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海归女”刘俐俐在参加中国内地电视求职节目《非你莫属》时与主持人针锋相对,上演互掐桥段,引发了对“海归在国内职场受歧视”的讨论。跳出电视节目中的繁琐细节争议,英国《华闻周刊》采访调查了海归最近几年在国内职场受到冷遇的状况、原因以及海归们不得不面对的近乎严酷的社会现实。
“尽管海归人士会在国内遇到各种各样的傲慢、偏见甚至是歧视,但是海归不能因此就‘夹着尾巴做奴才’”,在接受《华闻周刊》专访时,英国诺丁汉大学当代中国学学院院长姚树洁教授表示:“海归应当凭藉自己的能力扬长避短,通过个人修养避免不必要的争端,更重要的是通过工作展现自己的实力。因为职场上归根到底是能力的竞争,而不是有否海归教育背景的攀比。”
海归早不是“成功”代名词
近年,由于中国在海外留学生的数量暴涨,海归数量也水涨船高地逐年增加,在国内职场的受欢迎程度也大不如前,无论是在和国内毕业生竞争中受到排挤,还是在求职过程中备受应聘单位苛求,海归“吃香”的日子都一去不复返了。
“电视节目中的争执有它的片面性,但却折射出国内不少人对海归的偏见。”姚教授在接受《华闻周刊》采访时分析:“由于海归的背景各不相同,在不同的国家留学、不同的专业或院校、留学就读的学位层级也不尽相同,以及是否有海外的工作经验,都会受到国内用人单位不同的对待。由于海归的素质和能力参差不齐,偶尔受到应聘单位的歧视也不足为奇。”
如今已经任职一家国际金融公关公司中国区客户总监的Eddy对《华闻周刊》表示:“在求职过程中,不是每个人都会遇到自己认为的‘公平对待’,而‘海归’的背景往往让应聘单位更加严格地对待。原因很简单,因为‘海归’早已经不像多年前那样是‘成功’的代名词了。”
9年多前曾在英国圣安德鲁大学和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分别攻读了国际关系和人力资源管理硕士学位的Eddy在接受《华闻周刊》的越洋电话采访中表示:“尽管我拥有英国两所相当不错大学的两个硕士学位,但是在国内找工作的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由于从来没有实际工作经验,几乎所有面试过的企业的人事主管都质疑我的实际工作能力。好在多年前海归总量不多,有企业愿意给我提供从零开始积累经验的机会。我觉得这种‘歧视’更恰当地说是‘冷遇’,但这应该是社会现实的反映。”
海归需直面现实
至于海归为什么会在国内职场受到某种程度的“歧视”或冷遇,《华闻周刊》的采访调查至少显示出三大方面的原因:海归数量剧增,供过于求;素质参差不齐,认可度降低;以及国内就业环境的变化对海归要求更高。
姚教授表示:“海归受鄙视的最直接原因很多,其中从供求关系方面看,最近几年海归人数总量的大幅增长也改变了多年前用人单位对海归人才的需求热。很简单,如今每年的海归数十万,几乎和多年前全国的大学毕业生相等量。”
根据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011年海归就业力调查报告》显示,中国留学回国人员总数已达63.22万人,估计五年内还将新增至少50万人以上。这一方面增加了就业难度,一方面拉低了就业质量和薪资标准。
Eddy对《华闻周刊》表示:“9年前我毕业回国找工作时,同时面试的人有留学背景的比例很低,应聘单位对海归的认可程度相对较高。而如今,来我们公司应聘的毕业生中,海归的比例超过了三分之二,面试的海归多了,认可度难免就降低了。”
Eddy认为国内经济的变化也是海归受冷遇的一个主要原因:“10年前国内职场的招聘主力是跨国公司,海归的优势在当时非常明显,比如语言、文化上和跨国公司的沟通不会有障碍。而最近几年,国内招聘的主力逐渐变成大型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海归背景反倒成了双方沟通得隔阂。”
而海归就业力调查报告同时显示,海归提出的月薪要求从3000-10000元人民币不等,其中有多达46%的海归选择在民企发展事业。由于许多民营企业在中国经济增长的大潮中几乎一夜暴富,“这些暴发的所谓成功人士认为‘给工作的就是爷’,因此对包括海归在内的应聘者缺乏基本的尊重”,姚教授觉得海归都必须直面应对。
“当然,具有海外深造背景、实际工作经验并且有核心竞争力的海归还是会备受欢迎且身价不菲。”姚教授表示:“作为海归,如何在回国工作时脚踏实地地在业务中展现实力,是能否受到同事和领导赏识和重视的根本。而口头上的自我标榜往往适得其反。”
《海归早不是“成功”代名词 求职遇冷需直面现实 - 华人 - 欧洲新闻》本文来源:(留学 liuxue8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