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网花时间专门编辑了苏州园林教学反思模板,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严是爱,松是害——教师,每个老师都需要仔细规划教案课件。教案可以帮助教师完成预期教学目标。
苏州园林教学反思模板【篇1】
在我们小榄这里,学生们平时可以看到园林建筑,但是,能深入地欣赏,那还不算,大多只是从表面看看罢了。其实,如果细心地欣赏,你会有惊喜的发现!
中国园林是极富传统文化意蕴的,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所以,教这篇课文时,我认为本课不仅要教会学生学说明文,还要让学生学会用鉴赏者的眼光来看园林,再进一步从细处来观察,从传统艺术来看,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园林、保护园林、保护祖国文化的感情。《苏州园林》虽然是介绍“苏州园林”,体裁是说明文,但是语言简洁、生动,很有一种“图画美”,给人美的感受。我认为,教学本课的重点,应该是要引导学生感受苏州园林的图画美,体会文章的语言美。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苏州各名园的图片和资料,深入了解。上课时,再展示一些图片,让学生感受苏州园林的图画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通过反复诵读和重点词句赏析,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感受苏州园林“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特点,不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潜能,传统说明文学习时的单调、乏味一扫而光,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唤起了他们的美感,沉醉在美好的事物中。教师趁势让学生列举祖国的一些名胜古迹,学生兴奋起来,争先恐后地说,课堂气氛活跃,及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进一步使学生热爱祖国的美好,同时提高学生的审美观,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抓住事物的特征去说明,怎样适当运用说明方法,还不够具体,学生在这些方面比较薄弱,对学生的具体训练少了些。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还不够;学生写作说明文的能力还不理想。我要在教学改革中,不断探讨。在说明文的教学中,要强化说明文的有关知识,使学生逐渐对说明文加深认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不断进步。
苏州园林教学反思模板【篇2】
案例背景
《苏州园林》是人教课标版《语文》八年级(上)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是叶圣陶先生的一篇介绍江南园林建筑的说明文,此文准确把握了事物特征,原是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
苏州园林闻名中外,林林总总,设计者与建筑者争奇斗巧,别出心裁,因此异彩纷呈,特色鲜明。而本文作者另辟蹊径,异中求同,牢牢把握住苏州园林的“图画美”这一特征,从总体上介绍,顺畅自然,通俗易懂,不仅展现了深厚纯熟的文字功力,更显示了不同凡响的思维水平。
本单元的教学要求为抓住特征说明事物。本课的特点是抓住主要特征,按总分结构进行说明。心理学研究表明,八年级是培养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关键时期,而说明文所具有的科学性、条理性、逻辑性等特点,正适合培养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因此,本课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教学目标
新教材强调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注重培养创造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拟定教学目标为:
1、领略苏州园林的建筑美,了解常用的说明方法。
2、学习本文运用说明文的四个基本要素说明事物的方法。
3、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陶冶审美情趣,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教学程序
本课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教学程序如下(重点为把握事物特征,理清说明顺序。)
一、课前预习
1、扫清字词障碍,理清文章结构;
2、搜集苏州园林的照片、图片,感知苏州园林的特点。
二、导入新课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家陈从周曾说:“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园林究竟魅力何在呢?让我们在清雅的古筝曲中,一起来欣赏《苏州园林》的美景。(播放苏州园林的图片)
这样以情境教学法导入新课,生动有趣,又补充了与课文有关的具体情况,增强直观感受,能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便于进入理想的学习氛围。
三、合作探究,这是突出重点的环节,用问答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达成目标,并进行具体的学法指导
1、配乐范读一二段,要求听读时思考作者怎样介绍苏州园林特征的。
2、学生齐读一二段,要求准确、流畅,感知课文内容。
3、学法指导,扫视法:找中心词、句、段,抓文章起始句、收结句、起始段、结尾段;借助注释、提示、思考和练习迅速把握文章。带着明确的目标扫视课文,取己所需,省略其余。培养学生默读、速读的习惯,提高概括能力。
4、提问:
⑴作者对苏州园林总的印象是什么?(引导理解第一段,抓住作者的评价──“标本”)
⑵“标本”一词怎样理解?用这个词好在哪里?(引导体会苏州园林的地位、影响)
⑶苏州园林一百多处,作者到过的不过十多处,就写出了本文,这是否会犯片面性的错误?(通过此问激发学生兴趣,并自然转入下一步骤。)
5、解题、简介作者和文体,同时回答上一问题。(要点:作者去过有代表性的园林,深刻了解其特征;这是为摄影集写的序,苏州园林具体的风貌照片中都有。因此,作者才异中求同,在第一二段点出其总特点及其表现,下文即分别介绍。文章用了先总说后分说的结构,便于有条理地准确说明。)
这一步充分利用了学生注意力的分散期。教学心理学研究表明,新课导入后的5~7分钟,是学生注意力的稳定期,是教学的黄金阶段,但最优秀的学生也超不过15分钟,之后就是注意力的分散期。因此,我改变传统的课堂结构,将简介作者等情况放在重要的朗读、熟悉课文之后,使教学重点尽量放在黄金阶段完成,而在分散期就及时变换活动方式,用生动有趣的介绍使学生消除疲劳,以饱满的精力投入下一黄金阶段的学习。
6、提问:
⑴苏州园林很多,作者没有举例介绍,而是抓住了苏州园林的整体特征先概括说明。请找出这一句话。(引导分析第二段,抓全文中心句:“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投影板书“图画美”)
⑵作者从哪几个方面介绍苏州园林的主要特点呢?(抓住四个“讲究”,理解主要特点的具体表现。投影板书“布局美,配合美,映衬美,层次美。”)
⑶这四个讲究分别对应了以下哪几个小节?第三、四、五、六小节与第二小节是什么关系?(引导理解总分结构。二段总说,三至六段分说,分别与第二段的四个“讲究”照应。)
7、教师示范分析第三段:
⑴学生齐读;
⑵分析:用了比较说明,分说布局特点,(投影故宫、西方园林的照片,进行比较:对称与不对称)。还用了比喻说明,以图案画与美术画的区别来说明苏州园林的布局讲究自然之趣,不对称。
8、学生讨论分析四至六段。
(与第三段一样是分说,并且是主要表现总特点的,所以三至六段均是详写。)
9、让我们结合图片,用语言再现苏州园林四个“讲究”后的图画美。
10、从文中你领会到哪些欣赏中国园林的方法。
五、迁移练习
1、放古树苑照片投影,要求看后介绍古树苑的特点;选择恰当的结构顺序。
2、学生讨论,拟出写作提纲;
3、抽学生念提纲,教师评点。
4、要求课后完成作文,不少于400字。
六、教师利用板书总结,突出苏州园林的主要特点及文章的结构特点,给学生留下鲜明的印象
这一步充分利用学生注意力的反弹期(下课前3~5分钟),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反弹期是巩固知识的最好时段,能使课堂所学知识在大脑中留下清晰印象,而这首次印象对知识的巩固和保持意义重大。
板书
苏州园林
布局
配合
完大处讲究映衬
美层次
的
图角落画美
画细处注意门窗图案( WWw.zF133.Com)
屋室装饰
课后反思
用了两个课时上完了《苏州园林》,走出教室,心里感到特别轻松和愉快。一直以来自己所思索的任何用新课程的理念教说明文,在教学中得意实践。
在《苏州园林》的设计中,我打破传统的“串讲”,先创设情景导人,再指导学生阅读说明文的方法,让学生找出说明“苏州园林”共同特征的句子,然后仔细阅读课文,从2~9段中找出含有“图画”的句子。我想:学生如果能够找出这些句子,肯定就能理解说明的特征和说明的顺序,但这有一定的难度,对第一次接触说明文的初一年学生来说是否会完成,我心里没有底,但总想试试,结果出乎我意料之外,有部分学生很聪颖,一下子就找出来了,真让我为之一振。再指导学生为这10个句子标上序号,分组讨论,找出说明整体、局部、细部的句子,在此基础上归纳了本文的说明顺序。又由“局部”的句子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各自的说明对象,从而解决每段的中心何。第二课时学生配乐选段朗诵,赏佳音、品美文,充分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找出本文的说明方法和说明语言准确性的句子已经是水到渠成了。
课堂结束之前留下一定时间,让学生讨论“课文的结尾是否画蛇添足”,想象如果作者继续写下去会写什么扩;想象并设计“21世纪我神往的校园美”,学生纷纷动手,擅长画画的用彩笔勾勒,长于写作的用语言描绘。学生笔下的校园美五彩缓纷,虽然稚嫩,但从一个侧面表明学生的想象力、审美能力已得到培养,学生的思维空间需要我们去开拓,学生身上闪耀出的智慧的火花,也令我倍受鼓舞。
如果说还有不足的话,就是学生的想象力,还有待于培养。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知识是有限的,想象力是无限的。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使学生终身受益,语文老师责无旁贷。
苏州园林教学反思模板【篇3】
《苏州园林》是叶老一篇典范的说明文,文字通俗易懂。既高度概括了苏州园林建筑的成就,详细介绍了园林建筑的布局,又分析了园林建筑的原理,写得情文并茂,趣味盎然。选读这样的作品,既可以使学生了解我国园林建筑的成就,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又可以丰富关于园林建筑艺术方面的知识,受到一次生动的审美教育。如果上课反复地讲,势必会使学生兴味索然,因此必须另辟蹊径,使学生于无疑处生疑,让学生认识到此文的深意所在。所以,此课的教学目标定为“培养自学能力中的质疑解疑能力”。教学方法以学生质疑、教师点拨为主,力求让学生在自己动脑、动手、动口的过程中提高语文能力。
学成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探索,从而发现真理。从“有疑(”到“创新”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因此,语文教师应把质疑、解疑作为教学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苏州园林》一课的教学设计,在创新方面主要体现有:
一是要求学生自己预习教学内容与相关资料,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发现疑难,提出问题;
二是将问题归纳分类,要求学生按一定范围集中提问。这些问题主要涉及课文的难点、疑点及较含蓄或潜在的内容,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思索探讨,逐步解疑,在探索中有所发现和创新;
三是体现出质疑的层次性,在学生对课文有一定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综合”这一更高层次上质疑,鼓励学生打破“陈规”去思考,不被“成见”所束缚,善于多方位认识,多层面分析,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课堂事实证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苏州园林教学反思模板【篇4】
我感觉本节课最大的亮点就是在最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学生的持续兴趣提供可能。学生所面对的不再是一篇枯燥乏味的说明文学习,不再是死板地了解每一段的说明内容,而好似一群游览的诗人在美丽如画的园林中漫步,不仅调动了学生原有的知识积累,锤炼了语言,而且使他们在实际的阅读与写作中更加牢固地掌握学习目标。
1.这堂课流程比较流畅,目标突出,各环节紧凑,环环相扣,语言精练到位。重点、难点都放在让学生掌握这篇课文的说明顺序和结构上。
2.分析文章结构顺序时,适时引导学生理解文章里的重点词句,使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引导比较详尽、到位。分析四个“讲究”时,给学生充足思考的时间,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并通过课外语段《晋祠》拓展练习,深入理解,学生学有所得。
但这堂课也有遗憾之处:写作拓展环节,目的是结合港中图片和课文的写法,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有效训练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的运用。但是,给学生想和说的时间不够充分,没有很好地完成这个环节。
通过反思,我深刻体会到,语文课堂上,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营造让学生充分施展才华、放飞自由心灵的空间,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和敢于表达的能力。教师应当更多关注“你是怎么理解的”“说说你的理由”“谈谈你的看法”等等,使学生能够尽情地“自由参与”。教师要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善于适时引导学生去发现学习中的疑问,敢于质疑,培养学生的求疑精神。要引导学生通过对疑问的讨论研究,最终获得提高,“有疑者却要无疑,则此方是长进”。同时,教师要善于创设一个宽松的氛围,应用恰当的形式,引导学生把自己思维的结果表达出来,从而形成学生之间的交流和碰撞。并通过教师的评价,在学生中积极倡导一种敢于争论、敢于发表不同见解的精神。
苏州园林教学反思模板【篇5】
课堂案例
(一)学生说:“我感受不到《苏州园林》的一丝美感。”
《苏州园林》的教学已近尾声,照例,我又询问学生还有什么要说的。沉默一下之后,一个男孩子举手了,一发言,却是石破天惊,他居然说他没有在这篇文章里面感受到一丝美感。《苏州园林》虽然是一篇说明文,可它是一篇谈苏州园林之美的说明文,是大作家叶圣陶先生的经典之作,怎么不美呢?就上课的情形和孩子的学习反馈来看,我还自认为前面的引导、讨论和分析是成功的,他们对于说明文的阅读把握也是挺到位的。可想不到一石激起千层浪,他的发言得到了大家的附和,纷纷表示也有此感。他的问题、大家的表现让我一惊,然而我又实实在在看到许多学生眼睛里因为这一问题而散发的光彩。
此时,我的脑子飞速运转,本课的教学目标已经顺利完成了,这个问题要不要展开?这个问题较复杂,会不会把握不住?然而放过它,可能会丧失一次绝佳的教学机遇,不解决这个问题,可能会打击他的积极性。既然已经出现了,不如乘机引导,说不定会有意外的收获。
于是,我决定还是解决这个问题,先摸清状况:“你们所说的无美感究竟是指文本无美感还是苏州园林无美感?”问题提出后,全班议论纷纷,最后答案是两者都有。问题的症结弄明白了,多花费些时间做些额外的事或许也有价值。可是具体怎么做我心中确实也是没有谱,孩子们已掌握了说明文的知识要点,他们不认可的是作者的行文风格,而这恐怕不是靠我生硬的灌输就能扭转的思维。适逢救命的下课铃声响了,我也趁机宣布下课,请同学们好好思考这个问题,下节课再讨论。
(二)学生说:“我同意你的观点,但我保留我的观点。”
回办公室的路上,听到叮叮当当的响声,一看,是学校为了迎校庆,正在整修教学楼前坪花坛,那花坛外围是一溜整齐的四季青,中间是一整块碧绿的兰草,中心是一棵挺拔的小松树,看得出追求的就是西方园林规则式的人工雕凿美。再一想,教学楼后坪花坛风格却是典型的中国古典园林的自然美,几竿修竹,凤尾森森,几株木槿,高低错落,绿草茵茵,极具清幽之美。念此,脑中豁然开朗,此乃极佳的教学工具。
又到上课,先给孩子们十分钟去看看学校的前后两个花坛,请他们回来后告诉我哪个更美。孩子们自是欢呼雀跃的去看了,回来都迫不及待的告诉我,当然更喜欢后坪花坛。他们的理由也显示出他们已具备初级审美趣味,对于中国古典园林文化也有一定理解。于是,我趁热打铁,问他们叶圣陶先生是不是也持这个观点并从文本中寻找答案。聪明的他们一下子就找到了文章中的段落:叶圣陶先生介绍花草树木栽种的良苦用心时就是用“像宝塔那样的松柏”“阅兵式似的道旁树”作比较。我再追问,除了这点美之外,作者还介绍了苏州园林具备的哪些美,我们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例子。经过一番挖掘,大家又找到了许多文段,顺带也回忆了我们家乡很多美丽的景点。看着大家心满意足的样子,我问他们:“苏州园林到底美不美呢?”此时是异口同声:“美。”而经过这样一番讨论,同学们鉴赏造型艺术的能力无形中也有所提高。
解决了一个问题,还有一个问题“这篇文章美不美”没有解决。
我又开始提问,这样美的园林你们认为怎样写才能更好的体现出来?经过一番热烈的讨论,他们认为用写景的记叙文最好了,并且文中要夹杂大量的使用了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用优美的语言来衬托美丽的园林。对于这一点,我深表赞同。观点得到认可的孩子们对叶圣陶的文章越发挑剔起来,觉得他写得实在是太朴实了。我引导他们回顾旧知:说明文的语言特点是什么?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是什么?你们感受到的苏州园林之美是不是作者的文章带来的?经过一番梳理,孩子们恍然大悟,原来叶圣陶先生要介绍的苏州园林有一百多个,而他把各个园林加以比较分析,透过各个园林独出心裁的布局,找准了它们异中之同的特征,再用精练、简洁、浅显的语言加以说明,这是多么了不起啊;且这篇文章是为一本影集写序,所以文章留有余地,目的就是要使人不断回味和思索,也想亲自到苏州园林观赏一番,去领略其中的美景。至此,孩子们即使不是很欣赏叶圣陶的这篇说明文,至少也得到了一个知识:写作目的不同,读者不同,那么作品的表现形式也要有所不同。
教学反思
这堂课超出原先设计,学生自由讨论,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精彩的发言出乎我的意料,让我惊喜不已;这堂课也使我开始探索语文课堂的功能性,语文课堂究竟要培养学生什么能力呢?
1、语文课堂,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首先,教师应当营造一定的让学生得到充分施展才华、放飞自由心灵的空间,教师可以更多地关注“你是怎么理解的”“说说你的理由”“谈谈你的看法”等等,使学生能够尽情地“自由参与”,
然后,教师要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教师则需善于引导学生去发现学习中的疑问,不放过一切可疑之处,敢于质疑,宁鸿彬老师要求学生“三不迷信”(不迷信古人;不迷信名家;不迷信老师。)和对学生“三欢迎”(欢迎上课随时质疑,欢迎发表与教材不同的意见,欢迎提出与老师不同的观点),正是培养学生的求疑精神。
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对疑问的讨论研究,最终获得提高,“有疑者却要无疑,则此方是长进”。
2、学生不是“知识的容器”,是具有独立人格、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能够自主发展的学习主体,教师要培养学生敢于表达的能力。
只要是学生自己的思维成果,都应得到教师的肯定和重视,我们应充分地尊重了学生的阅读体验。教师要善于创设一个宽松的氛围,应用恰当的形式,诱导学生把自己思维的结果表达出来,从而形成学生之间的交流和碰撞。当学生对于前人所谓的“定论”有了怀疑,不再人云亦云时,教师要告诉学生,对语言的理解是多元的,每一个人都可以有不同的见解。并通过教师的评价,在学生中积极倡导一种敢于争论、敢于发表不同见解、敢于向权威发起挑战的精神。
3、汉语言作为我们的母语,有着深厚的生活基础和广泛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培养学生通过身边人文环境、图书、网络等收集查阅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的习惯和能力。
教师更要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引向课外,跟广阔的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创造课内与课外、学习与生活、读书与实践相互融合的大语文教育。本堂课我就是利用了身边的活生生的实例,让学生客观形象感知了文本对象,然后把这种感受应用到语文学习当中来,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4、语文课程的包容性,综合性,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性,决定了教师要培养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自己的聚合思维能力。
学科渗透题是是中考语文试题一种新的题型,此类题目意在考查学生的语文的理解、分析、判断、综合能力,命题者 有效的利用其他学科的语言信息和知识串联成具有一定问题情景的知识网络题,不仅考查学生的各学科知识内容,还要考查课外内容,新课标对综合性学习的阐释、对跨领域学习的提倡、对语文综合能力的要求,为中考语文试题提供了有力的考查依据。这些将促使学生关注人类、关注社会、关注国家和世界的命运,体现了语文课程的价值取向。本堂课关注了造型欣赏、人文景观等其他学科问题,带领学生开阔自己的知识视野,扩大自己的知识范畴。作为教师,就要引导学生不仅关注政治、经济、自然、文化、科学、技术、社会、生活等热点、焦点问题,更要广泛涉猎各种学科知识,还要经常思考这些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的关联性,为跨学科考查奠定基础,最终能够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掌握运用已学会的其他学科知识来解决语文学科问题的能力。
苏州园林教学反思模板【篇6】
说明文教什么?学习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学习说明的顺序,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这是说明文教学的基本定位。可是教学《苏州园林》这样一篇典范的说明文,怎样设计才能使说明文教学有语文味呢?使学生读出语文味呢?
我想,作者写说明文难道要记住这些说明顺序、方法才能写好吗?我突然想起,叶老先生写这一篇文章是给苏州园林的影集写的序,何不从这点出发设计教学?有了这个想法,我进入课堂后,我设计了几个问题;1、作者给谁写这篇文章?2、他要告诉他们什么?3、作者怎么写的?然后引导学生看注释,明确写作目的,再引导学生抓住苏州园林的总特点,抓住图画美这一特点。第三个问题,我引导学生:苏州园林那么多处,作者是怎么选择写作点,来告诉大家他要告诉大家的苏州园林这个特点呢。我觉得这三个问题深入浅出,操作性强,从课堂来看,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然后在课堂上读中有析,析中有读,课堂很有气氛。
反思这堂课,我觉得我们平常学习说明文太多的理性、逻辑与条理,使说明文的教学课堂就像说明文一样枯燥,即使是公开课,为了避免枯燥,也常常去抓语言点来设计,所以每次选择初二上第四单元赛课时,老师总是选择《大自然的语言》来讲,因为这篇文语言很有特色,如果说明文语言平实就难以出彩。而《苏州园林》的教学,让我发现,说明文教学抓住说明文的内容设计,从说明文目的、内容出发能使说明文课堂生动活泼。
苏州园林教学反思模板【篇7】
有人说,建筑是凝固的诗中国园林更是极富传统文化意蕴的诗,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所以我认为本课不仅要教会学生学说明文,还要让学生学会用鉴赏者的眼光来看园林,扩而大之会看传统艺术,进而激发学生热爱和保护祖国文化的感情《苏州园林》虽然是“谈”苏州园林,其体裁是说明文,但本文语言简洁、生动,很有一种“画意美”,因而我认为教学本课的重点就是引导学生感受苏州园林的画意美,体会文章的语言美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苏州各名园的图片和资料,并加以简要生动的文字说明,在班上展览;课上则通过反复诵读和重点词句赏析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感受苏州园林“处处入画”的特点,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潜能,传统说明文学习时的单调、乏味一扫而光,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唤起了他们对祖国美好风物的热爱,也有益于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
本课的教学中,我没能及时抓住契机充分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学生的“主人翁”的地位还可以有更充分的体现新课改,新课堂,给每一位老师的启发是多样的,也是深刻的它对每位教师的要求也更高了,我深深地感受到教师“参与者”的责任更重了
苏州园林教学反思模板【篇8】
这堂课的设计主要突出了几个特点:
一、改变了以往对课文的设计,抓住“标本”整理文章脉络,掌握说明对象的特征。抓住“鉴赏”这个词语,品味揣摩语言,以点带面,学生能力有了拓展。说苏州园林是“标本”,因为它是一幅“完美的图画”;“鉴赏”《苏州园林》,我们深深体会到它“完美的语言”。
二、突出学生学习的过程,安排四次阅读活动。“初读课文”,用各自喜爱的方式初读文章之后,让学生自己来谈对苏州园林有了哪些了解,学生的回答大都围绕课文中的原句,教师充分尊重他们的阅读体验,因为这是学生开始“沉”入文本了。然后,教师作为“一起初读课文”的一员,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再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引用课文语言来解说园林图片,一方面是进一步熟悉课文,另一方面也是鼓励学生讲出自己的独特感受。第三次则是“精读课文”,按照老师指导的方法,对课文某一个语段进行自我鉴赏,充分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第四次,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阅读,找出语言的精妙之处。
这样安排,强调阅读本身就是一种学习,要放手让学生自由地阅读,有创意的阅读,而不是用老师的讲解来代替学生的阅读。这是符合新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提出的要求的。
三、教师的指导作用得到了体现。在学习过程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指导者,以学习者的身份参与到课堂讨论中,阐述自己的观点。注重教学过程的创新设计,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氛围。
小编精心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