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读后的基础上发感想。下面是出国留学网小编带来的《这些人,那些事》读后感,欢迎阅读参考。
《这些人,那些事》读后感(一)
我们总说,人生如戏,不过真实的人生难道真的充满戏剧性般转折吗?尤其是生活在相对安定的现代社会里,普通上班族的舞台很少会大起大落,而如我们这般的建设者也总是日复一日地投入到每一件工程中去,倘若心情时刻都像过山车一般颠荡起伏,到底有多少人能够承受得了呢?
台湾媒体创意人吴念真就善于捕捉生命一瞬间的亮光。他以诚挚真实的文字作为摄像的镜头,把未曾忘怀的一些人一些事剪辑成一部平面的人生电影。对于心中充满真美善的人而说,时光的沙漏只为记忆珍藏值得永远回味的画面,如吴念真所说的:“这些人、那些事在经过时间的筛滤之后,几乎都只剩下笑与泪与感动和温暖,曾经的怨与恨与屈辱和不满仿佛都已云消雾散。”
文学家不但对艺术美的呈现应有一种强烈的敏感度,而且还需要注重人文关怀,方能使作品熠熠生辉。而吴念真的创作即展现了这两种特质。他不仅是一个说故事的高手,也是捕猎写作题材的能者,因而赢得“全台湾最会说故事的国民作家”的美誉。我们多用感官去接触外在的光影世界,而吴念真却是以一颗敏锐慈悲的心去感受周遭的人与事。无论写人记事,他都着重挖掘故事的深度,配以自然朴实的叙事语言,层层铺展情节,让市井小民的面貌风采立体重现。
他描写普通生活中有情有义的小人物,让读者产生共鸣,深信真情在纷扰的人世中永不缺席。在《爱》一文中,作者叙述了军中小兵对真挚情爱的执著,为了维护爱人的尊严不惜触犯军法。最终长官却网开一面说:“算了吧,一个人可以为一个所爱的人连不会赢的架都敢打,可见是我们教育成功了,不是吗?我们不是一直教这些兵要爱国,因为爱,所以才会为国牺牲都不怕?”简单的对白足以让人陷入深邃的沉思,在教条和法理的禁闭之外去享有一片温情漫溢的碧海晴天。
台湾乐队组合南拳妈妈在《牡丹江》里唱到“回不去的叫故乡,到不了的叫远方。”乡土风情,是我们一生铭记的味道。
吴念真对从小生长的九份拥有深厚的感情,乡村里的人与事令他念念不忘。在那个物资缺乏的旧时代,父亲以担任矿工为生,养活一家大小。矿区村民的生活水平尽管都不高,多数一穷二白,却洋溢着浓厚芳醇的人情味,相互夹着笑泪扶持过日。《头家返乡》刻画了“老头家”侠客般豪情而浪漫的形象;《老山高丽足五两》记下“脚皮桌”传统的由来,突出了村民对长辈的敬重;《年糕》则写出了民众为矿难的死者献上年糕的悼念之情。
母亲的人生智慧和深情关怀给了吴念真支撑前进的力量。《母难月》一文记叙了母亲含辛茹苦抚养吴念真的生命纪事。在恶劣的成长环境下,母亲对儿子的祈望和虔诚敬畏命运的信仰让作者奇迹似的长大,顺利成家立业,学有所成。在吴念真的婚礼上,他的母亲穿着一辈子没穿过几次的旗袍和高跟鞋坚持跪拜一百下,以谢神明保佑“像我这样的妈妈,也可以养出一个大学毕业的孩子”,那些定格的画面如此刻骨铭心,因为它们是一名平凡的母者对孩子伟大的关爱最深情的体现。读到这里,自己也不禁热泪盈眶,望望窗外的月光,思念起家乡的父母亲。
《这些人,那些事》读后感(二)
我最反对煽情,可每次看他的东西就是要哭。”这是一位读过吴念真的《这些人,那些事》的读者的感受,同样也是包括我在内很多人的想法。吴念真,一位以《悲情城市》、《多桑》、《一一》而出名的台湾电影人,当他拿起笔,不断写下他生命中魂牵梦绕的故乡、深情厚谊的朋友,还有妙趣横生的故事。我惊讶于文字那超乎光影的力量,是的,如果这故乡、这朋友、这故事被搬到了电影荧幕上,无论怎样地被演绎,到底比它们还是纸张上一个个汉字时的分量要小得多。吴念真实在是个太会讲故事的人。
虽然读了很多遍,我还是会一次又一次翻开这本《这些人,那些事》,这里有我太多舍不得而愿意一遍又一遍回味的东西,充满着传奇的故事,活跃着有血有肉的人物。
我会欢笑,当那个痴情女子多年后参加往昔情人的葬礼时,发现他写给她的感人至深的情诗其实也送给其他人时,当有一个户口内一个户口外两个丈夫和同样一个户口内一个户口外两个孩子的美满幻想破灭时,当阿婆一次次到银行查看她的那三百五十万元钱时……
我会落泪,当读到给念真带来屈辱又为他做面子的弟弟在遗书里写的“你要照顾家里,辛苦你了,不过,当你的弟弟妹妹,也很辛苦”时,当读到埋怨乡人无情的阿旺在父亲灵位前看到他们送来的一堆年糕时,当读到过去乡里的警察嘱咐家人在他灵前放《多桑》的DVD时……
只是这些欢笑,这些泪水,却都成了感动,成了小伙伴为了给憨贵正名而打下来丢在老师宿舍门前的一只只蝙蝠,成了阿梁为了赎罪和感恩而为阿嬷装饰一新的屋子,成了患矽肺症而临近生命尽头的老人在天台抽下的一根根烟……
是的,这里的每一个故事,无不饱含着真情,既是个中人物的敢爱敢恨,亦是作者的一片赤诚。真诚就是一种能让人掉眼泪又不觉得煽情的东西。这样的真诚,我反复咀嚼着,才知道它既是一种对于回忆的纯真感动,也是来自于他对乡土的深深的爱。“回忆是奇美的,因为有微笑的抚慰,也有泪水的滋润”,因为回忆是亲身经历的真实,是岁月淘洗的刻骨铭心,是夜以继日的回访重逢,它才这样的美,美得如此与众不同又使人觉得如此的自然。而这样的美,也是淳朴厚实的美,是脚踏故乡那片土地的一片深情。这份深情,即使与这一片土地远隔着一个海峡,我还是能感同身受,这时候才明白,这样的一种感情是可以感染的,是互通的,是一脉相承的。在如今这愈发物质、愈发快速、愈发健忘的现代生活,乡村被城市淹没,青山绿水被钢筋水泥取代,我们的故乡成为愈发虚无缥缈的词汇,这份乡情读来不禁令人怅然。
吴念真是个很会讲故事的人,他的文字里,有乡土,有回忆,有真情。
《这些人,那些事》读后感(三)
《这些人,那些事》,是吴念真先生20xx年的书籍作品,里面的故事却差不多是他一生的记事了。那些仿佛就发生在你我周围的情节,在他的朴实叙述下折射出不一样的细腻的情怀,那些穿插在他记忆中的人物,都有着你我熟悉的轮廓。
他用文字写下心底最挂念的家人、日夜惦记的家乡、一辈子搏真情的朋友,以及台湾各个角落里最真实的感动。他写的每个故事,都蕴藏了我们无法预知的生命能量与心灵启发。也许只有历经岁月的磨练一路走下来的人才有这么精彩的故事可讲。
故事太多,感动太多,深觉在老先生的故事面前做任何的评论都显得苍白乏力,仅选几处谈下自己的感受。
关于亲情
吴念真笔下最想念的人,大概都是他真实生活中的亲人。母亲穿着一辈子没穿过几次的旗袍和高跟鞋,坚持跪拜一百下以至最后几乎连站都站不起来,以颤抖的声音唱着《旧皮箱的流浪儿》以谢神明保佑“像我这样的妈妈,也可以养出一个大学毕业的孩子”。生病住院的父亲,拄着拐杖,带远处独自跑来的孩子去看了最后一场电影。让他又爱又气的弟弟留下遗书“大哥,你说要照顾家里,我就比较放心。辛苦你了。不过,当你的弟弟妹妹,也很辛苦”……
人生很多滋味都要到一个年纪才懂得去细细品味,然而当你一旦懂了,一切却都已经远了。
也许生活太过平坦的人无法感同身受,会当作一个与己无关的故事,读罢即忘。而对于有故事的人,却是触动灵魂的,读着他的故事,流着自己的眼泪,追忆着那些模糊的人和事。经常会有人说,你的言语与年龄不符,你的心智过于成熟…我笑而不语,没有在深夜痛哭过的人何以谈人生?
关于战友情
如果只看开头,有三十五年没吃茄子了,我想谁都不会联想到后面的事件,可吴老先生慢慢讲着,就把我拉进了深深的悲痛之中:士官长之死以及我独自守护他破碎不堪的尸体,士官长火葬后,我高烧不退连续好多天,副营长指着天空大骂“是这孩子守着你一天,不让你进了野狗的肚子,是这孩子盯着,一块不少地把你找回来,你不知足、不感恩……,你有不平你他妈的来找我……,你再不让这孩子平安,我明天就把你的骨灰倒进猪圈里喂猪!你看我敢不敢!……”
“这两三年来我已经可以安心地接受茄子,虽然只剩下口感和味觉。”不知是经历过太多亲人的死亡现场之后已经无感了,还是故意遗忘……总之看得我鼻子酸酸的。
关于年少纯真
女孩气管不好,常感冒咳嗽,老师有一天在联络簿上写道:邻座的女生感冒了,只要她一咳嗽,孩子就皱着眉头盯着她看,问他说是不是咳嗽的声音让你觉得烦?没想到孩子却说:不是,她咳得好辛苦哦,我好想替她咳!老师最后写道:我觉得好丢脸,竟然用大人这么自私的想法去污蔑一个孩子那么善良的心意。
女孩出国后,当男孩在木头缝里找到女孩儿的两三根头发,他满脸通红,眼睛发亮,用右手的食指和拇指捏着,快步地跑向在门口等候的爸爸…孩子忽然安静下来,然后用力地、不断地摇着头,但爸爸看到他的眼睛慢慢冒出不知忍了多久的眼泪。他用力地抱着爸爸的腰,把脸贴在爸爸的胸口上,忘情地号陶大哭起来,而手指却依然紧捏着那几条正映着夕阳的余光在微风里轻轻飘动的发丝。
这是多么纯真的感情啊!可是当这样的情景出现,是不是大多数人都会给他们冠上早恋的帽子?有多少家长能像他们的父母那样小心翼翼地呵护着他们单纯而洁净的思慕?有多少孩子幸运地拥有如此“红颜/蓝颜知己”?
关于没有血缘关系的亲情
阿照的童年何其不幸,父爱母爱皆没得到,而她又何其有幸,遇到大爱无私的继父,给了她多于亲生儿子的爱和金钱,助她成长成才,而当她成才后,孤单的继父也没给阿照添什么负担,他把房子卖了,钱交给阿照帮他管理,自己住到老人公寓去,孤独终老。直到去世,阿照才“了解那个男人那么深沉的寂寞”。同样幸运的还有富美,这个优秀到让哥哥自卑的女孩,虽然她的生母为革命献身,可她却幸运地遇到了视她如己出的养父母,在有爱的家庭里长大成才。
谁的生命中都会有那么一群人,在不同的时空里,拿各自的经历和感悟来交换你的成长与体会,用着不同的方式和你探讨关于生命的脆弱与顽强、爱的平凡与伟大。
正如有的读者所说“我最讨厌煽情,可每次看他的东西就是要哭”。这也是我读完这篇文章的感受。
“回忆是奇美的,因为有微笑的抚慰,也有泪水的滋润。” 这是吴念真在自序里的一句话,以此来形容写下书中故事的心情。他说,生命里某些当时充满怨怼的曲折,在后来好像都成了一种能量和养分,因为若非这些曲折,好像就不会在人生的岔路上遇见别人可能求之亦不得见的人与事;而这些人、那些事在经过时间的筛滤之后,几乎都只剩下笑与泪、感动和温暖,曾经的怨与恨、屈辱与不满仿佛都已云消雾散。
《这些人,那些事》读后感(四)
这本书在介绍里对一句话印象深刻:回忆是奇美的,因为有微笑的抚慰,也有泪水的滋润。如果读者在没有看过这本书之前就看到这样的介绍,会觉得整本书算是半个个人自传。但实际上,这书中写到了许多故事,或许是杜撰、或许是引见,也或许是旁人的故事。
整本书充满了生命的曲折、停顿、包容、大爱,还有能量和支撑,这就是一本说尽了生命的书,如果不是因为生命的曲折和艰难,我们或许就不会体会到它的可贵和难得;如果不是因为生命的包容和大爱,我们或许会憎恨这个世界上的许多事情;如果不是能量和支撑,我们或许不会一路坚强地走到现在。任何的人事夹杂,都会成为一段段的经历,成为一个个故事。在经过了时间的筛选之后,几乎留下的都是那些曾经让人动容的泪水和温暖,而曾经的那些委屈和困难都成为了可以原谅的事情,烟消云散。
作者说:人生选择什么就必须承受什么,得到什么就会失去什么。现在我们或许还不能够未能全理解,只是在日复一日的回忆之中慢慢去体会,或许我们很难找到所谓的“自我”,但我们一直都在寻找现在轰轰烈烈但却适合自己的道路,那路途中有光明与黑暗、有大爱与卑微、有快乐与痛苦、有认清与迷茫,但最终殊途同归,前往一个平和的终点。
我想,谁的生命中都会有那么一群人,可能把他们归类在带着相同特性的群体之内。可他们在不同的时空里,拿他们各自的经历和感悟来交换你的成长与体会,用着不同和语气和你探讨 关于生命的微小与宏岸、爱的平凡与伟大。
这种道听途说般的阅读,却让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我曾经忽略的,现在也快要忘却的温暖。吴念真的文字把岁月的灰尘轻轻拂去,我没法再冷静下来看待这场曲折的旅途。那些在路上和我擦肩走过的脸孔都如影像倒转般,又再次和我相遇,和我握手长谈。
这些人,那些事,不是故事不是小说,它就是我们的 生活,都和我们息息相连。因为它关乎人性,关乎爱,是我们血液里温暖。那些在我们回忆里常驻的人,都还希望在冷漠背后,在失望之后,我们能够有更多的热情不熄的力量,希望我们珍视 生活中的每一个人,记住他们笑容,记住他们带给我们的感动,而不是无情地看待本该厚重与壮阔的生命。
《这些人,那些事》读后感(五)
在读这本书之前没有听说过吴念真这个名字,直到有一次女儿拉我去文联书店买书,我闲着无聊也顺手拈来一本,一看书名不错,就买下了。于是就和这位身份多样的台湾最会说故事的作家结下了书缘。
《这些人那些事》是吴念真2010年的书籍作品。吴念真是说故事的高手,寥寥数笔,文字看似毫无锋机,却在掩书的刹那,仿佛就发生在你我周围的情节,在他的朴实叙述下折射出不一样的细腻的情怀。有亲友,有同事,有战友,那些凌乱穿插在他记忆中的人物,都有着你熟悉的轮廓。如吴念真所说的:“这些人、那些事在经过时间的筛滤之后,几乎都只剩下笑与泪与感动和温暖,曾经的怨与恨与屈辱和不满仿佛都已云消雾散。”年岁渐长,作者凭藉往昔的人事索取感动,体会到“回忆是奇美的,因为有微笑的抚慰,也有泪水的滋润。”无论是最挂念的家人、魂萦梦牵的故乡、真情相待的挚友或是其他接触过的故土人情,都在他回忆的放映室里留下难以磨灭的刻。
看完这些以真情滋养我心灵的文章,回过头来,我惊异于为什么这些普通的文章有如此动人的力量,都是普通人啊,没有惊天动地的英雄的事啊!可它的确像我们经过岁月洗炼之后过滤掉杂质,沉淀在心里的真情。我们回首过去的岁月时,心里曾多少次感叹过生活中的真情,经过岁月淘汰留下的,只有真情,是我们心里炼出的黄金珍宝。我们多少次想到亲人,平淡生活中不以为然的事情,回忆起来如此动人,事件都已隐去,突现出真情留下;我们多少次想到乡邻,同学,朋友,同事,只有见面没有深交的人,当我们交会时,曾经出现的真情,经过岁月的淘汰,都像钻石般闪闪发亮,构成我们灵魂的重要部分。也许我们自己曾就想写出这些我们的故事,我们的真情,却不料,见到另一位高明的写家,把我们想说的,都纯净、清澈地说出来,我们拨动的是我们自己的心弦。
小编精心推荐
读后感范文 | 读后感怎么写 | 读后感作文 | 四大名著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小编精心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