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网小编非常用心地制作了这份“摄影课件”,希望能够带给您与众不同的学习体验。特别提醒您将这个页面收藏起来,方便您日后阅读。教案和课件都是老师们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因此在编写时务必要慎重。必须确保教案和课件符合教学大纲以及教学要求。
摄影课件 篇1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小摄影师》,下面我将从设计理念、教材解读、教学方法、教学预设几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一、设计理念:
在新课标指导下,我本着“以人为本、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以学生的真实基础为教学起点,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为目标,力求为学生创设愉悦、轻松、自主、开放的学习空间和语文实践环境,引导学生立足文本语言,凸现语文本体,在浓浓的语文味中弘扬人文,积淀精神;努力实现“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教学理想。
下面,我就“以人为本、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先来谈谈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
二、教材解读
《小摄影师》写了高尔基欣然答应一个孩子给他拍照,最后孩子发现忘了带胶卷,拍照未能完成,孩子哭着离开。最后,高尔基还是准备要接待那个少先队员。这个故事体现了文学家高尔基对少先队员的关怀、爱护,也表现了小摄影师所代表的少先队员所具有的诚信、聪明、有礼貌的品格。本文在表达上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对话和细节描写,展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根据课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本课教学我安排两课时来完成,下面,我就具体说说第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三、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基、胶、卷”等3个生字。正确认读“列宁格勒、摄影师、高尔基、阳光明媚、鞠躬”和正确读写“人行道、照相机”等词语。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5自然段。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读好对话,并从中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4.初步感受高尔基对男孩的关怀爱护和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
教学重难点:重点内容是高尔基接受少先队员拍照的经过通过对话和细节描写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四、教学方法
基于对教材这样的理解,本课我遵循“以学定教、以人为本、以读带讲”的基本思路,主要采用品词析句、朗读感悟、读写结合、整体把握等方法,具体结合教学过程展开阐述。
五、教学预设
全课预设两个课时,第一课时对全文步感知、学会生字新词。
一、导入
1、板书:
摄影师联系实际说说对“摄影师”的了解。(随机板书:胶卷)
2、补写板书“小”(小摄影师)(明白什么了?)
3、质疑:(预设:小摄影师是谁?他给谁拍照?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由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使很深的道理易于学生接受,同时也能够激起学生对生活现象的思考。这种导入方法自然生动,将生活和阅读有机地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对课文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解决问题:
(1)小摄影师是谁?给谁拍照?(板书:高尔基小男孩)
(2)田字格中范写“基”,学生临写。
(3)出示高尔基图像,了解高尔基。
高尔基: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他的作品在广为流传,像《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母亲》等多部小说和著名散文诗《海燕》等,深受读者的喜爱。文中所描述的高尔基当时正生活在苏联的第二大城市——列宁格勒。
3、过渡:一个会拍照的小男孩跟苏联伟大的文学家之间发生的到底是怎样的一个故事呢?(板书:高尔基?小男孩)让我们好好去读读课文。
【丰厚初读,能为深入学习打下基础。所以,在初读环节上,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让学生切切实实地接触文本,在与文本充分接触中自主识字,走进文本,做到“不读熟,不开讲”。】
三、再读课文
1、默读课文(要求:边读边标出自然段序号并思考上面的问题。)师巡视指导。
2、出示:怎样标自然段序号。(第一自然段)指导后指名分段读课文。
3、理清文路:发生了什么故事?(小摄影师为为苏联文学家高尔基照相,因没带胶卷未能照成的故事。)
4、引导:这个动人的故事是怎么发生的呢?我们先来读读1-5自然段。
理清文本思路,为下文的有效学习提供基础。
写字指导:
胶卷
1、字形难点:卷、弄
2、学生练写,指导评议。
板书,是文章结构的简缩,通过板书,能使学生直观地抓住线索,理清思路,体会中心。因此,我板书力求体现这些,以达到事半功倍地效
在这样基础上学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整堂课的流程预设是这样的:先质疑;再交流初读课文时留给学生的人物印象;第三步,感悟高尔基对下一代的关怀;接着,体会小摄影师的品格;最后是通过联想续写,把两代人的品德更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具体是这样的:
第一环节是质疑明起点,使得课堂显得真实、真切
课开始就向学生提问“读了课文,你们有哪些不明白的?”引导学生说出读课文后的疑难点。
预计有学生会说“小摄影师为什么不要高尔基的胶卷呢?”、“小摄影师为什么最后一直没再去找高尔基拍照呢?”、“高尔基到底是忙还是不忙,伟人为什么还要骗一个杂志社记者呢?”
质疑是语文教学很重要的方法,也是教师掌握学生真实起点一个途径,教师的教要教在学生真正的不懂之处,这是课堂真实化、课堂以人为本的基础。
第二步,把学生初读的个性理解,通过交流使个性的学习内容形成大家的共识
在质疑后,教师向学生提问:“同学们,读了课文之后,你对文中的高尔基、小摄影师,有了什么印象呢?”
预计学生会交流:高尔基是关心少年儿童的、工作十分繁忙的一个人等等;小摄影师是一个守信、很有办法、懂礼貌的人等等。
交流后,还向学生提出要求:
同学们交流的这些体会,在课文中都有所体现,请大家再认认真真读几遍课文,这些人物印象是从哪些句子体会到的,请在这句子边上注上相应的体会词。
学生读了文章后,都有自己的个性理解,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成果,因此在第二课时的一开始,就让学生谈谈初读后对文中人物的印象。之后要求学生运用边读边注的形式,使得起先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就成为了全体学生的共性理解,对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很有好处。
接下来要重点走进高尔基,品读感悟高尔基的人品
教师向学生提问: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关怀你是从哪些句子体会到的呢?
预计学生会说是从以下三句话体会到的:句子投影,此略
三句中,引导学生重点感悟后面两句。
对教学第二句的方法如下设计:
“请同学们读这句,要一遍又一遍地读,发现哪些词能说明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关怀呢?”
交流句子,抓住关键词“吩咐”和“很久很久”。
阅读教学是工具与人文的结合,以上教学预设,完全是体现了两者的有机结合。抓住重点词,在揣摩用词、联想情节、说话训练中,深深体味到了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关怀。
体会第三句的教学方法:
自己读读第三句,谈谈“哪几个字的描写更能表达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关怀?”
预计学生会注意“很忙”与“一定”两词,再问同学:到底是“忙”还是“不忙”?通过讨论,明白高尔基很忙,但不喜欢媒体广告宣传;再忙也要抽出时间满足少年儿童的愿望!
指导学生朗读,前一句要读得坚决,后一句要读得亲切。
以上一段教学,使学生对高尔基关怀少年儿童形成浓浓的气氛,在学生对词语的品味与朗读中体会高尔基的情感是太爱少年儿童了,教师的每一句引导语、点拨语,学生读的、感受的内容都围绕高尔基的关怀,完全做到语言句子与情感熏陶合二为一。
感悟高尔基后,再来体会小摄影师的形象。
教师引导过渡:
高尔基如此关怀少先队员,那么高尔基所爱的少先队员是怎样的一代儿童呢?
首先读读纸条上的内容:
这张纸条短短几句话,但写得很有水平,同学们仔细品读,信的内容到底巧妙在哪儿呢?
采用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等方式,读出一个“尊敬、懂事”的一名好队员。
除了指导读好这句外,还点拨学生:“课文中的几乎每一句话都是围绕这个主题写的,请大家再用心的读读全文,尤其要注意他们之间的对话。”指导学生朗读这些对话。
让学生读全文,使课文中的对话描写引起同学的关注,在真切朗读中感受文本价值,也使全课教学有了整体感。
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呼应课刚开始时学生提出的疑问,并进行续写,更深层次地提升人物的形象。
在最后,回到学生课始提出的问题:“小摄影师为什么不要高尔基的胶卷呢?”“小摄影师哭了,是他后悔吗?后悔什么呢?”
回答后,再让学生想想以下问题(投影句子:小摄影师最后会不会再出现?假如出现了高尔基会怎样?小摄影师想到了什么,才不去找高尔基的?假如一直没出现,高尔基又会怎样?)
课文要求,感受高尔基关怀下一代的文本价值,但适当地延伸感受小摄影师所特有的诚信、聪明也是很有必要的。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从语言表达用词中、从想像“哭”的原因中,去琢磨领悟,一个活灵灵的高尚的小摄影师就会树立在学生面前,对引领学生该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少先队员是很有作用的。最后,通过写,把两代人的情感又上升了。
本课设计就是想努力实现情感目标的同时,让语言能力得到切实发展。如果语文课上只是心头感动或只是习得工具,都不是成功的语文课。只有两者的融合,才是应该追求的。综观整堂课的教学预设过程,都强烈体现着这点,让无情的方块文字流露出浓浓的情感,在追求情感氛围的过程中紧紧体现语文的工具性。由学生的质疑开始,从文本语言中去解疑,运用理解、体验、联想与朗读四种形式,学生对伟人高尔基、对同龄人小摄影师所具有的高尚品格,都会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摄影课件 篇2
教学思路:
课前,由学生搜集高尔基的相关资料,预习课文,对课文内容进行初步了解。具体教学时,首先解决字词等基础知识。之后,以问题启发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领学生自读自悟。体会课文要表达的思想。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学会本课的生字、生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力目标
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高尔基对小男孩关心、爱护的感情和小男孩对高尔基的热爱、崇敬。
3.情感目标
懂得老一辈革命者对青少年一代的关怀、爱护,学习小摄影师热爱和尊敬革命前辈的优良品德,不辜负老一辈的殷切期望,努力学习,天天向上。
教学重难点:
通过理解词语、句子,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到高尔基热爱儿童、关心下一代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提问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高尔基吗?大家在课下已经搜集了不少他的资料,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学生自由发言)
师出示高尔基的画像,并归纳:高尔基(1886年~1936年),是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苏联文学的创始人。发表了《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母亲》等多部小说以及著名的散文诗《海燕》和一系列剧本。他的作品在我国广为流传,得到人们的喜爱。今天,我们来学习高尔基与一位小学生之间的故事:小摄影师。(板书,提示“摄”的读音。)
高尔基与小摄影师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我们下面来看课文。
二、教师范读课文(或播放录音)。
学生边听边思考:
1.课文称谁是小摄影师?
2.小男孩给谁照相,结果怎样?
三、学生自读课文。
1.继续思考以上问题。
2.画出不明白的字词。
3.将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找出来,做上记号。
四、检查自学情况,指导字词学习。
1.指名朗读课文,纠正错误读音,指出需要注意的地方。
字音方面:“摄”“桌”“志”“社”是翘舌音,“侧”“杂”是平舌音,要读准确。
字形方面:“摄”“鞠”笔画较多,可引导学生采用部件识字法识记。“躬”可采用形象识字法帮助识记。“社”字右面是“土”,“志”上面是“士”;“桌”下面是“木”,“杂”下面是“木”的变形写成“朩”,应鼓励学生观察、比较、分辨。“秘”与“密”,经常混淆,可通过组词比较,加以区别。
在书写生字时,要注意“摄”“按”“侧”“社”都是左窄右宽的字。
2.课堂练习。
(1)读准字音,解释词义。
贴(tiē)(动作演示,重点读准字音。)
突(tū)然:事先没预料到的,一下子发生了。(提示是“穴”头)
吩咐(fēn fù)):交代别人要做的事或应注意的事。
侧(cè)过脸:(动作演示。举例:侧过身子、侧面)
(2)写出下列字的部首
桌( ) 鞠( ) 切( ) 杂( )
(3)比一比,再组词
贴( ) 秘( ) 胶( )
粘( ) 密( ) 校( )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抄写生字生词。
摄影课件 篇3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名少先队员为苏联文学家高尔基照相,因没带胶卷未能照成的故事,体现了文学家高尔基对少先队员的关怀爱护。本文在表达上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对话和细节描写,展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从对话和细节描写中体会人物内心活动。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突然、立刻、人行道、照相机、打量、摆弄、准备、胶卷、秘书、杂志社、记者、转告”等词语。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读好对话,并从中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4、感受高尔基对男孩的关怀爱护和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
5、续写这个故事。
教学重难点:
重点:高尔基接受少先队员照相的经过。
难点:使学生通过对话和细节描写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人物,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课前同学们自己已经读过了课文,查阅了有关资料,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高尔基?
2、学生之间交流收集的有关高尔基的资料。
3、老师小结:高尔基是世界著名的文学家,他写了很多书。“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脍炙人口的名言,就出自高尔基的笔下,全世界人民都很敬爱他。今天学习的课文讲的是关于他非常爱孩子的事。
二.检查预习
1.以小组汇报的形式读词语,对重点字词的读音、书写进行强调
2.扩充词语,为同学们扩充几个关于描写天气美好的词语。
1、检查同学预习朗读情况,随机叫同学来读课文。
2、让同学们根据预习情况试着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你读懂了什么?
三、体会情感
1.你认为这是个什么样的小男孩?为什么?找到相关语句读一读,谈谈自己的看法。
①小男孩扔纸团进来,说明他很聪明
②(6段)“仔细打量”知道小摄影师观察细致,也含有思考的意思。“摆弄很久”小摄影师不停地摆弄相机,为拍照作准备,同时让高尔基多次调整坐态,说明照相技术不熟练但做事认真、有主见。 指导朗读
③鞠躬说明他很有礼貌
2.你认为高尔基是什么样子的?
①(1段)我看出他关心下一代。从高尔基破例地让小男孩进去,体会出那种热爱关心下一代的特殊感情。
② “小摄影师”“吩咐”高尔基,让高尔基多次调整坐态,占用他很多时间,他任其摆布,听从吩咐,说明他对下一代的宽厚慈爱和关怀。
③(10自然段),想留住男孩,关心男孩。 高尔基“赶紧”站起来,“大声喊”?“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我这儿有很多胶卷。”高尔基多么想留住小男孩,帮助孩子拍成这张照片,实现他美好的愿望
④(15段)高尔基关心孩子 高尔基不见记者,却希望来的是小男孩。高尔基此时是多么希望并等待着小男孩能再次出现,体会高尔基对孩子的关心爱护 。指导朗读。
五、分角色演读,体会感情
以小组为单位,组长为导演,安排组员分角色朗读、表演课文的内容。
教师分组巡视、指导朗读、表演。
六、巧设疑问,升华感情
1.提问:小男孩会回来吗?
2.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求联系全文,在课文中找出自己的依据。
3.高尔基希望孩子来吗?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话,抓住“不过”、“一定”等词表示的前后态度上的转变,再次深切感受他对少年儿童的关怀和深深的爱。
七、拓展活动
发挥想象,续写故事。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名少先队员为苏联文学家高尔基照相,因没带胶卷未能照成的故事,体现了文学家高尔基对少先队员的关怀爱护。本文在表达上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对话和细节描写,展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从对话和细节描写中体会人物内心活动。
摄影课件 篇4
学习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突然、立刻、人行道、照相机、打量、摆弄、准备、胶卷、秘书、杂志社、记者、转告”等词语,重点书写“胶卷、摆弄、杂志”等词。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对话,并从中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高尔基对男孩的喜爱和对下一代的关怀。
4、续写故事。
探究学习,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思想感情,受到熏陶和感染。本课结尾,给学生留下了悬念和想象空间,学生肯定有兴趣发挥自己的想象进行续写。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基、胶、卷”等3个生字。正确认读“列宁格勒、摄影师、高尔基、阳光明媚、鞠躬”和正确读写“人行道、照相机”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4.初步感受高尔基对男孩的关怀爱护和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
5、课前准备:收集并了解有关高尔基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板书:摄影师联系实际说说对“摄影师”的了解。(随机板书:读准摄)
2、补写板书“小”(小摄影师)课前我们预习了,小摄影师指谁?小摄影师要干什么?(小组交流,再汇报。)
3、交流高尔基的资料。
老师小结:高尔基是世界著名的文学家,他写了很多书。“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脍炙人口的名言,就出自高尔基的笔下,全世界人民都很敬爱他。今天学习的课文讲的是关于他非常爱孩子的事。
二、初读课文
1、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可以默读、放声读、或者找同伴一起读,力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明白的词语、句子做上记号。
2、检查朗读情况:开火车读词语,重点指导“鞠(jū)躬(gōng)”、“胶(jiāo)卷”,轻声字“停当(dang)”、“打量(liang)”、注意:摆弄(nòng)声母是n 。
3、给课文标好自然段序号,提醒学生课文共15段,小摄影师给高尔基写信的那部分内容属于第1自然段。
4、交流学习疑难,相机指导学生朗读该词、句所在段落,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初步疏解课文字、词障碍。
5、指导书写,字形难点:卷、基、学生练写,指导评议。
6、齐读全文后,完整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复习巩固课文词语,培养运用词语的能力。
2、分角色感情朗读课文,感受高尔基对对男孩的喜爱和对下一代的关怀。
3、续写故事。
一、复习导入。
以开火车读、小组读、同桌互读等形式认读词语,并能用词语连成课文的片段。
二、朗读全文,了解大意。
自由读课文,全班交流: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板书:高尔基小男孩
三、学习课文,读中感悟。
过渡:看来同学们对课文的大概内容都有所了解,一位是大名鼎鼎的前苏联文学家,而另一位却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少先队员,他们互不相识,却发生了一段令人感动的故事。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再次走入课文,走近这个故事的两位主人公,去探究他们的内心世界,体会他们的情感变化。
(1)谈谈男孩印象。
1、默读课文,思考:这位普普通通的小男孩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2、同桌交流讨论。
3、指名说说对男孩的印象。
预设学生回答:
聪明、粗心、有礼貌??相机出示学习“鞠躬、胶卷”
(2)领悟高尔基对男孩的喜爱之情。
1、男孩给大家留下一个可爱的印象,那么高尔基这位大文豪在课文中的一言一行,又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自读课文,划出有关高尔基语言和行为的句子,想想你从这些句子里感受到什么?
2、小组讨论后在全班交流。
相机板书:喜爱、关怀
预设交流的句子:(注意边悟边指导感情朗读)
“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我这儿有很多胶卷。”
“你怎么了?”
“来吧,我让他们放你进来。”
高尔基拿了张报纸,按小男孩的吩咐坐下。
高尔基侧过脸,对着他微笑。
小结:高尔基是那么有名的文学家,而小男孩只是普通的少先队员。但他却能按小男孩的吩咐做,可见他一点都没有名人的架子。这样一个如此著名的伟人,为了实现男孩的愿望,宁肯放弃宝贵的读书时间,这难道只是因为他喜爱这个男孩吗?
学生讨论交流。
小结:可见他是是多么的关心喜爱我们的少先队员呀。简单的一次拍照过程,却从高尔基的言行中充分体现了对小男孩的喜爱,也体现了他对我们下一代的关怀。
四、角色朗读,体会感情。
1、挑选一组学生上台表演,根据表演情况,相机指导理解几处重点语句。a.点评学生表演的动作。相机理解“鞠躬”、“打量”、“摆弄相机”、“赶紧站”等词语。
b.从小男孩“咧嘴笑了”到“大哭起来”,说说你表演时体会到小男孩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引导学生从中感受到小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之情。
c.引读第10自然段,注意高尔基的神态动作,指导读好句子:“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我这儿有很多胶卷。”让学生反复朗读好这句话,从中感受到高尔基多么想留住小男孩,帮助孩子拍成这张照片,实现他美好的愿望。
2、男女生分角色朗读对话。
五、巧设疑问,升华感情
1、小男孩会回来吗?
预设:
会回来。因为他说要把高尔基的照片贴在墙报上。
不会回来。因为他觉得浪费了高尔基时间,很难为情。
2、高尔基希望小男孩回来吗?
小结:对呀,从“一定”及对待记者和少先队员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我们再次深切感受他对少年儿童的关怀和深深的爱。齐读这句话。
六、拓展活动
故事按你的想象发展着,请你续编下去。编故事时,请仿照课文中的冒号和引号来运用。
生习作后,再进行交流。
摄影课件 篇5
教学内容:P21-P24
教学目的:
1、学会13个生字、10个新词。
2、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吩咐”“摆弄”“突然”等词语的意思,能用“突然”说一句话。
3、感受到老一辈革命家对少年儿童的关怀、爱护。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词语的意思。
2、感受高尔基对孩子的爱。
教学难点:
1、思考练习2。
2、用“突然”说一句话。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文字投影片、收集关于高尔基的资料。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齐读课题。
二、借助拼音通读全文,标画出有多少个自然段,想一想课文讲了谁和谁之间发生的一件什么事?
出示生字卡片,检查部分词语的读音:吩咐、胶卷、秘书、贴在、侧过。
学生汇报:(共有15个自然段;讲了小男孩给高尔基照相的事。)
三、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交流关于高尔基的资料。(教师相机板书)
四、默读全文,围绕着“小男孩给高尔基照相的事”说说你都读懂了什么,结合课后思考题,说说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五、学生汇报交流,教师将学生不懂的问题板书在黑板上。
六、学生默读,根据课文内容将质疑的问题梳理、排序。
七、逐一解决问题。在这个流程中,重点理解摆弄、吩咐、突然等词语,初步知晓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的方法。
第二课时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2、指名分角色朗读,想一想:小男孩还会回来吗?为什么?
3、讨论。
4、续编故事,以后还会发生什么事呢?
二、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齐读。
2、你认为哪个字不好记,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它?
3、你认为哪个字写时有需要注意的地方,你来提醒大家。
教师指导“秘”的笔顺。
4、写一写你认为不太好记、不太好写的字。
5、听写:摄影师、杂志社、秘书、突然。
6、出示投影:比较几名同学同一个字的书写,集体评议。
7、自己对照书订正,教师随机批改。
三、指导用“突然”说一句话。
四、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有兴趣的话,选择高尔基的作品读一读。
板书设计:
6、小摄影师
小男孩高尔基生平简介
扔纸团让他进前苏联伟大的作家
摆弄微笑《童年》《在人间》
大哭站、喊《我的大学》《海燕》
教学反思:略
摄影课件 篇6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篇精读课文。本单元的学习主题是走进名人,感受他们的不平凡。设计的意图是让学生通过学习发生在高尔基和小男孩之间的这件小事,围绕查找高尔基对小男孩的“喜爱”这条线去感受人物特点,体会伟人的不平凡之处。同时,让学生在分角色朗读中认识三种对话的形式及标点符号的用法。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认识三种对话的形式及标点符号的用法。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老一辈革命家对青少年一代的关怀、爱护,学习小摄影师热爱和尊敬革命前辈的优良品德,不辜负老一辈的殷切希望,努力学习,天天向上。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高尔基热爱儿童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三种对话形式及标点的用法。
课前准备
高尔基的相关名言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1. 名言导入,了解高尔基。
学习 ——永远不晚。——高尔基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人需要真理,就像瞎子需要明快的引路人一样。——高尔基
人的知识愈广,人的本身也愈臻完善。——高尔基
天才出于勤奋。——高尔基
书籍使我变成了一个幸福的人,使我的生活变成轻松而舒适的诗。——高尔基
介绍高尔基:是伟大的俄国作家、“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列宁语)、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导师。
同学们,你们发现这些名言有什么共同特点?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跟随一位小摄影师,走近名人——高尔基。去学习发生在他身上的故事。板书课题。
2. 齐读课题。读准“摄”的读音。
3. 指导“摄”字形书写。生自己写2个。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认认真真去读课文。完成两个小任务:
a.读准生字、新词,把课文读通读顺。
b.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学习情况
a.生字词出示:
摄影师 阳光明媚 鞠 躬 胶 卷
摆 弄 杂志社 秘 书 打 量
指名读,边读边正音。“打量”轻声——开火车读——找形声字读——齐读
b.生说“鞠”字书写时注意点——生板演——自由写2个
c.指名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一个小男孩想给高尔基拍照,摆弄半天后发现胶卷忘记带了。高尔基非但不生气反而交待秘书如果小孩子再来一定要让他进来。
三、 细读文本,体会人物感情
1、 高尔基和小男孩分别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高尔基对小男孩的“喜爱”;
小男孩“热爱和尊敬”革命前辈的优良品德。
2、 从课文中找出体现高尔基和小男孩特点的句子。划出来,好好读一读,在旁边做批注。
3、 反馈学生找出的句子。指导学生读通相关句子。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
1. 听写生字新词。
2. 说说高尔基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二、 品词析句,感悟“喜爱”
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上节课找到体现高尔基喜爱小男孩的句子。
句子1“是你扔的纸团吗?”高尔基问。
“是的”小男孩站起来。鞠了个躬,“请你让我进去吧!”
“来吧,我让他们放你进来。”高尔基说。
(1) 联系上下文说一说对话的意思。
(2)想像当时,高尔基会怎么说这句话,填词、试读。(读出对高尔基对小男孩的喜爱之情)
“是你扔的纸团吗?”高尔基( )问。
(3)从哪个词看出小男孩很有礼貌、尊敬长辈。“站起来、鞠躬、请”让学生说说词的意思并表演,再试读。
(4)紧扣“放”体会高尔基工作之忙,不想被打扰。却在百忙之中接待小男孩子,满足他小小的愿望。感悟高尔基对小孩的喜爱和关怀之情。
在生活中一般什么情况下我们会说把谁“放”进来?
那高尔基自己家都要让看门的人放,说明什么?
既然如此繁忙,为何还要在百忙之中接待这么个小男孩?
(5) 和同桌分角色表演,读一读,评一评。
(6) 这组对话的形式和以前的对话有什么不同?
小结:人物对话“提示语”有的在后;有的在中间。在后文还有的在前边。你们说说什么时候可以放前边,什么时候放中间,什么时候放后边合适?生谈。在今后我们的写话中,也要学习这种写法。
句子2 高尔基拿了张报纸,按小男孩的吩咐坐下。小男孩摆弄了很久很久,说:“一切准备停当。”高尔基侧过脸,对着他微笑。
(1) 小男孩在这位伟人家里,有没有害怕或拘束?从哪儿看出?(“吩咐、摆弄、很久很久”)
“吩咐”是什么意思?(一般是长辈对晚辈或上级对下级交待事情)
“摆弄”什么意思?(反复拨弄或移动)同义词:拨弄 搬动 捣鼓 玩弄 摆布。
那高尔基堂堂一名人,这么忙居然听从一个小男孩的吩咐,还让摆弄了很久很久,你从中感受到什么?(喜爱、男孩认真)带着这种理解读出“喜爱”。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齐读。
过渡:摆弄了半天,好不容易摆了个小男孩满意的造型后,小男孩如愿拍成照片了吗?从哪儿看出来?(“突然”) 什么意思?(一下子)那么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来,一起读读这段话。
句子3 “你怎么了?”高尔基不知出了什么事。
小男孩哭着说:“我把胶卷忘在家里了。”
高尔基赶紧站起来,小男孩已经提着照相机跑出去了。高尔基走到窗口,大声喊道:“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我这儿有多胶卷。”
小男孩哭着,跳上一辆电车。电车马上开走了。
(1) 读到这,你们有什么想问的吗?学生提问,学生回答。
高尔基为什么不生气,还要给小男孩胶卷?
小男孩为什么不要高尔基的胶卷,非要跑回家拿?
小男孩后来回来了吗?高尔基让他拍到照片了吗?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同时鼓励学生大胆提问,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让他们自己学会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重点指导朗读好高尔基的这句话。紧扣“大声喊”
过渡:后来故事怎样?请同学们自己接着把课文读完。
句子4 :“不是,是一家杂志社的记者。”
“请转告他,我很忙。不过,来的如果是小男孩,就一定让他进来。”
(1)这是谁和谁的对话?你怎么知道的?
(2)这种对话的形式和以前的对话有什么不同?(无提示语对话)
师小结:这也是写人物对话的方法,没有提示语。 一般用在文中,或读者已了解对话对象时。直接写对话,不用提示语。
4、联系上文,小组讨论:高尔基为什么不见记者,却愿意随时见小男孩?高尔基喜欢的仅仅是小男孩一人吗?今天来的要是换成其他小朋友,他会怎样?(板书:关心、爱护)
三、感情朗读,体会高尔基伟大品格
1、自己读一读体现高尔基关心少年儿童的句子。
2、全班齐读。
四、课后拓展
1、故事续写:后来小男孩有没有再来,如果来了,他和高尔基之间又会说些什么?请同学们展开想像,模仿文中人物对话提示语方式,至少用上两种对话形式,写一写。
2、推荐课外读物:《童年》
板书设计:
6、小摄影师
高尔基: 喜爱、关怀、爱护
小男孩: 热爱 尊敬
提示语:在前、在中、在后、无提示语
摄影课件 篇7
教学目的:
1.交流收集的材料,了解高尔基这个人物。
2.自学生字,理解新词。
3.初读课文,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
同学们,通过查找资料,你们了解高尔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吗?
同学们交流资料,最后明确:
(高尔基是世界闻名的文学家,原苏联文学的创始人。他发表了《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母亲》等小说以及着名的散文诗《海燕》等。他的作品在我国广为流传,得到人们的喜爱。他还非常关心、爱护少年儿童。)
二、初读课文,围绕课题质疑。
1.板书课题:《小摄影师》
看到这个题目你会产生哪些疑问?
(小摄影师是谁?他给谁摄影?在摄影的过程中遇到什么情况?他是怎么处理的?为什么要以小摄影师为题?)
2.初读课文,看看哪些问题能够在读文中解决,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在第二课时的学习中解决。
三、检查自学生字词的情况。
1.按照读课文,画生字、查字典、选字义的步骤自学生字。可按要求填写表格。表格略去。
2.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并纠正重点字的读音。
另外,社、者是翘舌音,杂是平舌音,在读的过程中注意提示和纠正。
2.分析字形结构。
摄左右结构,耳的最后一笔是;第一个又最后一笔是。
胶左右结构,右边的第四笔是,不要写成。
杂上下结构,上边是九不是几,下边是一加小不要写成木。
鞠左右结构,左边最后一笔是,不要写成一;右里侧米字最后一笔是不要写成。
躬当身字做偏旁时最后一笔不要出头。
社左右结构,左边是字旁,不要写成旁。
3.比较法识记字形。
贴()吩()社()侧()
沾()纷()杜()测()
秘()胶()者()杂()
密()郊()着()染()
四、理解词语:
1.联系生活实际理解:
记者、杂志社、胶卷、秘书等词语。
2.查字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摆弄:本意含有支配、调整的意思。联系上下文指小男孩调整相机,为正式拍照作准备或指小男孩为高尔基调整坐姿。
吩咐:是要求对方按自己的要求做。课文中指高尔基听小男孩的话,拿了张报纸,坐下来。
停当:本意为齐备、完毕。课文中指小男孩把高尔基拍照前的准备工作全部做完做好了。
突然:指事先没有料到,一眨眼事情发生了。课文中当一切准备停当就要拍照了,小男孩一下子坐在地上哭了起来。高尔基没有想到会发生眼前这样的事情。
五、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想一想,课文讲了谁和谁之间发生的一件什么事?
(课文讲的是一个小男孩给高尔基照相,由于忘了带胶卷,因此没照成相的事。)
六、作业:
生字、词、读书。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交流收集的材料,了解高尔基这个人物。
2.自学生字,理解新词。
3.初读课文,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
同学们,通过查找资料,你们了解高尔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吗?同学们交流资料,最后明确:
(高尔基是世界闻名的文学家,原苏联文学的创始人。他发表了《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母亲》等小说以及着名的散文诗《海燕》等。他的作品在我国广为流传,得到人们的喜爱。他还非常关心、爱护少年儿童。)
二、初读课文,围绕课题质疑。
1.板书课题:《小摄影师》
看到这个题目你会产生哪些疑问?
(小摄影师是谁?他给谁摄影?在摄影的过程中遇到什么情况?他是怎么处理的?为什么要以小摄影师为题?)
2.初读课文,看看哪些问题能够在读文中解决,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在第二课时的学习中解决。
三、检查自学生字词的情况。
1.按照读课文,画生字、查字典、选字义的步骤自学生字。可按要求填写表格。表格略去。
2.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并纠正重点字的读音。
另外,社、者是翘舌音,杂是平舌音,在读的过程中注意提示和纠正。
2.分析字形结构。
摄左右结构,耳的最后一笔是;第一个又最后一笔是。
胶左右结构,右边的第四笔是,不要写成。
杂上下结构,上边是九不是几,下边是一加小不要写成木。
鞠左右结构,左边最后一笔是,不要写成一;右里侧米字最后一笔是不要写成。
躬当身字做偏旁时最后一笔不要出头。
社左右结构,左边是字旁,不要写成旁。
3.比较法识记字形。
贴()吩()社()侧()
沾()纷()杜()测()
秘()胶()者()杂()
密()郊()着()染()
四、理解词语:
1.联系生活实际理解:
记者、杂志社、胶卷、秘书等词语。
2.查字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摆弄:本意含有支配、调整的意思。联系上下文指小男孩调整相机,为正式拍照作准备或指小男孩为高尔基调整坐姿。
吩咐:是要求对方按自己的要求做。课文中指高尔基听小男孩的话,拿了张报纸,坐下来。
停当:本意为齐备、完毕。课文中指小男孩把高尔基拍照前的准备工作全部做完做好了。
突然:指事先没有料到,一眨眼事情发生了。课文中当一切准备停当就要拍照了,小男孩一下子坐在地上哭了起来。高尔基没有想到会发生眼前这样的事情。
五、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想一想,课文讲了谁和谁之间发生的一件什么事?
(课文讲的是一个小男孩给高尔基照相,由于忘了带胶卷,因此没照成相的事。)
六、作业:
生字、词、读书。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联系上下文读懂句子,解决疑难问题,理解课文内容。
2.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理解重点词句,领悟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一、默读课文,提出问题。
老师做简单的板书。板书顺序按同学发言的前后顺序。
(1.小男孩为什么要扔纸团给高尔基?
2.为什么高尔基看了纸条上的内容后同意小男孩进来?
3.小男孩进到高尔基办公室是怎么做的,为什么高尔基听从小男孩的吩咐?
4.小男孩为什么哭着跑了?
5.高尔基为什么要喊他回来?
6.高尔基为什么对待小摄影师和真正的摄影师态度不同?)附板书注:
为什么扔纸团?在出示附板书时,
为什么同意进?不标序号,顺序可以
为什么听吩咐?是乱的。
为什么跑?
为什么喊?
为什么态度不同
二、细读课文,释疑解难。
师:刚才同学们提的问题都很有质量,下面我们按照课文的顺序把问题条理一下,可标上序号,然后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攻破。
1.请一名同学读15自然段,解决质疑中的第一、二个问题。(1)先小组讨论,然后班上交流。
(2)汇报交流:
①小男孩之所以用扔纸团的方法才能见到高尔基,是因为,高尔基是一位大作家,他既要看书又要写作,因此工作很忙。工作人员不让外人随便出入是怕打扰高尔基的工作,打断他的创作灵感。但是,高尔基一旦知道小摄影师来此的意图后,一定会同意他进去的,因为,孩子们了解高尔基,敬佩高尔基。另外,小男孩采用扔纸团的办法说明他很机智。
②摄影出示纸条上的内容:亲爱的高尔基同志,我是一名少先队员。我想给您照张相,贴在我们的墙报上。请您让他们放我进去。我照完相,立刻就走。纸条上的前两句话打动了高尔基。因为高尔基看到小男孩是少先队员,他拍照的目的不是为了宣传自己,而是为了同学们的学习进步。因此,高尔基同意放他进来。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高尔基对下一代的关心爱护,也可以体会出小摄影师对高尔基的热爱崇敬之情。
(3)有感情地朗读15自然段。
板书:扔纸团放他进
2.自由读611自然段,解决质疑中的第三、四、五个问题。
(1)三人一组讨论,一个人说一个问题,说的不对,不全,其他同学补充纠正。
(2)按小组在班上交流汇报,可以说可以读。
①投影出示:小男孩摆弄了很久很久,说:一切准备停当。从摆弄了很久很久可以看出:一方面小男孩在调整相机的角度,解决采光等技术问题,为正式拍照做着准备;另一方面,他也可能多次调整高尔基的坐姿。由此可见,小男孩对此拍照十分重视和认真。从而也表达了他对高尔基的敬爱之情。时间对于高尔基来讲是宝贵的,是格外珍惜的,但是,对孩子他却十分慷慨,为了孩子他舍得花时间,即使孩子占用了他很多时间,他仍然耐心地接待,任其摆弄,还对孩子微笑,说明他对下一代的宽厚、慈爱和关怀。
板书:摆弄微笑
②孩子为什么哭着跑了?高尔基为什么要喊他回来?
这两个问题可以用读的方式汇报。在读突然一词时,速度要急而快,说明情况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使高尔基一时摸不着头脑,等反应过来,孩子已经哭着跑了,眼前的一切,就发生在一瞬间。那么,小男孩为什么跑了?原因大概有二。一是小男孩出于礼貌,不愿用高尔基的胶卷,所以他跑出去,跳上一辆电车,想马上回家去取胶卷;二是小男孩此时心里十分难过,他本来经过努力终于见到了高尔基,并且还耗费了高尔基许多宝贵时间,本来可以拍照成功,实现自己的愿望,没想到一时疏忽忘了带胶卷,功亏一篑,所以他十分懊悔,哭着跑了。从高尔基的语言与动作中看出高尔基对孩子的宽容与关爱。板书:坐、哭站、喊
(3)练习分角色朗读,也可加动作。
3.读1215节,男生读高尔基,女生读秘书。解决质疑中的最后一个问题。
大家一起交流。
从我很忙可以看出,高尔基对宣传自己一点儿也不感兴趣。从如果是小男孩,就一定让他进来。看出高尔基对下一代的事却十分重视。
师:联系上文,小男孩好不容易进了高尔基的办公室,高尔基又是那么耐心地配合他拍照,可万事俱备,他却忘了带胶卷,所以他哭了,是懊悔,是自责。对这一点,高尔基是完全能体会得到的。因此高尔基希望小男孩再来。小男孩还会再来吗?
联系全文,小组讨论:要说出自己的看法的依据,并充分发挥想象。
可按下面的句式谈自己的看法。
小男孩会再来,因为。
(1)他给高尔基照相的愿望十分强烈,所以他必然会来。
(2)高尔基那么热情地接待他,配合他,他相信自己再来,高尔基还会热情地接待他,所以他会再来。
三、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借助朗读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情感。课文中大量篇幅描写了高尔基和小男孩的对话。朗读中应根据人物的身份、读出相应的速度和语调。比如文中的主人公高尔基是个伟大的文学家。说话的语气应该慢一些,稳重一些。他热爱孩子,与小男孩的谈话要显得特别亲切。例:是你扔的纸团吗?要读出非常亲切询问的语气。怎么了?要读出非常关切的语气。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我这儿有很多胶卷。声音要加大,读出亲切、热烈的语气。请转告他,我很忙。不过,如果来的是个小男孩,就一定让他进来。第一句语调很平静;第二句则表现出对小男孩的惦念。先让学生试着读,然后分角色朗读。
四、作业:朗读课文三遍;练习复述课文内容。
摄影课件 篇8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小摄影师》, 下面我就将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四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 《小摄影师》是一篇讲读课文。它写的是高尔基工作繁忙,不接受任何记者来访,却特许一名少先队员进入他的办公室,为他照相的事,反映了革命前辈对少年一代的关怀与爱护。也表现了小摄影师所代表的少先队员所具有的诚信,聪明,有礼貌的品格。 本文在表达上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对话和细节描写,展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根据课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本课教学我安排两课时来完成。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第二课时。
2、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学生年龄特点及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了解课文内容,感受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关怀爱护和小男孩儿对高尔基的崇敬和热爱。
3、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本单元教学要求,我把高尔基接受少先队员照相的经过行为本课学习的重点,把通过对话和细节描写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定为本课教学的难点。
二、说学情 对于刚升上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文章篇幅较长,把握重点、体会文章内涵的思想情感都有一定的困难。
三、说教法、学法。 基于对教材这样的理解,本课我遵循“以读带讲,以演促悟"的基本思路,主要采用品词析句,朗读感悟,读写结合,整体把握等方法。
四、教学流程
第二课时我预设了以下几个环节:一、复习导入、二、精读课文,品读感悟三、升华情感。四、拓展延伸 一、复习导入。出示图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我运用了复习导入法,这样设计是为了引导学生在复习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体会课文内容。 二、品读感悟。 首先由突然一词引出问题,小男孩是怎样请求高尔基允许为他照相的? 学生能比较容易回答出小男孩通过扔纸团的方式,请求高尔基允许为他照相的。 教师引导: 小男孩为什么要通过这种方式,请求为高尔基照相?(引导学生体会因为高尔基工作很忙,他一般不接受记者的采访) 然后问学生:纸团上写着什么?你体会到了什么?引导学生通过纸团的内容体会小男孩,聪明。(2)小男孩是怎样为高尔基照相的? 这个问题,学生能较顺利找出相关段落,让学生学会通过体会文章关键词句揣摩人物内心,从而深入体会人物品质的读书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老一辈革命家对青少年一代的关怀、爱护。) 然后引导学生以演促悟体会高尔基对孩子的关心爱护。 。 四、拓展延伸。 小男孩儿会再来吗,为什么?请学生展开想象,接着往下编写这个故事(设计意图:续写课文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好方法,可以激发学生习作的欲望。)
反思:学情预设不足,对学生的期望过高,以致不能达到预期。比如学生对小男孩的印象,通过纸团内容悟得不够。 学生演的环节指导不准,方法欠缺。教师说话不够精炼,环节不够紧凑,时间把控不好。总之,整节课目标达成没能达到预期。
摄影课件 篇9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更新教学观念是这次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我校的对学生进行多元智能培养的理论可以说是走在了新课程改革之前,走入了我们的课堂,它似一股新鲜的活力与新课改相融合,将课改的精髓与目标贯彻落实到教学的每一个步骤。我也将其渗透到我的教育教学过程当中,以备更好的完成新课程改革赋予教师的职责。
我的基本教学观念:人类个体的智能结构是多元的,每个个体身上都至少存在着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等七八项智能,当今社会是个多元化的信息社会,它要求每个人多项智能的全面发展及个性、才能的充分展示。所以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各项智能的发展,立足于提高学生的智能。在教学设计中确保给学生提供多样化和个别化的学习机会和学习途径,强调智能的情境性,营造丰富的有利于儿童与他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的学习环境。这样可以:
1、学生成为自己主动学习的老师;
2、使得学校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3、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术专长和个人特长;
4、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处世能力。
我在本课教学中设立了几个培养目标:
1、完成对知识的掌握理解:
⑴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⑵ 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小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高尔基对小男孩无比慈爱、关怀备至的感情。
2、多元智能的能力培养:
⑴ 让学生主动学习,做好充分的预习。
⑵ 让学生全面参与,创设身体运动与人际交往智能的培养情境。
【授课时间】
20**年10月8日。
【授课地点】
安达小学。
【授课班级】
三年四班。
【教学手段】
角色演读,体会感情。
巧设疑问,升华感情。
课外延伸,想想续写。
【教学准备】
课下预习,仔细研读,认真排演。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说话练习
1、巩固词语:
纸团 墙报 鞠躬 打量 吩咐 摆弄 胶卷 秘书 杂志社 转告
2、用上以上词语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角色演读,体会感情
1、以小组为单位,组长为导演,安排组员分角色朗读、表演课文第1~11自然段的内容。
提醒:以课文内容为剧本,找出描写动作、神态的重点词语,边做动作边朗读。
2、教师分组巡视、指导朗读、表演。
3、挑选一组学生上台表演,根据表演情况,相机指导理解几处重点语句。
⑴ 点评学生表演的动作。相机理解鞠躬、打量、摆弄相机、赶紧站等词语。
⑵ 从小男孩咧嘴笑了到大哭起来,说说你表演时体会到小男孩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引导学生从中感受到小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之情。
⑶ 抓住高尔基的反应,尤其是吩咐二字,展开讨论,体会到他对下一代的宽厚慈爱和关怀。
⑷ 引读第10自然段,注意高尔基的神态动作,指导读好句子: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我这儿有很多胶卷。让学生反复朗读好这句话,从中感受到高尔基多么想留住小男孩,帮助孩子拍成这张照片,实现他美好的愿望。
4、练习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课文,读出对话的不同语气。
三、巧设疑问,升华感情
1、提问:小男孩会回来吗?
2、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求联系全文,在课文中找出自己的依据。
3、高尔基希望孩子来吗?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话,抓住不过、一定等词表示的前后态度上的转变,再次深切感受他对少年儿童的关怀和深深的爱。
四、课外延伸,想想续写
小男孩匆匆赶往高尔基的办公室,再次见面时他们会说写什么?做些什么呢?请你展开想想,接着往下编写这个故事,同学间相互交流。
【教学回顾】
本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多元化智能培养与新课程改革的融合与目标的落实,教学步骤的第一环节复习导入,说话练习,使学生的语言智能与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协调发展。角色演读,体会感情更是让学生个性体验、理解以外在的形式表现出来,一可以深层次的理解课文的内容与某些关键的词语;另外在各小组的排演过程中相互之间的评价,对角色表演的切磋,可以使学生人际间的交往进一步加强,也可凸现某些表现力强的同学的表演能力。课堂还给学生但老师的主导作用也没有忽视巧设疑问,升华感情,老师的巧设悬疑,又将学生的思维进一步收拢,并进一步将思想感情升华到一个层次上来,使课堂环节,环环相扣,螺旋向上。在融洽和谐的气氛中做到了知情意的高度统一,也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融会贯穿于教学始终。
摄影课件 篇10
精读入情
1、男女生、同桌练习分角色朗读高尔基和小男孩的对话,注意运用适当的语气表达情感。
2、教师范读,再指名读,师生给予评价。
演读入境
1、自由组合分角色朗读。
2、学生两人一组,借助道具自由组合表演课本剧,提示学生注意语言、表情、动作的协调统一,进入课文描述的情境。
识字写字
1、投影出示下列词语
阳光明媚鞠了个躬咧开嘴吩咐准备停当
胶卷秘书杂志社记者突然侧过脸
a.读一读
b.用实物、动作、换词、造句等方法再度感悟词义。
c.各小组以竞赛的方式用带点的字口头组词,词语组得又多又正确的小组获胜。
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记住要写的字,并介绍自己的识字方法。
3、学生描红仿写,然后说说自己什么字写得好,介绍经验。
拓展活动
请转告他,我很忙。不过,来的如果是个小男孩,就一定让他进来。高尔基对记者和小男孩的态度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联系上文,小男孩好不容易进了高尔基的办公室,高尔基又是那么耐心地配合他拍照,可万事俱备,他却忘了带胶卷,所以他哭了,这是懊悔,这是自责。对这一点,高尔基是完全能体会得到的。因此高尔基希望小男孩再来。小男孩还会再来吗?讨论中让学生联系全文,找出自己的看法的依据,并发挥想象,续写故事。
摄影课件 篇11
学习目标:
1、我会认识8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照相机、杂志社、摆弄”等词语。
2、我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步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一课时
一、朗读课文。
二、自学生字生词。突然、高尔基、按照、侧身、车辆、摆弄、准备、胶卷、秘书、杂志社(我要读一读、写一写)
三、再读课文,初步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这篇课文写了小男孩给,因为而没有成功,但是高尔基一直期待男孩的故事。
四、感情朗读:这篇课文你最喜欢哪个句子,或者哪个段落?(可以画在书上)说一说喜欢的原因,并读出自己的感情。
知识链接
高尔基:苏联伟大的无产积极文学家。发表了《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母亲》等多部小说。课文中的高尔基先生当年正好60岁了,而这位少先队员才十岁。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课题:
学习目标:
1、我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还会分角色朗读课文。
2、通过高尔基和男孩的对话描写,感受高尔基对男孩的关怀和爱护,学习男孩做个有礼貌的孩子。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词。
二、学习1-5自然段,根据文中细节揣摩人物内心,体会人物品质。阅读1—5自然段,边读边画描写男孩的动作和语言。我觉得小男孩是一个的人,我想找个同学帮忙分角色读给大家听。
1、我从“吩咐”一词看出高尔基很,也很小男孩。
2、高尔基的时间是宝贵的,对时间格外珍惜。但是小男孩摆弄了很久很久,他仍然耐心地接待,任其“摆弄”,还对孩子“微笑”,我体会到了大作家对下一代的 。
四、学习12-16自然段,再次体会伟人对少先队员的关怀和爱护。
五、拓展提升。有礼貌的小男孩因为粗心忘带胶卷,相未照成。请大家再读课文,想一想:小男孩会再来吗?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为什么?如果小男孩真的来了,见面后他们会说什么,做些什么哪?
摄影课件 篇12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认识三种对话的形式及标点符号的用法。
2、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4、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老一辈革命家对青少年一代的关怀、爱护,学习小摄影师热爱和尊敬革命前辈的优良品德,不辜负老一辈的殷切希望,努力学习,天天向上。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高尔基热爱儿童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
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挂图。
收集了解关于高尔基生平故事、资料。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师:昨天交给同学们一个任务,了解高尔基,同学们做好准备了吗?
生:高尔基是苏联的大作家,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写过《童年》、《我的大学》。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爸爸妈妈告诉我的。
师:实际上爸爸妈妈就是你们最好的——(生答,略)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是上网查到的。
师:上网查资料的确能找到很多的东西。
师:我们知道高尔基是世界著名的文学家,前苏联文学的创始人,还是著名的散文家。他写的散文诗《海燕》特别好,老师非常喜欢。给大家朗诵一下。(师朗诵《海燕》的片断)
师:这就是高尔基的作品,喜欢吗?那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篇写高尔基的文章《小摄影师》
师:打开课本,自由读课文。(生自由读课文,师板书课题)
师:大家读完了吗,读好了吗?知道这个故事写了谁和谁之间的事?
生:是高尔基和一个小男孩之间的事。(师板书)
师:写了一件什么事?
生:一个小男孩要为高尔基照相,把相片贴在墙报上的事。(师随机板书)
师:这个故事喜欢读吗?(喜欢)那就继续读吧!注意读的时候,遇到不认识的字查一查字典;不懂的词语反反复复读几遍;有不太明白的地方用笔作上记号。有没有这样的习惯。好,那就大声地读吧!(生自由读课文)
师:会读吗?课文里有的生字都会读吗?请看生字
出示:格媚躬按胶辆
师:仔细地看一看它们有什么特点?
生:它们都是形声字。(指名生读生字,正音,集体读)
师:请同学们再来看看“躬”,看看字形,谁能理解它的意思?
生:它的意思是弯着腰,因为左边是身,表示身体,右边是“弓”表示弯着腰。
师:有些形声字就能看字形理解字的意思。
(集体再读其它生字:摄志桌社侧)再出示生字:……
师:看它们又有什么特点?
生:有的是平舌音,有的是翘舌音,(指名读,齐读)
再出示词语:摄影,同志,突然,鞠躬,……(生齐读)
再次出示生字:……
师:你们觉得哪些生字最难写?
生:“鞠”,因为这个字左边是革字旁,右边是“菊”字去掉草字头。
生:这个字左窄右宽。
师:大家写字的时候,要五笔一画地认真写,只要多几遍就能写好字,同学们同意我的看法吗?(师范写)
师:你们看老师写的时候认真吗?你从哪里看出来?你觉得老师写得好不好?那每个同学拿起你的笔,写两个,给老师看看。(生写字)
师:有几个同学写得非常漂亮。
师:有些同学坐得特别端正,字也写得很好。有哪些同学感到比较满意的,请举手。有哪些同学感到不满意的,请举手。
生:我觉得自己不满意。
师:对自己写的字不够满意,说明你知道了这个字怎么写更好,如果对自己写的字还不够满意的,平时再多练几,就一定能写好了。
师:同学们字词都会读了,但是如果把这些字放到句子中,能不能读好啊!谁来读。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正音)
师:大家一起读,谁接着往下读。(指名读)
师:大家知道高尔基说话,我觉得不够好,男孩站在他面前请求,你觉得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
生:应该用答应的语气。
师:说话应该比较亲切,让我们用亲切的语气来读。谁接着往下读。
(指名读第五、六自然段)
师:你的声音是非常好听,样子也很可爱,但是有一个词读得不好,你知道吗?“很久很久”,应该怎么读?
指名再读,齐读。
师:“怎么了”该怎么读?
生:刚才小男孩不是好好的吗?现在哭了,感到很奇怪。【zWb5.cOm 】
师:那就用奇怪的语气来读。齐读。
师:高尔基见孩子跑出去时叫喊的时候,该怎么读?(师范读)
师:这节课大家读书读得不错,下节课我们继续再读,好不好?
多读一读,就能把书读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