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数学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1.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出植树问题模型的过程,掌握种树棵树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2.会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感悟构建数学模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
教学重、难点:
理解种树棵树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会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原型
1、师:同学们,在我们的身边到处有数学。现在,请你也像老师一样伸出一只手并张开手指,你看到有关数学的信息了吗?(5--5个手指,4?--4个空)4个空在学习上我们可以叫做4个间隔。(板书:间隔)
五指张开,手心朝下置于桌面,我们一起来数一数这几个间隔?
(根据学生回答灵动评价,随机提示希望能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如果学生说五个手指,老师肯定他能用数字描述所看到的信息。)
谁来说说间隔是什么意思?身边再找找,发现间隔了吗?
2、借助展示,强化对间隔意义的理解
下面来玩个小游戏:
①2生上台,拉紧一根绳子。(各拿一棵小树)绳子看成一条路。用一句话说,路上有几棵小树几个间隔?大家都认可他的说法吗?
教师手拿小树捏住绳子中间,现在路上有......,谁来继续往下说?(2个间隔,3棵小树)
小树把路平均分成了几份?(2份)路被小树平均分成了2份正好是几个间隔?(2个间隔)
随机板书:份数间隔数棵数
2份2个间隔3棵树
②现在我们用小树把这条路长平均分成4份,应该怎样改动?
请你用数学语言描述路上所看到的现象。
板书:445
③下面请你把看到的现象,在纸上画下来。
汇报后倡导用线段图表示比较简洁:
揭题:植树问题。(刚才,我们通过一个小游戏感受了有关种树的数学问题。)
今天这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和学习植树问题。大家有信心学好吗?
二、构建模型
1.画图探索、加强体验
出示:12米长的小路上植树,要求每两棵数之间的距离相等(整米数),两端都种。有哪几种不同的种植方案?借助线段图进行研究。(每两棵树之间的距离相等是什么意思?)
学生独立画图研究、填写表格:
路长:米
间隔长(每份长):米
间隔数(份数):个
棵数:棵
12
12
12
12
12
12
通过观察表格中的数据,我发现了:
2、汇报交流、小结发现
通过观察表格中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板书:
间隔长间隔数=路长棵数=间隔数+1
=路长间隔长+1
3、质疑问难、突破难点
师:把一条路平均分成几份就正好是几个间隔,那棵数怎么总比间隔数多1呢?
同桌交换意见后汇报。(一份算一棵,几份就是几棵,因为两端都要种植,所以再加首端上的1棵。)
在实际生活中,两端都种、只种一段和两端都不种三种情况都存在,我们必须仔细审题,弄清是哪一种情况。今天,我们主要研究的是两端都种的植树问题。
三、巩固应用
下面不画线段图,你能很快解答类似的植树问题了吗?
我们一起来看这样一道植树问题:
小黑板出示:有一条全长100米的小路,同学们在路的其中一边植树,每隔5米种一课树(两端都要种)。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①安静地把题目读一读。
②对题目的意思,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③认真解答在练习纸上。
④反馈。(谁来介绍下,你是怎么解答的?)
⑤同学们只在路的其中一边植树,如果在路的两边都种上树的话,你能快速地告诉老师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了呢?(212=42棵)
四、点击生活
师:在我们生活周围存在许多类似的植树问题,比如街道边安装路灯:
在街道的一边安装路灯(两端都安装),每隔50米安装一盏,共安装了12盏。根据提供的信息,能知道这条街有多长吗?
师:同学们,我们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就要学会寻找不同现象、问题间的相似点,抓住关键,解决问题。
类似植树问题的生活现象,又如:
A、老师从一楼底层去某教室,每走一层楼有24个台阶,共走了48个台阶。你知道老师去了几楼教室?
B、一根10米长的木头,要把它平均分成5段。每锯下一段需要8分钟,锯完一共需要多少分钟?
五、课外拓展
二十棵树植树问题:有20棵树,若每行四棵,问怎样种植,才能使行数更多?
数学史上有个20棵树植树问题,几个世纪以来一直享誉全球,不断给人类智慧的滋养,聪明的启迪。20棵树植树问题,简单地说,就是:有20棵树,若每行四棵,问怎样种植,才能使行数更多?
20棵树植树问题,早在十六世纪,古希腊、古罗马、古埃及等都先后完成了十六行的排列并将美丽的图谱广泛应用于高雅装饰建筑、华丽工艺美术(图1)。
进入十八世纪,德国数学家高斯猜想20棵树植树问题应能达到十八行,但一直未能见其发表绘制出的十八行图谱。直到十九世纪,此猜想才被沙巴体育官网:的娱乐数学大师山姆.劳埃德完成并绘制出了精美的十八行图谱,而后还制成娱乐棋盛行于欧美,颇受人们喜爱(图2)。
进入20世纪,电子计算机的高速发展方兴未艾。数学上的20棵树植树问题也随之有了更新的进展。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两位数学爱好者巧妙地运用电子计算机超越数学大师山姆.劳埃德保持的十八行纪录,成功地绘制出了精湛美丽的二十行图谱,创造了20棵树植树问题新世纪的新纪录并保持至今(图3)。
今天,人类已经从20世纪跨入了21世纪的第一个年代。20棵树植树问题又被数学家们从新提出:跨入21世纪,20棵树,每行四棵,还能有更新的进展吗?数学界正翘首以待。希望同学们能从小学好数学,掌握本领,勇攀科学高峰!
同学们,听了刚才的数学趣闻,你有什么感想?
四年级下册数学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能正确进行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并能选择简便的方法进行计算。
2、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CCTV业余歌手大奖赛正在紧张激烈地进行,比赛分唱歌(满分9分)、综合素质(满分1分)两项,5号选手的专业得分8.55分、综合素质得分0.88分,总分:9.43分;9号选手专业得分8.65分,综合素质得分0.40分。我们来看一看谁的表现更好一些?
二、自主探究方法
1、怎么样才能看出谁的表现更出色一些?
可以看一看两名选手,谁的总分高,高多少分。列算式。怎样计算?
2、检查反馈(注意方法的多样化)
三、巩固应用
1、第18页试一试1、2。
2、第19页1、2。
四、总结延伸
第19页3、4
课题:练习二
内容:小数加减法综合练习
课时:1
教学目标:1、能正确进行小数加减法混合计算,并能选择简便的方法进行计算。
2、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算训练。
2、笔算(注意练习有连续退位的减法)10-2.85
二、重点探究
1、第20页第3题。注意观察前六排的规律。
2、第21页第7题。让学生灵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考虑生活中的实际情况
3、第21页第6题。
4、第20页第4题。
三、总结,布置作业
第20页第1、2题,第21页第5题。
四年级下册数学课件 篇3
一、教学内容:
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三角形,位置与方向,折线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综合运用活动等。
二、教材简析:
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以及三角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计算方面,本教材安排了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在本学期里学生将系统的学习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重点学习含有两级运算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为学习列出综合算式解决问题打下基础;运算定律则主要是在学生已有的直观认识的基础上对有关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加以概括和总结,并学习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位置与方向、三角形两个单元,这些都是本册的难点或重点教学内容。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特性,进一步了解确定位置的方法。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折线统计图。让学生学习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制作单式折线统计图,学会看懂此种统计图并学习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形成统计的观念。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计算内容,教学用所学的整数四则运算知识和小数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初步体会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感受数学的魅力。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综合应用数学实践活动----“营养午餐”和“小管家”,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
背景的探索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4.初步掌握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5.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6.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了解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培养探索解决问题有效方法的能力,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学情分析:
从上学期了解的情况来看,由于本班学生学习基础存在着差异,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更要注意因材施教。
从上学期的学习情况看,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所学的知识技能,达到该册的目标要求。但仍有少数同学,由于智力、学习态度的问题,有待于今后积极引导,以引导他们达到学段目标。
五、方法措施:
1、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学习数学,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加强直观演示和实践操作,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成功的体验。
3、引导学生揭示知识间的联系,探索规律。
4、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注重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
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5、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创新意识。
6、注重引导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
7、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数学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
六、教学重点:
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4.初步掌握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5.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6.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了解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培养探索解决问题有效方法的能力,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七、教学重点:
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4.初步掌握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计划教学时数:64节
四年级下册数学课件 篇4
一、教学内容:平均数
二、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平均数的过程,学会寻找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总后分,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2、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难点: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1、课件出示:
今天,我们就来深度认识一下“平均数”这个朋友。 板书课题:平均数。
(二)探索发现
1、教学例1。
(1)课件出示教材第90页例1统计图:
红星小学每周都要开展“爱心回收站,争做环保小卫士”的活动,下面是环保小分队的四名同学收集的矿泉水瓶如下(课件出示统计图)。
师:从统计图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交流后反馈:从统计图中,可以知道:小红收集了14个,小兰收集了12个,小亮收集了11个,小明收集了15个。
师:根据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他们一共收集了多少个?
小红比小兰多收集了几个? 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
教师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选择 求平均数的问题。
(2)解决问题: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
师:什么是平均?
生:平均就是每个人一样多。
师:你是怎样理解“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的? 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如何解决?
怎样操作才能使每个人收集的瓶子个数一样多呢?小组交流探讨。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展示。
汇报预测: 方法一:移多补少,学生汇报,多媒体演示移多补少的过程。
师:像这样,在总数不变的前提下,把多的矿泉水瓶移出来,补给少的,使得每个人的矿泉水瓶数量同样多,这种方法叫移多补少,得到的这个相等的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所以说13是14、12、11,15的平均数。
方法二:如果不动手操作,你能算出他们的平均数吗?把你的想法写在练习本上。 根据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得;(14+12+11+15)÷4=52÷4=13(个)。
(4)小结:我们可以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平均数;也可以用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求出平均数。数据较少时,我们可以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数据较多时,用先求总数再求平均数的方法计算比较简便。
(5)区分“平均分”和“平均数”
教师追问:平均每人收集13个,是不是每个人真的都收集了13个?你是怎么理解“平均每人收集13个”这句话的? 师生交流后明确:“平均每人收集13个”表示每个人收集的数量可以比13个多,也可以比13个少,也可以刚好是13个。平均数是一个位于他们中间的数
①把52个矿泉水瓶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得几个?
②每人分到13个和平均每人收集13个,这两个“13”所表示的意义相同吗? 师生交流后小结:平均分是实实在在的量,平均数一组数据的平均值,是虚拟的量。
2、教学例2。
(三)巩固发散
1、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92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时说一说自己是如何求出平均数的。
2、四(1)班学生参加植树活动,第一组种了180棵,第二组种了166棵,第三组种了149棵,平均每组种了多少棵?
3、想一想:游泳池的平均水深是120厘米,小明身高130厘米,他在游泳池中学游泳,会不会有危险?为什么?
(四)评价反馈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师生交流后总结:求平均数可以采用“移多补少”的方法,也可以先求几个数据的总和再除以这几个数的个数,所得的结果即为平均数。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后记 平均数
求平均数的方法:1.数据较少:移多补少法 常用方法:总数÷份数=平均数
四年级下册数学课件 篇5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经历探索乘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的过程,掌握基本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使学生在计算方法的过程中体会新、旧知识联系,能主动总结、归纳乘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培养类比以及分析、概括的能力。
3.使学生在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学习成功带来的快乐,激发探索计算方法、解决计算问题的兴趣。
教学重点:
使学生经历探索乘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的过程,掌握基本的笔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请学生看屏幕上的小区图,图上不但有漂亮的楼房、还有美丽的草坪。提问:你们知道小区里为什么种草坪吗?
1.师出示例题:
月星小区有850平方米草坪。这种草坪每平方米每天能释放氧气15克,吸收二氧化碳20克。月星小区的草坪每天大约能释放氧气多少克?月星小区的草坪每天大约能吸收二氧化碳多少克?
学生读题,师解释氧气、二氧化碳的知识
2.学生列式85015、85020
二、尝试计算,探索方法
1.梳理知识、指导学法
(1)比较:这两个乘法算式和前面学的乘法有什么不同?(板书: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
(2)回忆:计算85015,要用到以前学过的哪些乘法知识?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乘法的笔算、估算
师帮助大家回忆以前知识。
口算:802=980=6070=
3020=1330=5040=
提问:你是怎样口算的?老师为什么让大家做这组口算题?(末尾有0的乘法的口算)
2.提问:你能估算一下85015的结果是多少吗?
学生估算:把850看作800,15看作10,用80010=8000,结果应该比8000大。把850看作900,15看作20,用90020=18000,结果应该比18000小。(板书80010=8000、90020=18000)
要求学生试着用竖式算一算,算好之后,在小组之间交流,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教师寻找不同算法。小组内学生交流时,教师巡视,让不同算法的同学到黑板上板演,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85015=
850850850
151515
42504250425
8508585
127501275012750
3.全班交流讨论:
(1)比较:这三个竖式有什么共同点?答案和估算的结果比,合理吗?为什么?
(2)同一道题黑板上出现了三种不同的方法,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呢?
请第一个同学说一说是怎样计算的?
提问:用85015你怎么会想到这种方法的?
(3)比较:后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
请第二个同学说一说是怎样计算的?
提问:4250是怎么得来的?85呢?计算第一步看0,得到4250;计算第二步不看0,得到85,一会儿看0,一会儿不看0,这样做容易出错。
请第三个学生说一说是怎样计算的?
提问:你先不看乘数末尾的0,就是把0前面的数相乘。425是怎么得来的?85呢?0到哪里去了?这里怎么有0出现呢?这是用到了以前的什么知识?(指黑板上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口算说一说)
(4)比较:你更喜欢哪种方法呢?谈谈你的理由。(板书:简便方法)
(5)完整计算,感悟简便方法
用简便方法计算,做的时候,首先要会摆竖式,下面请同学上黑板把竖式摆一摆。
师带领学生集体计算。先怎样?(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最后写答语。
刚才通过应用以前所学的估算等知识,算出了草坪释放的氧气。计算过程中,我们学会了什么方法?接下来我们用简便方法算一算草坪吸收的二氧化碳,好吗?算的时候,仍然通过估算、再算一遍的方法得到正确的结果。
4.再次尝试计算
(1)学生尝试练习,教师巡视,让不同算法的同学到黑板上板演,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850850
2020
170001700
(2)讨论比较:
提问做错的学生:你是怎样计算的?1700中的第一个0是怎样得来的?第二个0呢?
提问:你估算了吗?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850(板书:80020=16000,90020=18000)
20
1700
提问:1700这个答案合适吗?你能自己找到错误原因吗
提问做对的学生:你是怎样计算的?17000这个结果合理吗?为什么?他先不看乘数末尾的0和这位同学是一样的;把85020看作852,和这位同学是一样的;不同的地方是添一个0和添两个0。为什么添两个0?用到了以前的什么知识?
(3)反馈:请做错的学生改正错误的结果。师写答语。
三、分层练习
1.练习:在练习纸上做38022、17060、5004060035
(1)应用所学知识,先将竖式列好,不计算。
反馈:比较60035的竖式的摆法,你认为哪一种好?为什么?(如果写成635要乘两次,写成356只要乘一次,为了计算简便,可以把乘数的位置交换一下)
(2)学生计算:反馈:教师巡视,要求学生规范地说。选取38022、50040说理。
(3)讨论:做这些题,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4)为什么这四道题都可以用简便方法计算?
2.做书P5第四题。
要求学生先估算一下结果的范围。再列式计算。最后反馈。
3.做书P7第三题。
学生做题,集体反馈。
4.据调查,每个成人每天大约吸入氧气750克,呼出二氧化碳950克。17个成人每天大约吸入氧气多少克?每天呼出二氧化碳多少克?
比较:谈一谈想法.
850平方米的草坪每天大约能释放氧气12750克
850平方米草坪每天大约能吸收二氧化碳17000克
17个成人每天大约吸收氧气12750克
17个成人每天大约呼出二氧化碳16150克
四、全课总结
四年级下册数学课件 篇6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新数学读本)四年级下册第96--98页《方案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思考和交流,让学生亲身经历活动方案设计过程,讨论得出符合各种要求的方案及最优化方案。
2、重视引导学生总结活动过程,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有能力针对具体的问题设计活动的方案。
3、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感受到方案设计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准备:表格、挂图(路线图)
教学过程:
教学设想
学生活动
备注
五、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去旅游吗?最近学校要组织学生去西山玩,你们觉得先要考虑哪些问题,才能将这次的旅游活动开展好?
同学们考虑得都很周到,那么我们今天就来着重研究如何进行方案设计。
揭题:方案设计
六、思考与交流
1、出示:(挂图)
从A处到西山旅游的路线示意图:
ABCDE西山
2、设计几种往返方案,包括路线、费用和时间。
(1)尽可能节省费用;
(2)往返的路线最好不一样;
(3)尽可能早点到西山,可以多玩一会儿。
七、练习与应用
星期日,社区辅导员带4位小学生去动物园游览。
(1)他们想参观猴山、去钓鱼池、坐高架桥、玩迷宫,怎样购票比较好?
(2)自己选择参观点和活动点,思考怎样购票比较合算。
八、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学生踊跃发言,各抒己见。
学生看图独立思考。
从费用总计最少考虑:A---C---西山
费用总计:24元/人
从4种路线中任意选取2种作为往返路线:
●A---B---C----西山
●A---C---西山
●A---D---西山
●A---E---D---西山
从到达西山的总用时最少考虑:A---D----西山用时49分钟
可以分别从两方面考虑:
1、只买门票+游览券
2、买联票+游览券
四年级下册数学课件 篇7
教学内容: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八册P37P38,乘除法的意义及关系。
教学目标:1.理解乘除法的意义,知道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懂得在除法里0不能作除数的道理。
2.利用乘除法的意义和关系,改写乘除法算式和改编乘除法应用题。
教学重点:理解乘除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乘除法的关系。
教学准备:小黑板、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理解乘法的意义
(一)呈现问题情境
1.导入:今天这节课老师首先想和大家做个游戏,你们愿意吗?请大家准备好纸笔,老师这里有几道算式,接下来由我来报算式,请你们把听到的算式记下来,并且计算出结果,要求听清楚了吗?
2.教师报算式:5+5+5
12+12+12+12+12(指名两生在投影片上写)
3.请同学们看一下你们所记的算式,像这样的算式,你能举例吗?(指名学生报算式,其余听写)
(1)如在教师或学生报算式的过程中,出现有同学听不清楚的情况,则提问:怎样报才能让大家听清楚呢?
(2)引导学生感受到按这样的方式报算式不容易记,并且书写麻烦。
4.反馈、投影校对
(1)讨论两种书写方式
①用连加形式写
②写成乘法
A.提问:你是怎么想的?
B.简便在哪里?
C.比较加法列式与乘法列式的结果、意义是否相同。
(2)提问:那么是不是所有的加法算式都可以写成乘法算式呢?
明确必须是相同加数连加。
5.揭示乘法的定义
(1)你能说说什么叫乘法吗
(2)教师小结:所以,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3)投影出示定义、齐读。
二、理解除法的意义及乘除法的关系
(一)感知乘除法的关系
1.将上题其中一道乘法算式改写成除法算式。(指名改写)
2.你能仿照这样写三道算式吗
3.观察三道算式之间的联系
(1)小组交流
(2)反馈、讨论
①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写算式各部分名称
②引导学生认识到乘法算式中的积相当于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乘法算式中的两个因数相当于除法算式中的除数和商。
(二)理解除法的意义
1.投影出示:()8=24
5()=30
(1)提问:已知什么?求什么?怎么求?
(2)你能说说在什么情况下用除法求吗
①指名回答
②同桌互讲
引导学生发现已知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情况下用除法求。
2.揭示除法的意义
(1)除法实质上是求什么
(2)投影出示定义、齐读
(三)揭示乘除法的关系
教师:乘法是已知两个因数求积,而除法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所以说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四)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就是乘除法的意义及关系。(出示课题)
三、巩固练习
(一)填空
1.22881263=872.47223=10856
87263=()10856472=()
2288187=()1085623=()
3.()15=1054.=
105()=7=()
()()=()()()=()
(1)说说填写的依据
(2)第4小题中、、可代表哪些数?
强调不可为0,因为0不能作除数。
(二)改编应用题
1.6箱蜜蜂一年可以酿蜜420千克。每箱蜜蜂一年可以酿蜜多少千克?(投影出示)
列式、计算
2.将上题改编成一道乘法应用题和一道除法应用题。
(1)4人小组互编
(2)指名编题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何收获?
四年级下册数学课件 篇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平移,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的图形先沿水平(或竖直)方向平移,再沿竖直(或水平)方向平移。
2、使学生进一步积累平移的学习经验,更充分地感受观察、操作、实验、探索等活动本身的独特价值,增强对数学的好奇心。
3、让学生在认识平移的过程中,产生对图形与变换的兴趣。
教学重点:将图形分两次沿不同的方向进行平移。
教学难点:认识沿斜线方向平移的困难
教学方法:观察、课件演示、讲授等方法
教学准备:方格纸、课件
教学程序:
一、导入
1、出示一组生活中常见的现象(雪橇、滴水、缆车等),回忆是什么数学知识。
2、说说下图分别是怎样平移的。
(1)、
重点解决平移的方向
(2)、
重点让学生回顾平移的距离是怎样确定的。
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以课件演示。
(3)、说说火箭图是怎样平移的?
小结:在平移时要考虑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并板书
二、新知探究
1、出示下图
(1)、先指导学生认清原来的位置和最后的位置。
(2)、思考,可以怎样移动,沿什么方向?
学生汇报,使学生认识到可以向下移动,再向右移动,也可以向右移动,再向下移动。
(3)、学生在方格纸上尝试平移。
教师巡视指导,并了解情况。
(4)、学生汇报
在实物投影上展示部分学生的作品,并请他们结合作品进行介绍(注意体现不同的方法)
(5)、了解全班学生完成的情况。
教师小结,并以电脑演示:可以先确定一个点,接着将这个点向右平移6格,连成图形,再用同样的方法把第一次移动后的图形向下平移4格。
(6)、思考除了以上两种平移的方法外,还有别的平移方法吗?
教师在图上介绍沿斜线方向平移,使学生感受到这种方法的困难。
三、操作深化
1、判断平移的方向和距离(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先观察,认清原来与后来的位置,然后尝试解决。
反馈交流,你是怎样数的?
教师根据学生介绍的方法,进行演示。
再让学生说说还可以怎样平移?
2、画出平移后的图形(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先独立画图,然后请学生在电脑上介绍方法。
教师根据学生的介绍做必要的补充和指导。
核对答案,并进行订正。
3、解决实际问题
(1)、思考,在我们的数学学习中什么地方用到过平移的知识?
引导学生回忆平行线的画法。
让学生根据的平移的知识画出指定距离的平行线。
思考,在画的过程中,谁在平移?
(2)、
先指导学生认识必要的方向、路名,然后请学生思考可以怎样平移才能回家?
哪一条路线,老师会走的多一些呢?请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猜测。
四、小结
在今天的学习中,对于平移,你有什么新的认识,掌握的怎样?
四年级下册数学课件 篇9
一、教学内容
认识折线统计图。
三、编排特点
第一学段:第二学段:
经历统计的过程。
单式、复式统计表
条形统计图(以1代2、5)平均数
1.由条形统计图引出折线统计图,突出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由于学生对条形统计图比较熟悉,教材由条形统计图引出折线统计图,通过对比使学生看到它们的异同点:都可以看出数量的多少,但折线统计图还能看出数量增减的变化。
2.提供富有现实意义的素材。
这一点是编排内容编排的共同特点,因为统计与生活有密切的联系,教材在编排时都注意提供学生熟悉了解的现实情境作为统计的素材。
学生参观科技展的人数、身高的变化、月平均气温、病人的体温记录、旅游消费情况等。
生活中的数学栏目中,引入20xx年北京市非典疫情的数据,使学生在了解生活常识的同时,充分认识统计的现实意义。
这一单元,我上学期就已经教了,
四、总体感觉:
1、知识条理清晰,学习难度不大,学生掌握较好.
2、与生活联系紧密,信息量大,学生乐学。
五、温馨提示:
正确把握教学目标--教参:与前面的教学要求一样,我们不要求学生会制作完整的折线统计图,只要能根据数据把统计图补充完整并描述、分析数据就可以了。有能力的学生可以尝试制作,但并不对此作统一要求。
六、课时划分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第三课时
第四课时
例1及做一做
例2及练习十九的2、3两题
练习十九
练习十九
四年级下册数学课件 篇10
一、再现旧知,回顾整理
课件出示:请把下列各数分类。相信你一定很棒。
0 7.523 6.8 69 101 1.25 384 0.001
教师根据学生口答板书:
整数: 0 69 101 384
小数:7.523 6.8 1.25 0.001
教师谈话:今天这节课我们重点复习小数的有关知识。
二、小组交流,自我梳理。
回想一下,你学过小数的哪些知识?与之相应的整数之间有什么联系?并请举例说明。
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
教师在学生整理知识时要参与其中,给予必要的方法指导,引导学生相互学习。
三、全班交流,构建成网。
1、班内交流,根据学生交流教师相机整理板书:
整数 小数
意义
(0和自然数的统称…… )←----------→(表示一个数的…… )
计数单位
(……千、百、十、个)←------------→(十分之一、百分之一……)
读写法
(从高位…… )←------------→(整数部分……)
比较大小
(先比较最高位……)←------------→(先比较整数部分……)
运算定律
(a+b=b+a…… )←------------→(a+b=b+a…… )
加减法
(相同数位对齐……)←------------→ (小数点对齐……)
(后来板书)教师小结。
2、教师谈话:小数意义与整数有着这样密切的联系,那么小数的加减法与整数有什么样的联系呢?
①课件出示:用竖式计算
2.85+1.08 2.7+1.85 21.09—4.89 13—8.87
独立计算,班内交流,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计算小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完成上面的板书)
②课件出示:先认真分析每道题目的数据特征,然后独立计算,交流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算。
12.25+36+7.75 13.05+12.38—4.05
5.6—0.71—0.29 19.65—(3.98+6.65)
四、练习应用,巩固提高。
(一) 填空
1、由7个0.1、3个0.001和5个1组成的数是( ),读作( )。
2、一个数缩小100倍是0.8,这个数是( )
3、将下列各数按顺序排列。
①0.58 0.85 0.085 0.058 0.8 0.805
( )
②0.91米 1.0米 10.1米 87厘米 0.69米 9分米
( )>( )> ( ) >( )>( )>( )
4、把一个4位小数保留三位小数后是5.690,这个小数最小是( ),最大是( )。
5、96.4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再向右移动三位,结果是( )
(二)火眼金睛辨对错。
1、4.60和4.6大小相等,精确度也相等。( )
2、小数都比整数小。( )
3、10个百分之一是一个千分之一。( )
4、0.9595保留三位小数是0.960。( )
5、把0.96的小数点去掉,原数就扩大了1000倍。( )
(三)选一选。
1、把48.5 的小数点移到最高位数字的左边,这个数缩小到它的( )
①1/10②1/100③1/1000
2、下列各数中去掉“0”而大小不变的是( )
① 2430 ②2.043 ③2.430
3、6.5时是6时( )分
① 5 ②50 ③30
4、大于0.2而小于0.3的小数有( )
①只有0.29 ②没有 ③无数个
5、一个数十位、十分位和千分位上都是8, 其余各位上都是0,这个数写作( )
① 18.808 ②80.808 ③8.088
(四)动脑思考。
□0.□9,在□里填数,使其符合下列要求。
①使这个数最大,这个数是( )
②使这个数最小,这个数是( )
③使这个数最接近31,这个数是( )
板书设计 :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整数: 0 69 101 384
小数:7.523 6.8 1.25 0.001
课后反思:
四年级下册数学课件 篇11
教学目标:教科书P96-97页的内容,求大数目的近似数。
教学要求:
1、让学生知道近似数的含义,并会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的方法省略一个数的尾数,写出它的近似数。
2、在认识近似数、理解近似数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3、使学生体会近似数的含义,增强对近似数的感受,发展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难点: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教学准备:课前查资料,了解一些数量信息。
教学过程:
一、认识近似数
1、读中感悟:
(1)出示:
到20xx年末,我国共有公共图书馆2709个,图书馆藏书约43776万册。
到20xx年末,我国共有自然保护区1999个,自然保护区的面积大约有14398万公顷。
(2)学生读一读,师:画线的四个数所表达的数量的准确程度是否一样?
组织讨论,引入准确数、近似数的概念。
像2709和1999表示准确的数量准确数
像43776万和14398万表示大约的数,与实际比较接近的数近似数
生活中的一些事物的数量,有时不用精确的数来表示,而只是用一个与它比较接近的数来表示,这样的数是近似数。
2、生活中再认识
师:生活中的许多数量是用近似数表示的,你留心了吗?你在哪见过或听过?(或课前同学们也搜集了一些数,请拿出你搜集到的资料,和同桌说说这些数是准确数还是近似数)
回忆,交流。
说明:没有办法得到一个精确结果或没有必要用一个准确数表示时,就用近似数。
3、读数,判断近似数
过度:老师这里也搜集了几组数据,你能读出这些数,说说哪些是近似数吗?
出示信息,要求读出,并说明哪些是近似数(或用想想做做第1题)
①《中国昆虫名录》收录了当时已知的中国昆虫20xx9种。
②20xx年4月英国《自然》杂志报告说,全球昆虫可能仅有200万到600万种。
③江阴市实验小学共有学生4502人。
④20xx年五一黄金周期间,苏州东方水城7天来共接待境内外游客23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约16亿元。
指名读题组织交流
二、探索求一个近似数的方法
1、出示例题
下面是某市20xx年末全市人口情况统计。
总计(人)男性(人)女性(人)
970889484204486685
先把男性和女性的人数分级,它们各接近四十几万?你能写出它们的近似数吗?
2、求近似数的方法,一般采用四舍五入法
(板书:四舍五入法)
什么叫四舍五入法呢?请你自学书P96页下方的一段话。
交流,老师解释。
例如484204通过分级,我们知道大约有四十几万,然后看万位后一位,千位上是4,比5小,四舍去,所以
(板书480000
48万)
同样,486685怎样取近似数?学生说,老师板书。
970889呢?自己坐在作业本上。注意格式。
3、以万或亿作单位
(1)对着前面判断的信息,提问这些近似数是以什么为单位的?万或亿作单位写近似数有什么好处?
以万或亿作单位的由于实际的需要、为了读写方便
(2)出示:2830001970000000它们选用什么单位比较合适?
集体讲评,说思考过程。
(3)比较: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
讨论得出:
相同方法相同四舍五入。
不同前者用0占位,后者省略尾数后用万或亿作单位。
三、巩固练习
完成第97页的想想做做,师指名回答,并纠正学生的错误的认识。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后延伸
从报纸、杂志或网上收集一些近似数,在班级里交流
六、作业设计:
1、省略下面各数最高位后面的尾数,再写出近似数。
705385199432089775
2、用亿、作单位写出下面各数的近似数。
834000000020680000000980000000
七、课堂作业
完成相应的《三级训练》
四年级下册数学课件 篇12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学会分析解答有关倍数的三步应用题。
(二)使学生进一步学会用线段图表示已知条件和问题。
(三)提高学生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用线段图帮助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思路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板演:
华山小学三年级栽树56棵,四年级栽的树是三年级的2倍。三、四年级一共栽树多少棵?
2.全班同学根据线段图提问题。
先编题,再列式。
(1)一步计算的应用题。
有篮球20个,排球是篮球的3倍。有排球多少个?
203=60(个)
(2)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有篮球20个,排球是篮球的3倍。篮球比排球多多少个?
203-20=40(个)
有篮球20个,排球是篮球的3倍,篮球、排球共有多少个?
203+20=80(个)
编题后把问题在线段图上表示出来。
订正板演题时要说出解题思路。
(二)学习新课
1.新课引入。
把复习题增加一个条件,即五年级栽的比三、四年级栽的总数少10棵,把问题改成五年级栽树多少棵,像这样的问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板书:应用题)
2.出示例5.
华山小学三年级栽树56棵,四年级栽树是三年级的2倍,五年级栽的比三、四年级栽的总数少10棵。五年级栽树多少棵?
(1)读题,理解题意。读出已知条件和问题,并和复习题比较有什么地方不同
(2)引导学生用线段图表示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三年级栽56棵四年级栽的是三年级的2倍
五年级栽?棵10棵
(3)学生独立思考,试算。
(4)集体讨论、互相交流,说思路。
教师提出要求五年级栽树多少棵,根据题里给的条件能直接算出来吗?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引导学生分析、叙述自己的思路。
(求五年级栽树多少棵,必须知道三、四年级栽多少棵。三年级栽树的棵数已经知道,四年级栽树棵数没直接告诉,所以先求四年级栽多少棵,算式为562=112(棵),再求三、四年级的总数,算式为56+112=168(棵)。因为五年级栽的棵数比三、四年级栽的总数少10棵,所以最后用总数减去10棵:168-10=158(棵))
随着学生的回答,板书:
(1)四年级栽多少棵?
562=112(棵)
(2)三、四年级共栽多少棵?
56+112=168(棵)
(3)五年级栽多少棵?
168-10=158(棵)
答:五年级栽158棵。
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如果题中五年级栽树的条件改为五年级栽树的棵数比三、四年级栽的总数多10棵,怎样求五年级栽的棵数?
(用三、四年级栽的总数加10棵,168+10=178(棵)。)
(5)求三、四年级栽树的总数还有别的比较简便的方法吗?
提示:从倍数关系上考虑,谁是1倍数?三、四年级的总数是几倍数?怎样求三、四年级的总数?
(四年级栽的是三年级栽的2倍,三年级栽的是1倍数,四年级栽的是2倍数,三、四年级栽的总数是2+1=3倍数:56(2+1)=168(棵),然后再加上10棵,就是五年级栽的棵数:168+10=178(棵)。)
小结
解答应用题要认真审题,理解题意是基础,分析数量关系是解题的关键。采用什么方法分析要因题而异,由于解题思路的不同,解题方法也不一样,解题步骤也不一样,因此要灵活运用。
(三)巩固反馈
1先画图,再解答。
学校举行运动会。三年级有35人参加比赛,四年级参加的人数是三年级的3倍,五年级参加的人数比三、四年级参加的总人数多12人,五年级参加比赛的有多少人?
2.看图解答。
3.条件有变化、先讨论、独立解答,再集体交流。
学校里有柳树36棵,松树比柳树少12棵,杨树的棵数等于松树和柳树总数的4倍。有杨树多少棵?
订正时可以明确,题目要求杨树有多少棵?这句问话本身数量关系不明显,因此可以根据已知条件的关系找出新的数量,直到所求的问题。
(四)全课总结
引导学生说出怎样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五)作业
练习五第1~3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三步应用题是在学生学过的有关倍数的两步应用题的基础上发展的,两步应用题增加一个条件,改变其问题,就是三步应用题。本节课仍以思路教学为重点,通过画线段图,学会分析数量关系,以掌握解题思路,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本节课着重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学生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画线段图虽不作教学要求,但它比文字叙述的题要具体的多,在分析数量关系中,恰当地运用线段图是帮助学生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桥梁,因此无论是复习、新课、练习都十分重视画图、看图分析的训练。
2.重视学生叙述思维过程的练习。应用题不但要注重结果的正确性,还要重视思维过程的逻辑性,因此解答应用题要让学生说出自己是怎么想的,口述出思维过程,这也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手段。
3.注重知识间的联系、发展和变化。把复习题改变条件可使两步题变成三步题,条件变化了,解题方法也变了,让学生在分析不同的数量关系中,掌握解题思路,达到举一返三的目的。
4.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先基本、后变化、先易后难,把说思路、画线段图贯穿于全课中。让学生通过不同的练习,达到熟悉数量关系,掌握不同的思路,提高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板书设计
三步应用题(二)
例5华山小学三年级栽树56棵,四年级栽的棵数是三年级的2倍,五年级栽的比三、四年级栽的总数少10棵。五年级栽树多少棵?
(1)四年级栽多少棵?
562=112(棵)
(2)三、四年级共栽多少棵?
56+112=168(棵)
(3)五年级栽多少棵?
168-10=158(棵)
答:五年级栽158棵。
简便算法:
56(2+1)=168(棵)
168-10=158(棵)
练习。看图解答
(1)小强集邮多少张?
455-20
=225-20
=205(张)
(2)两人共集邮多少张?
45+205=250(张)
答:两人共集邮250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