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为“一模”的考试在即,学生的训练量也见长,不少学生仍嫌不足,或自选训练题册,或另请家教,希望能从“多练”中提高应试能力。其实,“以练取胜”确有一定的应试效果,然而绝不是好的策略。且不说一味追求答题技巧,有悖于语文学习的宗旨,就从这种“撒网捕鱼”式的方法而言,很多是徒费精力的无用功夫。高考复习不能排斥训练,但应该坚持学好、用好我们的教材,而且要坚持“以本为本”的策略。不重视对课文的复习,必将陷入误区。
注重考题与教材的联系
高考试题与语文教材有着紧密的联系。在文学文化常识、古诗文名句、人物形象、常用文言词义、课文思想内容、写作方法运用等方面都有直接的联系。
且看,2011年试题《又见鹭鸶》:联系全文,鉴赏文章结尾引用《蒹葭》诗句的好处。2010年试题《尧庙秋社》:“不羡日夕佳”化用了高中课本哪首诗中的诗句?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情感?2010年春考试题《你在大雾里得意忘形》:结合作者在雾中的感悟,简析《荷塘月色》中月夜下的荷塘对朱自清的意义。2009年试题《春声和春深》:本文与《故都的秋》都写了南北景象,其用意不同,请加以评析。这种课内外直接贯通的题型,已成为上海卷不可逆转的传统。不少学生由于忽略课文的复习,只剩下一点朦胧的印象,答题就必然有困难。特别是把背诵诗文纯粹当作得分的手段,因此对《蒹葭》《饮酒》都能背诵默写,而对诗句的内涵却不甚了了。近两年的试题正联系到要求背诵的诗句,而答题不理想的原因正在于对课文中名家名篇复习的缺失。
注重大语境的训练
大语境的训练,就是要学生养成对文本整体阅读、整体把握的习惯。哪怕一个词、一句话,都是与全文融为一体的,都是特定语言环境中的“这一个”。
2011年试题《家园城市》第4题:分别写出第④⑤段中“空间”一词的含义,并从打造精神家园的角度概括两种空间的不同作用。这就要求从不同的语境中感悟其内涵。2010年试题《欧阳公》第20题:第①段中“公笑曰”的“笑”反映了欧阳晔怎样的心理?这必定要从事件过程和人物性格上来揣摩,同样离不开语境。由此,我们想到在课文《琵琶行》中就有三处雷同的“江月”的描写,但是表达的情感截然不同;在课文《石钟山记》中苏轼写了三处“笑”,却表达了不同的心理。这些都是语境训练的很好材料。
解释文中词、句的含义,是常见的考点。大凡要求理解一句话的含义,那就更要从文章整体把握,观照全文。2010年试题《天目山》第8题:第②段“去天目山,于是变成一种夙愿和仪式,无论是为了树,还是为了人”这句话的含义。要答好此题,局限于上下段的语境是不行的,因此,必须要有大语境的意识。这种训练的上好例子在课文中就有很多。诸如:“我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呆一会。悲伤也成享受。”(史铁生《合欢树》)“那是一个多吃多占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杨绛《老王》)
注重知识点的梳理
按理说,学了多年语文,基本的知识点应该很熟悉,但现状并不乐观。2010年试题《九疑山图记》第25题:从句式角度赏析第②段中的画线句。不少考生的头脑中,文言句式仅局限于判断句等特殊句式,而从画线句整体而言,应为整散结合的写法。2011年试题《稼说送张琥》第25题:本文与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在写作手法上有明显的相似之处,对此加以分析。此类试题只要对教材中的名家名篇中的重要知识点进行归纳梳理,难度并不高。我们不妨例示一下:课文中典型的细节描写,有《荷花淀》中水生女人划破手指的描写;有《守财奴》中老葛朗台之死的描写。运用比喻论证的典型作品,有《劝学》和《拿来主义》。表现浪漫主义创作风格的典型例子,有《梦游天姥吟留别》的仙境描写,有《促织》中成名儿子“魂化”,有《窦娥冤》中的“三桩誓愿”,有《孔雀东南飞》中的“化鸟”。
“以本为本”的高考语文复习方法策略不可或缺;题海战术,乃舍本逐末。
语文特级教师 唐本强
?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 高考数学复习资料 | 高考英语复习资料 | 高考文综复习资料 | 高考理综复习资料 |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 | 高考数学模拟试题 | 高考英语模拟试题 | 高考文综模拟试题 | 高考理综模拟试题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考复习方法 | 高考状元学习方法 | 高考饮食攻略 | 高考励志名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