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程善:如何当好县官》由www.liuxue86.com出国留学网小编搜集整理,欢迎参考。
程善:如何当好县官
“小小知县官,任上十八年。三去民三请,千古美名传。”在安徽省舒城县,至今仍然流传着一段“知县三去,百姓三请留”的历史佳话。这段历史佳话的主人公是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4)的舒城知县程善。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结合民间流传故事,我们逐渐还原出这位被舒城百姓誉之为“召杜”(召指西汉的召信臣,杜指东汉的杜诗,两人先后出任南阳太守,任内多有善政,深得百姓爱戴)的基层官员的形象。
程善,字本善,江西鄱阳人。在程善出仕前,他的身份是国子监生。明代国子监生的来源十分复杂,其中从地方学校选送到国子监就读的被称为贡生,程善就是江西选送的贡生,能获得贡生资格的多是优秀的儒士。贡生可以参加科举考试,获得举人的头衔,也可以通过其他途径,出仕为官。永乐初年,程善参加吏部考选,出任舒城知县。
舒城,地处大别山东麓,唐开元二十三年(735)建县,历来民风剽悍,好斗争讼。程善到任后,为了改变这种风气,决定大力兴学,普及文化,移风易俗。舒城县衙东边本来有一所龙眠书院,据说是北宋时期龙眠先生李公麟归居舒城时所建的,后来因为战乱废弃,被僧人所占。程善要求僧人迁出,自己捐出俸禄来修缮书院,延请名师,招收学生,讲授四书五经,因此舒城“文风渐盛,民风日淳”。
在程善到任前,舒城上交的税额与邻县相比重很多,但历任知县引以为惯例,不敢减轻。程善到任后,经过深入走访,体察民情,得知本县民众的负担确实过重,便大胆上书要求降低本县税额。上级官员前来核查后,认为情况属实,同意了程善的要求,舒城百姓的负担得以减轻。
程善不但是个勤政为民、敢于担当的能吏,更是个严格自律、不贪不占的清官。在任期间,他曾两次回故乡鄱阳省亲,却“萧然一箧”,随身只带一个小竹箱,里面仅有换洗衣物而已。程善居住的衙署十分简陋,且常年得不到修葺,但他毫无抱怨,在“不蔽风雨”的屋子中安居自得。
程善在舒城为官的十八年间,最令人称道的是其“三去民三请”的故事。据《舒城县志》的记载,程善“为政得民心,以父忧当去,民上其状,得复任。未几,以事去,民又请。后丁母忧,民复请。三去民三请,复爱戴如初。”按照明朝礼制,在任官员父母去世,必须弃官回乡守制,违者将受到严厉惩罚,但朝廷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夺情”,允许其不必弃官回乡,仍旧处理公事。明代的夺情制度主要适用于身居要职的官员,程善应当是在家守孝结束后,再回到舒城任职的。
程善最后是在舒城病故的,舒城人感念他的恩德,在名宦祠中塑像祭祀。程善与妻杨氏合葬于县城东北鱼鳞桥。程善之子也听从父亲的嘱咐,留在舒城居住,子孙繁衍生息,成为今天舒城一带的大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