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先生作品《道士塔》读后感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出国留学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道士塔》读后感2000字”,更多新沙巴体育投注尽在实用资料栏目!
《道士塔》读后感1800字
莫高窟大门外,有一条河,过河有一溜空地,高高低低建着几座僧人圆寂塔。塔呈圆形,状近葫芦,外敷白色。从几座坍弛的来看,塔心竖一木桩,四周以黄泥塑成,基座垒以青砖。历来住持莫高窟的僧侣都不富裕,从这里也可找见证明。夕阳西下,朔风凛冽,这个破落的塔群更显得悲凉。 ——段落摘
这篇文章讲述的是令所有中国人痛心的事情:敦煌文物是如何流失的。
中国近代时,一个叫王圆篆的道士,当时看管莫高窟。他经常到洞窟里转悠,对壁画有点不满意,暗乎乎的,还有点花。于是他找了两个帮手,拎来一桶石灰,用草扎的刷子装上个长把儿蘸蘸石灰,就开始了他的“杰作”——粉刷。第一遍刷得太薄,他们又来第二遍,石灰很快就干了,唐代的笑容,宋代的衣冠,成了一道道白。王道士打听了一下石灰的价钱,觉得暂时没必要再刷其他的壁画,于是这些文化遗产幸免一难!当几面洞壁全都刷白,中座的塑雕就显得过分惹眼。于是又借来几个大铁锤,帮手们很快就砸毁了石像。在原有的基础上,塑了几个天师、灵宫菩萨。
一天他正在清理洞窟中的积沙,没想到墙壁一震,裂开一条缝,里边似乎还有一个隐藏的洞穴。里面满满实实一洞的古物!官员们没有说什么保护,而是索要,然后包装送给朝廷的大官们。事情传了出去,欧美的学者、汉学家、考古家、冒险家,朝敦煌赶来。原先设想好的种种方案纯属多余,道士要的只是一笔最轻松的小买卖。
1905年10月,俄国人勃奥鲁切夫用一点点随身带着的俄国商品,换取了一大批文书经卷
1907年5月,匈牙利人斯坦因用一叠子银元换取了24大箱经卷、5箱织绢和绘画;
1908年7月,法国人怕希和又用少量银元换去了10大车、6000多卷写本和画卷;
1911年10月,日本人吉川小一郎和橘瑞超用难以想象的低价换取了300多卷写本和两尊唐塑;
1914年,斯坦国第二次又来,仍用一点银元换去了5大箱、600多卷经卷。
一箱子,又一箱子;一大车,又一大车……吁——,车队出发了。
他们回到国内做了学术报告,提到了古怪的王道士,让听众觉得从他手里抢救出这笔遗产是多么的重要。
看完这个故事,我也产生了一种恨。我国这么宝贵的文化遗产落到了王道士的手里,真是糟蹋了!优美的五彩壁画,在他眼里很普通,甚至有些不满,居然用最狠心的手法毁掉了一部分壁画,然而他却“热衷”于一道道刺眼的白色!华丽的雕像矗立在那里,他却不会审美,用冰冷的大锤砸碎,微笑的石像被换上了迷信的道像。
然而想不到的时后面发生的事情。他发现了一个“宝洞”,他本想献给政府,哪知他在平时化缘时很难得到的银元下,屈服了,在金钱的利诱下,他把我国古代的宝贵经卷和宝贝低价卖给了外国人。王圆篆这个没文化的人为了小小的一笔钱财,卖给洋人多少珍宝呀,有哪个中国人听后不会痛心、叹息呢?
谁会不恨呢?作者在这也写道,自己只想跪在王道士面前阻止他的行为,只想拦住一车运往世界各地的珍宝。作者的心情是复杂的,如果经卷留在国内,也许会继续遭到破毁,但如果洋人拉走,是能保存住,可是我们这个真正的莫高窟所属者却失去了这些世界遗产!所以大家的心情都是一个字——恨!
如今我国的敦煌研究者却只能花钱从外国人手中买来文献的胶卷,来仔细研究了,他们不吭不响,严肃的工作了十几年。我很敬佩他们,作者的一句话我最喜欢了:文献的胶卷可以从外国买来,越是屈辱越是加紧钻研。我们中国人的精神就是龙的化身,华丽、坚韧,越是苦越是要强,要进取!
我相信在这种品质下,中国会踏着五千年的历史再度辉煌!
最后把一个当代青年写的诗选来与大家共勉!提醒大家勿忘那段历史的屈辱。
我好恨
恨我没早生一个世纪
使我能与你对视着站立在
阴森幽暗的古堡
晨光微露的旷野
要么我拾起你扔下的白手套
要么你接住我甩过去的剑
要么你我各乘一匹战马
远远离开遮天的帅旗
离开如云的站阵
决胜负于城下
《道士塔》读后感1800字
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一位年轻诗人写道,那天傍晚,当冒险家斯坦因装满箱子的一队牛车正要启程,他回头看了一眼西天凄艳的晚霞。那里,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
是啊,古老的中华民族在滴血。而造成这件事的,就是那个普通中国农民打扮的“王圆箓”。一个卑微的中国农民,在自己无意识的“行动”下,打破了连接中国古代文明的石墙,这天早晨,他打开了一扇轰动世界的门户,一门永久性的学问。而中国的绚丽荣耀与无尽耻辱也就此降临……
然而,巨大的怒火竟无法向他倾泻。他是谁?一个中国农民,却掌管着绚丽文明开启的钥匙,使用不当造成了中华民族的损失。祖先精心遗留下来的宝物毁于朝夕,后世中华学者心中无尽的无奈,世人的愤恨,他如何担当得起?……然后,他终究做到了,做到了……
“他吩咐帮手去借几个铁锤,让原先几座塑雕委曲一下。事情干得不赖,才几下,婀娜的体态变成碎片,柔美的浅笑变成了泥巴。听说邻村有几个泥匠,请了来,拌点泥,开始堆塑他的天师和灵官。泥匠说从没干过这种活计,道士安慰道,不妨,有那点意思就成。于是,像顽童堆造雪人,这里是鼻子,这里是手脚,总算也能稳稳坐住。行了。再拿石灰,把它们刷白。”寥寥几笔,把王道士轻松的样子描画得淋漓尽致……
读到此时,心中一个声音在呐喊:“住手,你住手!”你凭什么砸破这些雕像,你凭什么!住手……这样之后,势必一个白眼过来,王道士充满疑惑的眼神望向我,“你是谁?……”
……仅仅是三个字,就可以把我问住。是啊,这是他家的花园,外人何必多管闲事?
再看看中国的官员们,“中国官员也不是都没有学问,他们也已在窗明几净的书房里翻动出土经卷,推测着书写朝代了。但他们没有那副赤肠,下个决心,把祖国的遗产好好保护一下。他们文雅地摸着胡须,吩咐手下:“什么时候,叫那个道士再送几件来!”已得的几件,包装一下,算是送给哪位京官的生日礼品。”
是啊,他们没那份觉悟:把祖国的遗产好好保护一下,却更可耻的在盘算着做顺水人情。为的是什么?他们享受着国家给的俸禄,住的是王宫府邸,坐的是八抬大轿,锦衣玉食。他们就不觉得亏心么!!你们算什么?一群墙角挖洞的老鼠!饱暖思淫欲……不知道为国家出点力,就那么点运费,你们竟小气成这样……
相比之下,再看看国外的学者。“就在这时,欧美的学者、汉学家、考古家、冒险家,却不远万里、风餐露宿,朝敦煌赶来。他们愿意卖掉自己的全部财产,充作偷运一两件文物回去的路费。他们愿意吃苦,愿意冒着葬身沙漠的危险,甚至作好了被打、被杀的准备,朝这个刚刚打开的洞窟赶来。”
的确,这与他们的利益、名誉也直接相关……但他们肯变卖全部家当,以证明了他们对文物的喜爱和兴趣……仅仅为了能够偷运回一两件……对比,强烈的对比!!中华的悲哀!!
“1905 年 10 月,俄国人勃奥鲁切夫用一点点随身带着的俄国商品,换取了一大批文书经卷;1907 年 5 月,匈牙利人斯坦因用一叠子银元换取了二十四大箱经卷、三箱织绢和绘画;1908 年 7 月,法国人伯希和又用少量银元换去了十大车、六千多卷写本和画卷;1911 年 10 月,日本人吉川小一郎和橘瑞超用难以想象的低价换取了三百多卷写本和两尊唐塑;1914 年,斯坦因第二次又来,仍用一点银元换去五大箱、六百多卷经卷;……”
读到这里,鲁迅先生的话语萦绕在耳际:“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是的,我已经出离愤怒了……
我好恨
恨我没早生一个世纪
使我能与你对视着站立在
阴森幽暗的古堡
晨光微露的旷野
要么我拾起你扔下的白手套
要么你接住我甩过去的剑
要么你我各乘一匹战马
远远离开遮天的帅旗
离开如云的战阵
决胜负于城下
是啊,读罢全文。最强烈的感受莫过于此三个字“我好狠!”
我恨王道士。你凭什么做出这种事情?不配,你根本不配。一个庸民,那我们的无价之宝换来的却是极少量的银子……
我恨官员们。你们凭什么做出这种事?不配,你们根本不配。一批庸臣,眼睁睁看着祖先的遗产分散到世界各地……自己却考虑着如何能够“官运亨通”!
我恨那些外国学者。你们凭什么做出这种事?是的,这里说“不配”或许并不恰当。但先辈遗留下来的文化,其实你们有资格能动得的?你们付出了极低的代价得到它们,就是不配!……
说到底,根子出在清政府这里……这样的时代,皇帝不问政事,朝廷奸臣当道,官员们纸醉金迷,人民也只顾自家那一亩三分地……八国铁骑鞭挞中国,人民们受尽屈辱,却只有那少数的人警醒了……这就是我们的大清么?天朝上国?!简直搞笑!!这就是我们的八旗兵么?那挥师中原的气势哪去了?……
如果我能阻止这件事……如果我能回到那个世代,如果我能当政于朝纲……整治朝野,罢黜庸官,察纳雅言,废除古老制度,认知世界之先进,自强不息,振兴中华!说起来无非就这些语句……中国历朝历代的规律要在这里终结!打造一个中华强国未必难事……
有机会我会去趟敦煌,我要去感受下那灿烂的文明和中华永远的痛!体验那莫名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