报 | 129运动手抄报 | 爱国手抄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