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网教师资格考试栏目为大家分享了“高中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说课稿:过秦论”,希望对考生能有帮助。想了解更多关于教师资格考试的讯息,请继续关注我们网站的更新。
开场白:各位老师,下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过秦论》。
一、说教材
《过秦论》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的自读篇目,作者贾谊在本文中论述了秦朝灭亡的原因,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该单元所选课文都是古代的议论性散文。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在于让学生掌握基础的文言语法知识,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学习如何清晰有力的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见解,写好议论文。本文安排在单元的第三篇,是因为学生已经对古人的议论文写作有了初步的认识,学习本课就是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更深入地探讨古人写作议论文的技巧。为了指导学生学好这篇课文,并实现单元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学习文言的兴趣、掌握文言学习方法、学会议论文写作的技巧,我将本文拟定两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任务是在诵读的基础上,采用“说史析文论英雄”的评书演讲方式,疏通文意,归纳文言文字、词、句基础知识。
由于本班学生基础较好,掌握字词基础的能力较强,所以,根据大纲和考纲对学生文言文学习的具体要求,我把重点放在了第二课时,我对第二课时是这样设计的:
二、教学目标:
1、 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中心论点的正确理解。
2、 掌握本文所体现出的议论文写作技巧。
3、让学生在感悟大秦人的奋进精神的同时,对“施仁义”的重要性有更深刻的体会。
(设计意图:根据新课标倡导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的要求和高一的学生对于文言文的知识还在积累阶段,不能很好主动探究并学以致用的现状,我拟确定以上教学目标。前两个目标比较常规,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课本知识、训练思辨能力的基础上,掌握一定的议论文写作技巧。这里特别强调第三点目标,这是课本上和传统的教学中没有提到的。这一设计着重在于激发学生作为秦人后代的自豪感,学习大秦人的奋进精神。并结合现实,理解“施仁义”的现实意义。)
三、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为:
根据秦王朝的兴亡过程,分析导致其迅速灭亡的原因。理解文章层次及写作意图,深入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
本课的教学难点为:
1、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中心论点的正确理解。
2、结合学生写作实践,学习鉴赏本文的议论文写作技巧。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应该“通过阅读与思考,领悟其丰富的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因此,认识“仁义不施”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重要原因是本文的教学重点,也是本文的教学难点。本课属于自读课文,应该更侧重于让学生自主探讨,并从中有所收获。所以,我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写作实践来鉴赏本文,真正做到,自主学习,有目的学习,从而实现学有所获的目标。)
四、教法、学法:
教法:诵读法、引导分析法
(设计意图: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我采用诵读法和引导分析法进行教学。因为诵读法是学习文言文最基础、最重要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关键是要读出声音的各种形态,如节奏、语调、语气等,这就需要揣摩文意。因此,范读、多读尤为重要。引导分析法在于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对课文的思想内容进行探究,从而使学生了解文中所载的道,体现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同时,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和能力。)
学法:互助讨论法、比较阅读法
(设计意图:教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学会,在本课教学中始终贯穿自主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古文,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目标。第一课时我就把疏通文意和课文思路的任务交给学生。本节课依然采用学生互助讨论、教师引导的方法让学生去理解文章。通过让学生将本文与所学过的两篇古代论文与自己的作文进行比较鉴赏,达到知识迁移、前后联系、融会贯通的目的。从而用所学的技巧来指导自己的写作实践。)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学生课前诵读课文,并配以影视剧《大秦帝国》的视频、音乐片段。
(设计意图:课前阅读是我在文言文教学方面的一个常用举措,利用课前准备的时间让学生诵读所学文章,这样有两个目的:一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尽快进入课堂角色,熟悉课文;二是可以节省课堂上的有效时间,留更多的时间给学生探究讨论。《大秦帝国》影视片段目的是:一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二让学生感受大秦帝国的气势,为本节课的讨论打下一个情感基础。)
(二)探讨主题:
这一部分主要目的是在上一节课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深入探究文章的中心论点。我在此处设置了几个问题供学生讨论:
1、自然界中的“弱肉强食”在文中演变为了“强肉弱食”。将段中涉及到的秦国、秦朝、九国(山东之国) 、陈涉四种力量用符号“〈”连结排列起来。然后,按例句“‘秦人开关延敌……而天下诸侯已困矣。’这是秦国的实力与九国之师相比”,从本文中找出包含其余三项对比的句子。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什么?
弱:陈涉的实力 < 九国中任何一国的实力 < 秦国的实力 < 秦王朝的实力(强),但陈涉不畏秦王朝的强大,反抗强秦,导致秦的灭亡,可见强权不能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
(设计意图:基于上节课的学习,对文章大意的理解,学生很容易将文章中的几种力量进行大小排列。用数学公式来表示课文内容, 激起学习兴趣, 引起学生积极思考。至于找文中对比句子主要在第五段。第五段议论是全文的重点, 需要反复朗读与全面理解。抓住对比即抓住了重点。运用原句, 也能促使学生细读课文, 理解文句词语,抓住重要句子、重点词语。学生学习分析和理解文意、文句的过程, 也是自学文言文能力提高的过程。同时也可以通过这两步来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主题“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既是上节课内容的延伸,又为本节课着重分析中心论点打下基础。)
2、从全文看,“攻守之势异也”,“攻”“守”的不同形势在课文中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攻之势”体现在第一段到第三段,崛起——强大——鼎盛。“守之势”体现在第三段、第四段,由统一天下到覆灭。
(设计意图:该讨论题一方面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抓住中心句引发开去,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阅读语段,筛选信息,学习归纳。另一方面,促使学生认真自读课文,正确理解文言词语和句子,掌握文言知识。同时引导学生在阅读1—3段时,感受大秦人的奋进精神。)
3、秦的过失主要是“仁义不施”, 请从课文中挑出秦“仁义不施”的语句,说说秦的过失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设置意图:本题目的在讨论“仁义不施”的表现及作者的写作旨意。在讨论中,强调教师点拨, 精简知识讲授; 强化诵读自学,将理解文意与理解语言紧密结合, 突出教学重点,突出思维训练。将“仁义不施”这一抽象道理具体化, 训练了学生筛选信息、理解文意、理解文句等能力, 思维深刻性训练、鉴赏评价训练、语言训练都得到落实。)
4、同学们能不能结合现实谈谈对“仁义不施”的思考。同时结合我国当前的基本政策,说说“施仁义”的意义。
(设计意图:拓展学生思维,让学生更深一层认识“施行仁义”的重要性,理解作者贾谊的一片良苦用心。并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我党的亲民政策,培养学生热爱党和政府的情感。)
教师资格证说课稿 | 教师考试备考辅导 | 教育学资料 | 教育心理学资料 | 综合素质资料 | 教育知识与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