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大量人口从内地拥入香港,寮屋(相当于棚户区)数量激增。1953年,九龙的寮屋区发生一场大火,一夜之间,5万居民失去住所。于是,香港开始有计划地建设公屋,安置无房户。香港房屋委员会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提供的资料表明,在香港699万人口中,大约49%的人居住在公营永久房屋中,其中,约30%的人是租住公屋,19%的人住的是政府低价出售的公屋。
香港公屋的发展,与政府的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香港城市大学经济和金融系研究房地产金融的学者王坤告诉记者,目前,公屋由香港房屋委员会负责筹建,而在公屋建设的初期,香港政府通过直接注资或提供土地的方式资助公屋的发展。在香港特区政府的财政支出中,大约有6%—7%是用于公屋的建设、维护与运转上。根据房委会与香港政府达成的财政安排,政府之前的135亿港币投资成为无息永久资本,而由前“居者有其屋计划基金”转拨的28亿港币现金结余,以及政府1988年与1993年注资的100亿港币,则转换为有息借贷资本。此后,政府不再向房委会进一步注资,而由房委会自负盈亏。
据介绍,目前房委会的经常性收入来自公屋租金、公共房屋附属的商业楼宇租金。由于管理得当,运行有效,房委会目前已经扭亏为盈。在1993至2005年的十余年中,房委会累积亏损114亿港币,而本年度房委会的综合盈余预计将达到9.71亿港币。
出国留学网小编了解到,对一个香港普通的三口之家来讲,只要家庭月收入低于12737港币、资产净值低于30.5万港币,就有申请公屋的资格。到2006年3月底,香港共有246万套住房,其中111万套为公屋。由于房源数量少,10年前,申请一套公屋平均需要等6.8年,长的则要等9年,有人因此戏称申请到公屋就像中了六合彩。香港回归以后,特区政府不断加大建设力度,到了2002年度,香港人申请公屋一般只要两年就能入住。目前,申请公屋的花名册上还有10.5万余个申请。
香港人多地少,香港岛的房价每平方米约为4.6万港币,即使是租房,每平方米的价格也要192港币。相比之下,公屋的租金价格每平方米仅为47港币,相当于私人房产租金的24%。香港房委会提供的数据表明,大约61%的公屋租户每月租金不到1500港币。王坤说,正是这种低价保证了低收入阶层有房可住,也不会沦为“房奴”。
除了便宜,香港公屋面积也很小。房屋委员会的资料显示,香港最小的公屋只有8平方米,供一人居住,每月的房租为252港币;最大的公屋面积约为69平方米,供6—12人家庭居住,月租金为2978港币。从整体上看,人均公屋住房面积约为12平方米,比10年前的9平方米已经有所提高。
尽管房子面积小,但小区提供的服务却不差。香港房委会今年对3000多家住户的调查表明,对小区的保安及管理人员的服务质量、公共用地的清洁状况,有七成的住户表示非常满意;对维修保养等相关服务非常满意的,也占到五成以上。
香港城市大学王泽森教授告诉记者,公屋保障了低收入阶层的最低住房需求,他们在城市里拥有了自己的安身之地,就会安居乐业,香港社会也会更加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