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几个月里,“匠人精神”是一个很火的词。官员、学者及媒体频繁提及这个词,与“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有关。似乎,大家一致认为,中国制造业要向高端转型,就必须依靠“匠人精神”。不过,日本制造业的的衰败则带给我们一个教训——对“匠人精神”的发挥,也要适可而止。
“匠人精神”过度发挥影响日本制造业
十几二十年前,在全球的家电市场上,日本品牌几乎独领风骚,日本制造的“匠人精神”,也常常为国内的企业研究者津津乐道;但最近两三年,那些老牌的日本货,似乎很难再高调起来了。危机中的夏普还在裁员与卖楼自救,连年亏损的松下想盈利还很难,索尼已在持续低迷中渐行渐远,佳能的危机四伏似乎也没有根本缓解,日立、东芝也在以往曾经强势的消费电子产品领域一路溃败,昔日明星NEC已彻底退出智能手机领域……
曾在日立工作16年、现任京都大学和日本东北大学教师的汤之上隆,在其《失去的制造业:日本制造业的败北》一书中,回顾了日本IT制造业几十年的荣辱史,总结了日本制造业的四大教训,其中有两条剑指“匠人精神”:过度依赖匠人精神与手工艺者的技艺,而忽视了产品的标准化与通用化,严重缺乏低成本量产能力;过于苛求于性能与指标的极致,而忽视了市场实际需求水平,投入不必要的成本,致使市场出现变化的时候在研发上不能及时调整产品。
笔者之前在国内的制造业中工作过,因业务关系,对日企的匠人精神深有体会。2009-2013年期间,笔者曾在一家生产工业刷的民企里面从事销售工作,主要客户即是外资企业——推动外企生产设备的国产化,帮助其降低成本。其中,日系客户(机械制造类),最受我们的欢迎。为什么呢?因为,面对日企的时候,我们的价格优势最明显。
在我们进去之前,日系客户用的工业刷,几乎都是从日本买来的,质量是比我们在国内造的好一些,寿命,大概是我们的1.5倍;然而,其价格,几乎就是“中国制造”的10倍!这样算下来,其性价比,远远低于“中国制造”。日本人虽然也爱国,但在商言商,他们很快就向性价比很高的“中国制造”折腰。短短的两三年时间里,在国内的主要日系目标客户,差不多都被我们的团队一一攻克了。
我多次在客户那里见到他们原来从日本买来的工业刷,产品当然比我们在国内做的精致。何止是精致,那简直就是艺术品!国内企业做的产品,在很多时候,只注重功能,却不怎么在意其审美价值及由此带给用户的情感体验,但日本企业却很注重在这方面下功夫。他们那个产品,做得太漂亮,以至于客户都“舍不得用”。然而,做得漂亮,是有代价的。这些精致的小产品,大都是在人数很少的“小作坊”里做出来的,自动化程度不高,很难批量化生产,这便导致生产成本居高不下。
但问题是,工业刷,只是一个工业设备,又不是个消费品,外观并不重要,你花那么大力气,把它做那么漂亮干嘛?并非所有的产品都有必要当做艺术品来打造,匠人把精致当做一种追求,当然是好事情,但前提是,客户得愿意为你的这种心结买单才行啊。
我曾经在台资的OEM工厂(电子类)里工作过一年,深刻体会到生产上追求完美主义会带来效率的降低,以及造成多大的浪费。比如,一款液晶显示屏,仅仅换一个不同颜色的外壳,就会被视为“新产品”,然后,所有的测试流程都要从头再来一遍,哪怕是与换外壳毫无瓜葛的电子元器件,也得重新接受检测。每一个环节,可都是成本啊。
另一方面,那段时间,我先后服务过沙巴体育官网:客户和日本客户。日本客户,对产品的细节,要比沙巴体育官网:客户挑剔得多,甚至是苛刻到无聊的程度。我们做的很多样品,在沙巴体育官网:客户那里能够轻而易举地通过,但到了日本客户那里,就会被挑出一大堆毛病。不过,羊毛出在羊身上,这笔追求极致完美所产生的成本,最终都由日本客户自己承担了。
没错,发挥“匠人精神”,是可以使产品更完美;然而,在“边际成本上升”及“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作用下,产品质量在提高到一定的程度后,再进一步发挥“匠人精神”使之更加完美,可能得不偿失。汤之上隆书中的“过于苛求于性能与指标的极致,而忽视了市场实际需求水平,投入不必要的成本”,要义正在于此。这种不惜成本打造出来的“艺术品”,更接近于奢侈品,似乎仅适合卖给那些不谈性价比的土豪,但在整个大市场中,不追求性价比的客户所占的比重是非常小的。
经济学家宋清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中国制造业在向高端转型的时候要特别注意,转型升级后的高质量产品,价格可能会很高。尽管人们的消费能力会提升,但并非所有人都可以购买价格较高的产品,很有可能到后期就出现高质量、高价格产品供过于求。如果企业过度追求创新而不顾市场实际情况,不考虑消费者的承受能力,想实现一步到位的高端技术发展,最终的产品很可能有价无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