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巴体育官网_新沙巴体育投注【app平台登录】

图片
出国留学网

目录

数学说课稿实用大全

字典 |

2022-06-23 16:49

|

【 liuxue86.com - 实用资料 】

??通过说课稿,更好的与其他教师沟通与学习,丰富教学形式,提高教学质量和个人的教育教学水平。及时对本课的学习进行小结和梳理,加深学习的印象。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数学说课稿实用大全》,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数学说课稿实用大全(篇一)

??老师们:您们好!非常高兴能有机会和大家来交流说课活动,谨此向在座的老师们学习。我说课的内容是华师大版九年义务教育七年级教科书代数第一册第二章第二节“数轴”的第一课时内容。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是在学生学习了有理数概念的基础上,从标有刻度的温度计表示温度高低这一事例出发,引出数轴的画法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数的方法,初步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以使学生借助直观的图形来理解有理数的有关问题。数轴不仅是学生学习相反数、绝对值等有理数知识的重要工具,还是以后学好不等式的解法、函数图象及其性质等内容的必要基础知识。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特制定的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 使学生理解数轴的三要素,会画数轴。

??2。 能将已知的有理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能说出数轴上的已知点所表示的有理数,理解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

??3。 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让学生知道数学来源于实践,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确定:

??正确理解数轴的概念和有理数在数轴上的表示方法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建立有理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数与形的结合)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四:学情分析:

??⑴知识掌握上,七年级学生刚刚学习有理数中的正负数,对正负数的概念理解不一定很深刻,许多学生容易造成知识遗忘,所以应全面系统的去讲述。

??⑵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知识障碍。学生对数轴概念和数轴的三要素,学生不易理解,容易造成画图中掉三落四的现象,所以教学中教师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⑶由于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和生理特征,学生好动性,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等特点,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心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⑷心理上,学生对数学课的兴趣,老师应抓住这有利因素,引导学生认识到数学课的科学性,学好数学有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以及学科知识的渗透性。

??五:教学策略: 由于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他们往往需要依赖直观具体形象的图形的年龄特点,以及七年级学生刚刚学习有理数中的正负数,对正负数的概念理解不一定很深刻,许多学生容易造成知识遗忘,也为使课堂生动、有趣、高效,特将整节课以观察、思考、讨论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师生互动式教学模式,注意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并教给学生“多观察、动脑想、大胆猜、勤钻研”的研讨式学习方法。教学中积极利用板书和练习中的图形,向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机会和空间,使学生在动脑、动手、动口的过程中获得充足的体验和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的思想。

??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辅助作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七个教学环节:

??(一)、温故知新,激发情趣

??(二)、得出定义,揭示内涵

??(三)、手脑并用,深入理解

??(四)、启发诱导,初步运用

??(五)、反馈矫正,注重参与

??(六)、归纳小结,强化思想

??(七)、布置作业,引导预习

??六:教学程序设计:

??(一)、温故知新,激发情趣:

??首先复习提问:有理数包括那些数?学生回答后让大家讨论:你能找出用刻度表示这些数的实例吗?学生会举出很多例子,但是由于温度计与数轴最为接近,它又是学生熟悉的带刻度的度量工具,所以在教学中我将用它来抽象概括为数轴这一数学模型,于是让学生观察一组温度计,并提问:

??(1)零上5°C用 5 表示。

??(2)零下15°C 用 —15 表示。

??(3)0°C 用 0 表示。

??然后让大家想一想:能否与温度计类似,在一条直线上画上刻度,标出读数,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正数、负数和0呢?答案是肯定的,从而引出课题:数轴。结合实例使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进入了本节课的学习,也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实践,同时对新知识的学习有了期待,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作了思想上的准备。

??(二)、得出定义,揭示内涵:

??教师设问:到底什么是数轴?如何画数轴呢?

??(1)画直线,取原点(这里说明在直线上任取一点作为原点,这点表示0,数轴画成水平位置是为了读、画方便,同时也为了有美的感觉。)

??(2)标正方向(这里说明我们在水平位置的数轴上规定从原点向右为正方向是习惯与方便所作,由于我们只能画出直线的一部分,因此标上箭头指明正方向,并表示无限延伸。)

??(3)选取单位长度,标数(这里说明任选适当的长度作为单位长度,标数时从原点向右每隔一个单位长度取一点,依次表示1、2、3…负数反之。单位长度的长短,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但同一单位长度所表示的量要相同。)

??由于画数轴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教师板书这三个步骤,给学生以示范。

??画完数轴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怎样用数学语言来描述数轴?”(通过教师的亲切的语言启发学生,以培养师生间的默契)

??通过讨论由师生共同得到数轴的定义: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至此,我们将一个具体的事物“温度计”经过抽象而概括为一个数学概念“数轴”,使学生初步体验到一个从实践到理论的认识过程。

??(三)、手脑并用,深入理解:

??1、让学生讨论:下列图形哪些是数轴,哪些不是,为什么?

??2、为进一步强化概念,在对数轴有了正确认识的基础上,请大家在练习本上画一个数轴,(请同学画在黑板上)

??学生在画数轴时教师巡视并予以个别指导,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画完后教师给出评价,如“很好”“很规范”“老师相信你,你一定行”等语言来激励学生,以促进学生的发展;并强调: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是数轴的三要素,画数轴时这三要素缺一不可。

??我设计以上两个练习,一个是动脑想,通过分析、判断正误来加深对正确概念的理解;一个是通过动手操作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四)、启发诱导,初步运用:

??有了数轴以后,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表示在数轴上,那么反过来,数轴上的点是否只表示有理数呢?作为一个问题我让学生去思考,为后面实数的学习埋下伏笔,这里不再展开。

??安排课本23页的例1,

??利用黑板上的例题图形让学生来操作,教师提出要求:

??1、要把点标在线上 2、要把数标在点的上方

??通过学生实际操作,可以加深对数轴的理解,进一步掌握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数的方法,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

??当然,此题还可以再说出几个有理数让学生去标点,好让更多的学生去展示自己,并进一步让学生从中感受已知有理数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从而加深对数形结合思想的理解。

??(五)、反馈矫正,注重参与:

??为巩固本节的教学重点让学生独立完成:

??1、课本23页练习1、2

??2、课本23页3题的(给全体学生以示范性让一个同学板书)

??为向学生进一步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让学生讨论:

??3、数轴上的点P与表示有理数3的点A距离是2,

??(1)试确定点P表示的有理数;

??(2)将A向右移动2个单位到B点,点B表示的有理数是多少?

??(3)再由B点向左移动9个单位到C点,则C点表示的有理数是多少?

??先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得出结果,通过以上练习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达到灵活运用,形成一定的能力。

??(六)、归纳小结,强化思想:

??根据学生的特点,师生共同小结:

??1、为了巩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提问:你知道什么是数轴吗?你会画数轴吗?这节课你学会了用什么来表示有理数?

??2、数轴上,会不会有两个点表示同一个有理数?会不会有一个点表示两个不同的有理数?

??让学生牢固掌握一个有理数只对应数轴上的一个点,并能说出数轴上已知点所表示的有理数。

??(七)、布置作业,引导预习:

??为面向全体学生,安排如下:

??1、全体学生必做课本25页1、2、3

??2、最后布置一个思考题:

??与温度计类似,数轴上两个不同的点所表示的两个有理数大小关系如何?

??(来引导学生养成预习的学习习惯)

??七:板书设计:(略)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来主动发现结论,实现师生互动,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我认识到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和学习习惯,让学生学会学习,才能使自己真正成为一名受学生欢迎的好教师。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设想,不足之处请老师们多多批评、指正,谢谢。

数学说课稿实用大全(篇二)

??初中数学圆说课稿

??一、 说教材:

??“圆的认识”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它是几何初步知识内容,既是一节起始课,也是后继学习“圆的周长”、“圆的面积”、“圆柱”、“圆锥”的基础。

??《圆的认识》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图形的认识和面积计算,以及对圆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从学习直线图形的知识,到学习曲线图形的知识,不论是内容本身,还是研究问题的方法,都有所变化。教材通过对圆的研究,使学生初步认识到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同时,也渗透了曲线图形和直线图形的关系。这样不仅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从空间观念方面来说,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因此,通过对圆的认识,不仅能加深学生对周围事物的理解,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为今后学习圆的周长、圆的面积、圆柱、圆锥等知识打好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本人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画一画、折一折、量一量等活动,观察、体会圆的特征,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理解在同圆或等圆中直径与半径之间的关系。了解、掌握多种画圆的方法,并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

??2、过程与方法:通过想象与验证、观察与分析、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圆的各点分布均匀性和广泛的对称性,同时获得思维的进一步发展与提升。

??3、情感态度价值观:结合具体的情境,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并能用圆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简单现象。

??三、说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圆的特征,学会用圆规画圆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圆上”的概念,归纳圆的特征。

??教学准备:

??学生:剪刀、白纸若干张、彩笔、圆规、直尺、圆形物体一个

??教师:课件、圆规、直尺、圆形纸片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在本节课中要注重学生的学习行为方式的改变、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从欣赏圆、发现圆开始,深深吸引学生,课堂教学中,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共同分享等,引领学生经历了一次“研究与发现”的完整过程。教给学生学法:情境中欣赏圆的魅力——合作中探究圆的特征——介绍中体验圆的数学文化——实践中感受圆的数学价值,大胆放手,把一切探究的机会交给学生。学生不仅学得轻松活泼,而且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五、说教学过程

??对本节课的教学,我精心设计了二个主要环节。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们以前都和哪些平面图形做了朋友?这些图形都是用什么线围成的?简单说出这些图形的特征。

??(二)、突出主体、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圆

??首先我会让学生举举生活中的例子。“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的?”学生可能会说出:硬币、光碟、路标、钟面、车轮等,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圆的。让学生初步感知圆,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同时,我会出示一些生活中的圆形图片,让学生感受到圆就在我们身边。

??接着,我会出示的两组图形,第一组是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第二组就是圆形,通过对比,可以清楚地看到,第一组图形是由线段首尾连接所围成的,而圆是由曲线所围成的,形成正确表象——圆是一种平面上的曲线图形。

??通过课件展示圆的画面及各部分的名称,同时根据课件图片让学生分析圆上,圆内,圆外和圆心各指什么?我在适时讲解加深学生的理解

??2、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和特征

??活动一:小组合作探究

??(1)以四人为一小组,一起动手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画一画,你发现了什么?并在小组内交流。

??(2)把你们的发现,准备与大家一起交流分享。

??(1)找圆心

??首先让学生把事先准备好的圆形纸对折后打开,用笔和直尺把折痕画出来,并在圆形纸的其他位置上重复上面的折纸活动二、三次。操作后,问:“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亲手操作后,发现所有的折痕都会相交于一点。这些折痕的交点,正好在圆的正中心,我们数学上把这一点叫作圆心,用字母“O”来表示。(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直观操作,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动作化”,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并有意设置一些认知冲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2) 认识半径、直径

??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半径一般用字母r表示。

??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直径,直径一般用字母d表示。在这里因为有半径的知识做基础,我会尝试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探讨直径的知识,

??活动二:一起动手

??1.请同学们在圆纸片上画出半径,10秒钟,看能画出多少条?直径呢?

??2.请同学们用直尺量一量画出的半径有多少厘米?你发现了什么?直径呢?

??3.请分四人小组讨论在同一个圆里,半径有什么特征?直径有什么特征?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通过测量和比较,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之间的关系,让学生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半径是直径的一半、直径是半径的2倍关系。得出d = 2r与r = d/2的字母公式,并在练习中通过填表强调了圆内半径与直径的对应关系,还要求学生在圆内一些线段中,找出半径和直径。(设计意图:合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动眼,自主探索知识的形成与发展,并及时巩固学习成果。)

??口答:

??3、掌握画圆方法

??在教学画圆的过程中,我同样会放手让同学们大胆的动脑,动手探索不同的画圆方法。我会在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在向外延伸.我会向学生提问:刚才同学们画圆都用到了什么方法和工具啊?和大家交流借鉴一下经验好吗?学生会说出不同的方法和工具.如硬币.线 ,笔,圆规等.此时我会装做很着急的样子向学生问:老师想画一个8厘米的圆可不可以用一元钱的硬币呢?为什么啊?生:学生会从大小不符合等方面来说明不行.此时我又会说那我要是想画一个6厘米的圆又该怎么办呢?为什么啊?生:可能会比较困难.(我在适时从大小符合以及方便等方面慢慢导出学生说出用圆规画圆).接下来我在小结得出画大小不同的圆,我们通常用圆规来画。并播放课件圆规确定半径的方法以及圆规画圆的方法的过程.(并得出结论用圆规画圆可以画出大小不同的圆,也可以得到我们想要的圆.再次论证得出半径越大,圆就越大,半径越小,圆就越小.

??最后,我根据以上所学的内容,为学生准备了两道习题.来加深所学的知识,一是让同学们1、用圆规画出半径是2厘米的一个圆,并用字母O、r、d分别标出它的圆心、半径、和直径。2、画出直径是4厘米的一个圆。

??实际应用:学校田径运动会即将举行,你有办法帮学校在操场上画出一个半径为10米的圆吗? 我会适时加以巩固,在所学知识基础上史料连接,有关圆的知识,名言等,通过课件展示使学生体会圆所蕴涵的历史和文化积淀,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激情以及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中,更加用心.圆与生活又有很大的联系.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到成功的快乐。学数学,用数学,数学无处不在.

??巩固练习

??1、填空。

??(通过这道题让学生回顾了本节课所学内容,检验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2、判断,并说为什么。

??(这些题进一步加深对圆的认识,并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和判断能力。)

??板书设计:

??圆的认识

??图略

??圆心O 半径r 直径d

??d=2r或r=d/2

??圆规画圆:定半径、定圆心、旋转一周

数学说课稿实用大全(篇三)

??一、 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本课题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九册第二单元“相遇问题”第一课时的内容。

??2、教材简析:

??相遇问题是行程应用题的一部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一个物体运动的有关速度、时间 和路程之间数量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是研究两个物体在运动中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这部分内容又是今后学习较复杂的行程问题及工程问题的基础。例如数学书58页-8题(长沙到广州的铁路长699千米,一列货车从长沙开往广州,每小实行69千米。这列货车开除后1小时,一列客车从广州开往长沙,每小时行71千米,再经过几小时两车相遇?)、58页-11题。同时,由于相遇问题中术语较多,如相向、相背、同时、相距,并且速度和的概念学生不易理解,此类题目的发展变化也比较多,因此也是应用题教学的难点。

??3、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有关相遇问题的术语:同时、两地、相向、速度和等,形成两个物体运动的空间观念。

??(2)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引导学生学会分析相遇问题中速度、时间、路程这三种量之间的关系,掌握相遇问题求路程的解题方法。

??(3)经历比较、优化等学习过程,发展数学思维能力。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4)培养学生细致的审题习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生分析: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对空间感缺乏认知能力,所以首要解决的就是一些术语的理解,行程问题在生活中我们常遇到,却很少用专业的词语去表述所以我特意设置了真实场景、电脑演示、文具模拟帮助学生建立对于物体位置移动的空间想象感。

??我班的大部分学生都属于龙洞本村的孩子,平时的家庭辅导仅仅限于检查作业是否完成。虽然三、四年级就开始对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进行训练,不过一小半的学生仍然感到吃力,对于三步应用题经常会做却不会写数量关系,讲不清楚道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比较差的,比较习惯寻找题目特点,套用相对应的方法。一部分学生能够利用分析法从具体问题出发,找到解题的方法,对于一部分学困生,抽象概括出性 速度和Χ时间=路程 这个公式是比较困难的,所以从复习、探讨问题到解决问题我的步子都比较小,多让学生讲解算式的含义,帮助学困生记忆、理解方法。

??基于学生情况,我选择了例2“两个工程队合开一段地铁。同时各从一端开凿。甲队的进度12米/天,乙队的进度14米/天,经15天打通。这段地铁长多少米?”对“进度”是多角度的,理解差的可以看作是前进的速度,也可以看作工作效率。

??练习的设置从基础题到提高题有一定的梯度,尽量照顾每一层次的学生。

??三、说教法

??教法:通过情景教学,创设最佳学习情景,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优势,紧扣教学内容,科学直观地演示两个物体相对运动的情景,这样把数学问题转化成动态的数学模型展现出来。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探究,激发学生兴趣,激活思维,逐层推进,分散难点,增强感性认识,建立表象、抽象规律。

??四、教学流程:

??教学重点:掌握相遇问题求路程的算理和解答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速度和”的含义。

??教具准备:课件

??学具准备:两块橡皮(或两只笔)

??(一)、 创设情景、逐步感知

??帮助学生理解相遇、相向、同时

??师请两位学生从教室两头相向走—相遇—相背走到头,让学生围绕走的方向、走的结果、走的路程几个问题进行观察。两个学生走走停停,学生可以观察不同时间里的运动结果,走了的路程、还有多少路程。这段活动需要一些时间,但对整体认识行程问题有好处。

??考虑学生的基础、教学目标,我对教材进行了重组。将准备题和例1合并,并为以后的工程问题做铺垫,特意设置了例2,修地铁。首先学生通过情境演示(两学生表演相遇)理解“相遇”、“相向”、“同时”,对相遇问题建立一个初步的直观的认识;再通过电脑课件的演示,加深“速度和”的理解,知道随着时间的变化,物体的位置将发生移动;最后学生可以利用简单的学具来模拟相遇过程。通过这3个过程在学生脑海中逐步建构物体移动的空间模型。

??(二)、 探究问题、加深理解

??(大屏幕出示:小强和小丽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走来,小强每分钟走100米,小丽每分钟走50米,4分钟后两人相遇。)

??1、 根据这些信息,你想提点什么数学问题吗?

??问题1小强和小丽一共走了多少米?

??问题2:小强走了多少米?小丽走了多少米?

??问题3:小强比小丽多走了多少米?

??2、 通过问题2复习: 速度×时间=路程

??3、 这节课重点来研究:小强和小丽一共走了多少米?理解 相距

??(两地共有多少米? 甲乙两地有多少米? 甲乙两地相距多少米?)

??4、 生上来板书:(1)100×4+50×4 (2)(100+50)×4

??5、 反馈:板书算式。同学们对他们的解法有什么疑问就提出来?(每一步各表示什么?)

??6、小结:(100+50)表示他们两个人1分钟走的米数,他们走了4分钟,就是4个150米。(课件演示)

??速度和×时间=路程 (师板书数量关系,齐读)

??7、再实践,同桌合作,用橡皮代替两人,演示相遇的过程。

??学生可能会有个难点问题:为什么不列成(100+50)×(4+4),如何处理,体现突破难点?

??可以用课件演示大家走路花的时间是共同的4分钟,或者可以用这个例子来解决:上数学课,你一节课多少分钟?他一节课多少分钟?他两这节课多少分钟?那我们大家这节课上了多少分钟?

??根据条件学生提出几种问题,这些问题也很好的将学过的知识过渡到要学的新知识;通过电脑演示分析过程,学生很容易知道“两人每分钟共行多少米?”,“经过4分,两人相遇”的条件,形象地揭示速度和、相遇时间、总路程之间的关系,加深学生对第二种解法的理解,也验证了学生的第二种解题思路,从而顺利突破了教学难点。

??(三)、解决问题,概括方法

??(大屏幕出示:两个工程队合作修一段地铁。同时各从一端开凿。甲队的进度12米/天,乙队的进度14米/天,经15天打通。这段地铁长多少米?)

??先指导学生审题:进度可以理解前进的速度,那就是行程问题,“经过15天打通是什么意思?地铁的的长与进度有什么关系?地铁的长可以通过什么去求?还可以通过什么去求?”

??1、能独立解决吗?

??2、说说它们相同的地方?

??(大屏幕出示刚才做过的两道题目)

??3、小结

??这个例题的设置使得本课更具有开放性,一是为工程问题打下了基础,也放开了学生的思维,避免应用题中经常出现的对号入座的现象,

??三、 阶梯练习,扩展思维

??1、学生汇报生活中类似问题。

??2、基础练习(只列式,不计算)

??(1)两列火车同时从甲乙两站相对开出,客车每小时行60千米,货车每小时行40千米,经过4小时两车相遇,甲乙两站相距多少千米?

??(2)四(1)班为准备联欢会折纸花,男同学每小时折136朵纸花,女同学每小时折164朵纸花,他们共同折了2小时,一共折了多少多纸花?

??(3)甲乙两个打字员合打一份文稿,甲每分钟打35个,乙 每分钟打40个,两人同时打15分钟完成任务。这份文稿一共有多少个字?

??生独立解答,并说出算式的含义。

??3、 扩展练习

??最后,我们来表演一下相遇问题怎样?

??(请两生上来,分别给他们一个速度70和80,老师手中拿时间4分钟)

??第一种情况:同时出发,4分钟后相遇。求路程?

??第二种情况:同时出发,4分钟后两人还相距200米。求路程?

??第三种情况:同时出发,相遇后,两人擦肩而过,4分钟后两人还是相距200米。求路程?

??4、提高练习

??(大屏幕出示题目:小张和小李在环行操场跑步,两人同时从A点出发,反向而行。小张每秒跑4米,小李每秒跑6米,经过20秒在B点相遇。操场的跑道长多少米?)

??如果时间不够,留带课后完成。

??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练习时,我对教材作了处理,力求形式多样,条件问题开放,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启迪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本课基本练习,要求列式不计算,是希望将更多的时间放在对算式的理解上,将时间留给学生说算式的含义,列式的理由,说的形式由点带动面,即由好生带动差生,(差生可以仿造说)到同桌互说,借此进一步突破本课的重难点—— 求路程的算理和解题方法,逐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数学说课稿实用大全(篇四)

??一、教材分析

??1、在教材中的作用与地位

??《菱形》紧接《矩形》一节之后。纵观整个初中平面几何教材,它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又学习了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矩形,具备了初步的观察、操作等活动经验的基础上讲授的。这一节课既是前面所学知识的继续,又是后面学习正方形等知识的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2、从教材编写角度看

??教材从学生年龄特征、文化知识的实际水平出发,先让学生动手做,动脑思考,然后与同伴交流、探索、总结归纳,升华得出菱形的性质及判定,这样的安排使抽象的定理让学生更易于接受,并能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真正享受到探索的乐趣。

??我选择的是初二(1)班,该班级是年段的普通班,学生的情况是中等学生较多,尖子生只有个别,还有8至10名的学习上落后的学生。因此长期以来我都坚持做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的能力的工作。

??3、基于对教材和班级学情的分析,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有几个方面需要把握好的:

??⑴本节课的课题是:探索菱形的重要性质;

??⑵目标是:让学生能在动手实践过程中发现并理解菱形的性质;

??⑶重点是:菱形的定义与性质;

??⑷教学难点是:菱形性质的灵活运用。

??4、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菱形在现实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2)熟记菱形的有关性质和识别条件,并能灵活运用。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菱形的性质和识别条件的过程,在观察、操作和分析的过程中,进一步增进主动探究的意识,体会说理的基本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数学活动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体会菱形的图形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法分析

??1、教学设计思想

??菱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后继课要学的正方形具有菱形的一切性质。这节课教学时注重学生的探索过程,让观察、猜测、验证,获得知识,培养主动探究的能力。首先由生活中的图片引入,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发现菱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然后设计几个探究性问题,让学生小组讨论,相互交流,形成共识。讲解例题时根据学生特点帮助他们分析题意,灵活运用菱形的性质与识别条件解题。

??2、教学方法

??针对本节课的特点,我准备采用“创设情境→观察探索→总结归纳→知识运用”为主线的教学模式,观察分析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经过观察、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设思维情境,坚持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在合作、交流的气氛下进行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始至终处于一种积极思维、主动探究的学习状态。同时借助多媒体进行演示,以增加课堂容量和教学的直观性,更好的理解菱形的性质,解决教学难点。

??三、学法指导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观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使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融为一体,使学生不仅学到科学的探究方法,而且体验到探究的甘苦,领会到成功的喜悦。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在复习了平行四边形与矩形的性质后创设教学情景。如:出示我国古代文物越王勾践剑的图片,指出菱形花纹,再展示生活中的菱形图案的应用图片。由此引出课题,可以吸引同学的注意,使其产生学习菱形的兴趣。之后,我安排了由

??平行四边形到菱形的动态演示,得出菱形的定义。随后又展示了一组生活中的有关菱形的图片,使学生认识到菱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并欣赏到菱形的图形美。

??设计意图:从生活实际出发,首先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惫。

??(二)菱形性质的探索

??菱形性质的探索分成两方面,一是菱形的特殊性(与平行四边形不同的性质);二是菱形的对称性。对于这个地方,主要采取学生自主探究的形式,通过观察思考与分析,同学间互相交流,分小组进行总结归纳。教师在巡视中进行个别指导。在探索过程中,鼓励学生力求寻找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同时还可以组织组与组的评比,这样也能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然后每组由一名学生代表发言,让学生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最后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归纳,得出菱形的性质。

??设计理念:这一教学活动的设计主要为了确保学生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让学生从被动学到主动学,从接受知识到探索知识,从个人学习到合作交流。这样的活动教学将会真正焕发出课堂教学的活力,从而在课堂教学中注入一种新课程理念: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给学生一个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个题目,让他们自己去创造;给学生一个机会,让他们自己去抓住。

??(三)题目训练

??为了进一步落实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学懂学会的基础上融会贯通,我安排了坡度适中,题型多样的系列题组。

??1.请你当裁判

??与定义、性质等相关的一些判断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着重讲清判断的理由,此题直接运用菱形的定义与性质,起到及时巩固的作用,同时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议一议

??性质的简单运用。

??设计意图:稍微加深,进一步巩固菱形的性质,并能初步运用。

??3.练一练

??菱形与直角三角形等知识的综合运用。并由此总结菱形的面积公式。即菱形的面积等于对角线乘积的一半。

??设计意图:这组练习包含了例题。要求学生不但可以顺利完成简单的基础填空练习,而且能有条理的写出例题的解题过程。教师及时查漏补缺,规范解题格式。此题完成后,学生已顺利达到教学目标。

??4.学以致用

??设计花坛,修建小路,求路长与花坛面积。这是一道实际应用问题。

??设计意图: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实际,同时又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让学生充分体验历经困难探索结果而轻松用于实际的快乐感觉。

??(四)小结、布置作业

??菱形的性质与识别条件,由学生进行小结。布置书上课后习题,体会本节课你所获得的成功经验,写好数学日记,与同学交流。

??设计意图:让学生写数学日记这种作业形式,能够培养学生善于归纳总结的能力,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数学说课稿实用大全(篇五)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小学数学概率与统计领域的内容。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统计中的第一课,课本122至123页的内容。教材安排了一个关于身高选择问题的例题和一个做一做。众数是在学生初步理解平均数、中位数的意义,并会求一组简单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基础上学习的,这一课更是对这两个知识的有效巩固,众数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统计量,可以说本课对学生以后在做决策等方面起着中举足轻重的作用,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对问题的多角度分析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理解众数的含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3.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统计技能,增强学生的统计意识。

??三、教学重点:认识众数、理解众数的意义及作用。

??四、教学难点:根据数据的特点,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特征。

??五、教具准备:课件、

??六、教法和学法:

??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因此,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攻破难点,在教法上我主要体现鼓励探究,变教为引的理念,并运用多媒体教学,增加教学的新颖性,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学法上则通过学生的观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法进行学习。我让学生在观察交流中学会择优录取。在讨论合作中来辨别应该选择哪一种统计量。学生通过看一看、算一算、想一想、议一议、辨一辨等一系列活动,逐步认识众数的意义和求法。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定标

??1、复习平均数和中位数(课件出示题)

??3、引入新课:

??4、展示学习目标(课件出示)

??(1)认识、理解众数的含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 众数,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 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二、自学互动,探究新知

??【学习活动一】

??1、学习方式:个人自学,小组合作。

??2、学习任务:1)收集小组的身高,小组汇报。

??(2)观察收集的一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2)根据你的预习和理解,谁能说说什么众数?

??板书: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能反映一组数据的 集中情况

??【学习活动二】

??1、学习方式:个人自学,小组合作,展示结果。

??2、学习任务:寻找最佳解决方案

??看书自学课本122页的例1。

??讨论:你们认为参赛队员的身高是多少厘米比较合适呢?该如何选?怎样选更合理?

??4、分析比较统计量的区别

数学说课稿实用大全(篇六)

??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知识---约分。

??一、教材简析

??此课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师大版五年级小学数学下册约分。约分是在学习了分数与除法、分数的基本性质、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好本节课内容为学生学习分数的计算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在学习约分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大多学生能较快的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最大公因数。这些知识点的掌握为约分方法的学习提供了认知基础,学习本课应该较为容易。但快速并准确地判断约分的结果是不是最简分数对少部分学生应该有一定的难度。

??三、教学目标

??1、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理解约分的含义,探索并掌握约分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约分。

??2、理解约分的意义,激活已学的知识探讨约分的方法,进而理解最简分数的形成,通过交流比较,形成自己的约分技巧。

??3、觉察到分数在数学学习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愿意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这些知识。

??四、教学重点:

??理解最简分数及约分的意义和方法,

??五、教学难点:

??能很快看出分子、分母的公约数,并能准确地判断约分的结果是不是最简分数。

??六、教法与学法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相互交流,经历探索,理解约分含义,约分方法的全过程,。

??七、设计理念

??本节课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水平出发,创设积极有趣,富有思考性的情境;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和学好数学的愿望,并在数学活动中引导学生自学,主动参与探究,发现规律,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八、教学流程

??(一)、复习铺垫、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第一步,复习铺垫,在这里我设计三道练习,第一个是找分子,分母的公因数,然后是2,3,5倍数的特征,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些知识的复习都是为本堂课服务的。

??(二)、实践探究,理解约分的含义。

??1、由图形来说明一组分数的大小

??2、经历约分的过程,逐次约分法。一次约分法。

??3、总结得出约分的概念。

??4、引导迁移,掌握约分的方法。

??5、约分书写的格式

??6、约分练习,通过练习的讲解,让学生总结出什么是最简分数。

??(三)、巩固深化、培养技能。

??此环节中我设计了三个梯度性练习。

??这是第一,目的是巩固最简分数的概念和约分的方法。其中这里包括两个练习。

??第二,使学生感受约分在比较大小中的应用

??最后,我设计了一个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把书本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自生活,并不抽象;感受有价值的数学。

??(四)、课堂小结、回顾梳理。

??及时对本课的学习进行小结和梳理,加深学习的印象。

??以上是我的说课设计,还会有待完善之处,恳请大家来指正。谢谢大家!

数学说课稿实用大全(篇七)

??背景分析

??三视图这节课对我来说,是第一次接触并讲授它,难免有些生疏,还有理解不深,考虑不周的地方,也请老师们批评指正。本节课是新人教版九年级第二十九章第二节第一课时的内容 ,是在学习空间几何体结构特征和投影之后的情况下教学的 。 三视图是空间几何体的一种表示形式,是立体几何的基础之一。学好三视图有利于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几何直观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立体几何的兴趣,为高中的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因此我将从投影的角度加深对三视图概念的理解和会画简单几何体的三视图作为本节课的重点.

??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技能:能认别简单物体的三视图,了解主视图、俯视图、左视图和三视图的概念。会画简单几何体的三视图。

??2.解决问题:会画实际生活中的简单物体的三视图。

??教学媒体设计

??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用多媒体对长方体进行正投影得到三视图,直观形象展示得到主、左、俯视图的过程,让学生更直观、形象的感悟三视图的特征。从而达到教学媒体与教学目标,内容的统一。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二、新课讲授:

??1.讲解:视图的定义——从某一角度观察一个物体时,所看到的图像叫做物体的一个视图.视图也可以看作物体在某一角度的光线下的投影.

??说一说:课本图29.2-2中右侧的视图,分别从哪个角度观察反映出字典的不同形状.

??提问:究竟一个简单的几何体需要几个视图才能全面地反映它们的形状呢?

??讲解:引出三视图的概念,并理解用三视图来表达几何体形状、大小的意义。

??从前向后正投影在正面内得到主视图。

??从左向右正投影在侧面内得到左视图。

??从上向下正投影在水平面内得到俯视图。

??(明确长宽高概念:从正面观察几何体,长是几何体从左到右的距离,宽是几何体从前到后的距离,高是几何体从上到下的距离。)

??思考三视图的画法:对几何体进行正投影得到三视图,将正面、侧面、水平面展开到同一平面。

??讨论:观察得到三种视图的位置关系并讨论得到三种视图大小上的规律。

??位置规定:主视图要在左上边,它的下方应是俯视图,左视图坐落在右边

??三种视图的大小对应关系:主视图与俯视图长对正,主视图与左视图高平齐,左视图与俯视图宽相等。

??三、范例学习

??例1、课本P110例题,常见的各种几何体三视图

??四、练习

??五、小结

??1、三视图 主视图——从正面看到的图

??左视图——从左面看到的图 俯视图——从上面看到的图

??2、画物体的三视图时,要符合如下原则:

??位置:主视图要在左上边,它的下方应是俯视图,左视图坐落在右边

??大小: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

??六、作业

??我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设置的检测问题不到位,在某些问题的讲解上还不够深入。所以在今后要努力提高和完善自身业务素养,尽快成长起来。

??我想不同的学生群体,不同的教学资源设置,不同的任课教师,还遇到不同的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有解决问题的办法,那么,这些解决问题的办法,就要靠全体同仁共同探索。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提高。

  想了解更多实用资料网的新沙巴体育投注,请访问: 实用资料

本文来源:/a/4295369.html
延伸阅读
  通过说课,使教师能在说课过程中发现自己的问题,改进自己的不足,刚好的进行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物理说课稿实用大全”,欢迎阅读,希望
2022-06-23
  通过说课稿,开展微格教学,改进教学方式和形式,提高课堂水平,提高学生的兴趣。采用多种方式识字,注重识字教学的应用性。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说课稿实用大
2022-06-23
  通过说课稿,组织学生自读讨论,发挥群体作用。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课堂知识。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说
2022-06-23
  通过说课稿,通过合作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合作意识。培养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力,课堂表达能力,课堂应对能力,提高自己
2022-06-23
  通过说课稿,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的改进教学形式教学方式,使学生们能够更好的掌握和学习。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物理说课稿实用集锦,仅供
2022-06-23
  通过化学说课,培养了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安排还整节课的内容,使课堂更流畅。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化学说课稿实用大全》,但愿对您的学习
2022-06-23
  通过说课稿教学,直观操作、小组交流等形式的学习,使学生形成初步的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解学生对生物的掌握和兴趣,将书本知识融会贯通。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
2022-06-23
  通过说课稿,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了解自己对课本的掌握和讲授,将书本知识融会贯通,使学生能够活学活用,举一反三。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
2022-06-23
  通过说课稿,提高了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习的知识储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认识其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大作用。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
2022-06-23
  通过说课稿,提高个人素养,真正的让自己走入课堂,真正的进行完整的课堂讲授,实际教学。巩固学生在初中化学中的已学知识点。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化学说课稿
2022-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