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故居在桐乡市乌镇观前街和新华路交界转角处。是一代文豪茅盾诞生和度过童年、少年时代的地方,1988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下面是出国留学网的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乌镇茅盾故居导游词,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乌镇茅盾故居导游词【一】
矛盾故居在桐乡市乌镇观前街和新华路交界转角处。是一代文豪茅盾诞生和度过童年、少年时代的地方,1988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故居面积有600平方米,坐北朝南,分前后两幢,前幢是3间平屋,是茅盾的卧室、书房、会客室等,有一别致的小庭园。后园有1934年茅盾亲自设计翻修的书斋和手植的天竹、棕榈。据称这所房屋是用《子夜》稿酬所建,式样仿日本住宅。后幢是二层小楼。
整个建筑采用我国传统的木构民居形式,简朴无华。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邻有茅盾母校立志书院,现为纪念馆,收藏和陈列着包括茅盾小学时代作文本在内的大批文物与图片,连同修真观戏台、唐代银杏、昭明书室及典型的水乡古镇风情,融汇成一部生动的茅盾研究活辞典。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桐乡乌镇人。是我国现代进步文化的先驱者,伟大的革命文学家,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早年受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早年曾参加“五四”运动,组织文学研究会,“五四”运动后投身文学事业,曾与郑振铎、叶圣陶等人一起组织“文学研究会”,后接办《小说月报》,成为倡导现实主义文学的阵地。
1930年与鲁迅等组织左翼作家联盟。建国后当选为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并任第一任文化部长,也是历届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其代表作有《子夜》、《林家铺子》等。
乌镇茅盾故居导游词【二】
茅盾故居算的上东栅最有名的景点之一,位于观前街和新华路交界转角处。茅盾先生的故居在中国共有两处,一处在北京,一处在乌镇。北京的故居是茅盾1972年后居住的地方,而乌镇这座则是他出生和成长的地方。
乌镇茅盾故居是江南一带常见的木架构建筑,前后有两幢房屋,前一幢的三间平房为茅盾的卧室、书房和会客室,书房边还生长着茅盾先生亲手种下的棕榈树。屋边有一个小庭园,栽种着棕榈、天竺、冬青、扁柏和果藤。后一幢是两层小楼,用作厨房、饭堂、起居室。如今人们可以在这里感受当年的生活场景。liuxue86.com
茅盾故居并没有大户人家的气派,但不论客厅,卧室还是书房,都流露着沈氏家族书香世家的儒雅之气。如果你对茅盾本人和他的文学造诣感兴趣,那么不要错过这里。
乌镇茅盾故居导游词【三】
1980年春,茅盾在《可爱的故乡》一文中这样叙述:“我的家乡乌镇,历史悠久,春秋时,吴曾在此屯兵以防越,故名乌戍。何以名乌,说法不一。唐朝咸通年间改称乌镇……乌镇在清朝末年是两省、三府、七县交界,地当水陆要冲……镇上古迹之一有唐代银杏,至今尚存。我为故乡写的一首《西江月》中有两句:?唐代银杏宛在,昭明书室依稀。?梁昭明太子曾在此读书。”
“茅盾故居”就坐落在小镇的观前街十九号。1896年7月4日,茅盾诞生在故居楼上屋中,并在这里度过了十三个春秋。楼房后面,是块不大的园子。他曾多次在这里写作,1940年母亲去世后,茅盾再未回过故乡。如今的“茅盾故居”,再现了茅盾童年时代的原貌,其家塾、客堂、厨房、祖父母和父母的卧室,都是按当时样子布置的。故居存放了大量茅盾珍贵的书刊、照片、信件、题字等,其中包括茅盾13岁时写的作文和临终前最后的墨迹,分别在六个展室内展出。
“茅盾故居”由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陈云同志和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题写。走进展室,便可看到茅盾握笔沉思的半身铜像,出自著名雕塑家张充仁之手。茅盾与乌镇有着深厚的感情,正如他在文章中所倾吐的那样,“漫长的岁月和迢迢千里的远隔,从未遮断我的乡思。”故乡的一草一木,故乡的荣衰变迁,都时时刻刻萦绕在茅盾心中。只要重温一下《子夜》《林家铺子》《春蚕》《秋收》《残冬》等名篇,弯曲的水网河道,勤劳朴实的“老通宝”……
故乡的人与事、习与俗,都成了他创作的宝贵财富。 “解放后,故乡日新月异,喜报频传,每当我从故乡来人的口中听到这些消息,总想回去看看。”这是茅盾思念乌镇的由衷之言。可惜的是,四十年来一直未能如愿。尽管如此,他却始终同家乡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就在他逝世前两个多月,当听到家乡乌镇新建电影院时,还抱病题写了“乌镇电影院”五个大字,成为留给故乡人民的最后墨迹……
唐代大诗人杜甫有诗句“书贵瘦硬方通神”,在文人书法中的“瘦硬”者,茅盾应该算是一家。茅盾的书法,结构严谨,用笔舒展雅致,虽入笔轻而线条细,但却细而不弱,线条非常秀挺而富有弹力。许多文章认为他是取自于宋徽宗的“瘦金体”。1979年,茅盾的老友施蛰存写信求字。
茅盾先生对老朋友的请求自然不会拒绝,但在回信中说:“我的字不成什么体,瘦金看过,未学,少年时曾临董美人碑。”《董美人墓志》是隋代楷书中的精妙之作,其书布局缜密严谨,笔法精劲含蓄,秀逸疏朗。茅盾之书吸取了其华美坚挺,果然给人一种清朗爽劲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