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的《孟子集注》特色是既借助经典诠释创新哲学体系,又尽量重视古注,追求本义;前者是对时代的呼应,后者是对经典的尊重。由此在诠释实践中弱化了“本体”与“方法”的紧张,强化了“原意”与“用心”的统一,发展了中国特异于西方的诠释传统。在中国的经学诠释史上,朱熹的《孟子集注》以注重义理阐发的创新性哲学诠释而作为“宋学”的代表,受到追求经典本义的后代“汉学”诠释家的批评与指责。
《孟子集注》为儒家的第二圣人--孟子,确立了地位。主张“民重君轻”的孟子被正式确立了亚圣的地位,标志着中国进入了开明专制的时期。《孟子》共七篇,是孟轲及其弟子所著以“仁政”、“王道”为中心的儒学思想体系的集中表达。朱熹所作的《孟子集注》使之身价倍增,从子部一跃而入经部,朱熹注搀入了他作为理学家的许多见解,是一部经典注本。
孟子集注 (南宋)朱熹
|
|
孟子序说 | |
卷一·梁惠王章句上 | 卷二·梁惠王章句下 |
卷三·公孙丑章句上 | 卷四·公孙丑章句下 |
卷五·滕文公章句上 | 卷六·滕文公章句下 |
卷七·离娄章句上 | 卷八·离娄章句下 |
卷九·万章章句上 | 卷十·万章章句下 |
卷十一·告子章句上 | 卷十二·告子章句下 |
卷十三·尽心章句上 | 卷十四·尽心章句下 |
附录篇一·四书章句附考序 | 附录篇二·四书章句集注定本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