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巴体育官网_新沙巴体育投注【app平台登录】

图片
出国留学网

目录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1

【 liuxue86.com - 实用资料 】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1

  第一单元 测量

  (一)单元目标

  1.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

  4.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发展实践能力。

  (二)单元内容分析

  本单元的内容有:毫米、分米的认识、千米的认识和吨的认识。

  单元内容结构如下:

  具体内容安排:

  例1

  结果不是整厘米时引入毫米,发现厘米与毫米之间的关系,与1毫米厚度的实物作比照,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例2

  课桌的长度时引入分米,发现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关系,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例3

  在境中认识千米,明确千米与米的关系,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例4

  际测量、走一走等活动感受1千米的长度,进一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例5

  单位换算。

  例6

  否同时过桥的问题,认识质量单位吨,同时明确吨与千克的关系。通过讨论1吨有多重,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例7 吨与千克的单位换算。

  学生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及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在这一单元中,将要学习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及质量单位“吨”,通过学习,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会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因此,本单元的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三)单元课时安排

  7课时

  第一课时 毫米、分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科书P2-5例1、2及相应的"做一做"中的练习一的第1、2题。

  三维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通过直观演示和学生自己操作,使学生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让学生知道米、分米、厘米、毫米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2、会用毫米、分米做单位度量物体的长度。

  3.初步渗透辨证思维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十进制关系。

  2.难点: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具准备:

  师:一把米尺、直尺和一根带子。

  生:一把小尺子、一根带子、一枚一分硬币。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习米、厘米

  (1)我们已经学过哪些长度单位?

  1米、1厘米大约有多长?

  2、复习量法:

  (1)量物体的长度一定要注意把物体的一端对着尺

  子的什么刻度线?

  (2)认整厘米

  A.判断:这种量铅笔的方法对不对?

  B.错在哪里?

  C.订正:

  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先把铅笔的一端对着尺子的"0"刻度线。

  D.认整厘米,再看铅笔的另一端,你能看出铅笔是几厘米?8厘米是整厘米数吗?

  E.小结:象8厘米这样的结果是整厘米。

  二、引入新课:

  这张纸条还是整厘米吗?不是整厘米量出来的数精确吗?如果要得到比较精确的结果该怎么办?

  小结:

  这个比厘米更小的单位就是毫米。

  (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毫米的认识

  1、出示米尺放大图

  提问:米尺放大图上有一些什么样的格子?每一大格表示多少?每一大格里又有多少小格?

  2、认识1毫米

  (1)从观察中你知道一毫米是怎么得到的?

  (2)这个放大图上的每一毫米都是放大的。

  (3)实际的1毫米有多长?请拿出尺子来随便找1小格看看。

  3、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1)用1分硬币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拿出1分硬币,说出厚度在哪里。并和一小格比一比--1分硬币的厚度是1毫米。

  师:我们看见食指和拇指之间留下了一条缝,这条小缝的宽大约是多少?

  举例:你还见过什么东西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2)用厘米作对比出示1厘米长的纸条,量出长度。

  4、毫米和厘米的关系

  (1)出示米尺放大图: 看看1厘米里有多少毫米?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2)师领着学生数毫米

  (3)1大格有几毫米?1大格还可以说是几厘米?

  小结:所以1厘米等于几毫米?

  5、用毫米量。

  师:用毫米做单位量物体的长度,与用米、厘米量物体的长度量法相同。

  (二)分米的认识。

  1量纸条。

  量教师发的10厘米长的纸条。

  师:10厘米就是1分米。

  2、用手势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用食指和拇指在纸条上比量出1分米的长度,移出手势说:"1分米大约这么长。

  3、厘米、分米的关系。

  师:这么长是几厘米?这么长还可以说是几分米?

  所以1分米等于多少厘米?

  (板书:1分米=10厘米)

  4、分米和米的关系。

  画出1米长的线段。

  提问:1米等于多少厘米?100厘米里有几个10厘米?

  1个10厘米是几分米?2个呢?10个呢?

  这条线段的长是几分米?还可以说是几米?

  小结:10分米和1米怎么样?(板书:1米=10分米)

  三、巩固练习:

  1、P3、4"做一做"

  2、P5页 1、2题。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1厘米是多少毫米?10厘米是多少分米?1米是多少分米?

  板书设计:

  毫米、分米的认识

  1毫米 1分米

  1厘米=10毫米 1分米=10厘米 1米=10分米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米和米以内长度单位的换算

  教学内容:练习一的第3-7题。

  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加深对毫米、分米的认识。

  2.能力目标:会进行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及计算。

  3.思教目标: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加深学生对长度单位间十进关系的认识。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及简单的计算。

  2.难点:不同单位的数相加、减。单位不相邻的两个数的换算。

  教(学)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知识准备

  1、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请你按从大到小的顺序

  排列。

  2、填空

  1米=( )分米=( )厘米

  1分米=( )厘米 1厘米=( )毫米

  你们是怎么想的?

  二、导学阶段:

  1、教师发7厘米的纸条。注意提醒学生量的方法。这张纸条长多少?如果改用毫米做单位,该怎样表示呢?

  先讨论,再各抒己见。

  学生想的方法可能不同,有的用进率推算出来,有的用数的方法,只要是正确的,教师都要予以肯定,但要让学生明白:用进率推算比较简便。应该这样想:

  1厘米=10毫米,7厘米就是7个10毫米,所以

  7厘米=70毫米。

  (板书:1厘米=(10)毫米)

  2、量一量课桌高度。

  提问:

  这个课桌的高度是多少厘米?谁能说一说用分米作单位怎样表示?你是怎样想的?

  用迁移类推的方式就可推出80厘米=8分米。

  自己做,订正时说说是怎样想的。

  教师说明:

  长度间的十进关系正、反两方面都可以用。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一的第3、4 题。

  (1)第3题

  (2)第4题

  重点观察第1小题:

  1米-2分米=( )分米

  师:长度单位不同,不能直接计算,要把1米变换成10分米再计算。

  2、小测试:

  5分米=( )厘米

  43毫米+17毫米=( )毫米

  4分米=( )厘米=( )毫米

  60米=( )厘米

  22分米+8分米=( )分米=( )米

  30厘米=( )毫米

  90毫米=( )厘米

  45分米-36分米=( )分米=( )厘米

  86厘米-46厘米=( )厘米=( )分米

  3、第5-7题练习。

  四、小结。

  板书设计:

  米和米以内长度单位的换算

  7厘米=(70)毫米

  80厘米=(8)分米

  1米-2分米=10分米-2分米=8分米

  教学后记:

  第三课时 千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科书P7千米的认识及"做一做",练习二的第1-2题。

  三维目标:

  1.使学生在学习了米、分米、厘米及毫米的基础上认识长度单位千米,知道千米在实际中的应用,知道1千米(公里)=1000米。

  2.初步建立1千米(公里)的长度观念。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知道千米在实际中的应用,知道1千米(公里)=1000米。

  2.难点:初步建立1千米(公里)的长度观念。

  教(学)具准备:卷尺。

  教学过程:

  一、知识准备:

  师:我们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

  具体表示一下1毫米、1厘米、1分米及1米的长度。

  二、导学阶段:

  师: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比较大的是米。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还常用到比米大的长度单位,那就是"千米",千米也叫公里。比如,我们说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60千米,

  从某地到某地的路程是100千米等等,这些都是用千米做单位的。

  1、 出示P7第一幅图

  说明:公路上路牌上的"21千米"指的是从这里到叶镇的路程是21千米。“23千米”指的是从这里到灵山还有23千米。

  2、出示第二幅图。

  教师:同学们你们都喜欢体育吗?谁知道通常体育场的跑道1圈是多少米吗?2圈呢?

  那2圈半是多少米呢?1000米用较大的单位表示就是1千米。(板书:1000米=1千米)

  那么1千米到底有多长呢?

  教师带学生到操场上,量出100米的距离。

  分组以人或树为起点量出100的距离,并仔细观察一下。

  按一般的步行速度走一走,并计时。

  想象一下10个100米有多远。

  告诉学生10个这样的长度就是1千米,一般步行12

  分左右的距离大约是1千米。

  3、教科书P8"做一做"

  组织学生尽量实际做一做。

  三、巩固练习:

  练习二的第1-2题

  第1题连线。

  说说这些交通工具每小时大约行多少千米。

  第2题填合适的长度单位。

  板书设计:

  千米的认识

  1千米又叫1公里

  1千米=1000米

  教学后记:

  第四课时 千米和米长度单位间的换算

  教学内容:教科书P8例5及"做一做";练习二中的第3-6题。

  三维目标:

  1.使学生加深对千米的认识,知道长度单位在实际中的应用。

  2.会进行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及简单的计算。

  3.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长度单位间的换算

  2.难点:长度单位间简单的计算。

  教(学)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 知识准备:

  1、填空

  1千米=( )米

  1000米=( )千米

  4米=( )分米

  1分米=( )厘米

  6厘米=( )毫米

  500毫米=( )分米

  二、导学阶段;

  1、教学例5:

  出示例5:

  3千米=( )米

  出示问题:

  1千米是多少米?

  3千米是几个1000米?

  谁知道例5的空格里应填多少?你是怎样想的?

  出示: 5000米=( )千米

  问:多少米是1千米?5000米是几个1000米?空格里填几?

  做"做一做"中的题目。

  师:题里给出的两个条件单位名称一样吗?你是怎么想的?

  三、巩固练习

  练习二中的第3-6`题。

  1、第3题 独立完成。

  2、第4题

  独立完成。指名说说推理过程。

  3、第5题

  说说图意再独立做。

  5、第6题小组讨论,全班反馈。

  板书设计:

  千米和米长度单位间的换算

  3千米=3000米

  5000米=5千米

  教学后记:

  第五课时 吨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1页的内容

  三维目标:

  1.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吨重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2.能进行重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教具、学具准备:

  将书上大米袋示意图制成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教师:我们都学过哪些重量单位?

  让学生描述一下1克和1千克具体有多重。

  2.5000米=( )千米   4千米=( )米

  1000克=( )千克   8千克=( )克

  二、新课

  1.教学吨的认识。

  教师:我们以前学过克和千克这两个重量单位。比如,一袋糖重500克,一袋盐重1千克。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一个比千克还要大的重量单位(引出新课)。

  出示书上第一个直观图。引导学生说一说图意,然后教师指出: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重量,通常用吨作单位。

  教师:谁能说一说还有什么物品用吨作计量单位?1 吨到底有多重呢?

  教师直接引出:1000千克就是1吨。

  板书:1吨=1000千克

  教师:假设三年级同学平均每人重25千克,10个同学的体重是多少千克?40个同学的体重是多少千克?是几吨?

  教师:你还能说出哪些东西大约重1吨?

  2. 教学千克和吨的换算。

  4吨=( )千克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推算,不用写出推理过程,启发学生想出:1吨是1000千克,5吨是5个1000千克,5个1000千克是5000千克。所以5吨是5000千克。

  3.做“做一做”中的题目。

  让学生独立完成,给有困难的学生一定提示。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推理过程。

  三、小结

  四、课堂作业

  教师还可以再给出几个例子让学生说出合适的单位名称。

  教学后记:

  第六课时 有关重量单位的混合练习

  教学内容:练习三的第1-4题

  三维目标:

  1.加深对吨的认识。

  2.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重量单位的简单换算。

  3、培养学生仔细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重量单位间的进率。

  2.难点:重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教(学)具准备:

  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000千克=( )吨

  1吨=( )千克

  4000克=( )千克

  5000克=( )吨

  8吨=( )千克

  6千克=( )克

  二、练习:

  练习三的第1-4题。

  1、第1题连线。说说为什么。

  2、第2题 补充

  4吨=( )千克

  2000千克=( )吨

  1吨-30千克=( )千克

  8000千克-7000千克=( )吨

  独立做,并说出推理过程。

  3、4米 Ο 1500毫米

  3吨 О 4050千克

  提示:

  单位不同的两个数能直接比较大小吗?怎么办?

  4、第3题

  教师解释"载重2吨"是什么意思。说说题意,小组讨论,口答。

  三、小结:

  今天我们主要学习了什么内容?1吨是多少千克?1000千克是几吨?

  四、第4题

  回家与爸爸妈妈合作完成。

  板书设计:

  有关重量单位的混合练习

  1000千克=`1吨 1吨=1000千克

  教学后记:

  第七课时 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内容: 教材第一十四页的内容

  三维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千米和质量单位吨,牢记单位之间的进率。

  2、能联系生活,理解生活中处处存在这些数学知识。

  4、培养学生学会观察生活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能联系生活,说出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过程

  一、复习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

  1、复习长度单位:

  (1)让学生说一说你认识了哪几个长度单位。

  (2)举例子说一说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1千米的长度。

  2、复习质量单位

  (1)让学生说一说你认识了哪几个质量单位。

  (2)举例子说一说1克、1千克、1吨有多重?

  二、联系生活,了解生活中的数学

  (一)自学课本第一十四页的内容

  1、学生看书第十四页的内容。

  2、各学习小组交流,你看到了什么?

  3、全班交流

  师:请各小组代表汇报你们组发现了什么?

  生:我们组发现一辆汽车限载重量8吨,……。

  (二)学生汇报社会调查情况

  师:请同学们汇报这两天来你通过什么方法,发现生活里存在我们学过的长度和质量知识。

  生1:我爸开摩托车的速度一般是每小时40千米,我家到学校的路程大约是2千米。

  ……

  三、全课总结:

  第二单元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一、单元教学内容[P.16-33]

  本单元是在二年级下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在二年级下册已经学习了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本单元主要学习以下内容:

  1、加法

  (1)两位数加两位数,和超过100。(P.16-17,例1、练习四)

  (2)三位数加三位数。(P.18-21,例2、练习五)

  2、减法

  (1)笔算连续退位的三位数减三位数。(P.22,例1)

  (2)笔算被减数中间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P.24,例2)

  (3)笔算被减数中间和末尾都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P.24,例3)

  3、加减法的验算

  (1)加法的验算。(P.27,例1)

  (2)减法的验算。(P.28,例2)

  4、整理与复习(P.32-33)

  二、编写特点

  1.结合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计算。

  本单元三个部分的教学改变了过去单纯出计算题教学的形式,都是通过具体的生活问题或生活情境引出计算问题,并注意在练习中安排一定数量的应用问题以加强计算教学与实际应用的联系,使学生感受计算与生活的联系,体现算用结合,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1)加法是通过计算中国部分野生动物的种数来引入的。

  (2)减法通过在云南旅游,计算两地之间距离的实际问题来引入。

  (3)加减法验算是结合购物的实际情境进行编排的。

  2.加强估算。

  本单元的加法和减法计算,都是先进行估算再精确计算,这样,就可以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

  3.体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1)计算500-185时出现了不同的计算方法,体现了算法多样化的思想。

  (2)进行加减法验算时,也体现了验算的策略多样性。

  (3)加减法的法则归纳不再给出现成的结论,而是让学生讨论得出。

  4.注意让学生运用迁移类推能力进行计算。

  (1)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不进位加、不退位减不单独出现例题,只在练习中出现。

  (2)三位数加三位数,和是四位数的情况也不单独出例题,只在练习中出现。

  (3)三位数减三位数,被减数中间有0的计算过程,让学生利用前面的计算方法进行类推。

  5、练习形式多样,适度开放。

  三、三维目标

  1.使学生正确计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

  2.使学生能结合情境进行估算,提高估算意识和能力。

  3.理解验算的意义,会进行加减法的验算,初步养成检查和验算的习惯。

  4、使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四、重难点

  三位数加减三位数中连续进位加和连续退位减。

  五、课时划分[共9课时]

  1、加法(3课时)

  两位数加两位数,和超过100。(P.16-17,例1、练习四)三位数加三位数。(P.18-21,例2、练习五1-4)练习课(P.19练习五5-10)

  2、减法(3课时)

  笔算连续退位的三位数减三位数。(P.22,例1)笔算被减数中间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P.24,例2)笔算被减数中间和末尾都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P.24-26,例3、练习六)

  3、加减法的验算(2课时)4、整理和复习(1课时)

  加减法的验算。(P.27,例1、P.28,例2、练习七1-4)综合练习(练习七5-9)整理与复习(P.32-33)

  第1课时 两位数加两位数(连续进位)

  教学内容:P16—17 例1、做一做及练习四的习题

  三维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的方法,并且能进行正确计算。

  2、培养学生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新授

  1、出示主题图:你认识这些动物吗?这些珍贵的动物正濒临灭绝的危险,让我们来看一份统计表。

  (出示第15页统计表。)

  2、学生解决小精灵的问题。

  3、学生展示算法。

  估算:98+25≈130(种)

  口算:98+25=123(种) 想:98+20=118 118+5=123

  笔算: 9 8 从哪位算起?

  + 2 5 十位上得几? 为什么不是1?

  1 2 3 百位上的1是怎样得来的?

  4、揭示课题。

  5、完成“做一做”的练习,让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6、学生归纳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与注意点。

  二、反馈练习

  1、学生独立完成第1、2题后,集体订正。

  2、解决问题。(第3题)

  学生解决书上的问题。

  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

  (1)公鸡和小鸡一共有多少只? 77+85=165

  (2)母鸡和小鸡一共有多少只? 59+85=144

  (3)公鸡、母鸡和小鸡一共有多少只? 59+77+85=224

  (4)公鸡比小鸡少多少只?

  (5)母鸡比小鸡少多少只?

  (6)公鸡比母鸡多多少只?

  三、全课小结

  归纳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同时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

  教学内容:P18-19 例2、做一做、练习五的第1-4题

  三维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的方法,并且能进行正确计算。

  2、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3、培养判断结果合理性的习惯和能力。

  教学重点: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

  教学难点:连续进位加。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2、笔算:60+45 36+67 89+52

  订正时,让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二、新授

  (一)、教学例2

  昨天我们了解了中国特有的鸟类和爬行类的种类,今天我们来了解中国已知动物的种类。(出示统计图)

  你能算出爬行类和两栖类一共有多少种吗?

  1、学生列式计算。liuxue86.com

  2、学生汇报。

  估算:376+284≈700(种)

  笔算: 376+284=660(种)

  3 7 6 从哪位算起?

  + 2 8 4 十位上得几? 为什么不是5?

  6 6 0 为什么要向百位进1?

  3、与98+25对比计算上的相同点,引出课题。

  4、针对已知种类提出数学问题。

  5、“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

  订正时先估算再讲评。

  6、小结三位数加三位数的笔算方法。

  (二)巩固新知

  1、学生笔算练习五的第1、2题后,集体订正。

  2、解决第3、题的问题。

  (三)、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在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教学后记:

  第三课时 加法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科书19—21页练习五第4—10题。

  三维目标:

  1、使学生能熟练地、正确地计算三位数加三位数。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听算练习。

  32+39= 37+54= 15+65= 54+28= 34+56= 27+18= 18+34=

  23+69= 47+33= 49+27=

  练习五第4题。将问题改为“你知道中央电视塔大约有多高吗?”让学生估算,并说出估算过程。然后再让学生计算中央电视塔的实际高度。

  二、练习五第5题。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让学生通过估算大致检验一下答案的正确性。

  三、练习五第6题。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互改,对正确率高的同学给予表扬。

  四、练习五第7题。学生独立完成。比一比,谁是最优秀的“森林医生”,能又快又准地捉住“害虫”。

  五、练习五第8题。同桌合作完成。请几个同学说一说解题策略。

  六、练习五第9题。走哪条路最近?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形成基本思路后,再组织学生小组交流,鼓励学生在小组里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

  七、练习五第10题。学生独立思考。请几个同学说解题策略。

  八、思考题。先分析题意,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自己尝试。一次失败,再试一次。最后集体讲评。

  九、全课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第四课时 三位数减三位数连续退位减(一)

  教学内容:P22-23 例1及“做一做”

  三维目标:

  1、使学生正确计算三位数减三位数,同时提高估算意识和能力。

  2、联系实际,初步渗透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

  3、让学生在活动中愉快地学习数学。

  教学重点、难点:三位数减三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老师想请同学们一起到云南去旅游。(出示例图)

  昆明的旅游景点是石林、大理的旅游景点是三塔、丽江的旅游景点是玉龙雪山。

  1、 你还观察到什么?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2、 师:大理到丽江有多远,我们可以通过画线段图来理解。

  3、 3、学生估算大理到丽江,汇报估算的方法。

  4、学生尝试用竖式计算,在小组中讨论。

  5 1 7 十位退1后能减4吗?怎么办?

  — 3 4 8 百位退1给十位,这时十位上是几?

  1 6 9 十位上的6是怎样算出来的?

  5、“做一做”

  6、 学生讨论计算的方法和注意点,教师小结后揭示课题。

  二、巩固练习

  1、练习六的第1题,把小蜜蜂和相应的花连起来。

  2、用数学:第2题。

  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这道题,订正时说计算过程。

  3、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两个问题,集体订正。

  三、全课小结

  教学后记:

  第五课时 三位数减三位数连续退位减(二)

  教学内容:P24 例2、例3 P25-26 练习六第4-6题。/o:p>

  三维目标:

  1、使学生正确计算三位数减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

  2、使学生能结合情境进行估算,提高估算意识和能力。

  3、结合情景图,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连续退位减算法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算法的多样性。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今天早上,我拿着一张100元的钱去买早点。一块蛋糕加一袋牛奶共花了6元。可是服务员没有足够的零钱,怎么办呢?同学们有什么好办法吗?(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师生得出:先去附近把100元换成整十元的,然后付给服务员10元,服务员找回4元,我还剩90+4 =94元。将100-6列成竖式再回顾一下思维过程。

  二、新授:

  1、教学例2:507-348=

  (1)学生尝试计算。

  (2)分析: 要从十位上退1,可十位上是0 ,怎么办? 十位退1后剩几?百位上为什么只剩1?

  (3)想一想:计算上与517-348有什么不同?

  (4)笔算702-564,让学生说说计算的过程。

  2、教学例3

  (1) 出示例3:500-185=

  你会计算吗?你有几种算法?学生自主探索求差的方法,小组交流。

  (2)学生展示算法。

  500-185=315

  ① 5 0 0 ②185+15=200 ③185=100+85

  — 1 8 5 500-200=300 500-100=400

  3 1 5 300+15=315 400-85=315

  (3)试一试:800-695=

  3、比较两题计算上的相同点,小结并揭示课题。

  三、反馈练习

  练习六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让学生运用估算大致检验一下答案的正确性。表扬正确率高的同学 。

  四、全课小结

  教学后记:

  第六课时 减法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科书19—21页。

  三维目标:

  3、 使学生能熟练地、正确地计算三位数减三位数。

  4、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 听算练习。(教师读题,学生写得数。)

  15-8= 74-16= 33-25= 48-29= 34-18= 32-14= 61-39= 72-58=

  67-15= 44-19= 56-37= 35-26=

  二、 练习六第1题。蜜蜂采花。学生独立完成。

  三、 练习六第2题。读题,理解题意,找出关键词。学生独立完成。鼓励学生一题多解。完成后让学生通过估算大致检验一下答案的正确性。

  四、 练习六第3题。先让学生独立估算,说估算过程,然后再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五、 练习六第5题。找朋友。同桌合作完成。

  六、 练习六第6题。先让学生读题,理解题意。独立画图表示小明、小红两家和学校的位置关系。形成基本思路后,再组织学生小组交流,鼓励学生在小组里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集体讲评。

  七、 思考题。先分析题意,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自己尝试。一次失败,再试一次。最后集体讲评。

  八、 全课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第七课时 加减法的验算

  教学内容:P27-28 例1、例2及“做一做” P29 练习七的第1-3题

  三维目标:

  1、从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理解验算的意义,会进行加减法的验算, 提高计算准确率。

  2、初步养成检查和验算的习惯。

  教学重点:验算方法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理解验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学习新知

  1、教学例1

  (出示主题图)妈妈到商场给小明买了一套衣服和一双鞋子,妈妈付给售货员阿姨200元,阿姨找给妈妈17元,找的钱对吗?

  (1)师:这道题能直接计算吗?要先求什么?(先求出买这些东西共付出多少钱)学生列式计算。

  (2)师质疑:这个结果对吗?有什么方法可以证明?

  学生思考验算的方法,小组合作探索。

  (3)学生汇报验算方法,比较验算的方法。

  方法一:183-135=48

  方法二:48+135=183

  方法三:183-48=135

  (4)完成“做一做”,让学生说说验算的方法。

  2、教学例2

  (1)师:找的钱对吗?算一算。学生计算。

  (2)小组合作探索验证的方法。

  (3)学生汇报验算的方法。

  ①200-17=183 ②17+183=200

  3、揭示课题,小结验算的方法。

  二、巩固新知

  完成“做一做”的练习。

  三、全课小结

  教学后记:

  第八课时 加、减法的验算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科书29—31页。

  三维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理解验算的意义,能熟练地进行加减法的验算,养成检查和验算的习惯。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3、培养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听算练习。(教师读题,学生写得数。)

  25-9= 47-16= 30-25= 42-29= 45-19= 36-14= 41-38= 22-15=

  61-14= 34-15= 70-37= 65-56=

  二、练习七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讲评时请几个学生说一说出错的原因。

  三、练习七第3题。首先复习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然后学生独立完成。最后让学生通过估算大致检验一下答案的正确性。

  四、练习七第4题。先让学生尝试着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讲评。

  五、练习七第5题。引导学生审题,弄清表格的含义。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让学生运用估算大致检验一下答案的正确性。表演正确率高的同学 。

  六、练习七第6题。先让学生独立看图,理解图的含义。然后进行估算,请几个同学说估算策略,最后列式计算。

  七、练习七第7题。同桌两人小组进行估算游戏,然后独立计算。

  八、练习七第8题。每个小组提出3个问题,先估算,再计算。鼓励学生灵活地解决问题。

  九、思考题。鼓励学生自己不断尝试,直到得出正确答案。最后集体讲评。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找到多种答案。

  十、全课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体会?

  第九课时 整理和复习

  教学内容:P32-33 例1、例2及练习八

  三维目标:

  1、通过万以内笔算加减法的法则的复习,提高学生的计算的正确率。

  2.复习运用计算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万以内笔算加减法的法则的复习。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32页例1: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集体订正。

  师:笔算万以内数的加减法要注意什么?

  小结笔算万以内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二、巩固练习

  1、练习八的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选择几题进行验算。小结验算的方法。

  三、解决问题:教学第32页例2

  1、出示例题,引导学生观察后提出数学问题。

  上层和下层共有几本? 上层比下层多几本?

  上层和中层共有几本? 上层比中层少几本?

  上、中、下共有几本? 下层比中层少几本?

  2、对提出的数学问题先估算,再笔算。讲评订正。

  四、练习八的第2题。

  1、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2、讲评:你是怎样想的?

  3、师:还剩下这些鸡蛋对吗?怎样验证?学生进行验算。

  4、订正: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五、全课小结。

  第三单元 四边形

  一、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四边形的特征,进一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

  2.使学生知道周长的含义,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的周长。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4.通过多种活动,使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和估算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单元内容分析

  本单元是在前面“空间与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内容包括:四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周长的含义,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公式的探索和应用,对实物的估量等。

  本单元分三段编排。第一段主要教学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第二段主要教学周长的含义及计算。第三段主要讲一些物体长度的估量,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和能力。具体安排如下页表。

  在编排上,教材一方面注意挖掘几何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另一方面提供了大量与空间观念密切相关的素材,并遵循儿童学习数学的规律,选择了活动化的呈现方式,目的是加强有关空间观念的内容。

  标题具体内容及要求

  主题图校园场景图。丰富学生对四边形的感性认识。

  四边形从各种图形中区分出四边形,认识四边形的特征。

  平行四边形结合生活情境和操作活动让学生感悟平行四边形易变形的特性,以及与其他四边形的联系和区别,初步建立平行四边形的表象,并在方格纸上画平行四边形。

  周长利用实物和一些图形,说明周长的含义,并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进一步加深对周长的理解。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发现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估计通过画一画、剪一剪、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让学生估量一些物体的长度。

  三、单元课时安排:6课时

  四边形的认识: 1课时

  平行四边形: 1课时

  周长: 1课时

  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1课时

  周长的练习课: 1课时

  估计: 1课时

  第一课时 四边形

  教学内容:第35~36页的例1、例2,做一做。

  三维目标:

  1、直观感知四边形,认识四边形的特点,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知道它们的角都是直角。

  2、通过围一围、找一找、涂一涂、剪一剪、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概括抽象的能力。

  3、通过情境图和生活中的事物进入课堂,感受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四边形的共同特点,分辨不同四边形的不同之处。

  教、学具准备:

  放大的主题图一张,例2的四边形组图每个学习小组1份(事先标上序号),钉子板,投影仪,剪刀,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感知四边形

  1、围四边形

  (1) 引题出示主题图。

  师:你能说出哪些图形的名称?

  师:我们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都是四边形。(板题:四边形)

  (2) 围四边形

  师:请根据自己的想像,动手围一个四边形。

  (学生在钉子板上操作,师巡视指导,然后选出不同的四边形加以展示)

  二、讨论学习四边形的特点

  1、观察讨论:到底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呢?

  结合图形得出,师板书:四边形有四条直直的边、有四个角。

  2、学习例1

  (1) 开放尝试,独立完成。

  (2) 投影展示,交流讨论。

  (3) 比较加深,说说那几个图形为什么不是四边形。

  3、做一做1

  4、动手剪四边形

  师:要求每个同学剪出两个以上不同的四边形。

  学生独立动手,让学生上台展示,反馈交流。

  5、教学例2

  (1) 小组合作,要求按不同的特点进行分类。每分好一类放在旁边。比比看哪个小组分得多。

  (2) 汇报交流,投影展示,说说分类的方法。

  三、课堂练习

  1、完成做一做2

  ①先用尺子量一量,再用三角板上的角比一比,找出它们之间的不同之处。

  ②哪两个四边形比较象,不同在哪儿?小结得出: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比较特殊的四边形,它们的角都是直角;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③在钉子板上围一围(2人配合),围不出来或围不像的及时指导。帮助。

  2、小结全课,看书巩固。

  四、课外实践

  1、自由组合学习小组,在校园里找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各5个。

  2、动手试一试,把一个四边形剪去一个角后,它会变成什么形状?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平行四边形

  教学内容:

  第37~38页的情境图,做一做,练习九的1、2题。

  三维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和操作活动,让学生感悟平行四边形易变形的特性。

  2、通过与其他四边形的联系和区别,初步建立平行四边形的表象。

  3、在方格纸上画平行四边形,会在长方形纸上剪出不同的平行四边形。

  4、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建立平行四边形的正确表象,能与其他的四边形进行区别。

  教、学具准备:

  推拉伸缩门的课件,用木条钉成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纸若干,钉子板、投影仪,师用放大的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 感知平行四边形的表象

  1、投影展示情境图,认识伸缩门上的四边形叫平行四边形。

  2、观察找出图中其它地方的平行四边形(楼梯上的斜面图案)。

  3、将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加以对比(选取楼梯的斜面与正面图案进行)

  二、 感悟平行四边形的特性

  1、课件展示伸缩门开关时的图形变化情况

  看一看,伸缩门上的图形有没有变化?想一想,为什么推拉伸缩门

  的小朋友会感到省力?

  2、操作实践

  拉一拉,感受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的特性;相反,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不易变形。

  3、对比延伸:现在你知道伸缩门为什么要做成平行四边形的了吗?结合回答演示在门上的平行四边形对角连上条子后推拉情况。(拉不动推不动)

  三、 画、剪平行四边形

  1、在钉子板上围出一个平行四边形,简单说说对平行四边形的认识。

  2、在方格纸上画一个平行四边形。

  3、在长方形纸上剪出平行四边形。

  四、 课堂练习

  练习九1、2(1)

  五、 课后作业

  练习九2(2),自学“你知道吗?”

  教学后记: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三课时 平行四边形的练习课

  练习内容:

  练习九第2(2)、3、4、5题,了解“你知道吗”的内容

  练习目标:

  1、通过练习,加深对平行四边形的表象认识,进一步感知平行四边形与梯形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2、通过练习量边长、比角,发现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之间的不同之处。

  3、练习用七巧板拼图,培养学生的相象力与动手操作能力。

  练习重点、难点

  第3、4两题,即平行四边形与正、长方形、梯形之间的联系与区另别。

  练习过程:

  一、 复习旧知

  找出下面图形中的四边形打上“”,给平行四边形涂上你喜欢的颜色。

  二、 练习

  (1) 第4题

  观察说出3个四边形的名称。

  用学生尺分别量一量这3个四边形每条边的长度,你发现了什么?

  用三角板上的角比一比3个四边形的各个角,你发现了什么?

  小组交流: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边、角有什么不同?

  汇报小结。

  (2) 第3题

  观察回答:下边画的是平行四边形吗?

  用手比一比,怎样改能使它成为平行四边形?

  动手画一画。

  (3) 第5题

  模仿拼图

  三、 练习小结

  四、 课后延伸

  用七巧板拼出自己想象的图形,越多越好。

  第四课时 周长的认识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二年级下册《周长的认识》

  三维目标:

  1、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摸、画、算、测等活动来感知周长。

  2、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的周长。

  3、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品质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理解周长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引出课题

  师:同学们,老师去了一些好玩的地方,其中有些地方的景色实在是太美了,老师把它拍下来,想不想欣赏一下。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播放课件各种形状的花坛依次出现)

  看到这么漂亮的花花草草,你想说些什么呢?(生可能说不要怎么怎么、插警示牌、围栅栏、篱笆等方法)如果学生提到围栅栏我就顺口引出:哦,也就是给每个花坛的周围安上护栏。根据这个方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生可能提出:需要多长的护栏?等问题)

  师:刚才有的同学提出:每个花坛需要多长的护栏,在生活中,我们要想知道每个护栏有多长?必须先知道花坛的什么呢?(生可能说边长、长和宽、一周的长)

  那花坛一周的长,在数学上,我们给他取个什么名字好呢?(周长等)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这位生活中的新朋友——周长,引出课题:周长的认识。

  二、 大量感知周长

  1、体验周长的意义。

  看到这么漂亮的图片小兔子也来凑热闹,它从一点开始沿着边线,走了一周,你知道小兔走的这一周是长方形花坛的什么吗?(是这长方形花坛的周长)

  依次展现小兔走其它形状的花坛,问:刚才小兔走的这一周是什么?

  师:刚才小兔走的周长都一样吗?(不一样)但它走的方法一样吗?(一样)

  它都是怎么走的?(可能会说从一点开始沿的边线走的一周……)

  那你觉的什么叫周长啊?

  随机板书:边线一周的长度之和就叫周长。

  2、摸一摸感知周长。

  那我们身边有周长吗?找一找,像刚才小兔那样摸一摸,同桌俩一边摸一边说你摸的是哪个面的周长。(教师随机指导)

  汇报:谁想跟小朋友说说你刚才摸的是哪个面的周长,怎么摸的?

  3、画一画。

  看来啊,同学们都能找到物体表面的周长了,为了鼓励大家,老师还准备了一些小礼物,但是啊老师有个条件:只有描对它的周长的同学才可以得到。请小组长打开1号信封,从你们小组的这些图片中选一个你喜欢的开始描吧?

  汇报:都有谁得到礼物了,展示给大家看看,谁愿意跟大家说说你是怎么得到这件礼物的。

  4、 测一侧,算一算。

  看来啊,描一个图形的周长已经难不倒大家了,那你会计算一个图形的周长吗?

  怎么算呢?(……)

  下面,我们就来测一测,算一算物体一个面的周长,请组长拿出装在2号信封里的礼物,看看都有什么?(手绢、光盘盒、……)

  小组长先分工 汇报:你们小组是怎么分工的?

  出示:活动要求

  1、 选定物体的一个面。

  2、 先估一估其周长,在测一测,算一算。

  3、 组长做好记录,以便交流。

  汇报:哪个小组来交流一下,你们小组刚才的合作情况?

  三、 生活中的周长

  师:刚才我们一起交流了怎样来计算周长,那我们的身上,哪个地方的周长经常用到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个有关李老师腰围的实际问题。

  一天,老师在商场里选中的一条裤子,

  出示:裤子的半周长36厘米,李老师的腰围是70厘米,这条裤子适合老师吗?

  四、 小结

  今天的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下,我们可以以小组为单位,用今天学过的周长知识,测一测,算一算,我们学校花坛的周长。

  第五课时 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三维目标:

  (1)知识能力: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并能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2)数学思考:用不同的方式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总结周长计算公式;

  (3)解决问题:利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周长计算的问题;

  (4)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索、交流等活动,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体验探究学习的乐趣与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

  自主探索,经历多种方法计算周长的过程。

  教学难点:

  总结周长公式。

  教学准备:

  师生合影;与照片同样大小的纸片;尺子;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在我们的数学学习中,认识了几个平面图形朋友。你能在教室里找一找它们吗?(找到长方形和正方形。)

  看来同学们还没有忘记我们的平面图形朋友。那么,你们对它们还是不是很熟悉呢? 谁来说说关于长方形、正方形我们学过哪些知识?

  二、情景引入。

  同学们看,这是老师和同学们的合影。找一找你在哪里?

  喜欢这张照片吗?它留下了我们美好的回忆,老师也非常喜欢这张照片。而且,我有一个想法,我想把我们的这张合影镶上木框,挂在我的房间里。快来帮老师算一算要做这个木框需要多长的木条,好不好?

  三、明确探究目的。

  其实,要求需要多长的木条,也就是求这个长方形的什么呀?(周长)

  大家书桌上的纸片,是和这张照片同样大小的。下面,就请你选择书桌上的学具,小组合作,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并且把你们组的方法由记录员写在纸条上,准备展示。

  四、合作探究,计算长方形的周长。

  1、小组合作计算周长。讨论计算方法,记录员记录

  2、全班交流。贴出计算方法,汇报研究过程。

  预设:(1)把纸片放在方格纸上,数出周长是36厘米。

  (2)把纸片放在方格纸上(或用尺量一量),得到长方形的长是10厘米,宽是8厘米,把四条边的长度加起来就得到周长。10+8+10+8=36(厘米)

  (3)根据长方形对边相等的特点,10╳2+8╳2=36(厘米)

  (4)根据长方形对边相等的特点,先求一组长加宽,再乘2, (10+8)╳2=36(厘米)

  其他同学可以质疑,双向交流,教师调控。

  明确答案,告诉老师要用36厘米长的木条。

  3、选择你最喜欢的方法,说说为什么。(选择最简单的方法。)

  4、小结:要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必须要知道什么?(长方形的长和宽。)

  然后怎么算? 总结公式: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五、研究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师:刚才我们是怎样总结出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的?(交流计算方法,选择最简单的方法,再根据这个最简单的方法总结计算公式。)

  学生运用刚才的方法讨论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并且总结公式。

  展示最简单的计算方法和正方形周长公式。

  汇报研究过程。

  六、巩固、练习,解决实际问题。

  1、完成练一练第一题。集体交流。

  2、课件出示:元旦快到了,“大头”要和我们一起来布置教室,但是有几个问题把“大头”给难住了。

  (1)黑板长3米,宽1米,在四周挂一串彩灯,这串彩灯至少长多少米?

  (2)评比栏长70厘米,宽30厘米,在四周贴花边,至少需要贴多少厘米的花边?

  (3)要给集体照镶精美木框,照片长20厘米,宽10厘米,至少需要多少厘米木条?

  学生在快速、准确解答的同时,更加体会到了用公式所提示的办法计算周长非常简便。

  3、练一练第三题。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教学后记:

  第六课时 估计

  教学内容:

  第45页、46页的例4、例5,做一做的3题,练习十一的习题。

  三维目标:

  通过多种活动,让学生估量一些物体的知名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估测意识和估测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简单的基本的估量方法。

  教学具准备:

  1米长的彩带纸或细棉绳每人一根。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常用的长度单位

  1、学过的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

  2、在尺子上找出1厘米、1分米表示的长度,并用手比划出来。

  3、揭示估算的意义,板书课题:估计

  二、 学习估计的知识

  (一) 教学例4

  1、读题,理解题意

  2、想一想:你画出的线段应是什么样的?

  3、各小组派代表演示。

  4、对比交流,找出不足,讨论:怎么画会更准确一些?

  5、再次派代表修改。

  6、每人尝试画在练习本上,画完后用尺量一量,看自己估计的长度准不准确。

  (二) 教学例5

  1、理解题意

  2、小组讨论解决,说出自己估计的方法。

  (三) 小结估计的方法

  三、 做一做

  第1题:(1)先估计哪个图形的周长最长、哪个图形的周长最短,简单说一说你是怎么估计出来的。并按估计的长短依次写上序号。

  (2)量一量,再算出每个图形的准确周长。

  (3)比较,你估计的准吗?不准的原因在哪儿?

  第2题:比一比,估一估,再说出来。

  第3题:小组实践。

  四、 应用实践,解决问题

  练习十一的习题

  教学后记:

  第四单元:有余数的除法

  (一)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

  2.使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和笔算有余数的除法。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两个:一是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和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二是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即“解决问题”。

  教材内容安排如下表:

  “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在教材内容的安排上,一方面注重结合具体的情境,加强有余数的除法意义的认识;另一方面重视联系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学习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有余数的除法要有机地体现与表内除法的联系。“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内容还是今后学习一位数除多位数除法的重要基础,因此这部分的知识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必须切实学好。

  (三)教学安排:5课时

  第一课时 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9、50页。

  三维目标:让学生掌握除法竖式的写法及用竖式计算除法的步骤,并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良好的书写习惯。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秋天到了,秋高气爽,天气也变凉了,同学们在操场上玩得更开心了,你们看:(出示主题图)你能不能看着这幅画面提出数学问题呢?(学生看图提问)

  二、探究学习新知

  师:老师也来提个问题:宣传拦

  前面一共有几盆花?用什么方法来计算?(3Х5=15(盆))

  师:最近我们要开一个联欢会,现在我们要把这些花放到会场上去,要是把这些花每5盆摆一组,可以摆几组呢?

  用什么方法来解决?为什么?(学生口述,师板书算式)

  15÷5=3(组)

  师:谁来说说这些数字在这个算式里是什么名称?

  这是我们以前就学过的除法横式的写法,今天我们要来学习除法竖式的写法。

  教师指导写除法竖式。(1)

  除法竖式的写法与加、减法的竖式不一样。“) ”是竖式的除号。被除数写在里面。除数写在外面,表示把总数进行平均分,把15每5个分一份。那么分得的结果就写在横线的上面,这条横线和加减法竖式的横线一样也相当于等号的意思。

  (2)指导怎么进行竖式计算。

  3 …注意:商要对着被除数的个位

  5)15 … 被除数

  15 …5和3的乘积

  0 …被除数减去除数和商的乘积(分的结果)

  师:用除数5乘商3得15,这个15写在

  被除数的下面,表示分掉的数,用被除数

  减去分掉的数15,正好分完,得0。

  追问:商写在什么地方?被除数下面的15

  是怎么得到的?它表示什么?

  (3)练一练:

  4) 8 8)72

  三、发展性练习

  判断下面各题,错的改正。

  8 9

  6)48 7)63

  48 ——

  ——— 0

  0

  思考性练习

  在 ( ) 里填上合适的数。

  ( ) ( )

  9)2( ) 8)( )2

  ( ) ( )

  ———— ————

  0 0

  四、小结:今天你觉得你学的最好的是什么?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内容:第五册数学教材第51-52页例2、例3。练习十二的第7题。

  三维目标:

  1、使学生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初步的试商能力,理解商和余数的实际含义,懂得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3、 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自主精神;

  教学重点: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商和余数的实际含义。

  教具:口算卡、电脑、投影仪、圆片

  学具:小圆片、小棒

  教学过程:

  一、 准备练习

  1.看谁能很快说出( )里最大能填几?

  ( )×5<6 ( )×<20 3×( )<38

  ( )×4<22 6×( )<34 7×( )<24

  2.用竖式计算

  8÷4 45÷5

  请两组同学上台板书,其他同学在本子上做。

  二、 新课教学:liuxue86.com

  1.初步理解余数的意义

  (1)摆一摆

  ①师:国庆节快到了,班级将举办联欢会,同学们正忙着布置会场呢!同学们搬来了23盆花,每组要摆5盆,可以摆几组,请你帮他们算算看(用一个圆代表一盆花,学生实际分一分)。

  ②23÷5的结果是多少?

  ③剩下的为什么不再分了呢?

  ④今天分的跟前面分的有什么不同?

  平常我们分东西,有时候正好平均分完,有时候不能正好分完,剩下的又不够再分。剩下不够再分的数就叫做余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余数”除法(出示课题)

  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余数?

  (2)说一说

  师:刚才我们通过分一分,知道23盆花,每组摆5盆,最多可以摆4组。还多3盆,那么笔算23÷5的商是几、竖式该怎么列,余数该写在哪儿?请四人小组议一议,也可以动笔试着做一做。

  师生共同解决问题。

  ①23÷5商是几,你是怎么想的 ?

  ②23的下面该写几,为什么?“20”表示什么?

  ③余数是几?表示什么?

  ④横式中的得数该怎样写?

  教师指导:先写商,接着用6个点表示还剩,最后写余数“3”,读作:商4余3。

  师:有余数除法的笔算与整除除法笔算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⑶尝试练习

  ①每个学生拿出10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摆完后,教师提问,每份几根?还剩下几根?学生用竖式计算,教师巡视辅导。

  ②请同学们笔算做一做的题目,把一位同学的试题用投影仪展示,并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全班集体讲评。

  2.理解余数要比小道理

  (1)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电脑演示情景图

  师:如果只有16盆花,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多几盆?

  师:“剩下的1盆还够再分吗?为什么?那么“1”就是什么数呢?列出除法算式:“16÷5=3(组)……1(盆)

  师:添加一盆花后问:“现在可以摆几组?还剩几盆?如果花的盆数是18盆、19盆、20盆、21盆、22盆、23盆等,会出现什么结果呢?请同学们用小棒摆一摆。

  学生列出算式:16÷5=3(组)……1(盆)

  17÷5=3(组)……2(盆)

  18÷5=3(组)……3(盆)

  19÷5=3(组)……4(盆)

  20÷5=4(组)

  21÷5=4(组)……1(盆)

  22÷5=4(组)……2(盆)

  23÷5=4(组)……3(盆)

  24÷5=4(组)……4(盆)

  25÷5=5(组)

  师:请同学们观察上面的算式的余数与除数,你发现了什么?

  (电脑闪动余数、除数)

  学生观察、小组讨论、汇报

  归纳出:计算有余数除法,余数要比除数小

  (2) 小游戏:

  小朋友想一想,在一个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如果除数是6,余数可能是几?如果除数是8,余数可能是几?

  三、 课堂练习

  1、基本练习

  直接说出下面各题的商

  2、发展性练习

  ⑴帮“小马虎”改错

  ⑵小蜜蜂送信

  每个小组都有一些信,小组讨论交流后派代表送信。把余数是1的信送1号信箱,把余数是2的信送2号信箱,把余数是3的信送3号信箱,把余数是4的信送4号信箱。

  ⑶一位老爷爷得了高血压病,要长期吃药,药瓶的标签上写着共50片,医生嘱咐老爷爷每天吃6片,老爷爷有事要外出9天,请你帮他算一算,他带一瓶药够吃吗?

  3、思考性练习(机动题)

  左边的竖式中 ,余数是 、 、 、最大可能是 。

  四、 总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后记:

  第三课时 有余数除法练习

  练习内容:教材练习十二

  练习目标:通过各个方式的练习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并提高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练习过程:

  一、个人加减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有余数的除法,其实不管是不是有余数,只要是平均分我们就用除法来解决。

  现在老师有12个羽毛球,我要分

  给5个同学,那么先请同学们想想能不能刚好分完,如果不能,那么每人能分到几个,还剩几个?(解决第1题)生做完后老师实际分分,验证学生的答案。

  先请学生读第2题,然后让学生用

  圆片代替面包分一分,写出算式,并把结填在书上。最后说说为什么选择那种装法。

  先读第3题,说说题目是什么意思?

  在独立做,集体订正。

  独立完成第4题,也可以留在课后独立做。

  师出示:35÷8=4---3

  问: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35里面有4个8还多3个。也就是4×8+3就能得到35。

  也就是说除数×商再加余数就能得到被除数。我们可以用这种方法来验算有余数除法的计算结果。学生用这种方法来完成第5题。学生先试着做,老师提示这道题目是平均分的。帮助学生理解彩带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正5边形的周长,一部分是剩余的。

  第四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教科书P55、56

  三维目标: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到运用有余数的除法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说说从图中了解到什么信息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板书:有32人跳绳,6人一组,可以分几组?

  二、新课

  师:这个活动有没有进行平均分?

  该用什么方法来解决?(小组讨论)

  汇报,师板书:32÷6

  学生独立算出结果。

  汇报:可以是横式,也可以是竖式。

  师问:得到的5是什么意思?2又是什么意思?所以单位是什么?

  师:在解决这样的题目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喜欢来选择用什么算式解决。注意结果的单位。

  三、做一做

  出示食品饮料柜,问:你了解到什么信息?

  (1)师:现在小丽有20元,全部买矿泉水,最多可以买几瓶?剩几元?

  思考:买同样的东西是不是把钱进行平均分?

  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注意对横式单位的检查。

  (2)如果你有15元,你能提出一个减法、一个有余数除法、没有余数的除法问题吗?(小组讨论、汇报)

  四、练习

  练习的第3题

  出示四月份的日历。从日历上你发现了什么?

  师提出问题:四月份有几个星期?要求有几个星期,必须知道什么信息?

  四月份有几天?一星期有几天?

  学生得出解决的办法。30÷7

  既然有4个星期,那么一定会有几个星期六和几个星期天?如果要使四月份有5个星期六和5个星期天,那么剩下的两天就分别是六、日。所以4月1日可能上星期六。

  五、作业:练习十三的第1、2题。

  教学后记:

  第五课时 练习

  练习内容:练习十三

  练习目的:通过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让学生感受到有余数除法的价值,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其中也让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造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练习过程:

  一、师出示书店买书的情境图

  师:同学们,现在书店对小朋友进行书的优惠,每本儿童读物都只卖4元,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几个同学都要买些什么书吧。

  让学生找出问题,独立解决。

  二、师出示森林餐厅的情景图,让学生先说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老师板书。

  问:是不是平均分的事情?是怎样分的?

  那么该如何解决?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汇报不同解决办法。

  三、出示丛林探险的情景图,让学生观察,说说自己所了解到的数学信息。并说说要解决每个问题所需的数学信息是不是知道。独立解决。

  四、观察花店的图,把了解到的数学信息列出来。理解题目的要求。

  让小组一起用圆片、三角形、正方形来代替花进行扎花。最后一起确定解题策略。

  (略)

  五、给班级分组,怎样分比较科学,说说理由。

  第五单元:时、分、秒

  (一)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2.初步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二)教材分析

  关于“时、分、秒”这一内容,本套教材分三个阶段编排。第一阶段是在一年级上册,主要让学生学会看整时和半时,初步认识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第二阶段是在一年级下册,主要让学生会读、写几时几分,知道1时=60分;第三阶段就是本册教材本单元,主要教学时间单位“秒”,以及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具体内容的编排顺序如下表。

  在具体情境中感悟时间单位“秒”

  ↓

  观察钟表,得出1分=60秒

  ↓

  时间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

  ↓

  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时间单位不像长度、重量单位那样容易用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比较抽象,单位之间的进率也比较复杂。但是时间又时时伴随着人们的生活。因此,教材从教学材料的选择到呈现方式,都十分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力求让他们在实际情境中,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掌握有关时间的知识。例如,“秒的认识”主题图就选择了家喻户晓的春节联欢晚会中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时的场景,“做一做”让学生在活动中,亲身感受“1分钟有多长”和“1分钟能做些什么”,练习中又编入了一系列与学生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以丰富学生对时间观念的感性认识。

  (三)教学安排:

  时、分、秒的认识: 3课时

  填一填、说一说: 1课时

  第一课时 秒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科书P59-61

  三维目标:

  1、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交流、合作,自主认识新的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通过动手操作等丰富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1秒及1分(60秒)的时间观念。

  3、教育学生从小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借助丰富的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时钟

  学具准备:每人准备一个时钟、口算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新年联欢晚会的片段)

  师:新年的钟声将敲响,让我们一起来倒计时。(课件出示钟面,伴随着“滴答”声,让学生共同进行倒计时)

  师:刚才,我们进行倒计时,象这样计量很短的时间,我们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今天,我们就共同来认识这个新朋友。(板书课题)

  二、 新授

  (一)认识钟面上的秒

  1、师:你知道怎样计量用“秒”做单位的时间吗?请仔细观察你们所带的钟表,看看有什么发现。

  2、学生自主探索,共同探究

  3、学生反馈:

  ① 时钟有3根针,走得最快的那根是秒针。

  ② 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就是5秒。

  ③ 如果是读取电子表上的时间时,让学生可以利用以前学过的电子表的读取方法进一步类推。

  4、 体验1秒钟

  ① 师:1秒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利用时钟的“滴答声”让学生感受。)钟表发出“滴答”一声所经过的时间就是1秒。

  ② 学生跟着时钟的“滴答声”,做拍

  手练习,每一秒拍一下手,看看谁拍得最准。

  ③ 比一比,哪位学生不看时钟,每秒数一个数,看谁数得最准确。

  ④ 小结:刚才,我们听到钟声“滴 答”一声就是一秒,我们拍一下手用1秒,数一个数也是用1秒。1秒的时间确实很短,但是有些现代化的工具在这短短的1秒钟里却可以做很多事情呢。(举几个具有说服力的数据说明1秒钟的价值)所以,我们可别小看了这短短的1秒钟,它的作用可大了。我们要珍惜时间,不浪费每1分、每1秒。

  5、 师:(边拨秒针)秒针从数字12走到数字6,这表示经过几秒?从数字6走到8,表示经过几秒?请你轻轻告诉同桌的小朋友你是怎么知道的。

  6、 你还知道秒针从哪儿走到哪儿也是10秒?

  (二)探索分与秒之间的关系

  1、师:如果秒针从数字12起,走一圈,又回到数字12,这时经过多长时间,分针有没有什么变化。

  2、让学生小组合作,仔细观察钟面,自主探索。

  3、学生反馈。

  4、小结:秒针走1圈,就是60秒,这时分针走1小格,也就是1分钟,所以1分=60秒。

  (三)练习:体验1分钟

  1、让学生看钟表,通过读秒来体验

  1分钟的长短。

  2、师:1分钟能做什么呢?

  让学生分组画画、写字、做口算、摸脉搏体验1分钟实际的长短。

  3、让学生举例,说说1分钟可以做什么事。

  (四)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认识时间单位——秒)有了秒针,计时就更准确了,时针、分针、秒针在时间王国里分工合作,准确地为人们报时。

  三、 巩固练习

  1、做练习十四:1

  补充:

  ①我们上一节课的时间是40( )。

  ②小明跑100米要用19( )。

  2、跑步比赛

  师:让我们一起到紧张激烈的运动场上去看看。50米决赛刚结束,你能通过钟表的显示,说出运动员的成绩吗?从这张成绩表中,你能看出什么?

  3、活动:

  师:下课铃声响了,请大家安静,迅速地将课桌上的学习用品整理到书包里,看看需要多少时间。看谁整理得又快又好。(学生整理,教师报时)

  师:相信大家今后每时每刻都能这样珍惜分分秒秒,做时间的主人。

  四、 作业

  收集有关时间的信息。(如练习十四第3题)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时间的计算

  教学内容:P62 例1、例2

  三维目标:

  1、通过加深学生对时间单位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时间观念。

  2、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3、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

  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教具准备:时钟模型、投影仪、课件

  教学过程:

  一、猜谜游戏引入:

  1、猜谜语:矮子走一步,高个走一圈。矮子走一圈,高个走半天。

  2、学生猜出谜底后,教师拿出一个钟面模型,提问:

  ①“矮子指的是什么”?“高个指的又是什么?”

  ②“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多少”?“分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时针走一大格的时间是多少”?“时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

  ③“1时等于多少分”?“1分等于多少秒”?

  3、教师演示课件,拨出不同的时刻,让学生读出时间。如:5时,3时20分,6时,9时50 分等。

  4、引出课题:我们已经学会看时间,但如何计算经过的时间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时间的计算”。(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2时=( )分

  (1) 教师:1时等于……?(学生答)那2时呢?

  (2) 学生合作、自主探究。

  (3) 反馈

  a、60+60=120分

  b、2时就是2个60分,即60×2=120分

  (4) 教师小结。

  2、让学生做P62的“做一做”中的题目1和补充题:3时=( )分 2分=( )秒

  先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订正时,可以指名学生说一说得数是多少?是怎样想出来的?然后教师小结出时间转换的方法。

  3、教学例2:

  (1) 教师投影例2的情境图,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说说图意:小明7时30分离家,7时45分到校。

  (2) 师: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少时间呢?

  (3) 学生讨论回答,试着让学生归纳出计算时间的各种方法:

  a、 分针从6走到9。走了3大格,是15分钟。

  b、 45-30=15,是15分钟。

  4、小结(略)

  5、请一至两名学生说说自己从几点出门到学校是几点。让台下的学生帮忙算一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P62“做一做”中的第2小题,

  集体订正时,可以指名到黑板前的钟表上实际操作一下。

  2、填空:

  (1)50分比1时少( )分,1时比45分多( )分。

  (2)一节课是( )分,课间休息( )分,再加上( )分,就是1时。

  3、竞赛:

  教师口头报时刻,如:3时至3时45分,经过几分?学生抢答,看谁抢答得快,教师给予奖励。

  四、全课总结,回归评价:

  教师:现在是几时几分?我们刚才是从9时开始上课,从上课到现在经过了几分?一节课40分钟很快就过去了,“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是啊,时间就像金子那样宝贵,我们要珍惜每一分时间,多学一点本领,长大更好地建设祖国。

  教学后记:

  第三课时 时、分、秒的巩固练习

  教学内容:练习十四相关题目。

  三维目标:

  1、通过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充分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

  2、通过练习,学生比较熟练地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教学重、难点:

  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完成练习十四相关题目

  第2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让学生说一说每一题是怎么比较的,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比较,只要说得有道理就行。

  第3题,读读书上的三个例子,并要求学生收集类似的信息。

  第4、5题,学生计算经过的时间。如果部分学生有困难,让他们借助钟面模型加以演示、理解,教师给予适当的帮助。

  第6题,要求学生先估计,再实际进行验证,验证的数据可以由学生和家长一起完成。

  第7题,事先让学生找几个自己感兴趣的节目,想办法把它们开始和结束的时刻都记录下来。

  二、补充题目。

  1、1分=( )秒 4时=( )分 9分○9秒 36分○2时

  5分=( )秒 150秒 ○2分 400分○4时 10分○1时

  2、电影《神奇的宇宙》从2:05开始,到2:50结束,这场电影放映了多长时间?

  3、你会提问题让同学们算经过的时间吗?

  填一填 说一说

  一、教学内容:P67及相关练习

  二、三维目标:

  1、 使学生巩固时间的认识和计算,养成从小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好习惯;

  2、 加强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逐渐培养学生从不同渠道获取信息的意识和能力。

  三、教学重点:

  巩固时间的认识和计算,逐渐培养学生从不同渠道获取信息的意识和能力。

  四、教具准备:

  时钟模型、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 制作作息时间表

  1、师:说一说什么时候上早仔自习,什么时候出早操,什么时候上第一节课?

  师:像这样比较固定的事情发生的时间就可成为作息时间。

  2、出示学校课程表的结构

  学生回忆自己每天要做哪些固定的事情,一般在什么时候做

  3、 仿照课程表的设计思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作息时间表。

  4、 引导学生互相交流、比较,看看别人的作息时间表中有哪些比自己合理的地方。(如是不是自己睡觉太晚了,起床太晚了,是不是有很多时间白白浪费了等等—)

  5、 学生进一步休整自己的作息时间表

  师:你们都会制定一个合理的作息时间表了,但严格地遵守自己制定的作息时间表更为重要。希望你们能督促自己在以后的生活中更加合理、有效地安排和利用时间。

  二、 以小组为单位,统计完成某些共同事件所需的时间。

  1、 统计小组成员完成家庭作业所需的时间。

  列出统计表后,对表中的数据进一步分析和讨论,如有的同学用的时间少很少,而有的同学花很长时间,原因是什么,

  请作业做得又快又好的同学介绍一下经验。

  师:希望你们能从刚才的事件中养成按时、认真完成家庭作业的习惯。

  2、 统计每位同学的睡眠时间。并说一说计算睡眠时间的方法。根据统计结果看看谁的睡眠时间最长,谁的最短,大家的睡眠时间是否够。请大家课后想办法去查一查。

  3、 统计同学们每天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和看电视、看书的时间。

  4、 小结:一寸光阴一寸金,请你们是时间生活中要合理地安排学习、锻炼、娱乐、休息的时间。

  三、 巩固练习。

  练习十四第8、9、10题。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的下半部分请点击: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2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 数学教师工作计划 | 数学老师工作计划 | 数学教研组工作计划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 数学教师工作计划 | 数学老师工作计划 | 数学教研组工作计划

  想了解更多实用资料网的新沙巴体育投注,请访问: 实用资料

本文来源:/a/2575592.html
延伸阅读
清晨醒来的时候,我们应该问候自己的恋人早安,希望在全新的一天里拥有好运气,赶紧起床迎接清晨的朝阳吧,希望恋人能收到自己的问候。以下是由出国留学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恋人早安心语简短”
2020-07-15
当我们快要毕业的时候,难以忘怀的是在母校的学习生活,在这段时间里我们努力学习着,正因为如此才能有所成就,很感谢母校的陪伴。以下是由出国留学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0毕业留给母校的
2020-07-15
对我们而言,有着太多的话语想对母校说,毕竟这里蕴含着我们学习的美好回忆,也希望母校能够发展得越来越好,这是作为学生的小小心愿。以下是由出国留学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生留给母校的话2
2020-07-15
温馨的造成,怎么能没有温暖的问候?下面是由出国留学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0对恋人早安温馨句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2020对恋人早安温馨句子【一】1. 我的心意
2020-07-15
一日之计在于晨,每天的快乐也从早晨的一句问候开始!下面是由出国留学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恋人早安心语2020”,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恋人早安心语2020【一】1. 伴着
2020-07-15
对于评语孩子们是非常重视的,所以作为老师应该注重评语的价值,多多激发孩子学习的潜力。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三年级小学生期末上册评语”,仅供参考,希望您喜欢!更多详细内容请继续关
2019-01-14
转眼,六年级上学期已经结束了。朋友,以下是由小编为大家精心带来的“六年级上册数学期末试卷含答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一、填空(24分)1、三个连续的偶
2019-01-19
相信很多小学生现在担忧的不是要开学了,而是担心自己的作业,就这么几天就要交作业了,而自己的暑假作业还是一片空白,心里着实担忧。以下就是小编为您整理的“2018小学三年级数学暑假作业
2018-08-20
沙巴体育官网:寒假已经到来。朋友,以下是由小编为大家精心带来的“三年级上学期数学寒假作业答案2019”,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哦。三年级上学期数学寒假作业答案2
2019-01-14
朋友,做完寒假作业的你是不是要核对一下答案呢?以下是由小编为大家精心带来的“2019三年级上学期英语寒假作业答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2019三年级上
2019-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