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学里,大多数的同学都是年纪相仿的年轻人,然而上了研究所,就容易遇上来自各种背景、各种年龄层,经历过种种不同遭遇的同学。而且,上课都是小组讨论,有时还要一起到别的学校参加交流活动,相处的机会就多。
在做学问的表相下,隐藏着生活的锁链。有些人做学生是一种逃避,有些人做学生是一种享受,有些人做学生是一种拖延,有些人做学生是一种伪装,有些人做学生则是一种寄托。不过,偶尔仍会看到炽热之情,无论是学问上还是生活上,无论是甘还是苦。
有一次,周日图书馆开放时间太短,我们被赶出门口。我无奈地说:“周日总是早休息的。”一位同学却愤愤地说:“周日晚上不让我们读书,干什么呢?看电视啊?我也就这点时间可以用来读书。”
她是一位很有气质的女士,看来大约有五十岁,在攻读音乐学博士。她说,因为战乱,失去在伊朗的家和一切,和八十岁的父亲沦落到巴黎,后来父亲在巴黎去世,她才辗转到了纽约。她要一边工作一边学习,还争取不到图书馆开放的时间,真是难为。但她总是能够把所有的事情处理得很好,解决疑难。大概是半辈子艰苦奋斗中磨练出来的本领。
和她相比,当时我是一个很稚嫩的学生。离开校园后,我更加发现,在校园里学的知识,都远远不及从身边的人身上体验到的生活来得重要,虽然两者都很珍贵。偶尔会想起那位流亡的伊朗同学,心中浮现感激和祝福。(出国留学网 liuxue8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