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胜利70周年胜利阅兵仪式后天举行,那将是举国欢庆的大事情,很多学校举办了相关的手抄报大赛,下面是由出国留学网整理的抗战胜利70周年手抄报内容精选,欢迎阅读。
【抗战胜利70周年手抄报内容精选一】
【若道中国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
抗日战争中,日本侵华司令冈村宁次曾叫嚣:“欲灭华夏,先平湖南。”而芷江受降日本代表今井武夫在谈到对于湖南战场的感受时,则表示:“打湖南比打中国的任何一个省都吃力。我们几乎调集了在华日军最精锐的部队,但是,在湖南打了七年,该省七十八个县市,到今天宣布停战为止,我们实际占领的只有四十四个。”
在长达八年的抗战烽火岁月中,湖南人民用钢铁般的意志和血肉付出,谱写了一曲抗敌御侮的慷慨壮歌。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的当下,小编带领大家一同回顾那段抗战岁月中被历史永远铭记的湖南故事。
8月的芷江,天空一如大海般蔚蓝。
▲建于1946年2月的芷江受降纪念坊,
为中国惟一的纪念抗日战争胜利的建筑物
位于七里桥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旧址,“血”字造型的受降纪念坊,历经风雨,在阳光下巍然耸立。
八年烽火起卢沟,一纸降书落芷江。70年前的8月,这里作为近代以来第一次由侵略者向中国乞降洽谈的地方,见证了中国人民扬眉吐气的历史时刻。
▲日军向中国乞降的芷江洽谈现场
青砖水泥构筑的牌坊,成为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标志和中华民族伟大不朽的历史丰碑。
一、“抗战文化城”、“抗战纪念城”、“东方斯大林格勒”、“受降纪念城”:一座座城市的历史,就是一个民族的历史
无论是因接受日军乞降的“受降纪念城”芷江,还是进行过3次大会战的“抗战文化城”长沙,无论是因顽强阻击日军而被誉为“东方斯大林格勒”的常德,还是创造抗战期间坚守一座城市时间最长奇迹的“抗战纪念城”衡阳,开展过轰轰烈烈抗日救亡运动的湖南,每一寸土地都书写了军民团结一心、共赴国难、抗击外侮的悲壮历史。
▲长沙会战油画
“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
8年抗战,湖南军民以心忧天下、众志成城、百折不挠、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筑起道道铜墙铁壁,成功挫败了日军迅速占领湖南、彻底“解决中国事变”的作战计划,有力支援了全国的持久抗战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推动胜利的天平最终向正义倾斜。
衡山,五岳独秀。“南岳游击干部训练班”遗址,历经岁月洗礼,满面风霜。
1939年初至1940年初,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国民党3000余名干部在这里受训,随后成为抗日游击斗争的骨干。
南岳游干班,是国共合作、全民抗战的缩影。
▲南岳游击干部训练班合影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在外敌入侵、民族存亡的生死关头,中国共产党从民族大义出发,毅然吹响了抗击外敌的第一声号角,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在湘鄂赣、湘赣、湘粤赣和湘南地区的山岳丛林,数千名红军游击队将士,捐弃前嫌,换上新四军军服,开赴抗日前线,与国民党军队并肩战斗;新四军江南挺进支队、八路军南下支队先后在湖南境内创建了数个抗日根据地,有力打击和牵制了日军的有生力量。
今天繁华的长沙蔡锷路上,有一条不起眼的小巷——徐祠巷。
小巷深处,一座祠堂格局的院落静静矗立。相比周边的高楼大厦,这里显得格外质朴和静谧。然而,在70多年前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这里却一度是抗日救亡运动的“洼地”:八路军驻湘通讯处。
▲八路军驻湘通讯处旧址
抗战全面爆发后,在湘籍共产党人徐特立、王凌波的领导下,八路军驻湘通讯处与当时处于地下状态的中共湖南省工委相互配合,大力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把最广泛的力量凝聚在抗日救亡的大旗之下,使湖南形成了国共两党以及各阶层同仇敌忾、团结合作、奋勇抗日的局面。
作为中共中央长江局、南方局的领导人,武汉失守后,周恩来、叶剑英以八路军驻湘代表的名义,致信香港《救国时报》,希望其动员广大侨胞支持抗日战争。
这封信在海内外侨胞中产生强烈反响。祖籍平江的菲律宾华侨商会会长陈道贞在全菲华侨中掀起救国捐献热潮,并组织汽车和军乐队,远渡重洋到新四军军部慰问,还与著名侨领庄希泉一道西渡美洲,发动世界各地华侨和国际友人支持中国抗战。
二、“湖南用抗战文化战线的声声怒吼,激起全民族团结抗日的澎湃激情
“纤笔一枝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在那山河破碎、风雨如晦的苦难岁月,伟大的抗战文化从灵魂深处唤醒了民族自觉,重振了民族精神,为中华优秀儿女奋起抗争、顽强拼搏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力量支撑。
七七事变后,特别是北平、南京、上海等城市相继失陷后,一批学校和文化机关纷纷南迁长沙,一批著名进步文化人士随之来到长沙,吕振羽、翦伯赞、田汉、张天翼、廖沫沙等湘籍文化人士也先后回到了长沙。这些文化人士与原来在长沙的文教界人士相汇合,形成了以共产党员、进步人士为骨干,广泛团结爱国人士的文化队伍。
“文化救亡一时风起云涌,成为当时湖南乃至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一大亮点,为抗战的最后胜利提供了坚实保障。”省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王文珍长期关注这段历史。
湖南文化界抗敌后援会、中苏文化协会湖南分会等文化团体纷纷建立;《观察日报》、《抗战日报》、《中苏》半月刊等一批抗日救亡报刊先后问世;以抗日救亡为主题的戏剧、歌咏活动盛况空前;抗日的街头诗、街头宣传画、街头展览等,更是遍及城乡。
▲抗战时期湖南的街头宣传
湖南抗战文化的一声声怒吼,逐渐辐射全国,澎湃起每一个中国人的家仇国恨,唤醒起全民族的危机意识和使命意识,达到空前的团结一致。
1937年9月19日《大公报》载文说:“今天南北战场上,是争着死,抢着死,因为大家有绝对的信仰,知道牺牲自己,是换取中华民族子孙万代的独立自由,并且确有把握,一定达到。”
3
“湖南用“没有丝毫奴颜媚骨”的高贵品质,打一场抗击日寇的人民战争
民族存亡之际,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母亲送儿打日寇,妻子送郎上战场,男女老少齐动员。农民放下了锄头,工人放下了铁锤,学生放下了书本……不分阶级、阶层、党派、信仰,各界民众万众一心、同仇敌忾,燃起了抗击侵略的熊熊烈火,以血肉之躯筑起钢铁长城。
祁东县白地市中心小学女教师周咏南,不仅号召学生共赴国难,而且带领独子黄天投笔从戎,考入中央军校第十六期,母亲分在女生总队,学习战场救护,儿子分在第二总队,学习步兵。一年之后,母子一同奔赴抗日前线。周咏南后来担任第44军女兵连上尉连长,率部参加了常德会战,英勇抗击来犯之敌。
1938年7月,湖南各抗日团体和各界民众开展抗战周年纪念献金活动。在长沙的献金现场,一位人力车夫揭开车座木盖,倾其所有的钞票铜板,尽数投入捐献箱。短短几天,全省收到献金297757元。
▲湖南人民为抗日捐献物资
为加强西南军事运输,保证前线的需要,国民政府决定修建湘桂铁路。从1937年9月开始,湘南一带民工15000人,配合粤汉铁路技工和沿线各路民工,冒着严寒酷暑,使用畚箕、锄头等简陋的工具,在一年之内筑成906.59公里的湘桂铁路,于1938年9月27日全线通车,创造了中国铁路建设史上的奇迹。
▲湖南人民参与湘桂铁路的建设
第一次长沙会战后,田汉来到湘北各部队和民间搜集材料,创作了一部反映长沙会战的剧本。剧中记录了一个真实的故事:日军入侵长沙金井影珠山下开物学校时,抓住了3名小学生。日寇拿出汪精卫的照片问他们是否认识,学生们说:“这是汉奸汪精卫。”日寇打他们的嘴巴,要他们承认是领袖,向他敬礼。3名学生宁死不屈,最后被残忍杀害。
这是怎样的一种气节?田汉评价说,在民族危难的时候,这种“没有丝毫奴颜媚骨”的不可侵犯的志节,是一种“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高贵的品质”。有这样的小学生,湖南不会亡,中国更不会亡。
4
“忠勇倔强、慷慨激昂、卓励敢死的湖湘精神,有力地粉碎了侵略者的痴心妄想
“德山有个老码头,老码头到孤峰岭,不到1公里,我们就牺牲了1400人……”忆起当年的场景,现居常德的93岁抗战老兵吴淞依然难抑心中的激动。
▲抗战老兵吴淞
老人曾参加过常德保卫战、衡阳保卫战等多场战斗。常德保卫战中,他所在的营仅3人幸存。
老人的抗战经历,是三湘子弟以身许国、血荐轩辕的真实缩影。
8年抗战八年泪,一寸山河一寸血。
抗战8年,只有3000万人的湖南,共征募兵员210万人,仅次于四川,居全国第二,并先后有10余万人为国捐躯。
▲衡阳保卫战后留下的中国军民遗骸(当时的《救国日报》社论称:“抗战八年,战死疆场之英雄烈士,至少数十万人;而保卫国土,致死不屈者,亦不在少数;但其对国家贡献之大,于全局胜败有决定作用者,当为衡阳守军。”)
早在七七事变前后,湖南便抽调8万湘军,开赴江浙支援上海抗战,成为全国投入部队最早、投入兵力最多、作战最勇敢的省份之一。
抗战转入相持阶段后,湖南由初期的大后方成为正面战场的最前线,担负起正面防御主战场的重任。
数十万湖湘子弟就地补入第九战区部队。湖南人坚韧的“犟”劲,在这样的历史时期又一次展露无余。
第一、二、三次长沙会战,常德保卫战,衡阳保卫战,湘西会战。全国抗战正面战场的22次会战,湖南境内多达6次。日军投入兵力80多万人次,伤亡20多万;中国参战部队近200万人次,伤亡达30多万……规模之大,历时之久,超出任何省份。
▲位于长沙岳麓山的国民党陆军第七十三军抗日阵亡将士公墓
在湖南人民的有力支持下,中国将士浴血奋战,死死克制住了日军的凶顽,使湖南正面战场的抗战,成为一首声震全国乃至世界的慷慨悲歌。
第一次长沙会战,迫使日军自七七事变以来第一次放弃攻占的地区,退守战前原有阵地,从而粉碎了日军迅速结束中国战争的梦想,也使西方各国认识到中国战场的极端重要性,开始增加对中国抗战的援助。
第二、三次长沙会战,中国军队抗击了日军的反复进攻,迫使日军原路退回。当时因盟军在太平洋战场节节失利而郁闷的沙巴体育官网:总统罗斯福闻知大为振奋:“盟军的胜利,全赖华军长沙大捷”。
▲湘西会战令日军战略全面收缩
作为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最后一次大规模战役,历时55天的湘西会战中,中国军队毙伤日军2.4万多人,中国抗日战争由此进入了战略反攻阶段。
5
“湖南人民的抗战努力,将永远载入中华民族解放斗争的光辉史册!
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湖南军民在抗战中的杰出表现,集中彰显了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的蓬勃伟力。
九一八事变后,湖南掀起的持久、壮阔的抗日救亡运动,促进了全国抗战局面的形成,为正面作战和游击战争的开展奠定了思想、组织和群众基础。
全面抗战中,湖南人民用鲜血和生命参加神圣的抗日救国战争,协同国民革命军进行6次正面会战和数千次敌后游击战争,并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全国抗战以有力的支援,为全国抗战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湖南人民用鲜血和生命支援中华民族抗日战争,谱写了抗日御侮的壮丽篇章,将永远载入中华民族解放斗争的光辉史册。
【抗战胜利70周年手抄报内容精选二】
【死字旗】
川军战士王建堂,在出川抗战前,收到父亲赠送的一面旗帜,旗的正中写着一个斗大而苍劲有力的“死”字。
“死”字的左右两侧写着这样的几行小字:
右边,“我不愿你在我近前尽孝;只愿你在民族分上尽忠。”
左边,“国难当头,日寇狰狞。国家兴亡,匹夫有分。本欲服役,奈过年龄。幸吾有子,自觉请缨。赐旗一面,时刻随身。伤时拭血,死后裹身。勇往直前,勿忘本分!”
带着父亲的嘱托,王建堂随川军踏上了抗日战场。
面对这面旗子,我们可以深深体会到这位父亲在民族危亡之际的爱国情怀!
【杀敌回来娶你】
在众多纪念抗战争胜利70周年的报道中,有这么一条不怎么显眼却格外让人觉得窝心的新闻,“打完胜仗回来娶你”。一个抗战老兵,在国难当头之下,顶着父亲“逼婚”的压力毅然入伍。在临行前他对未婚妻子说“你等我打完胜仗,我再回来娶你!”后来他上了战场,与日军进行过肉搏,直到日军投降才回来娶她。
如果今天你问我爱情是什么,我会给你讲述着两位年逾九旬的老人恩爱如初互相陪伴的故事。几十年风风雨雨,经历过战争的冲刷和时间的洗礼,那份承诺的坚守在今天显得更加珍贵动人。
16岁时,遭遇家里逼婚,他对未婚妻说,国难当头,等他打完胜仗再回来娶她。果然他上了战场,与日军进行过肉搏,直到日军投降才回来娶她。当妻子身怀六甲时,他毅然选择应征入伍到共产党部队……现在老两口年逾九旬,恩爱如初。
1942年,正值全国抗战进入白热化阶段,在桂林打工2年的秦秋荣,遭遇父亲逼婚。当时,他16岁,又是长子,却坚决选择入伍。临走前,秦秋荣找到“未婚妻”说,日军打来了,国难当头,没有国哪有家,“你等我打完胜仗,我再回来娶你!”
在桂林部队训练2年后,桂林保卫战打响。
秦秋荣所在的桂林宪兵团,与日军交火三天三夜后,接上级命令,一路向西撤离,途经临桂、永福、柳城、金城江、百色等地,1945年秋到达广西南宁。这一大圈,历时一年多,与日军多次交战,且进行过肉搏。
1945年8月,日军宣布投降。远在南宁的秦秋荣,不断收到父亲的“催婚信”。
为4年前的一句承诺,秦秋荣于1946年10月申请回到广西桂林市会仙镇的老家。次年正月初六,与秦算嫂完婚。
1949年10月,秦算嫂刚怀上二胎。一心想为国出力的秦秋荣,又入伍到了共产党的部队。
在部队服役3年后,秦秋荣退伍回来,被安排到了桂林一家书店工作。有一次,他半年没回家,走到村口时,碰到一名妇女,竟然认不出那就是自己的妻子。当时妻子照顾4个孩子,无米下锅,全身虚胖,“两人抱头痛哭。”秦秋荣觉得,他对不住老伴,没有照顾好家庭。
直到1962年,秦秋荣回到农村,与妻子相依为命。他当过生产队长、会计,帮人砌过房子,烧过瓦,把苦日子一天天熬了过来。如今,老两口有8个子女,都已成家。其中一个女婿曾是部队军官,孙子现正在部队服役,成了三代军属之家。
经历战火、饥饿和各种苦难的老两口,感情甚好。秦秋荣每天去打鱼,养鸡,秦算嫂做饭洗衣,两人一起打牌、赶集、看电视,还常手拉手散步,形影不离。
【抗战胜利70周年手抄报内容精选三】
【常德会战,向死而生】
1943年11月初,日军调集7个师团约10万兵力进犯湘鄂西的常德地区,中国军队集中第6战区和第9战区的16个军43个师约21万兵力迎战。中国出国留学网军队顽强阻击,迟滞日军进攻,给敌重大消耗。12月20日,会战以中国军队的胜利而结束,计毙伤日军联队长、师团长以下4万余人(毙1万余人)。中国军队伤亡5万余人。
参加此役的黄埔军校出身的军、师级以上指挥官有40余人,他们是:第10集团军总司令王敬久、第27集团军副总司令李玉堂、兵团司令兼第74军军长王耀武;第10军军长方先觉、第18军军长罗广文、第30军军长池峰城、第44军军长王泽浚、第59军军长刘振三、第66军军长方靖、第75军军长柳际明、第79军军长王甲本、第86军军长朱鼎卿、第99军军长梁汉明、第100军军长施中诚;第3师师长周庆祥、第5师师长李则芬、第11师师长胡琏、第18师师长覃道善、第51师师长周志道、第57师师长余程万、第58师师长张灵甫、第63师师长赵锡田、第77师师长郭汝瑰、代师长韩浚、第92师师长艾叆、第98师师长向敏思、第121师师长戴之奇、第185师代师长李仲辛、第190师师长朱岳、第194师师长龚传文、第199师师长周天健、暂5师师长彭士量、暂6师师长赵季平、暂7师师长王作华、暂35师师长劳冠英、暂54师师长饶少伟、预10师师长孙明瑾[liuxue86.com]等。
第74军57师的8000名官兵阻击10万日军,长达15天之久,最后仅剩200余人还能战斗。师长余程万发出了最后一封电报:“弹尽,援绝,人无,城已破。职率副师长、师附、政治部主任、参谋部主任死守中央银行,各团长划分区域,扼守一屋,作最后抵抗,誓死为止,并祝胜利。七十四军万岁!”本师第169团团长柴意新(黄埔3期)在全团仅剩12人、弹药告罄时,仍临危受命率部掩护师长等突围,壮烈牺牲。余程万师长率部200余人突围,最后仅剩83人。许国璋、彭士量、孙明瑾3位师长和叶迪、柴新意2位团长及一批黄埔军校毕业生牺牲。翌年9月8日,国民政府追赠柴意新为陆军中将,以表彰其抗战功绩。
常德保卫战以酷烈、惨胜而著名于抗战史。战后半个月,沙巴体育官网:《纽约时报》记者目睹常德战场废墟景象,写道:“这里举目尽是烧焦的围墙、残破的砖瓦和灰堆而已……要想在这个曾经有过16万人口的城里寻一未经摧残的东西,实在难乎其难。”此役是抗日战争时期大规模会战之一,也是抗战以来最有意义的胜利之一,在整个抗日战争乃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都有重要意义和历史地位。
【常德会战,老兵回忆】
见到刘镇炎老人时,他正在自家的小院里摆弄花草。或许是早年当兵的经历,给刘老打下了良好的身体基础,如今95岁高龄的他,眼不花、耳不聋,精神很好。招呼我们走进客厅后,老人在沙发上落座,一句“再不说怕我给忘了”拉开了尘封已久的记忆……
1942年,年仅21岁的刘镇炎,在看戏回家的路上,被国民党强行抓壮丁,来不及和母亲告别,便踏上了行军路。记不得走了多久,一行100多人来到湖南,被编入国民革命军73军77师。一路上,看着日军对百姓烧杀抢掠,刘镇炎想家的念头打消了,和鬼子狠狠拼上一战的怒火在心底燃烧:
日本鬼子很残忍,对老百姓用刺刀来刺肚子,爱刺哪就刺哪,不把中国人当人看,中国人很受苦。心里感觉中国那么大,小小国家到了中国来给他欺负,老百姓打他不过,这个地方被他占去,很惭愧。我要好好当兵,打鬼子。
那时,刘镇炎所在部队驻扎在洞庭湖边一个叫华阳的地方,出国留学网隶属岳阳,是湖南抗战中沦陷最早、受蹂躏最久的地方。1943年3月,日军从岳阳进攻华阳,这是刘镇炎打的第一场战。战斗在清晨打响,日军以山炮开攻,炮击停止后,猛烈的机枪扫射随之而来。刘镇炎和战友们埋伏在一个土堤后顽强还击,还是新兵的他不停地装子弹、递弹夹,顾不上炮火在头顶嗖嗖地飞过:
那个糊里糊涂去,新兵要去打仗,老兵说一起去,他说打长沙到华阳,我们把日本人赶出去。跟着去打仗,很危险,心里很怕,但是听了枪声就不怕。放炮放一个怕,放第二个就不怕。
说到这,刘老的情绪越发激动。战斗持续了一个月,班上的人越打越少,参军不到一年的他也成为了班里的老兵。1943年11月初,日军调集约10万兵力,分三路合围常德的前哨石门县,73军奉命固守,阻止日寇南侵。在刘老的印象中,那场战他第一次拿起了枪,瞄准几百米外的日本鬼子射击。
对于这场战斗,刘老轻描淡写,只记得战斗中自己打了100多发子弹。可他不知道,这场叫做常德会战的战役,中国军队以牺牲6万余人的代价,击毙了日军1万余人。 就这样,行军、作战、转移,刘老说,他已经记不清楚走过多少地方,打过多少次战斗。
1945年4月,在湖南新华县,他所在的77师奉命阻击4000多名日军,转移阵地时,被日本鬼子发现,一发子弹击中他的右小腿,打穿了一个洞:
日本攻进来了,我们要给他打出去。打仗要灵活,要自己看情况,这个地方打了要跑,打子弹打多了他知道你目标要换一个地,我转移的时候被他知道,这一枪就打到了。
撩起裤腿,刘老指着指膝盖下方的弹痕,平静地说:“打过战,看过那么多战友战死,早已把生死看淡。”如今,95岁的刘老四世同堂,儿女孝顺,日子过得幸福知足。百战归来看此生,也许这份向死而生的坚毅与从容是时间留给老人最值得拾掇的财富。
下面还有更多内容,请点击阅读!
抗日战争资料 | 抗日故事 | 抗日英雄事迹 | 纪念九一八手抄报 | 129运动手抄报 | 爱国手抄报 |
抗日战争资料 | 抗日故事 | 抗日英雄事迹 | 纪念九一八手抄报 | 129运动手抄报 | 爱国手抄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