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排名虽然涉及了有关MBA项目的方方面面,但往往使用的评估方式还是比较肤浅的。对待同一个参数时,不同的排名使用的权重也是不同的 (如GMAT分数,投资回报率(ROI),和招聘人员的满意度),这导致排名结果会有很大差异。拿Duke Fuqua来说,在2010年度被《商业周刊》评为第六名,而在2012年被《金融时报》评为第十五名,被《沙巴体育官网:新闻》评为2013的第十二名,被《福布斯》评为2011年度第十二名,被《经济学家》评为2011年度第十八名。
申请人有必要充分了解每个排名所使用的具体方法,而不是停留在简单的数字上,不然很有可能被这些数据所蒙蔽。每种排名的评估标准和侧重都是不太一样的,比如《商业周刊》的排名主要是基于对雇主和学生“智力资本“方面的考量,而《金融时报》则混合了MBA项目人员构成的多元化程度,国际影响、校友薪资和职业发展,以及研究能力等等因素。当MBA申请者理解了这些复杂的计算方法之后,他们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评估标准和参考排名。
众多刚性指标或是反映了投入(GPA,GMAT)或是产出(ROI),但是如何测量教育质量这样的软性因素呢?依靠一个简单的排名来评判学校的教育质量是不靠谱的。教育质量是非常主观的,学生的目标也各不相同,对“质量”的评判不同的学生当然也有所不同。举例来说,一位女性对于战略咨询感兴趣,想参加一个具有较强女性校友联系的商学院项目,她的关注点就会和一个对全球能源管理领域感兴趣的男性关注点有所不同。对于她来说,《金融时报》一项关于女性课堂和教职员工比例的排名,就会对她的选择很 有帮助。在这种情况下,具体单项的排名才是最理想的标准,而不是学校的整体排名。
其他关于MBA排名需要注意的地方还有:比如《商业周刊》,《金融时报》,《经济学家》这三家都对在校生和校友进行了调查,请他们对自己学校的打分。而这些人非常清楚自己学校更高的排名会增加他们自己的价值,所以可想而知,有人不可避免的会在评估中注水以希望自己的学校排名更靠前。即便被调查者没有言过其实,他们的评估很可能也是基于自己片面的经历甚至是道听途说。另外,《商业周刊》还有一些排名项目是调查录招聘人员的,但招聘者和申请人的兴趣点会有很大的不同。最后,原始数据并不能显示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差异程度有多大。
因此,学校项目排名很容易使申请者陷入一种虚假的安全感,让他们觉得自己似乎已做好选校的功课,但事实上排名只能是作为参照,正确看待是很有必要的。《沙巴体育官网:新闻与世界报道》的数据研究总监罗伯特.莫斯,在他的博客中写到,“使用排名作为你仔细衡量和甄别选校的补充,而并非是唯一的依据。”
排名是申请者做学校研究的很好开始,但如果以此为结束却是非常可怕的。真正深入的研究才是不可替代的,包括学校访问(如果可能),参加学校的活动,阅读其他学生的博客,深入研究学校的网站,并和现有学生和校友建立联系。当然,这些都很花费时间,但这些才能帮助申请者准确评估这些MBA的长处,弱点,和个性。所以除了看排名,MBA申请人应花时间寻找那种能他们带来独特经验和个性的MBA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