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21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宪法宣誓仪式。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栗战书主持并监誓,那么,你们知道如何进行宪法宣誓仪式吗?小编精心的为大家准备了《【两会知识】如何进行宪法宣誓仪式?》,欢迎阅读,仅供参考,如果想了解更多的相关信息,请继续关注我们出国留学网。
宣誓仪式根据情况,可以采取单独宣誓或者集体宣誓的形式。
单独宣誓:宣誓人应当左手抚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右手举拳,诵读誓词。
集体宣誓:由一人领誓,领誓人左手抚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右手举拳,领诵誓词;其他宣誓人整齐排列,右手举拳,跟诵誓词。
宣誓场所应当庄重、严肃,悬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或者国徴。
宣誓仪式应当奏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宪法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
“宪法者,国家之构成法,亦即人民权利之保证书也。”百年前,孙中山先生就深刻地指出了宪法价值的双重性。一方面,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和法律地位,包括国家权力在内的一切机构和个人,都不能逾越宪法规定的界限;另一方面,宪法也是公民权利的总章程。宪法上的公民权利,是公民首要的、根本的、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权利。诚如列宁所比喻的,“宪法就是一张写着人民权利的纸。”
宪法学上将这两种价值概括为,既限制国家权力,又保障公民权利,即国家的一切权力是宪法给的,是人民通过宪法授予的;公民的一切权利也是宪法给的,是人民通过宪法赋予的。
对于前者,习近平在2014年9月5日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讲话时强调,“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对于后者,习近平总书记在2012年12月4日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是宪法的核心内容,宪法是每个公民享有权利、履行义务的根本保证。”
仪式
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
作为宪法实施的重要组成,宪法宣誓是推进宪法从文本走向现实的一场庄严的仪式。
从形式上来说,宪法宣誓是宣誓主体通过公开的表达,展示自己行使国家权力的观念逻辑,传达国家公职人员的政治伦理。从价值上来看,宪法宣誓显现了宪法文本确立的制度秩序,宣扬宪法的根本法地位及其基本价值。当仪式被观看、阅读和收听时,宪法宣誓更如同一场全民的法律公开课,强化了宪法信仰在整个国家的集体认同。
这样的功能,符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建立宪法宣誓制度的初衷。
习近平在《关于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的说明》中指出:“这样做,有利于彰显宪法权威,增强公职人员宪法观念,激励公职人员忠于和维护宪法,也有利于在全社会增强宪法意识、树立宪法权威。”
的确,在政治生活中,仪式是重要的政治表达。在万众注目之下,举行庄严的宪法宣誓,不仅可以使宣誓者本人从这种神圣的仪式中经历一种神圣的体验,激发宣誓者的使命感,也同样可以使广大民众同时经历这种神圣的体验,构建出权力与权威获得社会普遍承认的法律化途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