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分析概述
本节重点
掌握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及计算方法;掌握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的概念;掌握零售物价指数、生产者价格指数、国民生产总值物价平减指数的概念;掌握货币供应量的三个层次;掌握利率及基准利率的概念;掌握证券市场与宏观经济运行之间的关系;
?
一、宏观经济分析的意义和方法
(一)宏观经济分析的意义
1.判断证券市场的总体变动趋势;
2.把握整个证券市场的投资价值;
3.掌握宏观经济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力度与方向;
4.了解转型背景下宏观经济对股市的影响不同于成熟市场经济,了解中国股市表现和宏观经济相背离的原因。
(二)宏观经济分析的基本方法及资料搜集
1.总量分析法
总量分析法是指影响宏观经济运行总量指标的因素及其变动规律的分析。总量分析主要是动态分析,同时,也包括静态分析。总量是反映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状态的经济变量。
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量的总和;二是平均量或比例量。
2.结构分析法
结构分析法指对经济系统中各组成部分及其对比关系变动规律的分析。主要是静态分析。
总量分析和结构分析是相互联系的。总量分析侧重于动态(速度),结构分析侧重于静态(相互关系)。
3.宏观分析资料的搜集与处理
宏观分析所需的有效资料一般包括政府的重点经济政策与措施、一般生产统计资料、金融物价统计资料、贸易统计资料、每年国民收入统计与景气动向、突发性非经济因素等。
二、评价宏观经济形势的基本变量(5大类)
?
(一)国民经济总体指标(5个)
1.国内生产总值(GDP)
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居民在一定时期内(一般按年统计)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公式:GDP=GNP-本国居民在国外的收入+外国居民在本国的收入
=GNP-国外要素收入净额
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表现形态: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
对应于这三种表现形态,在实际核算中,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计算方法,即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常用的是支出法。其公式为:
GDP=C+I+G+(X-M)
其中,C代表“消费”;I代表“投资”;G代表“政府支出”;X代表“出口”;M代表“进口”;(X-M)代表“净出口”。
国内生产总之的增长速度一般用来衡量经济增长率(也称“经济增长速度”),是反映一定时期经济发展水平变化程度的动态指标,也是反映一个国家经济是否具有活力的基本指标。
2.工业增加值
指工业行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是衡量国民经济的重要统计指标之一。
在企业之间、行业之间、地区之间存在着重复计算。
两种计算方法:
一是生产法,即工业总产出减去工业中间投入。
二是收入法,即从收入的角度出发,根据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应得到的收入份额计算。
3.失业率
是指劳动力人口中失业人数所占的百分比,劳动力人口是指年龄在16岁以上具有劳动能力的人的全体。
我国统计部门公布的失业率为城镇登记失业率。
充分就业是指对劳动力的充分利用,但不是完全利用,在实际的经济生活中不可能达到失业率为零的状态。
4.通货膨胀
是指用一般物价水平持续、普遍、明显地上涨。
常用的指标有三种:零售物价指数、生产者物价指数、国民生产总值物价平减指数。
CPI的计算(2.18)
由于CPI计算时,权重具有假定性,因此在实际中要进行修正和补充(P71)
PPI向CPI的传导(P73)
通货膨胀影响到经济的两种方式:通过收入和财产的再分配、通过改变产品产量与类型。
通货膨胀的3种分类:温和、严重、恶性。
温和的通货膨胀是指年通胀率低于10%的通货膨胀;严重的通货膨胀是指两位数的通货膨胀;恶性通货膨胀是指三位数以上的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产生的三种原因: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和结构性通货膨胀。
5.国际收支
国际收支是一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与非本国居民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其他往来中所产生的全部交易的系统记录。
这里的居民是指在国内居住1年以上的自然人和法人。
国际收支包括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
经常项目主要反映一国的贸易和劳务往来状况,包括贸易收支、劳务收支、单方面转移,是最具综合性的对外贸易指标。
资本项目集中反映一国同国外资金往来的情况,反映一国利用外资和偿还本金的执行情况。资本项目一般分为长期资本和短期资本。
进出口总量及其增长是衡量已过经济开放程度的重要指标。
国际收支平衡需要避免国际收支的过度逆差或顺差。
(二)投资指标
投资规模是指一定时期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各行业再生产中投入资金的数量。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投资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主要包括:政府投资、企业投资和外商投资三个方面。
(三)消费指标(2个)
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是指国民经济各行业通过多种商品流通渠道向城乡居民和社会集团供应的消费品总额。
2.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
是指某一时点城乡居民存入银行及农村信用社的储蓄金额。
居民储蓄存款是居民可支配收入扣除消费支出以后形成的。
3.居民可支配收入
(四)金融指标
1.总量指标
包括:货币供应量、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余额、金融资产总量,外汇储备。
(1)货币供应量是单位和居民个人在银行的各项存款和手持现金之和,其变化反映着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变化。
根据我国现行货币统计制度将货币供应量划分为三个层次:
①流通中现金(M0),指单位库存现金和居民手持现金之和;
②狭义货币供应量(M1),指M0加上单位在银行的可开支票进行支付的活期存款;
③广义货币供应量(M2),指M1加上单位在银行的定期存款和城乡居民个人在银行的各项储蓄以及证券公司的客户保证金。
M2与M1的差额,通常称为准货币。
(2)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余额
金融机构主要包括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非银行信贷机构和保险公司。
(3)金融资产总量
是指手持现金、银行存款、有价证券、保险等其他资产的总和。
(4)外汇储备
是一国对外债权的总和,用于偿还外债和支付进口,是国际储备的一种。
一国的国际储备除了外汇储备之外,还包括黄金储备、特别提款权和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储备头寸。
2.利率
从宏观经济分析的角度看,利率的波动反映出市场资金供求的变动状况。
利率的分类:存款利率、贷款利率、国债利率、回购利率、同业拆借利率。
再贴现率和同业拆借利率是基准利率。
(1)贴现率与再贴现率。贴现是指银行应客户的要求,买进其未到付款日期的票据,购买票据的业务称贴现。再贴现率是商业银行由于资金周转的需要,以未到期的合格票据再向中央银行贴现时所适用的利率。
再贴现率变动对货币供应量起直接作用。
(2)同业拆借利率。同业拆借利率是指银行同业之间的短期资金借贷利率。
同业拆借有两个利率,拆进利率与拆出利率。同业拆借中大量使用的利率是伦敦同业拆借利率(LIBOR)。
(3)回购利率
(4)各项存贷款利率
国务院批准和授权中国人民银行制定的各项利率为法宝利率,具有法律效力,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无权变动,且法定利率的公布、实施由中国人民银行负责。
3.汇率
中国人民银行于2005年7月21日颁布了《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公告》,以此确立了人民币“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参考一篮子调节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五)财政指标(3个)
1.财政收入
包括:各项税收、专项收入、其他收入、国有企业计划亏损补贴。
2.财政支出
包括:经常性支出、资本性支出。
经常性支出的扩大可以扩大消费需求,其中既有个人消费需要,也有公共物品的消费需求。资本性支出的扩大则扩大投资需求。在总量不变的条件下,两者是此多彼少的关系。扩大了投资,消费就必须减少;扩大了消费,投资就必须减少。所以在需求结构调整时,适当调整财政的支出结构就能很显著地产生效应。
3.赤字或结余
如果财政赤字过大,就会引起社会总需求的膨胀和社会总供求的失衡。
财政发生赤字的时候有两种弥补方式:一是通过举债即发行国债来弥补;二是通过向银行借款来弥补。
只有在银行因为财政的借款而增加货币发行量时,财政赤字才会扩大国内需求。
【例题·单选题】通常所说的充分就业是指对劳动力的( )。
A.完全利用
B.长期利用
C.充分利用
D.全部利用
[答疑编号2911030201]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充分就业并不是失业率为零 【例题·多选题】在统计GDP时,一般以“常住居民”为标准。常住居民是指( )。
A.居住在本国的公民
B.暂居本国的外国公民
C.暂居外国的本国公民
D.长期居住在本国但未加入本国国籍的外国居民
E.长期居住在外国但未加入外国国籍的本国居民
[答疑编号2911030202]
『正确答案』A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