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考试一年会有两次的考试机会,今年下半年的考试时间马上就要到了,请各位考生抓紧时间准备考试。下面是留学吧网小编为大家准备的“2022下教师资格证面试语文科目逐字稿:驿路梨花”,有在备考语文面试的考生可以参考一下。
2022下教师资格证面试语文科目逐字稿:驿路梨花
试讲逐字稿:
驿路梨花(彭荆风)1773
导入:
《爱莲说》里周敦颐用出淤泥而不染的莲来象征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情操;《紫藤萝瀑布》里宗璞用历经挫折仍能盛开的紫藤萝作为生命活力的象征,假如我们要赋予不娇媚、不繁艳、洁白如雪的梨花一种象征意义,该是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彭荆风的小说《驿路梨花》,来寻找答案。
教学目标:
学习有了目标,就像航海有了方向。现在,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明确本节课的活动任务
1.初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2.精读课文,品味语言内涵
3.悟读课文,学习雷锋精神
检查预习:
课前预习是我们早已养成的良好习惯。现在,哪位同学展示下自己的预习成果呢?举手的同学这么多呀,我们有请第一位举手的同学。恩!你收集的资料真详细,通过你的介绍呀,让我们更深入的了解了当代作家彭荆风以及这篇文章的背景。谢谢你的分享。
哪位同学自告奋勇读一下大屏幕上的生字词?你的眼神充满了自信,有请你。恩!读的真好,吐字清晰,声音洪亮,那下面有请你当小老师带领大家再读一遍吧!恩,同学们读的真是字正腔圆~
整体感知:
看来同学们的预习工作做得都很充分,老师为你们点赞!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请同学们速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文章主要内容是什么?
请你。你说本文写了我和老余发现小茅屋,投宿小茅屋,进而遇见了瑶族老人,听他讲述小茅屋,然后一起修葺小茅屋,最后遇见了梨花妹妹,并得知了小茅屋的来历。你总结的很全面。
深入研读:
从这个故事里,我们可以发现故事并不是平铺直叙的,而且用了多种叙事方法。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思考本文的写作特点以及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
有请这位充满自信的同学。恩,你说本文设置了两次误会。第一次误会是我和老余认为瑶族老人是小屋的主人,他说不是。第二次误会是我们和瑶族老人认为哈尼族小姑娘是小屋的主人,然而又不是。找的很准确!
还有吗?后面的同学。你说文章还设置了三个悬念。都是哪些悬念呢?对!第一个悬念是,“我们”看到小屋发出这是什么人的房子的疑问?第二个悬念是,瑶族老人不是小屋的“主人”,到底谁是主人呢?第三个悬念是,哈尼族小姑娘说是解放军盖的房子,解放军为什么盖房子呢?你找的真是又快有准确!
那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
没错!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既推动情节的发展,又引人入胜,吸引读者的兴趣。文章围绕小茅屋展开写作,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有关小茅屋的句子并说明好在哪里?
靠窗的同学,哦,你找的是描写小茅屋内部环境和陈设的句子,从门口的“请坐”二字到室内的床上的厚厚的稻草和竹筒里的水以及墙上的几行粗大的字都能侧面烘托出茅屋主人的热情,细心以及助人为乐的品质。你分析的很细致,请坐。
同学们我们齐读这一段,来感受下小茅屋主人的高贵品质。
还有其他的同学想要补充吗?请你,,你找到这句:瑶族老人撕了片头巾上的红布,插了根羽毛在门上,告诉主人,有个瑶家人来打扰了。”这句写了什么?对,是小茅屋的人,知恩图报,为他人着想的品质。真是独具慧眼,请坐!
同学们分析的都很精彩,从小茅屋的场景中我们感受到了小茅屋的温暖,从小茅屋的人身上我们感受到了乐于助人的品质。
古人云:学贵有疑。本文标题是“驿路梨花”,文章结尾引用陆游的“驿路梨花处处开”,这样写有什么深意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并思考梨花到底是指什么呢?稍后以小组的形式交流展示。
同学们讨论的很激烈,三组代表先来分享成果。你说梨花有三层含义:第一层是指自然界的梨花,第二层是梨花姑娘,第三层含义是指雷锋同志助人为乐的精神。见解很有深度,请坐。
五组也迫不及待举起了手,请你们来分享,恩,五组代表说,作者以驿路梨花为题,是一语双关,以花喻人,写出了花的美,更突出了人的精神的美!表达了作者对乐于助人的雷锋精神的赞美之情,揭示了“驿路梨花处处开,雷锋精神代代传”的主旨。你们组解读的真深刻,请坐!(板书)
是啊,梨花是洁白美丽的,梨花姑娘是善良美丽的,所有为小茅屋的存在做过贡献的人都是美丽的,因为他们身上闪耀着~对!雷锋精神。那么同学们,你们是如何理解雷锋精神的呢,请结合我们生活中的实际谈谈你对雷锋精神的认识。
恩,同学们的理解都很深刻,请大家课下把你的感受写一写。
小结:
同学们,助人为乐,与人为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不仅要传递好,更重要的是要实实在在的去做。正如托尔斯泰说的那样:每一次爱心传递的时候,就会出现奇迹。所以,让我们做一朵驿路上的梨花吧,帮助别人,充实自己!
课文知识点总结:
一、作者简介
彭荆风,1929年生,江西萍乡人,作家。1955年出版短篇小说集《边寨亲人》。与人合写电影文学剧本《边寨烽火》与《芦笙恋歌》,“文革”后出版作品有长篇小说《鹿衔草》,中篇小说《蛮帅部落的后代》《爱与恨的边界》,短篇小说集《驿路梨花》等。
二、背景资料
《驿路梨花》是彭荆风于1977年秋写的,当时,党中央重新提出要学习雷锋精神,作者记忆的闸门也被叩开了,他想起了许许多多边疆地区的朴实的人和事,想起了那深山大岭里供旅人方便的小茅屋,想起了默默为茅屋打柴、背水的哈尼族人,以及为了后来的旅客,临行前都要给小茅屋做点事的先行者。想起这些,一股无形的力量迫使彭荆风拿起笔来,写就了《驿路梨花》。
三、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1—9):写“我”和老余在焦急地赶路之时发现了小茅屋。
第二部分(10—12):“我们”投宿小茅屋,猜测小茅屋的主人是谁。
第三部分(13—27):写瑶族老人述说小茅屋的主人是梨花。
第四部分(28—37):写梨花妹妹讲述小茅屋的来历,引用诗句点题。
四、问题归纳
1.开篇的自然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本题运用自然环境描写作用分析法。“挨”“延伸”“消失”由近及远,描写出了山峦的层叠和一望无际;“迷茫的暮色”又表明“我们”行进山中已经到了傍晚时候。这样描写山峦,表明时间,衬托出“我们”的焦急心情,为下文“小屋”的出现作铺垫。
2.“我们”首先看到了小屋的什么情况?产生了什么疑问?这起着什么作用?
“我们”首先看到小屋“没有灯也没有人声”,不禁产生了“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的疑问,设置出了第一个悬念。
3.小茅屋的主人为过路人准备了哪些必需品?从中可以看出主人具有怎样的品质?
本题运用人物形象五分析法。床、水、干柴、米、盐等。从中可以看出主人热情周到、乐于助人的品质。
4.第12段两人的对话有什么作用?
本题运用语言描写作用分析法。两人的对话既表现出对这家主人的感激之情的深厚,又在行文上照应前文设置的悬念;“可能”表现老余语气的不肯定,又深化了前文设置的悬念。
5. 24段语言属于什么记叙顺序?在行文上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插叙。表现出小屋帮助了很多行路的人,意义重大;终于打听出小屋主人名叫梨花,既表现了老人非常感激小屋主人的心情,又在行文上照应前面设置的悬念,似乎已经解开了这个悬念。
6.如果把“多好的梨花啊”改为“多好的姑娘啊”,表达效果一样吗?
不一样,赞美“梨花”这位姑娘,又会使人与自然界的梨花联系起来,增强了美感。
7.写“我”的梦境有什么作用?
以自然美衬托人物美,使自然界的梨花与人物梨花相映生辉,表现出了梨花姑娘的无限美丽。情深才会成梦,看到梨花姑娘的梦境描写,表现了“我”对她的衷心赞美。
8.说说“闪出”这一动作描写的表达效果。
本题运用关键词语表达效果法。“闪出”写出了哈尼小姑娘们动作的轻快、活跃,与她们的年龄特征相吻合,体现了她们活泼、快乐的特点。
9.结尾处引用“驿路梨花处处开”诗句,有何作用?
本题运用引用作用分析法。引用诗句,寓意双关,点明文章的主题,赞扬了世代相传的雷锋精神。
10.小说怎样结束全篇?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
是以姑娘和梨花并提、引用诗句来结束全篇的。“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洁白的梨花”并提,互相辉映,以梨花衬托小姑娘,赞美学习雷锋、照管小屋、帮助路人的小姑
娘,宛如洁白的梨花,心灵纯真美好。引用陆游“驿路梨花处处开”的诗句结尾,既照应题目,更表明“处处”都有这样美如梨花、助人为乐的小姑娘,学习雷锋之花开遍了神州大地,大大开拓了作品的境界,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11.本篇中的解放军和梨花姑娘并未直接出场,而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语言写出他们的行动。这运用了什么写人方法?小说运用这种写人方法收到了什么样的效果?
小说对解放军和梨花姑娘,运用了间接描写人物的方法。运用这种写人方法,把作品的现在时间集中在一个夜晚和早晨,插叙过去的事件,大大节省了篇幅,构成了曲折生动、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有利于表达作品的主题。
五、课文主题
文章通过写云南边疆哀牢山中路边一间小茅屋的故事,生动地表现了雷锋精神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根开花不断传递的动人情景,热情地歌颂了人民群众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
课后思考探究
一、第一问“我”和老余:投宿,给屋顶加草,挖排水沟。瑶族老人:专门给小茅屋送粮食并与“我们”一起修葺小茅屋。一群哈尼小姑娘:照料小茅屋。解放军战士:盖小茅屋。梨花:照料小茅屋。
第二问小茅屋的照料者和建造者都是小茅屋的主人。
二、文章围绕“谁是小茅屋的主人”,设置了两次误会和三个悬念。两次误会:当“我”和老余见到瑶族老人时,误认为他是小茅屋的主人,这是第一次误会;后来见到一群哈尼小姑娘时,误认为她们是小茅屋的主人,这是第二次误会。三个悬念:“我”和老余一看见小茅屋出现在梨树林边时,心想: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这是第一个悬念。“我”和老余碰见前来送粮的瑶族老人,老人也不是小茅屋的主人,使“我们”对“到底谁是房子的主人”产生疑问,这是第二个悬念。当哈尼小姑娘告诉“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建造的时候,“我们”不禁会想:解放军为什么要建造这房子呢?这是第三个悬念。两次误会和三个悬念的设置,使文章收到了回环往复、波澜起伏、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
三、第一问:①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实写梨花,以自然环境美烘托不平常的小屋,把读者带进优美的意境之中。②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虚写梨花,以自然美衬托人物美,使自然界的梨花与人物梨花相映生辉。③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以花写人,以花映人,写出了花的美,更突出了人的精神的美。表达了对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的赞美之情。
第二问:“驿路梨花”这个标题一语双关,字面上指驿路上的梨花,实指梨花其人,梨花精神,即雷锋精神。这是以物喻人,使自然界的梨花同小茅屋的主人相互辉映。在内容上点出了雷锋精神像梨花一样处处开放,从而深化了主题。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