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本文整合了一些关于“赤壁的课件”的相关内容,接下来将为大家详细介绍。教案课件是老师教学工作的首要环节,也是上好课的必要先决条件,每位老师都应该致力于设计出更加完善的教案课件。只有制定出优秀的教案课件,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目的。感谢您的阅读!
赤壁的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
1.会读会写本课生字,理解本课重点词语,积累要求读读写写的词语,学会用非不可、不是也不是而是造句。
2.能按情节的发展给课文分段。学习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合并起来的方法概括主要内容。
3.懂得赤壁之战,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这种策略不仅能用于战争,也能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
教学重点:运用段意合并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时间:二课时
课前预习:
一、自学词语,读通课文,标小节序号;
二、完成书面练习:
1.写出惯与率的笔顺。
2.读准下列各字:
火硝 拴住 东汉 末年 率领
3.给下列形近字组词:
未( ) 住( ) 滔( ) 幔( ) 硫( )
末( ) 肚( ) 恐( ) 漫( ) 流( )
4.给下列多音字注音:
自不量力( ) 投降( ) 无心应战( ) 穿着( )
测量( ) 降级( ) 应该( ) 着火( )
5.解释词语:
调兵遣将:调:调动。谴:派遣。调动兵力,派遣将领。泛指调动安排人力。
自不量力:量:估量。自己不估量自己的能力。指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力量。
毫不防备:毫:一点儿。一点儿也没有做好准备以应付攻击或避免受害。
不计其数:计:计算。没法计算它的数量。形容很多。
三、读熟课文
四、同学之间互相检查朗读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
1.东汉末年,曹操率领80万大军南下,周瑜调兵遣将,与曹军隔江相对,拉开了赤壁之战的序幕。
2.齐读课题,说说课题告诉了我们什么?
本文的课题告诉我们两点:一是地点(赤壁),二是事情(战)。
二、整体进入
1.我们知道课文中出现了三个人物,指名回答
出示:曹操周瑜黄盖
哪一个在这场战争中起了非常重大的作用?(黄盖)为什么?
因为黄盖想出了火攻的计策。
2.要想取得一场战争的胜利,就要知己知彼:
课文从三个方面写了黄盖知己知彼。
板书: 兵力 地理位置 水战经验
知
己 (周瑜) 3万 南 熟水战
知
彼 (曹操) 80万 北 不善水战
|
战船相连
请同学算一算周瑜的军队一个人要打曹军几人?(26.6)
3.曹操知道自己不善水战,所以采取了相应的措施,读书上的句子。
(曹操叫人就下令渡江。)
补上板书:战船相连
为什么要采取这样的措施呢?
引读:生:曹操的兵士非坐船不可(所以)曹操叫人平地一样。
非不可这组关联词语应读出什么语气?(强调)
再读这句。
4.出示:
黄盖为避免己方兵力弱这一情况,而针对彼方战船相连这一弱点,制定了速战速决的火攻计划。
用一个成语,板书:扬长避短
5.齐读第1、2段。
三、讲读课文
1.过渡:火攻当然不是放一把火,要完成这一个计划,就要巧妙安排,环环相扣。
老师先给你们两个环节:
出示: 火攻
1
2 选择刮东南风的那一天。(6-10)
3
4 定点点火,让火船冲向曹营。(9)
5
其余1 、3 、5 环节开展讨论完成。
2.分组讨论。
3.交流:
1 黄盖写信假意投降。(5)(假意投降我们可以用一个词来代替诈降。)
3 火船在前,兵船在后。(7、8)
5 乘胜追击,大获全胜。(11)
师:火攻到达第4步已经结束,然而要全部消灭敌人,大获全胜,还要进入第5步,自由朗读第11节,自己体会赤壁之战的妙。
4.出示思考题:
1 从哪些词句中看出写信是为了骗取信任?
* 2 摘录描写东南风猛的句子。
(注意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的句子,并圈出句中词说明理由。)
思考:东南风在此次战役中起了什么作用?
3 火船、小船、兵船各有什么用处?
4 为什么要定点点火?
师:第2 题人人自己做,1 、3 、4 题小组讨论做,先在文中划句子再体会。
交流的时候也请你先读句,再谈体会。
5.交流:
A.第1 题:
第5节第1句(东吴兵少大军。)
△向曹操示弱。
第5节第2句(周瑜自不量力哪有不失败的。)
△用了贬低周瑜的词,抬高曹操,使曹操
出示:麻痹轻敌
师:第5节第3句(他愿意投降曹操。)
这里为什么要写带兵和粮草,与下文的哪句话有关系?
(第7节:不错硫黄。)
师:黄盖做这一步就要为下一步作准备,可见黄盖火攻计策的环环相扣。
师:请你总结一下黄盖的计策中的两个任务。
(一是写诈降信麻痹曹操;二利用东南风火攻。)
由此看来,你认为曹操是一个怎样的人?
(头脑简单,麻痹大意的人。)
师:恰恰相反,曹操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有名的军事家、文学家,而且生性多疑,他怎么可能会被区区一封诈降信骗倒呢?原来,除了这封信,黄盖、周瑜,以及课文中没有出现的诸葛亮、鲁肃等,他们孙刘联军暗中做了许许多多的准备工作,如黄盖的苦肉计,诸葛亮舌战群儒,孔明借东风,有一句成语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就打它那儿来的,等等,这才把曹操给骗倒了。
这么多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全出自《三国演义》这本书。请大家课外阅读这步古典名著《三国演义》,能够进一步理解赤壁之战的背景,以及人物的特征。
*B.第3 题
师:那么黄盖诈降到底带了什么?
火船:
出示句子比较:
1 二十条船都用幔子遮着,船里是芦苇,上面铺着火硝、硫黄。
2 二十条船都用幔子遮着,船里不是兵士,也不是粮食,而是芦苇,上面铺着火硝、硫黄。
师:为什么第二句好?(强调)
所以你感受到这个计策怎么样?(妙)
让我们朗读这句句子,体会计策之妙。
小船:
读句:(还有几条小船拴在后面)(7)逃生。(9)
齐读第9节逃生的句子(大家上了小船,解了缆绳。)(9)
读句:(周瑜带着兵船跟在后面)(8)乘胜追击,打击曹军。(11)
齐读第11节乘胜追击,打击曹军的句子。
*C.第4 题
读定点点火的句子:(黄盖的船离曹操曹操的船队。)
为什么要定点点火呢?
生:不能离曹操太远,也不能太近。
太近:火势不大;
太远:自己的船要烧光,曹操有时间准备。
齐读黄盖点火的句子。
6.余下一个问题,我们下节课再讲,回去后再好好思考一下,把课文读熟。
四、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家默词语。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上节课我们初步分析了课文,交流了3个思考题,出示上节课题目:
1 从哪些词句中看出写信是为了骗取信任?
* 2 摘录描写东南风猛的句子。思考:东南风在此次战役中起了什么作用?
3 火船、小船、兵船各有什么用处?
4 为什么要定点点火?
这节课我们来交流第2 题。
2.在交流以前,我们先来检查一下回家朗读课文的情况。
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二、继续讲读火攻
1.要讨论风的作用,首先我们要来观察一下赤壁之战的地理位置。
出示示意图:
曹操 北
↖
周瑜 南 东南
指名划出风向。
你觉得风重要吗?说出理由。
师:这真是火借风势,风助火威
请你交流你划到的书上描写东南风猛的句子,并找出其中词语说说理由。
生交流:
这一天 (急,波浪滔天)
曹操定睛一看 (不一会儿)
黄盖的船 (快,离弦的箭)
让这二十条 (冲)
曹操的战船 (一下子)
火又窜上岸去 (窜)
2.引申
1 过渡:战争惨烈,不是你死就是我活,虽然曹操带着残兵败将逃出了大火,但周瑜显然不肯就此放过曹军。齐读最后一节。
2 如果穿梭时空,采访曹操,你认为曹操会说些什么?
失败是成功之母;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扬长避短,不能轻敌;召纳贤才
三、落实单元目标
1.谁能把黄盖的计策连起来说一说?
出示:东吴老将黄盖提出火攻的计策,
他先写信假意投曹,在一个刮东南风的日子,让火船趁风冲向北岸,火烧曹营,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
2.补上
东汉末年(时间)曹操率军南下,攻打东吴。(起因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经过、结果)
3.出示单元目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写事文章:采用抓6要素的方法。
连起来说一说课文主要内容:
东汉末年(时间)曹操率军南下,攻打东吴。(起因人物)东吴老将黄盖提出火攻的计策,他先写信假意投曹,在一个刮东南风的日子,让火船趁风冲向北岸,火烧曹营,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经过、结果)
四、总结朗读全文
1.赤壁之战是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它的胜利来源于周全的计策。
2.朗读全文。
五、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习题,熟读课文,课外阅读《三国演义》。
赤壁的课件 篇2
【教学目的】:
1、领略苏轼豪放雄迈的词风,初步了解豪放派词的特点。
2、理解词人复杂的心情,用文字的视角去解读词中的景物描绘和人物刻画,能够感词人所感,让学生体味艺术美的感染力。
3、掌握常用的鉴赏古典诗歌的方法,培养对意境的感受分析能力。
【教学设想】:
1、通过诵读、比较等方法,引导学生品味深厚独特的艺术魅力。
2、注重古典诗词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引导学生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观念科学地品评课文,真正领悟作品对于当代读者的人生启迪:在珍惜生命、奋发有为的同时,只有摆脱患得患失的羁绊,才能获得一个欢乐的人生。
【教学时数】:
1课时
【阅读准备】:
一、查资料,了解作者及与作背景(略),并制成卡片
二、借助注解和工具书正音、正义、疏通词语
三、熟读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激发兴趣
许多古人,每见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而忧苍生,欧阳修游滁州而醉山水。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文华章,喷薄而出,留下许多千古绝唱。宋代词人苏东坡来到历经沧桑的赤壁古战场,同样情难自己,醉书一曲《念奴娇》,让世人传唱。(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赤壁风景图及苏轼原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苏轼的这篇传世佳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二、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完成:
(1)拿出预习卡片,熟悉作者及创作背景;
(2)自由朗读,揣摩作者的情感。
2、运用多媒体播放影片范读
3、学生齐读
4、小组讨论,交流自学所得
(1)说说你对这首词的感受
(2)提出你不能理解的词句
5、教师小结
这首词是苏轼游赤壁古战场,因眼前之景,忆往昔之事,感自身处境,抒自己情怀。
三、品味赏析
(一)阅读上阕,讨论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上阕,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文中用了哪些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描写了赤壁怎样的景色?用了什么修辞?从几个角度?基调怎样?营造了怎样的诗歌意境?
2、请学生试着用尽可能优美的语句把写景部分的语句再现出来,体会诗歌的意境
滚滚东流的长江汹涌奔腾,陡峭的山崖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搏击着江岸,滚滚的江流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
3、面对壮美的赤壁景观,很自然地会想到曾经活动在这里的英雄,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想象曾经在此的英雄。
过五关斩六将的关云长,一声断喝长坂坡上的猛张飞,方天画戟无人能敌的俊吕布,运筹帷幄,世所难当的诸葛亮。
(二)学生自由朗读下阕,思考问题,完成下列问题
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描写周瑜的?基调怎样?作者自身的状况又是怎样的?基调怎样?
(三)学生思考:对周瑜的追述是表现的是一种理想,而落泊失意是一种现实,感情基调的矛盾实际反映的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作者是如何解决这种矛盾的:“人生如梦”,人生是短暂的,虚幻的,又何必执着?
洒酒入江,以酒祭月,是希望万古愁怀随江而去,感慨和动作中表现出一种超脱与旷达。
(四)、总结全文
内容:感怀、写景、咏史、抒情
基调:昂扬、感奋、豪迈、苍凉
全词写景、怀古、抒怀,三者完美结合,浑然一体。
四、拓展延伸,比较提高
1、阅读比较豪放词和婉约词的风格差异
(1)投影显示《雨霖铃》
(3)教师用俞文豹《吹剑录》中的文字总结:
婉约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扬柳岸,晓风残月”;
豪放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2、有人说“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中含有消极成分,试结合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谈谈自己的看法。联系现实生活实际,说说当代青年应该树立怎样的人生观。
(这是个拓展性话题,不在于形成统一的结论,而在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教学目的:
1、进一步了解豪放派词的特点,体会辛弃疾与苏轼豪放词风的异同。
2、理解文中用典的作用,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出的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及愿望不能实现的苦闷心情,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用人不当的愤概。
教学设想
1、注意诵读,从自由读到范读,再齐读,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读”课文,从读中感受作者激愤沉郁的豪放词风。
2、注意比较,比较苏辛豪放词风的差异。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念奴娇·赤壁怀古》
1、检查背诵
2、指名学生回答:作者在词中描写赤壁景象,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
赤壁之景,显得雄伟惊骇,既烘托了当年古战场战斗之激烈,又有力地衬托了英雄人物。
二、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赤壁的惊涛骇浪勾起了苏轼的无限遐想,与雄姿英发的周瑜相比,东坡自然会发限的感慨,登上京口北固亭的辛弃疾,又会作何感想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三、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1、学生自学课文,完成
(1)学生查找资料,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
(2)借助注解和工具书正音、正义,疏通词语
(3)学生自读课文
(4)听录音,注意范读的语气和感情
(5)齐读课文,感受文章
2、教师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上阕:歌颂迨慕英雄及其功勋业绩,感叹“时无英雄”。
下阕:借刘义隆,廉颇的故事,抒发对南宋王朝的愤懑,以及自己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和希望不能实现的苦闷。
四、品味鉴赏
1、要求学生找出词中的典故,并分析其作用
(1)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怀念英雄,表现收复失地的决心
(2)人道寄奴曾住:怀念古人,表现北伐决心
(3)烽火扬州路,佛狸祠下:今者对照,不堪回首
(4)元嘉草草,封猩居胥:借古讽今,批评草率出兵
(5)凭谁问,廉颇老矣:自我感慨,不忘为国效力
(这些典故的使用使诗文情思隽永,含蓄深刻)
2、引导学生找出词中的对比,并体会其作用
(1)英雄业绩与可悲现实对比:针对南宋的萎靡不振。
(2)刘裕“气吞万里如虎”与刘义隆“赢得仓皇北顾对比:提出历史的经验教训,指出今日应有的做法
(3)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雅社鼓”对比:抒发忧国伤时的感慨:
(这些对比使词义更加丰富曲折,感情更加委婉强烈,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五、拓展延伸
《念奴·赤壁怀古》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是借咏怀历史抒发感情,讨论这两首词的异同。
(此题设计,不仅要让学生了解两首词内容的异同,还要领会苏辛这两位豪放派代表词人风格上的异同)
1、相同点:结构上均为“地点+怀古”
意境上均为雄浑壮阔
主旨上均为把古喻今
2、不同点:(1)《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中,用“千古风流人物”、“三国周郎赤壁”和“一时多少豪杰”从景中逐层托出人物,为下阕的议论作好铺垫;《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阕写景中就含有议论,下阕议论之中也有写景的地方。(2)议论涉及的问题不同,深度不同。苏轼词作纵横决荡,议论能上以形而上的层面,思索宇宙人生的终极意义;辛弃疾的词作扣紧现实,借咏史谈自己的战略见解,表现自己的爱国情怀。
(3)苏词多铺叙显得开阔明朗,旷达乐观;辛词用事多,层层转折,显得隐晦。
赤壁的课件 篇3
一 说教材
1 教材分析
《后赤壁赋》是一篇骈散结合的经典美文,它是《唐宋散文选读》中第四单元的一篇基本阅读篇目。如何更好地鉴赏这篇课文,即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讨理趣,便成为本单元教学的一个重点。这篇赋句式相对整齐,而诵读是欣赏语言的节奏美,把握情感的最好手段。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为通过诵读,把握作者情感的变化。由于文章结尾借道士化鹤故事表达的主旨比较隐晦,学生难以理解,所以设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来看,这篇文章是苏轼处于人生最艰难的时期完成的作品。文章中面对挫折的那种坦然、达观的态度,对今天的中学生来说很有教育意义。所以,可以通过这篇文章来引导学生,培养他们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鉴于以上的教材分析,确立如下三个教学目标:
2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实词和虚词、词类活用现象、特殊的文言句式。
(2)、通过诵读,把握作者情感的变化,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3)、教学重点:通过诵读,把握作者情感的变化。
(4)、教学难点:如何理解文章结尾道士化鹤的寓意。
3 教学步骤:两课时
二 说教法 、学法
《后赤壁赋》是骈散结合的文赋,声韵和美,节奏富于变化。第一课时让学生有感情的反复诵读,重在整体感知。第二课时讨论学习,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情感的变化,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方法是教师设计问题,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引向更深的层面。教学原则是从诵读——研读、从整体感知——深层评价、从感性——理性的原则。
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由苏轼的《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余平生功业,黄州密州儋州)这首诗导入课文。从而让学生理解政治得失与文学创作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感受到一个真实的苏轼,更好地理解苏轼的独特人格。
(二)、朗读全文,整体感悟。
朗读时,注意作者感情的变化。通过朗读初步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主要内容。之所以设计这一环节,是因为无论怎样鉴赏一篇文章,其前提都离不开一个“读”字,“读”是学好文言文的一个有效途径,它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根本。在读的方式上也要做些灵活的调整,可以听录音朗读,也可以单个同学朗读等。
(三)明确文章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1、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
2、找出文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句子
3、本文出现的特殊句式
设计该环节是要学生明白语文的性质是姓“语”,从而突出语文工具性的性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母语的情操。至于文中字词句的具体涵义,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之上,结合课文注释,已经能够独自找出,教师稍做点拨即可。
(四)、结合注释,疏通文章大意。(由学生合作完成)
(五)、布置作业:
诵读课文并思考文中作者的情感是如何变化的?
第二课时
(一)学生齐读课文,导入新课的学习。
(二)梳理文章思路,把握作者情感的变化。
(在本环节的教学中,要体现出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结合的原则,根据这一原则,教师稍做点拨,提出与文章思路相关的有代表性的问题,比如在第一段中作者的心情可用文中的哪一个字来概括?“乐”——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在接下来的几段中学生应该能够找出这些词语来。)
(三)重点鉴赏文中写景的语句以及道士化鹤的寓意。
设计这一环节的教学,主要是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在语文工具性的基础之上,同时兼顾语文的人文性,对学生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文中的第一、二段都出现了写景的语句,对于这些语句的鉴赏,学生可能无所适从,教师可让学生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来鉴赏,也可以让学生加以想象,以散文式的语言扩充语段。对于道士化鹤这一情节,学生也很难理解作者的本意,可先让学生说出一些与“鹤”字有关的一些成语或熟语,从而提取鹤这一象征意义。至于道士,让学生明白他们的职业以及终极目标是什么,他们以追求长生不老、超然物外为终极目标,这些教师只做点拨即可。
(四)、全文总结:
本文着重写苏轼自身情感的变化,由景而乐,得鱼酒更乐,乐而再游赤壁。又因景而悲,悲而长啸,放任漂流,随遇而安。由“横江东来”的孤鹤,引出道士化鹤的梦境,从而含蓄地表达自己希望超脱尘世的心情。
板书设计:
夜游黄泥坂(平静之乐)——划然长啸,悄然而悲(激昂愤懑)——道士化鹤(人格升华,超然物外)
赤壁的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1、学习重要的实词、虚词和重要的文言句式,培养文言阅读能力。
2、培养学生通过诵读课文体悟和鉴赏文章优美、形象语言的能力。
3、理清本文结构和感情发展过程。
教学重点:
1、学习重要的实词、虚词和重要的文言句式,培养文言阅读能力。
2、理清本文结构和感情发展过程。
教学难点:
1、培养文言阅读能力
2、理清本文结构和感情发展过程。
教学方法:
指导阅读法,点拨法,讨论法,分析法,归纳法
教学设计:
个性设计
教学过程
一、检查学生朗读课文和上节课自学情况导入本节课教学。
二、讨论解决课文中的语言难点。
1、分组讨论,解决问题。
2、老师点拨讲解语言难点。
三、展示学习讨论结果,了解学习情况:
1、老师对重点问题提问,学生回答。
2、学生互相提问,检查学习效果。
3、教师点评、补充、总结讨论的结果(也可让学生总结)
附:本文重点文言语法举例
词类活用: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使动用法
侣鱼虾而友麋鹿——意动用法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名词作动词
东望武昌——名作状
特殊句式:固一世之雄也——判断句何为其然也——倒装句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被动句
通假字: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一词多义:
望:七月既望(农历每月十五)西望夏口(向远处看)
长:抱明月而长终(永远)而卒莫消长也(增长)
虚: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太空)盈虚者如彼(月缺)
然:其声呜呜然(……的样子,形容词词尾)何为其然也(这样)
四、研读课文、思考讨论问题
1、总结本文各段的内容。
2、文中人物的感情是如何变化的?
附:参考答案要点
1、总结本文各段的内容。
答:第一段,描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第二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第三段,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第四段,写作者针对客之感慨陈述自己的人生感悟和见解。第五段写客人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饮,兴尽入睡。
2、文中人物的感情是如何变化的?
答:第一段的感情色彩以喜悦为主。第二段由“喜”转“悲”。第二段“喜”由主人“饮酒乐甚,扣舷间歌之”看出。本段的“喜”比上段更甚,但喜极生悲,从客人悲凉的萧中透出了极“悲”之情。第三段写“客”的回答,阐发了怀古伤时之情,感情色彩甚为悲伤。第四段主要写苏子批评客的观点,阐发了自己的人生感悟。第五段感情转悲为喜。
四、布置作业:
1、完成《学案》“阶段2—知识梳理”练习2翻译课文
赤壁的课件 篇5
课标解读
根据中职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对古诗文的阅读与鉴赏属于中职语文教学内容的基础模块部分,通过古诗词的阅读与鉴赏旨在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阅读习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设良好情境,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多样性、独特性,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表不同意见。注重阅读中的情感体验,感受文学作品的思想情感和艺术魅力,从而增强热爱中华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本单元的话题是“透视历史的烟云”,着眼点在于学习前人解读历史的方式,了解他们如何借鉴历史,表达对历史的感悟。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正是作者面对历史陈迹,发思古之幽情、书心中之块垒的杰作,词中阐发了对人生的无尽感慨和超凡脱俗的人生态度,读来让人遐想无穷,玩味无穷,让读者超越时空的界限,与古人对话,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很好的审美情感体验。在学习的过程中注意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鼓励他们发表不同意见,在表达与交流中深刻理解作家的感情。
教材分析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于神宗元丰五年在黄州写的。由于“乌台诗案”,他被贬黄州,充黄州团练副使。写本词时,他47岁,谪居黄州已经两年多。经常游览祖国大江大河,排遣心中的郁闷。此词正是他游览赤壁,深感年岁渐老,事业无成,借年轻有为的周瑜抒发心中的感慨,自古至今引起无数人的共鸣。
从结构与内容来看,词的上阕着重写景,景物壮美,借景抒怀;下阕写周瑜,借人抒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而苏轼在词中表达的情感复杂,纠结矛盾,在复杂与矛盾中走向超脱豁达的精神境界。而对于涉世不深、缺少社会经历的中职生来说,理解到位有一定难度。因此,本课的重点定为鉴赏景物特点,分析、理解作者的复杂情感,并交流苏轼对人生的态度;难点定为分析、理解作者在社会与个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纠结中找到了心理平衡,走向豁达超脱的人生境界。
学情分析
对诗词的学习,中职生比较喜欢朗读,但往往只限于读,浅尝辄止,理解不深。一方面,学生文学基础薄弱,知识面不广泛,对历史不了解,不乐于思考,导致上课容易走神;另一方面,老师引导学生思考、值得探究的问题要精心设置,确实起到引导的作用。针对以上情况,老师提前布置课下作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查阅、搜集有关苏轼的资料,拉近与作家的距离,做到知人论世,在搜集信息的过程中了解苏轼的人生经历,产生对他的兴趣;同时上网观看电影《赤壁》,了解三国历史,了解赤壁之战,了解周瑜,为学生上课有话说做好充足准备;为了对苏轼的人生态度进行探讨,老师设置几个有效问题带动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词中塑造了一位怎样的周瑜?三国英雄人物众多,为什么单选周瑜?周瑜和自己有哪些不同?在对比中作者产生了怎样的感情?你认为苏轼是积极还是消极?几个问题由浅入深,学生分组探讨,在不同观点的碰撞中,得出更加贴近词人内心合理的情感。让学生始终处在思考的状态,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学目标
1、了解苏轼的人生经历,了解赤壁之战及周瑜相关的历史知识。
2、能鉴赏词中描写的景物特点,分析词人复杂的感情。
3、培养敢于面对挫折、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评价设计
1、对课下认真查阅资料并作了整理的学生及时表扬,对课上能把自己搜集的信息恰当、灵活运用解决问题的学生及时表扬。
2、鉴赏景物的环节学生自读,通过分析“哪个词用的好,好在哪里”,鉴赏景物特点,学生自由回答,给每个学生机会,尤其是能力稍差点的同学。
3、在探讨环节分组进行,评选出表现最突出的小组和最优秀的学生。
教学过程
上课前3分钟播放《三国演义》的片头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画面惊心动魄,将学生带进宏大的历史氛围中,感受英雄的气概,为上课做好准备。
一、导入
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已经把我们带进了那个战火纷飞、英雄辈出的三国年代,时隔数年,又有一位文人面对古战场,发思古之幽情,书心中之块垒,写下一首千古绝唱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幻灯片出示)他就是苏轼。(幻灯片出示苏轼照片)
二、同学还了解苏轼的哪些资料?(设计意图:学生自由发言,交流课下查阅的资料,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让他们有一种成就感)
老师补充:苏轼21岁中进士,才华崭露;30岁以前过着书房生活,随着北宋的政治风浪几上几下,仕途坎坷;43岁那年遇到生平第一祸事,有人故意扭曲诗句,罗织罪名,被扑入狱,史称“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为排遣心中郁闷,游览河山,47岁写下此词。
三、请同学大声朗读这首词,初步感受词的风格。
同学用自己的方式读得非常投入,下面我们请朗诵家读给我们听一遍,看能传达给我们怎样的感受。(设计意图:播放视频朗读,增强画面感,直观感受词的内容,激发读的欲望)。
听完专家的朗读,我都热情澎湃了,同学们的表情告诉我你更想读,哪位同学展示一下?(设计意图:请一位同学读而不是齐读,更能以点带面。)
大家觉得是什么风格的?(豪放)。
这位同学基本上把豪放、大气的感觉读出来了,给他点鼓励好么?(设计意图:及时表扬敢读的学生,因为中职生很不愿意带着感情朗读,觉得是做作,这样能纠正这种错误偏见)。
四、1、请同学读词的上阕,鉴赏景物特点。(设计意图:中职生中会回答问题的总是班级里的几个同学,久而久之,其他同学觉得不回答问题、不参与学习活动理所当然,渐渐失去了思考的能力,所以分小组合作,自己每次都不献策也太没面子了。让他们在求知上一定要“要面子”,在请小组回答问题时,老师随机抽取小组成员的名字,而不是老是一个同学代表,让小组讨论活动真正落到实处,培养他们主动探究的学习意识。)
老师总结:同学们分别从景物的选择、艺术手法、遣词造句等方面做了鉴赏,分析的很到位,好多都是老师没想到的。苏轼展现给我们一幅奇伟壮丽的赤壁图。
2、景物中有人么?是什么人?(设计意图:设问题简单,同学一齐回答就可以,提醒学生更清楚上阕景物与历史人物的融合,为引出下阕作准备)
3、作者写到的是历史英雄人物,请同学大声朗读词的下阕,看看作者究竟写的哪个英雄人物。(同学都能看出来是周瑜,齐回答就可以)
五、齐读下阕。
1、思考:下阕塑造了一位怎样的周瑜?结合原句回答。(同学自由发言,多加鼓励)
年轻有为
才华横溢(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春风得意(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儒雅从容(羽扇纶巾)
2、提问:三国叱咤风云人物无数,(有骑马射虎的孙权,有运筹帷幄的诸葛,有……让学生随口说出著名历史人物,丰富历史知识),为什么聚焦定格在周瑜身上呢?(设计意图:学生思考,自由发言。怀古词用典的目的是为了伤己,抒发自己的感情,这一问题的设置既考查了学生对用典的理解,又能进一步体会周瑜与词人的不同,深切体会苏轼的敬仰、无奈、伤感之情)
学生回答:
①周瑜是赤壁之战的决定性人物
②对比
3、老师顺势提问:那周瑜和苏轼之间有何不同?(分小组深入分析,老师给予必要的引导)
周瑜苏轼
年轻有为年老无为
春风得意仕途多难
才华横溢怀才不遇
六、合作探究。
在对比中有人消极怠惰,有人奋起直追,那苏轼是怎样的人生态度?结合全词对“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加以分析。(设计意图:这是一个难度较大的问题,需要同学合作探究。充分尊重阅读体验的多样性,对不同的观点给与鼓励,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展示探究结果:
(一)消极。苏轼说:“人生如梦”,人生短暂,就像一场梦转瞬即逝,而且年老无为,自然带有一定的消极情绪在里面。
老师:有一定道理。还有不同看法么?
(二)乐观。
1、从全词风格来看,豪放大气。如果一个消极之人不会写出这样的诗词。正所谓“文如其人”;
2、他对英雄人物建功立业充满了无限仰慕之情,正证明他是一个心中有渴望、有向往的人,虽然屡遭磨难,但绝没放弃追求;
老师:还有别的解读么?
(三)豁达超脱。作为他的一生,什么都经历了,都看开了,无所谓了。
老师首先表扬这种观点,很有道理,然后再次提升: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人物。浪淘尽了什么?英雄人物的历史功绩随着时间的淘洗,逐渐褪色,变成历史陈迹。周瑜这样,曹操这样,无数英雄人物都这样。既然人类如此殊途同归,则汲汲于一时之功名,不免过于迂腐。于是苏轼在感到自己的悲哀之后,转而对人类普遍命运的关注,在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与纠结中找到了一种心理平衡,从悲哀中超脱出来,变得平静豁达。在《赤壁赋》中写到(出示幻灯片):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设计意图:老师出口背出这些名句,让学生感到背诵诗词的重要性,给学生作好榜样;同时借助这些名句帮助学生理解感情)
通过这几句诗我们更能体会他这种旷达释然、拥抱自然、消解忧愁的精神。人生难免要遇挫折,在这样的时候多想想苏轼吧。他告诉我们:
(幻灯片出示,同学大声齐读)
消极悲观不是人生的真谛
积极乐观才是永恒的战歌
豁达坦然更是心灵的境界(设计意图:学习这首词更重要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学生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要有乐观积极的心态,将来走向社会感到理想与现实差距时也不走极端,不论面对成功还是失败还是暂时的磨难,保持一颗坦然、平静、平衡的心态,给自己的理想找一个心灵上宁静的港湾,哪怕是不能实现。这堂课的精华正在于此)
七、作业:拓展阅读《赤壁赋》(设计意图:巩固教学成果,加深对苏轼的认识,进一步体会这种对人生有价值的东西)
八、板书设计:
念奴娇.赤壁怀古
上阕景奇伟壮丽
下阕人周瑜苏轼
年轻有为年老无为
春风得意仕途多难
才华横溢怀才不遇
下阕情豁达坦然
赤壁的课件 篇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懂得赤壁之战,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2.理清课文的条理,按照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4.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并从中悟出赤壁之战双方胜与负的根本原因。
2.理清课文的条理,按照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教学难点:
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并从中悟出赤壁一战双方胜与负的根本原因。
教学过程:
一、教学目标
(一)了解赤壁之战的时代背景。
(二)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三)理清课文条理,按照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二、教学重点
(一)了解赤壁之战的时代背景。
(二)理清课文的条理,按照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三、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介绍时代背景。
《赤壁之战》是一篇历史故事,是根据我国著名的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的有关章节改编而成的。哪位同学知道“三国”是哪三国?他们的首领各是谁?
(“三国”是魏、蜀、吴。他们的首领分别是:魏是曹操;蜀是刘备;吴是孙权。)
“三国”是怎样形成的呢?东汉末年,曹操统一了黄河流域之后,雄心勃勃,想进一步夺取长江下游孙权的地盘。当时曹、孙双方力量对比悬殊,面对强大的曹军,孙权联合没有地盘的刘备共同抵抗,公元xxx年冬在赤壁与曹军交战。课文讲的就是这次战役的故事。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之一。这一战局不仅改变了当时双方的力量对比,也为后来魏、蜀、吴三国成鼎立局势奠定了基础。同学们,你们现在最想知道的是什么呢?
(“赤壁”这个地方在哪里?交战双方是谁?他们为什么要打仗?结果怎么样?)
同学们提出的这些问题正是这篇课文的学习任务。首先我们来听一遍课文的朗读录音,找一找课文中是谁和谁在打仗。
带着问题听录音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也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这篇课文讲的是曹操率领的80万大军和周瑜的3万兵士作战。)
周瑜是孙权的部下,东吴军中的水上大都督。公元xxx年,曹操率领大军攻打东吴,在赤壁这个地方被周瑜率领的东吴军打败。“赤壁之战”写的就是这件事。作战双方力量悬殊那么大,曹军为什么会败呢?我们认真学习课文之后,就会明白其中的原因了。
(二)检查预习
1.填写生字表
2.辨字组词
指导学生讨论字的间架结构和字义,然后组词。例如:“渡”字的部首是“氵”,说明这个字与水有关系,它的字音是右半部分的字音“度”,这个字的意思是:从这一岸到那一岸。用这个字组词可以是(渡口)(渡船)(渡过)(渡江)等。
率—(率领)(轻率)(率兵)(表率)
遣—(派遣)(消遣)(调兵遣将)
策—(计策)(对策)(策略)(决策)
盔—(头盔)(盔甲)(丢盔弃甲)
……
3.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抵挡:抵抗的意思。
相持:各不相让。
自不量力:不估量自己的能力。指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力量。量,估量。
计策:对付某种情势而事先安排好的方法或策略。
定睛:集中视线。
波浪滔天:形容水面上波浪极大。滔,漫、充满。
失信:答应别人的事没做,失去信用。
调兵遣将:调动兵力,派遣将领。泛指调动安排人力。调,调动。
无心应战:没有心思跟进攻的敌人打仗。应,应付。
丢盔弃甲:形容打仗狼狈逃跑的情形。盔,打仗时用来保护头部的帽子,多用金属制成。甲,用皮革或金属做的护身衣服。
缆绳:拴船用的粗绳子。
号称:名义上是。本课的意思曹军说是80万,实际上远没有那么多。
相持:双方坚持对立,互不相让。
隐隐约约:模模糊糊,看不清楚。
幔子:为遮挡而悬挂起来的布、绸子等。挂在屋内的帐幕。
鼓声震天:古时候打仗,擂鼓表示进攻。这里形容鼓声非常大。
3.朗读课文,理清课文条理。
教师范读课文,然后找同学说一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讨论课文的结构。
课文主要记述了曹操率军攻打东吴,因为兵士坐不惯船,就把船用铁索连起来,周瑜采纳了黄盖的假投降和火攻的计策,火烧了曹操的战船、军营,曹操大败而逃。
这篇课文共有11个自然段,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但又不能死套起因、经过、结果这一固定模式。教师要指导学生对课文做具体的分析。课文在起因之后,经过之前,这一部分是战前的准备,应该单独画为一段。经过和结果同属火攻一仗的全过程,不能分开。按照这样的分析,本课应该是这样的顺序:①战争的起因,②战前的准备,③作战经过和结果。因此课文应该分为三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曹操率军南下想夺取东吴的地方,东吴的周瑜调兵遣将驻在赤壁,与曹军隔江相对。这是赤壁之战的起因。
第二段(第2、3、4自然段)讲曹军是北方人,不习惯水战,用铁索把船连起来练兵。黄盖根据这些情况,向周瑜献计用火攻打败曹军。这是双方的战斗准备。
第三段(第5~11自然段)讲黄盖假意投降,驾火船烧曹营,大败曹军。这是火攻一仗的全过程。
(三)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朗读课文。
赤壁的课件 篇7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事件的经过和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如何从战役的具体过程中了解以弱胜强的原因。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有关《赤壁之战》背景资料,并通过预习,大致了解火攻是分哪几步进
行的,每一步都做了什么?
教师:挂图、朗读录音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理清了文章的顺序及结构,知道这是一场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以少胜多根本原因,从中获得启发和收益。
二、抓住重点认真分析
1.指名朗读课文。
思考:本文的重点部分是第几部分?概括这部分的意思。
(第三部分是全文的重点。这部分的意思是:黄盖诈降,驾船火烧曹营,大败曹军。)
(2)这次战役是用火攻的方法取胜的,那么火攻是分哪几步进行的?每一步都做了什么?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第五至十一自然段,概括自然段段意。再把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自然段合并。思考“火攻”分几步。
3.指名说说自然段段意。
4.分组讨论分析。(出示下面第五至第十一自然段段意,认真分析归纳合并。)
第五自然段:黄盖写诈降书给曹操。
第六自然段:趁东南风,黄盖驾船驶向曹军。
第七自然段:黄盖的船中装的全是火药。
第八自然段:黄盖驾船直冲曹军,曹操毫无防备。
第九自然段:黄盖命令士兵点火,火烧曹营。
第十自然段:曹营中火光冲天,乱成一片。
第十一自然段:曹军大败,曹操逃跑了。
学生汇报:
(第五自然段为一层:黄盖写诈降书给曹操;第六自然段至第八自然段应合在一起,是写黄盖趁东南风,驾着装满火药的船,飞快地驶向曹军。
第九、第十自然段应合在一起,是写火烧曹营的情况;第十一自然段是写曹军大败,曹操逃跑了。那么,火攻就是分四步进行的。)
下面我们分组朗读火攻这四步的内容。
请大家继续分组讨论,把火攻这四步用小标题或简明的提纲概括出来。
学生汇报或抽小组代表到黑板板书出来。
(一)写诈降书,施火攻计
(二)满载火药,借东南风
(三)火船冲曹,大火漫天
(四)带兵追杀,曹军大败
老师小结:火攻的四步,这种小标题,还有的同学编的跟这种意思相同,但表达有所不同。这没关系。只要动脑,只要意思对,就可以了。大家的积极性非常值得肯定。
5.火攻的四步,咱们清楚了。但“火攻”之计能得以实施,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
是什么?——东南风。请找一找,画一画,读读。
(文中三次写东南风。第一次:这一天东南风很急;第二次:“江南隐隐约约有些船,趁着东南风向北岸驶来。”第三次:不错,趁着东南风来的正是黄盖的船。)
6.文中为什么多次写东南风?假如没有东南风,会怎样?
(因为“东南风”是周瑜、黄盖完成“火攻”妙计的根本条件。前边文中讲了,周瑜调兵遣将,驻在赤壁,同曹操的兵隔江相对,曹操的兵在北岸,周瑜的兵在南岸。只有在刮东南风之时,“火攻”计划才能实施。正因为这样,文中才多次提到东南风。)
(假如没有东南风,黄盖去诈降,装满火药的船就不可能行得像箭一样快。船行很慢了,容易被曹操发现情况不对;更糟糕的是,点了火的船,因没有风,不等火船靠近,就会被曹兵发现而想法子阻止,那么,再好的妙计也无法实施了。)
7.东南风是“火攻”妙计得以圆满实施的关键。那么,周瑜和黄盖根据什么情况制定了“火攻”之计?从书中找出有关段落读读。再分析。
(1)敌众我寡,不宜持久,应速战速决;
(2)曹操战船连接,不利行动;
(3)战船及其帆篷等物都是易燃物。周瑜和黄盖从敌我双方的力量分析,同时他们了解到曹操战船相连 的弱点,从而想到了火攻之计。
8.指名按顺序复述火攻的具体步骤。
三、总结全文,提高认识
1.集体朗读课文。
讨论分析:
“赤壁之战”中,周瑜为什么能以少胜多?曹操惨败的原因是什么?
(周瑜能根据敌我双方的情况,认真分析,利用天时地利,巧妙地扬长避短,使弱势转为优势,因而能以少胜多,战胜曹军。曹操自恃兵多将广,小看东吴,轻敌自傲,不可一世,认为拿下东吴如囊中之物。更致命的是采取了错误的措施——连船,因而得到了惨败的下场。)
我们可以用哪三个成语来概括?谁能上来把它写出来?引导学生板书:
知己知彼
百战百胜
骄兵必败
2.学完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想法和收益?
(历史上的故事,能为我们这些后人敲响警钟。我认为“骄兵必败”是很有道理的。以后,无论在学习上、工作中一定切记不能骄傲更不能在成绩面前忘乎所以,要谦虚谨慎,不断进步。)
(学习了课文,我体会到在困难面前,不能退缩,一定要开动脑筋,想方设法去克服它,战胜它。)
(做任何事都要善于分析,要用最巧妙的方法,最小的付出,获得最大的收益。)
教师小结:
“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一个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它确实使人从中受益匪浅。我们无论对待什么事情,都要善于分析制定方案,要优中选优,要牢记傲兵必败的道理。让我们永远谦虚,不断进步!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摘抄自己喜欢的词句。
五、板书设计
(一)写诈降书,施火攻计
知己知彼
(二)装满火药,借东南风
赤壁之战
(三)火船冲曹,大火漫天
骄兵必败
(四)带兵追杀,曹军大败
资料提供者:
赤壁的课件 篇8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率领、调兵遣将、计策、波浪滔天、眺望、缆绳、硫磺、不计其数、丢盔弃甲”等词语。
2、初步读懂课文的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的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
教学难点:
理清文章的结构,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17 赤壁之战
二、学生交流背景,解题
赤壁之战:发生在赤壁的战斗。
背景:东汉末年,曹操率军南下,攻打东吴,想夺取东吴的广大地方。“孙、刘”联合,又有东吴老将黄盖施苦肉计,东吴大将周瑜乘势火攻曹军,以弱胜强,大获全胜。本文记叙的就是这个故事。
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由读文,思考:交战双方都是哪些人,战争发生的原因是什么,经过怎样,结果如何?
边读边思考边在书上勾划。
2、简要汇报自己的收获。(曹操率兵攻打东吴,因为士兵坐不贯船,就把船用铁索连起来。周瑜采纳了黄盖的假投降和火攻的计策,火烧曹军的战船、军营,曹军大败而逃。或简要的评价人物也可以)
3、检查预习生字、新词的情况。
①读生字字音:率、瑜、遣、渡、策、滔、眺、幔、遮、苇、硫、磺、缆、盔(组词)
②注意字形
眺:右边笔顺 丿 兆
缆:右上部的笔顺
③词语
相持:两方坚持对立,各不相让。
计策:对付某个人或者某种事情而事先安排好的方法或策略。
自不量力:自己不估量自己的能力。指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力量。量,估量。
定睛:集中视线。
不计其数:没法计算它的数量。形容很多。计,计算。
调兵遣将:调动兵力,派遣将领。泛指调动安排人力。
丢盔弃甲:形容打了败仗狼狈逃跑的情形。盔,打仗时用来保护头部的帽子,多用金属制成。甲,用皮革或金属做的护身衣服。
无心应战:没有心思跟进攻的敌人打仗。
四、理清顺序,划分段落
按事情发展顺序,全文可分三段。
事情的起因。
第一段(1~2自然段):讲曹操南下攻打东吴,两军在赤壁隔江相峙。曹操把船用铁索连起来,准备渡江。
事情经过。
第二段(3~4自然段)老将黄盖分析敌我情况,针对曹军用铁索连船的错误,提出火攻的办法,得到周瑜的赞同。
事情结果。
第三段(5自然段~结束)黄盖写信给曹操,说愿意投降曹操,曹操信以为真,结果黄盖驾船火烧曹营,大败曹军。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语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重点学习课文第三部分,懂得赤壁之战东吴取胜的原因。引导学生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重点:
1、重点学习课文第三部分,懂得赤壁之战东吴取胜的原因。引导学生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使学生懂得赤壁之战,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什么主要内容?
2、追问:双方都是谁?交战原因是什么?“曹操”凭什么打?“周瑜”靠什么打?
板书:曹操 80万
周瑜 3万
3、导语
这就是双方当时的基本情况,“东吴” 3万人,而“北魏” 80万人,弱小的东吴面对的是强大无比的“北魏”,而战争的结果怎样呢?弱小的东吴战胜了强大无比的“北魏”。这就是我国古代战争史上一个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也正是留传至今,闻名于世的原因。那么,东吴军队究竟怎样战胜北魏军队的,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重点。
二、速读引路,精读细品
(一)我们通过速读已经理清了赤壁之战的前因后果,可这个故事,值得讨论的地方还有很多,请你快速默读,在你认为需要讨论的地方作上记号,试着给全文提几个主要问题。
(二)梳理归纳问题,课件显示。
1、赤壁之战前,双方的形势怎样?
2、双方安排了哪些战术?
3、赤壁之战,,东吴只有3万人,却能打败曹军80万,原因在哪里?
(三)速读与精读结合,解疑
1、回忆释疑的方法:
(1)寻找式速读全文,找到解决问题的段落。(找)
(2)轻声自读找到的段落。(读)
(3)画下你认为能解决问题的词句。(画)
(4)细读句词,说说你从中读懂了什么。(议)
2、学生按以上四步自读自悟。
3、自学反馈。
(四)课件演示
赤壁之战的过程(出发、炸降、点火、着火、大胜)
(五)我们重点分析一下东吴以少胜多的原因:仍用四步法四人小组学习讨论交流。
原因1:
(1)课件显示描写曹操的句子。从这些词句可以看出曹操这人怎么样?(轻敌)
A.曹操接到黄盖的信,欢喜得不得了。
B.曹操笑着说:“黄盖没有失信,果然来投降了!
C.曹操只道是黄盖来投降了,高兴还来不及,哪儿想到防备。
(2)朗读训练:读出曹操轻敌的语气。
原因2:
(1)找出重点词句细品:
A.曹军号称80万,我军才3万,相差太远了。
B.曹操的兵士都是北方人,坐不惯船。
C.船尾接船头,船头接船尾。
(2)说说从中读懂了什么?(知己知彼,抓住对方弱点)
原因3:
画出有关句子读议东南风对火攻战术的帮助?(船速快、火势大、蔓延快)
赤壁的课件 篇9
教学目标:
1.把握本词“景、史、情”相融合的写作特色。
2.通过对语言的分析,把握内容,感受风格,领会思想。
难点重点分析
1怎样正确理解《赤壁怀古》的思想内容?
《赤壁怀古》融写景、怀古、抒情为一体,从描绘古战场的雄奇景色入手,赞一代儒将周瑜的丰功伟绩,抒发作者个人的贬谪失意、功业无成的感慨。结尾处“人生入梦”的感慨是作者迅速从惆怅失意中排解出来,表达苏轼特有的旷达洒脱情怀。
2作为豪放派代表词人的苏轼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怎样理解《赤壁怀古》的艺术特色?
苏轼以诗为词,使词的内容不再拘于传统的离愁别绪,反映较广阔的社会生活,拓宽了词的题材;使词的形式不再为规定的宫调、身律所束缚,一扫词的柔弱气息,开创了豪放词派。苏词气势雄伟,一泻千里,提高了词的意境。《赤壁怀古》是豪放派宋词的代表作,词的主旋律感情激荡,气势雄壮。全词借古抒怀,将写景、咏史、抒情容为一体,借咏史抒发作者积极入世但年已半百仍功业无成的感慨。
[教学设想]联系余秋雨的《东破突围》,引导学生理解分析鉴赏《赤壁怀古》的思想内容,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加强课文背诵,通过读课文、看注解、议特点等方法,提高学生宋词阅读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在上节课学习了苏洵的《六国论》,看到苏洵啊,我想到了朱德同志的一句话:“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这三父子指谁?(苏洵,苏轼,苏辙),这三父子中我们最了解谁?(苏轼),我们在上册书学过他的什么文章?(《赤壁赋》),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下那千古奇文的?(乌台诗案,被贬黄州)
二,我们以正常人的心态去思考,当时的苏轼的内心是否很痛苦?(痛苦),在当时他的内心是矛盾的,从入仕的角度讲,他渴望能够被世人看重,被朝廷看重,所以他有种中国人都具备的思想(学生当时居然在下面接了一句阿Q精神,的确是这样的),所以他塑造了一个伟大的英雄形象,谁啊?(曹操)还能记得当时是怎样形容曹操的么?(学生开始背诵: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呵呵,我们在以前讲过,他到黄州之后共写了三篇比较著名的文章,分别是前后《赤壁赋》和一首祠《念奴娇·赤壁怀古》,我们从词中又能发现什么呢?我们的教学目标是寻找英雄,那英雄在哪里呢?英雄和苏轼有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来学习这首千古名篇。
板书《念奴娇·赤壁怀古》
三,学生朗读文章
A,熟读文章,想,能否用最恰当的语气把词的气势表现出来。(山东大汉,击节而歌)
B,能否找出文中的英雄?
(说明,这个过程多放点时间,让他们自由朗读,尽情发挥,注意读音:了liao三声,还hai二声)
四,刚看到这首词的时候,我的脑海里突然闪现:太熟悉了!想到什么词和它相似的么?(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有什么相似?(学生有点太兴奋了,不知道怎么回事,反正乱七八糟的答案,基本都能提到大江,英雄,只要说出英雄就好了)这一句词可以说是对《三国演义》里的人物作了一个总体上的评价,都是英雄。但在苏轼的眼里,有个人物更特殊,不用英雄来说,而是用“风流人物”,这是谁啊?他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苏轼不把它当作英雄,英雄和风流人物有什么区别?从词中能找出来么?
五,学生从词中找出修饰周瑜的关键词及作者的态度,并讨论这个关键词对周瑜的形象是怎样的作用。
⒈周郎
⒉公瑾
⒊小乔初嫁
⒋羽扇纶巾
⒌谈笑间
总结:这是一个的周瑜形象。
六,苏轼为何创造了这样一个刚柔并济,文武双全的近乎完美的人物?(历史上的周瑜其实是很难称为英雄的,缺乏英雄最起码的胸怀,不然就不会出现三气周瑜的闹剧)
这个问题学生是很难回答的,放开让学生去闹吧,很多学生会想到和作者自身有关,二者是个对比,表现作者的什么什么等等。这个问题在于去引导和教师的个人看法。这个问题学生回答不出来,要的就是这个效果。趁机对他们进行批评教育,学生缺乏的是一种迁移。
七,既然想不出来,我们换一个问题:这首词被称为豪放词的代表,他是豪放词么?老师认为它算不上豪放,特别是最后一句,你们认为呢?
(学生议论纷纷,开始翻资料驳斥我了,调到了他们的积极性,我们轻松,他们也高兴,呵呵)
豪放表现在:⒈景物描写大气学生特别喜欢举“乱石……”那句,应该指出,大气的是“穿,拍,卷”这些词展现的是一种无比的力量。而不是“乱石等”
⒉重点是表现出来的情感,把“人间如梦……”正确解释了,表现了苏轼的一种超脱
八,这首词表现了苏轼的超脱,什么文章还提到了他的超脱呢?
学生马上联系到了《赤壁赋》,最后的劝客表现了苏轼的超脱,于是问题回到第七个。
苏轼的超脱是怎么得出来的?
曹操是个英雄人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寄情于山水中
曹操是个英雄,比曹操还要厉害的人物周瑜不也被“浪淘尽”了么,只留下了“故垒,乱石”,人的一生其实和梦一样,不必计较过多的,还是洒酒酬月吧。所以两篇文章的主旨是一致的。
那他羡慕英雄么?
并不羡慕,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人,应该活的旷达一些,超脱一些。
赤壁的课件 篇10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东吴获胜的原因在于知已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2、理清课文条理,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方法。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非……不可……”造句。
4、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了解东吴以少胜多的原因。
2、了解课文是怎样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清课文的条理。
2、了解赤壁之战的原因以及双方大致的情况。
教学教程:
一、揭示课题。
历史故事记载,东吴的孙权等以三万军队在这里打败了一周曹操的八十万军队,孙权是怎样打败曹操的,他为什么能打败曹操?请学习课文。
二、检查预习。
1、用生字卡片检查读音。
2、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
3、赤壁之战发生在什么时候?交战双方是哪些人?战争发生的原因是什么?结果如何?(大致)
4、提出读不懂的问题。
三、给课文分段。
1、默读课文,想一想赤壁之战的过程,开始怎样,后来怎样,结果怎样,分段。
2、讨论分段。
(1)(2—4)(5—11)
四、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句读第一段,评议。
2、“调兵遣将”是什么意思?周瑜为什么要这样?
3、“隔江相对”怎样理解?
(大江两岸,两军相对)
4、这段话讲了什么?(起因)
五、学习课文第二段。
1、指名读第二段,读后同学评议。
2、周瑜为什么说火攻是个好主意?
3、说说段意。
(打仗之前的准备工作。)
六、朗读课文第一、二段。
七、布置作业:
预习课文第三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东吴怎样以少胜多的。
2、了解课文是怎样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为什么说火攻是个好主意?请同学用自己的话说说。
2、这节课我们要了解周瑜和黄盖是用怎样的计策打好火攻这一仗的。
二、学习课文第三段。
1、指名朗读课文第三段,读后评议。
2、火攻这一仗是怎样开始的?学生默读第五、六、七自然段,讨论理解。
(1)文中几次提到“东南风”?为什么要在“东南风很急”的情况下来进攻?
(2)从哪里看出“曹操只道是黄盖来投降”而没有防备?
(3)黄盖是怎样接近曹军的?
(4)请同学根据这些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一仗是怎样开始的?
3、火攻这一仗是怎样进行的?引导学生默读课文第8、9自然段,着重理解风和火的关系。
出示挂图,让学生结合画面体会凶猛的火攻场面。
4、火攻这一战的结局怎样?
(1)“锣鼓震天”?
(2)曹操为什么要逃跑?
三、总结段意。
(1)朗读课文第三段。
(2)这段话讲了什么?
四、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概括课文中心思想。
2、练习造句,巩固生字词。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周瑜、黄盖是怎样用火攻打败曹军的,请一个同学简要说说赤壁之战的经过。
这节课我们要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二、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1、赤壁之战中,东吴以三万军队打败了号称八十万的曹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这以少胜多的原因是什么?
2、学生读全文,思考后讨论。
(曹操失败是因为仗着兵多将广,骄兵轻敌,采取了错误的措施;东吴之所以取胜是因为能知彼知已,扬长避短。)
三、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卡,说说怎样记住的。
2、抄写词语。
五、练习造句。
1、体会“非……不可”“果然”的用法
2、口头造句。
六、作业:
预习《田忌赛马》。
赤壁的课件 篇11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理解课文的能力、背诵课文的能力。
3、德育目标: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4、创新目标:通过朗读课文,想象当时的战局,从战役的具体过程中了解以弱胜强的原因。
学情分析
(一)教材分析《赤壁之战》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根据中国古典长篇小说《三国演义》有关章节改写而成,叙述了东吴都督周瑜采用部下黄盖诈降和用火攻的计策,在赤壁以三万兵力打败曹操八十万大军的故事。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这一战役不仅改变了当时双方力量的对比,也为后来的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势奠定了基础。课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分为三部分,记叙了战役的经过。第三部分是全文的重点,着重叙述了火攻这一仗是怎样打的。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使学生;另外还要引导学生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二)学生分析学生有一定的自主读书的能力,通过自学读书,讨论交流,查找资料,易于完成对课文的理解,从而有效地完成学习目标。
确定五点重点:了角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并从中体会赤壁一战双方胜与负的根本原因;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理清课文的条理。
难点:引导学生如何从战役的具体过程中了解以弱胜强的原因。
德育点:通过了解战事的全过程,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创新点:找到自己读懂之处,谈出自己的体会。
空白点:阅读思考:“为攻分哪几步进行的?”理解火攻实施过程中哪些要素是不可缺少的,这些要素哪个先,哪个后。
教具电脑幻灯片
主要技术留空白、激发创造性思考与想象、启发引导技术
--------------------------------------------------------------------------------
教学过程中的五环节设计
教师行为学生行为
一、导引目标
1、师播放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歌,要求同学们听后抒发感想。
2、板书课题,明确学习内容。激发兴趣
1、聆听歌曲,品味歌词,抒发感受。2、朗读课题,说出自己的了解。
二、创设条件
1、速读课文,要求:
强化效率感,使注意力高度集中,在短时间内掌握主要内容。
2、精读。
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边读边画出不懂的词语或句子,借助工具书解决,并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及进一步解决问题。自主参与
1、集中注意力,不回读,抓主要内容。2、自学及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扫清本课的学习障碍。
三、组织研究
1、组织交流:你读懂了什么?
2、引导思考:火攻的计策是谁提出来的?他为什么会想到这一计策?
3、进一步追问:曹操为什么要把船连在一起呢?体验发现
1、接受摸底测试,自检自己对本课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2、找出相应的段落,读读画画重点词句。
3、找到第二自然段,画出重点内容,体会写法上的简练得当。
四、引导创新
1、引导讨论:曹军坐不惯船,为什么又非“渡过大江”不可呢?
2、提问:课文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
3、阅读思考:“为攻分哪几步进行的?”理解火攻实施过程中哪些要素是不可缺少的,这些要素哪个先,哪个后。
4、引导学生根据“写信骗曹操,借风赴曹营,点火烧曹军”的顺序复述火攻的具体步骤。应用实践
1、小组讨论。
2、明确课文前三个自然段的写作顺序。
3、讨论明确火攻的步骤。
4、复述整个课文,明确中心,积累语言。
五、反思小结
1、游览全文,对照板书,从整体上明确写作顺序。
2、背诵喜欢的段落。
3、摘抄自己喜欢的词句。巩固提高
1、明确写作顺序。
2、练习背诵喜欢的段落。
3、积累语言。
六、研究性作业:读三国故事,召开故事会,讲三国故事,评出“故事大王”。
赤壁的课件 篇1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本文一些重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特殊句式。
2、鉴赏本文景、情、理的交融和语言运用的妙处。
3、理解作者泛舟赤壁而触发的情思和旷达乐观的情怀。
能力目标
1、把握本文“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
2、能够熟读成诵,积累名句,较为具体深入地理解文中所抒发的情感和阐发的哲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体会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他能从多角度看问题而不把问题绝对化,身处逆境也能保持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
2、体会文章的诗情画意之美。
【重点难点】
本文的感情基调:主客对话所表现的忧伤与喜乐是作者内心矛盾和感情的真实反映,抒发哀怨之情时,流露了“人生无常”的消极情绪,但他并不甘心消沉,而能从中解脱出来,因而胸襟豁达,思想开阔,表现出一种洒脱、豪迈的气度,使文章具有一定的积极进取、达观超然的感情基调。
【设计依据】
学习文言文,首先就是让学生读得充分。“读”是文言文教学的根本,读好了,学习文言文的许多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这其中教师的范读尤其重要,要使学生在教师的示范和指导下反复诵读,从而为学生积极地、富有个性地阅读打下基础。
加上“赋”文体本身讲究声律之美,它把散文的章法、句式与诗歌的韵律、节奏结合在一起,借助于长短错落的句子、灵活多变的韵脚以及排比对偶的形式,显得谨严而又自由。只有心临其境的诵读才能再现文章语言的无尽魅力,也才能在此基础上把握作者“由游起兴,由景生情,由情入理”的思路。
其次,本文的阅读,也应是师生自主愉快互动品读的过程,要让学生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感受古代灿烂文化的深沉与优美。
【设计意图】
通过诵读感悟文章,学生从中学会品读赏析美文。
为了理解苏轼辩证的哲学观及旷达的人生态度,阅读中引导学生观照自我人生,思考生命的真正意义与价值,从而培养其深厚的人文素养。
【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
2、讨论探究法
3、分析归纳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两课时
【主要知识】
1、文体知识
赋:
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长于铺陈叙事,多用对偶、排比、夸张等艺术手法。
在赋体文章中,结构相似的上下两句,相同位置上的词语其意义或相同、或相反,这种现象叫做“对文”。注意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相互关系,仔细品味句子的韵味。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2、诵读应注意什么?
应注意节奏、停顿、重音,特别是通过某些地方的延长,展现出作者“遗世”、“羽化”之乐。
【课前准备】
课前复习此词有助于学生走进苏轼的心灵,为赏读《赤壁赋》作好准备: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教学设计】
一、导入课文
配乐:古筝曲《夜色》。
1、老师示范朗读,学生听读。(要求:注意听腔调,听节奏,听感情。)
2、学生自由朗读,进入意境。
二、整体感知
1、把握文中作者的情感变化:乐-悲-喜。
明确:作者情感变化明显,是引起主客问答的内在原因,也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2、第一段写景的文字有哪些?你喜欢哪一句,最喜欢哪一句?
清风徐来月出于东山之上白露横江
水波不兴徘徊于斗牛之间水光接天
3、在背景音乐中感受美景,然后说一说脑海中的景色,用自己的话叙述出来。
要求:
⑴、赏析美文,体味美文,学会“赏析”。
⑵、化古人美的语言为自己的语言(散文语言)学会“说”。
⑶、认识美的大自然,学会评价。
4、品读第二段的音乐描写,探讨其中音乐的特色。配乐:箫曲《病中吟》
学生吟诵: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泣……
学生点评:音乐低迴婉转,具有美的震憾力。本文的箫声是悲凉的,“泣、诉、怨、慕”表现听乐人的心理感受。
拓展比较:是否可以从已学的课文中找到相应的体现音乐魅力的语言?
学生甲:徐志摩《再别康桥》“悄悄是离别的笙箫”,此诗的箫声是“悄悄的”不想打扰康桥的宁静美好。
学生乙:《琵琶行》有句“曲中收拔当心划,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学生丙:孔子说过: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讨论:音乐停止了,音乐的魅力不绝,你们说为什么?
学生丁:音乐表现了人性的情感,人产生了共鸣,沉浸在音乐当中。
三、对比探究
本文3、4两段,作者由景生情,因情悟理,把握其思路是理解文意的关键。
⑴、悲从何而来?
讨论:因眼前之景而神思飘飞,想到曹操当年何等英雄,“而今安在哉?”透露出无限怅惘之情。一世之雄亦如是,思及自身,悲从中来。况宇宙无限人生须臾,怎奈这份空幻之感?欲超脱尘世,寻求寄托,却“知不可乎骤得”,只能“托遗响于悲风”。
提示:此处可通过诵读,利用声调高低、语速快慢体现出作者情感的变化。
⑵、苏子之悲与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表达的“悲”有何不同?
讨论:苏子之悲实乃古代哲人和诗人共同的困惑。
不同:一是苏子因眼前之景而神思飘飞,想到曹操当年何等英雄,“而今安在哉?”透露出无限怅惘之情。一世之雄亦如是,思及自身,悲从中来。王羲之立足当时,将心中所思所感推及人类,从感性的体验上升为理性的思考,否定“一死生”“齐彭殇”。
二是苏子由眼前的水与月,悟出了“变”与“不变”的道理,辩证地看待问题,知其不变,物我无尽,且于无限自然之中撷取清风明月,“取之无禁,用之不竭”,从而能超然独立,旷达乐观。王羲之对时光飞逝、人生短促的深沉慨叹中暗含着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四、课外阅读
林语堂的《苏东坡传》
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
赤壁的课件 篇13
1、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理清课文脉络,给课文分段。理解掌握自不量力、计策等词语的意思。
3、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课文主要意思。
4、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习惯。
2、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内容,改课文分段。
3、教学难点
理清课文脉络,理解课文的相互关系。
教学过程:
1、课前谈话、揭示课题。
(板书3万 >80万)
(1)、问:哪个多,哪个少?指名学生回答。如果你手上有三万兵,你能打败人家的80万大军吗?
(2)、在我国古代的三国时期,就有一个叫周瑜的大将军,以自己的3万军队击溃了曹操的80万军队,成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板书:以少胜多)这的确是非常了不起的。那么周瑜是怎样以自己区区的三万兵力击败曹操的80万军队的呢?这节课,老师就带领大家去寻找答案。一起来学习一下(板书:19、赤壁之战)我们先看这个题目
题目的之是什么意思?(的)那么,课题的意思就是:发生在赤壁的战争。究竟这发生在赤壁的战争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下面,我们先来欣赏一曲荡气回肠的歌曲吧!领略一下1700多年前的壮观与激烈吧?
2、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
多媒体出示: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
白发鱼樵江渚上,
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谈中。
师念此词一遍,说三国,道三国,一直以来人们都为三国的故事所倾倒。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看《三国演义》的故事,更多的是一起来谈三国。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谈一谈三国吧。大家看这首歌词:滚滚长江东逝水,告诉我们事情发生的地点是什么?随机板书:长江
再看第二句:浪花淘尽英雄 问:《三国演义》大家认识三国演义里面那些人物呢?(指名回答)看来大家对三国演义还真是了解不少。今天学习的《赤壁之战》,请大家今天我们要熟悉那些人物?他们是不是称得上是英雄?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3、自由读课文。
要求:1、读准音,给每个小节标上记号。
2、仔细读每一小节,看看自己究竟知道了什么?
4、检查自读情况
1、问:通过读课文,那些人物在本书中出现了?他们能不能称得上是英雄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周瑜统率三军、击溃曹军;黄盖献计火攻,火烧曹营;曹操骄傲自大,落荒而逃)
2、大家谈得都很有道理?下面,我们再来思考这几个问题。看看同学们能不能回答?
(投影出示:1、黄盖向周瑜说的计策用火攻,你认为好不好?
1、敌众我寡、不宜久持、应速战速决 2、曹操战船连接,不利行动
3、战船及其帆篷、绳索、木板等都是易燃之物
(投影出示:2、黄盖假投降,曹操为什么不怀疑?)
1、曹操骄傲自大,盲目乐观 2、曹操深信黄盖的话
3、黄盖的船伪装的好,使曹操不容易发觉其中有诈。
过渡:通过刚才的检查,可以看出同学们读书是比较认真的。下面,请大家再次把课文一节一节的浏览一下,想一想,赤壁之站发生、发展、结束的过程。
5、指导分段
1、曹操率军欲灭东吴,周瑜调兵遣将。这应当是全文的起因部分。
2、黄盖献计,写信诈降,草船冲寨、火烧敌船应是妙计歼敌的经过。
3、赤壁之战,曹军惨败,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应是结果部分。
归纳:
随机板书:
(起因1--2) (经过3--10) (结果11)
大军犯境 妙计歼敌 大获全胜
两军 黄盖 写信 草船 火烧 上岸
相对 献计 诈降 冲寨 敌船 追击
过渡:赤壁之站的结果是曹军惨败,周瑜大获全胜。那么在整个事件的过程中,谁起了关键的作用。(黄盖)黄盖的两大计谋:一是火攻,二是诈降。是整个战役取得成功的关键之处。黄盖当时在信中提到这么一句话,非常有意思,大家看:(投影出示)
周瑜自不量力,硬拿鸡蛋去跟石头碰,哪有不失败的!
赤壁的课件 篇14
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了解“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一次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2、培养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和给段落分层的能力。
3、理解本课“调兵遣将、自不量力、不计其数”等重点词。并掌握句式“不是……也不是……而是……”的运用。
教学重点:理解周瑜制定“火攻”计策的依据及实施“火攻”计策的过程。
教学难点:让学生充分理解号称八十万的曹军为什么会败于仅三万的周瑜的军队。
教学准备:多媒体辅助教学及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课文第一段
展示赤壁之战形势图,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曹、周两军各自的地理位置,逐步展现文章结构。
提问:
(一)赤壁之战的起因是什么?周瑜又是怎样做的呢?随课文理解“夺取”、“调兵遣将”的意思。
(二)双方作战的兵力又怎样呢?(板书:3万,80万)
二、学习第二段:曹操和周瑜都想取得这次战斗的胜利,战前他们各自都做了哪些准备工作呢?请同学带着这个总是齐读课文第二段,学生读后思考,小组讨论后回答。
继续追问:(1)曹操为什么“铁索连船”?这样做好不好呢?
(2)周瑜采用火攻的依据是什么?(板书:火攻)
三、学习第三段:
(一)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三段,思考周瑜用火攻的方法打败曹军分哪几步?让学生边读边用笔划分层次用“/”线表示,并用简短语言概括。(同座位交流后回答)
多媒体逐步展示:写信诈降、乘风行船、火烧曹船、曹军大败。
(二)学习第一层
展示黄盖给曹操写信的内容(个人读)
引导学生分析
1、曹操接到黄盖的信为什么会欢喜得不得了?从信中找出原因。(理解“自不量力”)
2、周瑜既然准备用火攻攻打曹军为什么还要写信诈降呢?
3、要想使火攻得以实现,还需要什么自然条件?(东南风)
(三)学习第二层
展示两军对阵图体现东南风对火攻的作用
思考讨论:
1、课文中哪几处写到东南风?(用“ ”线在文中标出)它与火攻有什么关系?(先让同座学生交流,再请一位学生到屏幕前用教棒叙述)
2、东吴乘风而来的船有哪几种?它们分别有什么作用?(大组讨论,允许争论)
分析比较句子:
①里面不是兵士,也不是粮食而是芦苇,……
②里面是芦苇,……
附问题:课文中为什么不直接写船里面是芦苇,而要写船里装的不是士兵,不是粮食而是芦苇,……
(四)学习第三、四层
1、教师用生动的语言把学生引入激烈战斗的意境之中。
这时候,黄盖的二十条火船,乘着东南风,驶进了曹操的船队,曹操的战船正象黄盖事先所预料的那样,没法散开,一下子都着了火,火借风势,风助火威,越烧越猛,势不可挡。同学们想不想看这精彩的战争场面?
2、观看赤壁之战的精彩片段,把“火烧曹船”、“曹军大败”的精彩场面展现在学生面前(多媒体演示,师生共同观看)
问学生:从精彩的片段中都看到些什么?
3、①找出课文三、四层中写火势旺盛的句子,为了说明火势旺盛,哪些字词写得好?(重点体会“都”、“封”、“窜”)
②三、四层中哪些句子写曹军大败的呢?哪些词语写得好?(重点体会“不计其数”、“丢盔弃甲”)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由字词→句子→段落,读出火势旺盛的壮观场面,读出曹军溃不成军的惨残情景,体会字词对句子的表现作用。
朗读方式:由个人读到分组读(或集体朗读)
四、总结
提问:东吴仅三万人,为什么能打败号称八十万的曹操?(板书:胜、败、知己知彼、骄傲轻敌)
五、课堂练习(略)多媒体展示
六、结束语
“赤壁之战”周瑜取得了胜利,这一仗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如果同学们有兴趣,课后请阅读《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到第五十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