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网主题阅读推荐:“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出国留学网为你收集整理了关于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同样是教师,如果快人一步,就会成为优秀的老师,上课之前编写教案已是老师们的基本任务。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够喜欢并分享!
关于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能独立分析和解决用小数加减计算可以解决的简单问题,并能正确处理计算过程中需要处理的进位或退位的算法问题。
2.体验只需要估算就能解决的那些问题的特征,培养估算意识,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
3.通过寄书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以及多角度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生的合作意识、交流意识。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解了小数的意义及小数的加法、减法算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技能出发,让学生经历小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计算过程,体验小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生有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基础,还学过整数加减法,具有了处理进位或退位问题的经验,所以,寄书一课主要是通过和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活动提醒学生小数加减时要注意进位或退位的问题,教学时应该给学生更大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学会知识。同时,教材还注重学生估算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体验只需估算就能解决的那些问题的特征,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学生情况我校地处城郊,一部分学生来自农民家庭,由于家庭背景不同,学生的知识基础也不同,参差不齐。
学校情况学校的硬件条件还不够完善,许多学具和教具要靠教师亲自制作。值得高兴的是,我们学校和其他学校一样,从20xx年秋季就参加了课改实验,在新理念的指导下,我努力创设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每一个学生能够学到必需的数学,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
〖教学设计〗
(一)活动一:寄书
1.引导学生观察第一个情境图。(教材第8页)
师:前几天,笑笑到邮局寄书给她的好朋友小明。请你们仔细观察这幅图,再与同桌说一说从图中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能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并列出算式。
(学生独立观察,认真审题,先列出算式。教师巡视,再到黑板前列出算式:1.6+12.4=)
师:(指着算式)这是我看到的一些同学所列的算式,有没有列式与这个不同的呢?
(学生还有可能列出:12.4+1.6=)
师:为了帮助笑笑解决寄书的邮费问题,我们列出了正确的加法算式。大家现在能不能估算一下笑笑大约一共要付多少邮费呢?所需邮费一定不会多于多少元,也一定不会少于多少元?你们先想一想,然后把你的想法告诉小组里的同学。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解释估算的过程。请小组派代表汇报,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师:刚刚我们对所需邮费进行了估算,我们现在就来看一下谁的估算最接近正确答案。请你选择你喜欢的算法,独立完成所列算式的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
师:看一看教材中三位小朋友是怎么计算的。其中哪种算法和你的一样?哪种你没有想到?你还有不同的算法吗?
(让学生先想一想,然后再回答。)
师:进行加法计算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先在小组内讨论,再在全班交流。主要围绕小数点要对齐和满十要向前一位进一进行交流,教师归纳总结,进一步明晰小数加法的算理。)
师:那么,这两包书的邮费相差多少元?你能列式解答吗?
(学生列式解答,并在全班交流。)
师:在计算小数减法时要注意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
2.出示教材第9页练一练第2题。
师:请你当森林医生,为这些小树治病。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反馈。)
(二)活动二:购物
1.出示教材第9页练一练第3题的情境图。
师:今天,小明、小青和他们的妈妈一起去邮局领笑笑寄过来的书,他们非常开心。后来,他们又一起去逛商场购物。他们先来到了书店。小明想买《动物世界》和《童话故事》这两本书,他带40元钱,够吗?
(引导学生弄清题意。)
师:要想解决这个问题,你可以采用什么方法?
(学生交流:可以直接计算,也可以估算。)
师:如果我将题目改为小明带40元买这两本书,还剩多少钱?这两道题还一样吗?有什么不同?
(问题不一样。课本上的题目只是问40元够不够买这两本书,而改后的题目则问具体还剩多少钱。)
师:那么,这两道题都能用估算的方法解决吗?
(不能。)
师:那么,哪一道题能用估算来解决,而哪一道题必须要进行具体的计算才能解决呢?为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体会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必须计算,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只需估算。)
2.出示教材第9页练一练第4题。
师:妈妈买笔花了158元,还剩342元,妈妈带了多少钱说说你是怎样想的,怎样列式的。
3.出示教材第9页练一练第5题。
师:小明、小青和妈妈逛完书店,来到了超市准备采购一些食品。谁愿意当这家超市的服务员,向大家介绍这些食品呢?
(学生独立完成第(1)~(3)小题,并在全班交流反馈。)
(三)活动三:小结
〖教学反思〗
这节课通过寄书这一活动让学生学习小数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以及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让学生以已有的小数加减法(没有进位或退位)算理和算法的知识、整数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知识为铺垫,自主学习和探索本课的新知识;学生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和与同伴交流各自不同的算法的过程,深刻地体验到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会有不同的计算方法,算法的策略是多样化的。
本节课教师主要是放手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探索,给予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能够很顺利地完成知识的迁移,掌握新的知识。同时,本节课还要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在这个环节中,我认为教师的适当引导是这节课成功的关键。如,在新课开始时,先让学生理解题意列出算式,再向学生提出估算的要求:大约一共需要付多少元的邮费?所需邮费一定不会多于多少元,也一定不会少于多少元?但是在第一个问题大约一共需要付多少元的邮费?的解决中,学生的实际情况与我的设计构思出现了偏离,大部分学生并没有估算,而是直接算出结果。从这可以说明,学生的估算意识还有待于提高,仍需加强培养。在最后的采购食品的问题中,我注重启发学生从新的角度提出新颖的数学问题,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案例点评〗
1.以学生掌握的小数加减法(没有进位或退位)的算理和算法以及学生已具有的处理进退位加减问题的经验为基础,本节课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让学生结合生活实践探索新知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理念。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让每一位学生都有独立思考的机会。
2.把学习小数加减法(进位或退位)的知识探索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必要性。
3.注重学生合作交流意识的培养。
关于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体会平均数的必要性。
2.能读懂简单的统计图表,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与他人交流自己思维的过程和结果的能力。
4.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了解平均分与认识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结合对统计数据的分析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教材中提供投篮比赛的问题情境,遇到判断比赛双方的人数不相等时谁胜谁负的问题,引出评判胜负的方法需要借助平均数,突出平均数的实际意义与存在价值。而且将平均数做为分析数据、应用数据解决问题的重要工具。试一试是在读懂统计图的数据的基础上,运用平均数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是一所省内名校,从1999年开始使用新教材。学生接触统计的知识很早,多次经历统计数据的全过程,但对统计数据的分析观念不是很强,尤其是用平均数对统计图进行分析是第一次。课上,学生喜欢参加数学游戏活动,活动经验比较丰富,对于活动中遇到的数学问题乐于积极研究探讨,思维很活跃,善于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课堂实录〗
(一)导入
师:同学们都喜欢哪些球类运动?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师:今天我们在教室里进行一场拍球比赛好不好?
(二)新课
1.第一场比赛――双方参赛人数相同
(1)宣布游戏规则
①班级同学分成两队,每队商议起一个队名,并派代表把名字写到黑板上。
②每队选出4名拍球能手,1名记数员,教师记时。
③教师分别计时5秒,两队的1号、2号、3号、4号队员依次拍球,记数员给对方队员记数。
(2)进行比赛
①1号队员拍球,汇报拍的个数,教师在黑板上用画○记录拍球的个数。
②2号、3号、4号队员拍球,重复以上过程。
(3)评判结果――比较总数
师:黑板上记录的比赛结果,像以前我们学过的什么?
(统计图。)
师:根据每一队的拍球个数统计图,请同学们评判一下比赛的结果。哪一队获胜了?说明你的理由。
(用总数来比较,哪一队拍的总数多哪一队获胜。)
师:你能列个算式吗?
(教师板书每一队求总数的加法算式。)
师小结:以上的比赛,由于每队都是4个人拍球,我们可以通过比较每队拍球的总数来决定胜负。
2.第二场比赛――双方参赛人数不同
(1)制造问题矛盾――让参赛人数不同
师:失败的队友们很伤心吧?你们想不想赢?老师来参加你们队,欢不欢迎?
(教师开始代表输队拍球,找一学生记时,全班学生数数。把教师拍球的个数记录在输队里。教师在拍球时,要把拍球的个数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也就是让输队的总数超过赢队,但平均数最好不超过赢队。)
师:这回我们的总数多,我们赢了。
(原来是输队的学生欢呼,赢队学生愤怒,认为这样比较不公平。)
师:为什么比较总数不公平?
(参赛人数多的一队当然拍的球就多。)
(2)寻找公平的比较办法――平均数
师: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当参赛两队的队员数量不同时,怎样比较才算公平?比较最高成绩、最低成绩、总成绩都不公平,请同学们小组讨论,研究出公平的比较办法。
(3)全班汇报
(用每个人平均拍多少个球来比较是公平的――就是每队队员拍球的平均数。)
(4)怎样求每队拍球的平均数
方法一:计算的方法
(学生汇报算式教师板书。总个数总人数=平均数,并说明这样计算的理由――把总个数平均分给每个队员,就得到了队员拍球的平均数,它代表了整个队拍球的整体水平。)
方法二:移多补少的方法
(让学生到黑板上画一画,把拍的多的队员的球移给拍得少的队员,最后大家变得同样多。)
(5)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师:队拍球的平均数是9个,是不是每个队员都拍9个,1号队员你拍的是9个吗?
(不是,是12个。)
师:那怎么变成9个了呢?
(是把比平均数多的那3个给了拍得少的队员,使他拍的个数与大家一样多,平均数9个就是全体队员拍球的个数匀完后代表整个队的拍球水平。)
(三)练习
1.数学故事
师:炎热的夏天,你最想做什么运动?(游泳)
出示教材74页主题图:淘气和笑笑来到了游泳池,游泳池平均水深1.2米,而淘气的身高是1.3米。
师:不会游泳的淘气,他遇到了什么问题呢?你认为他跳下去有危险吗?说明理由。
师小结:平均水深1.2米,说明有的地方比1.2米深,可能是1.3米、1.4米、1.5米,有的地方比1.2米浅,可能是1.1米、1.0米,所以淘气在浅水区不会有危险,但由于是初学游泳,还应注意安全。
2.进冰糕
出示教材72页试一试。
(1)学生独立看统计图,对统计图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和解释。
(2)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把自己的想法和同伴说一说。
(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要分析前三天的销售量与今天进货之间的关系。可以根据平均数进货,也可以根据天气情况来决定进货。)
3.儿童歌手大奖赛
出示教材73页第1题统计表。
(1)让学生读懂统计表中的每一项代表的含义。
(2)把统计表填写完整。
(3)自己提出几个问题,并解答。
师总结:说一说生活中什么地方能用到平均数?你在什么地方看到过平均数的信息?
〖教学反思〗
利用拍球比赛的游戏情境,将学生引入到探索数学问题的状态中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但在比赛的过程中,真实的数据结果非常具有不确定性,给后面研究平均数的意义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教师的加入要根据实际的需要得到灵活的数据,才能为学生清晰地建立平均数的表象做好准备。这样才能将问题解决的难度突显出来,使学生遇到当两队人数不等时该怎样决定胜负的问题,将学生引入探索新知的境地。学生在研究公平的比较办法时,绝大多数学生不能想到用平均数的办法,但有的学生想到了,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点,引领学生深入探讨平均数的意义,以及公平在哪里,通过直观的统计图进行移多补少,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在数学故事中,给学生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积极和他人交流。在他们的争论中,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案例点评〗
1.将平均数的认识与问题解决结合起来。以解决比赛胜负的问题作为研究平均数的依托,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参与热情,突出平均数产生的意义与价值。而且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使学生处于原有的知识经验无法解决新问题的认知冲突状态,在参赛人数不同、比较总数不公平的状态下引入平均数,是在学生认知发生危机的迫切需要的情况下认识平均数这个新朋友的,这样加深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应用起来也就更容易。
2.将对平均数的理解与统计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统计图生动、直观的优势,借助统计图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促进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这种理解有一定的直观图形表象支持,符合三年级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特点。另外,在统计中学习平均数,突出分析数据、解释数据的重要意义,能够根据数据作出必要的判断,使学生体会统计的必要性。
点评人:何凤波(吉林省教育学院)
〖编者点评〗
1.统计这一单元的教学,在学生读图过程中,注重尽可能多地让学生从中获取信息,如:在图中你获取了哪些信息?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等。教师要寻问学生是如何分析的,从数据中看到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分析,以形成学生说话有根据的习惯。
2.从现实生活出发,以身边的事为例,使学生很容易接受。学习统计知识要学会收集数据、整理数据、以及描述数据,这是学好这部分知识的重要方式,因此,安排一些学生力所能及的实践活动,渗透一些社会活动的题材,开阔学生的视野,对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和提高他们的能力将有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说只有学生意识到数据统计能帮助他们描述问题、分析问题,他们才会有更大的兴趣。
3.这部分知识的学习更好地体现学生做数学的过程,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学会合作与交流,这也是《标准》所要求的。
关于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能结合直观图示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几分之一表示,能用折纸、涂色等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相应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能读、写分数。
2.学会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分子都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3.体会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重、难点】
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认识二分之一。
出示主题图:
谈话:同学们喜欢秋游吗?谈到秋游,吃可是其中的一大乐事,瞧,这两位小朋友正准备,看一看都有些什么好吃的?
屏幕出示:把每种食品都平均分成2份,每人各分得多少?(板书:平均分)
谈话:每人分到的苹果和矿泉水,我们都是用这样的一个数来表示的,那半个能不能也用一个数来表示呢?
今天这节课我们先来认识像二分之一这样的分数。好吗?(板书课题)
读二分之一:谁会读这个数的?(指名23人读,然后齐读)
理解二分之一: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到这块蛋糕的(蛋糕的一半上出现二分之一)
现在,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这个二分之一是怎么得到的?
另一份呢?(另半个蛋糕上写上二分之一)
通过分巧克力进一步理解二分之一的意义。
折二分之一:拿一张长方形纸,先折一折,然后把它的二分之一涂上颜色。
学生折纸涂色,然后交流汇报。
这张长方形纸有的横着折,有的竖着折,还有的斜着折,为什么涂色部分都是它的二分之一呢?
判断二分之一。
二、认识几分之一。
再选一张纸折一折,涂上颜色表示出这个图形的几分之一。
学生活动,然后组织交流。
小结:小朋友们已经认识了很多分数,还学会了比较大小,这些分数其实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看!它们都是由三部分组成的。
三、介绍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中间的这条线叫分数线,表示平均分;分数线下面的叫分母,表示平均分的份数;分数线上面的叫分子,这里的分子1表示其中的一份。
四、比较分数的大小。
出示两张同样大的圆形纸片,涂色部分分别表示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一,让学生比一比,哪一个分数大?
如果把这个圆平均分成8份,每份是它的几分之一?八分之一与四分之一比,谁大?
还是把这个圆平均分成16份呢?十六分之一与八分之一比,哪个大?
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五、组织练习。
1.写分数
认识了这么多分数,想不想自己写一写?细心的小朋友回忆一下,老师写分数的时候,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2.比一比,填一填
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这是3张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纸条。
第一张涂满颜色后用1来表示。
第二张平均分成3份,涂色部分可以用什么数来表示呢?
第三张平均分成6份,涂色部分表示多少呢?
第四张平均分成12份,涂色部分又表示多少呢?
3.生活中找分数
完成想想做做第六题。
分数经常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瞧,这是什么?这个栏目是(科学天地),这个栏目是(艺术园地)
《科学天地》大约占黑板报版面的几分之一?
《艺术园地》大约占黑板报版面的几分之一?
哪一部分大一些?
六、课堂小结。
关于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篇4】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一位数(每位乘积不满十),并且掌握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主要内容有:口算乘法、笔算乘法。
教材内容安排如下表:
本单元的口算乘法主要包括两项内容,第一项内容是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它是在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第二项内容是估算,即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它是在学生学过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和掌握了乘法的基本口算方法的基础上教学的'。口算是笔算的基础,也是估算的基础。教材先安排口算,在扩大学生的口算范围的同时,为学生学习新的估算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做好必要的准备。并且,在估算和笔算教学活动中,又可以进一步巩固口算。这样,有利于培养、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本单元的笔算乘法的内容是两位数乘两位数,是在学习了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的笔算乘法分两个层次编排。先出现不进位的,突出乘的顺序及部分积的书写位置,帮助学生理解笔算的算理。接着,编排进位的,让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需要进位的笔算过程,帮助学生掌握笔算乘法的方法。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因为,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不仅可以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还为学习多位数四则混合运算打下基础。而且,为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因数是更多位数的乘法问题,奠定了基础。
本单元加强了“解决问题”的教学。首先,把计算内容都置于实际生活的背景之下,如送报纸(送信)、估座位、购书等。让学生在现实问题情境中理解计算的意义和作用,探讨计算方法。然后,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有意义的、联系生活的情境材料,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利于学生体会计算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且,对于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数感是十分有利的。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会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2.使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过程,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3.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乘法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4.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5、在计算过程培养学生的情感与,使他们养成认真审题、书写整洁、仔细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1.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2.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完善学生对计算过程与算理的理解,使学生掌握口算、估算和列竖式计算的方法。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1、引导学生利用以有经验进行知识的迁移,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学习计算方法。
2、在学习中,给学生创设主动探索数学知识的空间,让学生主动探索,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亲自感悟和体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重视口算和估算能力的发展,逐步形成技能。
4、重视对两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估算、笔算方法的回顾和整理,培养学生总结和归纳的能力。
四、课时安排:
8课时。
1、口算乘法。 3课时
2、笔算乘法。 4课时
3、整理和复习。 1课时
关于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篇5】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平移和旋转》教学设计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27页内容及第28页“练一练”1、2题。
教材分析:《平移和旋转》是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平移和旋转这两种现象是生活中出现得比较多的几何现象,因此,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充分感知平移和旋转的两种现象。让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学情分析:平移与旋转现象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是结合实例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的特点,学生在第二课时还将进一步学习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平移和旋转是物体或图形在空间变化的位置方式,认识平移和旋转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有重要作用。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在观察生活现象中,从运动变化的角度来感受平移与旋转,为后面的学习做准备。这部分内容单靠教师讲解和学生的记忆是学不好的,最好的方式是创设大量的活动情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参与到现实生活中来,让学生在观察、想象、描述、表达和和交流中体验。让学生在直观操作中,感受平移和旋转现象,直观操作对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非常的重要,可借助学生身边丰富、有趣的实例,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操作演示,用自己的语言和动作来描述,让学生初步感受平移和旋转,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经验和分类活动,初步感受平移和旋转现象,直观体会它们的特点。
2、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习惯及动手实践、发挥想象的能力。
3、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使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和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正确区分平移和旋转现象。
教学难点:
结合实际体会平移和旋转的特点。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1、同学们去过游乐场吗?谁能说说游乐场里都有哪些游乐项目?
2、符老师这里也收集了游乐场一些游乐项目的照片,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好吗?(好)在这些游乐项目里有许多数学知识呢!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图形的运动。板书课题:平移和旋转
【设计意图:抓住学生爱玩的天性,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出发,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初步感受平移和旋转,让他们发现数学就在身边。】
二、自主学习:1、观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着许多丰富多彩的运动画面,今天符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一些,你们想看吗? (想)老师有个小小的要求,就是希望同学们在认真观察的同时要开动你聪明的脑筋思考:它们的运动方式也就是运动的样子一样吗?你能描述它们的运动或用手势表示出它们运动时的样子吗?(好)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
2、出示课本的主题图。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
【设计意图: 对于平移、旋转的概念让学生用语言表达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让学生构建准确的概念又是必要的。创设情景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演示和打手势活动,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在边做边说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三、合作探究:1、你能给这些运动分类吗?小组说说你分类的标准和结果。
2、指名汇报:你是怎样分类的?为什么这样分?你分类的标准是什么?
3、结合上面图形的运动,说说什么是平移?什么是旋转?
(物体或图形沿着一条直线运动的现象叫平移;物体或图形绕着一个点或一个轴为中心做圆周运动的现象叫做旋转。)
板书:平移旋转
4、试着做一个平移或旋转的动作。
学生大胆尝试,可以上台给大家展示,并说说这个动作的特点,大家来判断。
5、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平移和旋转的例子。与同伴交流。
6、首尾呼应:我们再回到游乐场,看看这些游乐项目的运动分别属于什么运动现象?(课件出示游乐场)
【设计意图:通过看一看、说一说、演一演等环节的设置,学生用不同的感官,全方位的接收了关于平移和旋转现象的信息,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四、达标检测:练一练1、2题。
五、拓展延伸:仔细观察图形运动,在括号里填上平移或旋转。根据图形运动思考:平移和旋转相同点是什么?不同点是什么?
【设计意图:加深对平移和旋转特点的理解和区分】
板书:不同:平移方向不变,旋转方向改变。
相同:物体在平移或旋转时,图形大小、形状不变,位置变了。
六、课堂小结:1、师:老师送给同学们一顶博士帽,希望同学们长大后都能成为一名小博士,用你们学到的知识去建设我们伟大的祖国。
2、师:随着钟表指针的旋转,这节课也即将结束,谁能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疑惑?
3、师:生活中还有很多平移和旋转的例子,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做一个有心人,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去发现身边更多有趣的数学问题,好吗?
【设计意图: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梳理总结,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七、布置作业
绩优学案:26页平移和旋转第1题、第2题。
【设计意图:我进行了分层训练,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板书设计:关于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能解决一些简单图形求面积的实际问题。
2.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材分析〗
面积这一单元主要是结合学生熟悉的实例,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会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或圆拼图;学会根据物体的大小,合理选择面积单位;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面积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图形和简单图形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和实际联系紧密,趣味性较强,但学生在分析问题时容易与周长的计算混淆。面积单位的换算也是学生比较难于理解的内容。
在解决问题时,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学生的面积公式都能掌握,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不知道怎样使用公式,常会出现无从入手,不知该怎么办的现象。
〖课堂实录〗
(一)导入
师:同学们想一想,怎样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二)新课
1.练习题一:投影出示教材53页第6题图
这是铺了正方形地砖的客厅地面。
(1)这个客厅共铺了多少块地砖?
①小组讨论:怎样计算客厅地面有多少块地砖?
②汇报。(说一说你的算法。)
(2)如果每块地砖的边长为5分米,这个客厅的面积有多少平方米?
①独立完成。
②交流算法。(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55=25平方分米;
2560=1500平方分米;
1500平方分米=15平方米。
2.练习题二:投影出示53页第7题图
(1)绿化面积是多少
①小组讨论:怎样计算?
②交流算法。
38-2=36米;3613=468平方米。
(2)每块水泥砖是边长为1米的正方形,铺路共需要多少块水泥砖?
①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自己的想法。
②总结算法。
方法一:3813=494平方米;
494-468=26平方米;
11=1平方米;
261=26(块)。
方法二:132=26平方米;
261=26(块)。
3.练习题三:算一算
某足球场的长约是100米,宽约是50米,足球场的面积约是多少?
(学生自由练习,集体订正。)
4.练习题四:小调查
(1)调查并计算标准球场的面积,并在全班交流。
(2)让学生拿出课前调查好的结果。
(3)整理数据,完成填表。
(4)小组内交流。
5.练习题五:数学游戏
在方格纸上画出面积是16cm2的图形,你能画出几种?他们的周长相等吗?
(1)画面积是16cm2的长方形,长是多少、宽是多少?
(2)能画正方形吗?
(3)动手试一试,能画几种?
(4)小组讨论:面积相等,周长相等吗?
〖教学反思〗
教学中,学生认识、体会面积的含义,并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探索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懂得了解决问题要有策略。教学时,改变了以往的让学生对面积公式机械记忆、偏重面积的计算和单位换算,而是通过生活化的问题,使学生在铺地砖、搞绿化、运动场等活动中,运用知识,加深理解。这样,学生不但掌握了公式,更重要的是理解并学会运用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案例点评〗
《标准》强调学生解决问题,实现数学生活化,让数学知识与生活紧密相连。在这一点上,课堂教学有所体现。教学中,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利用实际操作,给学生提供相互交流的机会,让学生相互帮助来解决问题,教师只是适时地点拨。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意识。整个教学活动不是枯燥地解题,而是一连串的数学游戏、生活问题,体现数学课的趣味化、生活化和实用性。
关于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
2.在具体操作体验中,探究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
3.渗透周长与面积的联系和区别。
4.在不同的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锻炼数学思考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激发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T缓缓地拉出贴有手掌印的黑板)
在我们生活中,很多物体的面都有大小。
二、认识面积,观察比较。
(一)认识面积。
1.课桌的桌面比数学书的封面要大得多。
2.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就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
(板书面积)
3.桌面的面积比数学书封面的面积要大得多。
(二)观察比较。
1.T: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面积。在我们身边有很多面,你能找到两个面,用大/小些、大/小得多或者差不多来比一比它们的面积大小吗?
同桌互相说说。(互说指名说)
2.S汇报。
A、若学生直接说到面积。T:真了不起,已经能用今天学的新词语了。
B、若学生只说到面。T:就是我们今天学的什么的大小呢?
3.(T拿出一个长方体)
这个长方体上有很多面,你能比一比各个面的大小吗?(让学生用面积)
三、动手探究,培养能力。
(一)引发矛盾。
1.T:王老师今天还带来了常州市局前街小学的平面图。
T:在这个平面图上,每个建筑物都有它们各自的面积。你能比比它们的大小吗?
2.听到差不多这个词,那到底谁的面积大,谁的面积小呢?有没有办法比较差不多大小的两个物体的面积呢?下面我们就要通过活动找到方法。
(二)动手实践。
1.(两张差不多的纸片)你们有办法比较出它们面积的大小吗?
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些活动材料。你们在比较的时候需要什么材料就可以选用什么材料,当然也可以不选用.
T:等会在汇报的时候王老师看看哪一组采用的方法比较多。
2.小组活动。教师巡视。
3.汇报交流。(以小组为单位)
--1学生汇报方法中间不要打断他。2评价以学生为主。
3在这一过程中,可以渗透面和面积的转换。
4操作的目的是通过比较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4.还有其他方法吗?
(三)练习。
1.(T出示课件:没有方格的图,但是有编号)
你觉得哪个图形的面积大呢?准备用什么方法比较呢?(数方格)
2.S独立作业。汇报交流。
四、课堂小结,深化体验。
(一)课堂小结。
1.T:我们今天学了面积。
T:还会说了***的大小就是***的面积。你能试着说说吗?
2.(T出示湖面照片)
T:王老师带来了一张照片,你能找到里面的面,并说说什么是它们的面积吗?
(T出示房子照片)
T:还带来了一张照片,你能找一找,说一说吗?
(二)周长、面积谁的本领大。
T:面积先生和周长先生的本领有没有高低啊?我们要和面积先生做朋友,也要和周长先生做朋友!!
如果时间够,做书上想想做做第四题。
关于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篇8】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9~30页的例1、例2.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除数是一位数、商是整十、百、整千的数及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口算算理;初步学会口算除法的过程和方法,能正确口算简单的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使学生学会除法算式的两种读法.
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口算思路,掌握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进行口算.(尤其是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
教具、学具准备:
69根小棒(其中6个整捆,每捆10根,9根单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沟通旧知,建立联系.
1.口算:(教师出示卡片,学生快速说得数,最后一组说说是怎样想的.)
84355402
932465006
2.填空:
80里有()个十,400里有()个百.
46里有()个十和()个一.
39里有()个十和()个一.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出示动画口算除法(导入)(农村学校可口述情境):有60个苹果,需要分给几个人吃,要求每人分得的苹果一样多.
2.让学生根据这一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可能出现以下情况:
(1)60个苹果平均分给3人,每人多少个?
(2)60个苹果平均分给2人,每人多少个?
(3)60个苹果平均分给4人,每人多少个?
(4)60个苹果平均分给6人,每人多少个?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请学生口述列式并板书:
603、602、606、604(说明:604以后再学)
设问:以上各题结果是多少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口算除法.(出示课题)
三、主动探索,解决问题.
1.学习例1.
(1)学具操作,研究算法.
用60根小棒代替60名同学(每组6捆小棒),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任选一题,边摆小棒,边研究其计算方法.
(2)小组汇报计算方法,教师板书.
①计算603=20可能有以下算法:
想法一:3==20
想法二:203=60所以603=20
想法三:20+20+20=60所以603=20
(以上题目汇报时,先后顺序不定.突出算法多样化.)
②算法比较:你认为以上算法哪一种比较好?为什么?
③小结:计算603时,通常这样想:3=,就是20.(教师用红笔标出,指名学生说几遍.)
(3)学生试算602、606,订正得数.
(4)引导学生初步小结算法.
口算整十数除以一位数,我们可以把整十数看成几个十,再除.把60看成是6个十,6个十除以3得2个十,就是20.同样口算60除以2因为6个十除以2得3个十,所以602=30;口算60除以6因为6个十除以6得1个十,所以606=10.
(5)初步练习:804=903=802=(让学生说出口算过程.)
(6)教学读法:603可以读作60除以3,也可以读作:3除60.
(7)想一想:6003可以怎样算?60003呢?谁能用两种方法读出算式.
(学生说出口算过程.)
教师小结:在计算一位数除整百、整千的除法时,可以把几百看作几个百,把几千看作几个千,再进行口算.
(8)提高练习:第30页的做一做.
402,让学生先用两种读法读出算式,再说一说口算方法.
5005、80002,让学生快速写出得数,并说一说哪种方法最简便.鼓励学生用简便的方法进行口算.
2.教学例2.
学具操作,研究算法.
让学生摆出准备好的69根小棒.提问:把69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多少根?让学生实际分一分,教师巡视,集体订正时,请一个同学到前面演示,指名说一说是怎样分的.
教师要有目的地进行引导:先分的什么?(整捆的)每份分得几捆?(2捆)再分什么?(单根的)把单根的分成了几份?(3份)每份分得几根?(3根)分完后每份共有多少根(23根)
结合分小棒的过程说明计算方法:69根小棒有6捆(每捆10根)和9根,也就是69可以分成6个十和9个一;先分整捆的,就是把6个十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十(3=);再分单根的,就是把9个一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3个一;最后再把每份中整捆的和单根合起来(+=23)就是所求的结果.结合讲解,可以把分小棒的过程做简单注释,然后列式计算.
在讲完之后,可再让两名同学把分小棒的过程叙述一遍.注意在教师引导下叙述,不必对学生的表达要求过高,只要意思正确即可.
(2)小组汇报
问:如果用计算的方法,应该用什么方法?怎样列式?计算时应怎样想?
指名汇报讨论结果,教师板书,进行小结.
693=23想:3=
3=
+=23
3.做例2后面的做一做.
(1)口算下面各题,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282=363=555=
可直接让学生写在书上.教师巡视,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集体订正时,对每道题都要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2)写出除法算式,再口算出得数。
72除以9_________4除48__________
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最后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
303402804
393482844
独立完成,观察每组上下两题寻找联系和区别.集体订正时,可以引导学生对此作简单的讨论.
问:你有更快的方法口算吗?
明确:如303和393.算303只要算十位上33,然后在个位上添一个0就可以了;而393,要先算十位上的33=1,1写在商的十位上,再算个位上的93,3写在商的个位上,结果得13.
四、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回忆本节课内容,计算中注意的问题.
五、看书质疑,总结全课.
六、作业:
1.602500560003
822963777
2.(1)82除以2得多少?(2)3除900得多少?
教案设计频道小编推荐: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