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的独特农业生产条件
江苏省东海县南辰中学 王永民
有报道说:在我国青藏高原的日喀则地区,冬小麦的亩产可达850千克以上,春小麦的亩产也超过800千克。在柴达木盆地,春小麦更是创造了亩产959千克的纪录。这样的产量就是我国东部风调雨顺的平原地区也是难以想象的。那么是什么力量造就了青藏高原上的这一农业奇迹呢?
1.太阳辐射强烈,光照时间长,有利于农作物的光合作用。
青藏高原由于海拔高,因而空气稀薄洁净,大气中的尘埃和水汽含量较少,透明度好。当阳光透过大气时,能量的损失较少,太阳辐射强烈。这里绝大部分地区的太阳年辐射总量都在160千卡/厘米2以上,日照时数达2200小时~3600小时,柴达木盆地西北部的冷湖年日照时数更高达3620小时。强烈的太阳辐射和充足的光照时间,大大弥补了海拔高造成的低温对农作物光合作用的不利影响,促进了农作物的光合作用,有利于农业的高产。
2.低温延长了农作物的生长期,有利于其营养物质的制造和积累。
青藏高原由于海拔高,导致气温较低。这里年平均气温多在5℃以下。特别是夏季,这里大部分地区的年均气温都在8℃~18℃之间,成为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区。低温使农作物生长缓慢,延长了农作物的生长期,使农作物有更充足的时间制造和积累更多的营养物质。
3.气温的日较差大,减少了农作物自身对营养物质的消耗,有利于营养物质的积累。
高原上由于地势高,空气稀薄,白昼时,太阳辐射强烈,气温上升较快;夜间,稀薄而又洁净的空气有利于地面的长波辐射,热量散失较多,加之冷气流的下沉,使气温迅速下降。据观测,青藏高原绝大部分地区的气温日较差都在30℃以上。巨大的昼夜温差,对农作物营养物质的积累非常有利。白天,气温高,日照强,有利于农作物的光合作用,产生更多的营养物质;夜间,气温低,农作物的呼吸作用被大大削弱,减少了对能量的消耗,有利于营养物质的积累。
4.夜雨多,减少了旱情对农作物的危害。
由于高原上昼夜温差很大,白昼期间蒸发到空气中的大量水汽,到夜间就会大量凝结,形成了高原地区多夜雨的独特现象。夜间降水后,大部分的雨水就会渗透并蓄积于土壤中,减少了那种白昼降水时的大量蒸发造成的水分损失,提高了降水的利用率。因此,虽然青藏高原的年降水量并不多(多在50毫米~900毫米间),但由于夜雨的频率高,农作物的旱情并不严重,促进了农业产量的提高。
5.自然灾害少。
高原上的降水较少,夜雨较多,因而很少有洪涝灾害发生;气温偏低,没有高温促熟的现象;农业耕地多分布于山谷地带,大风少,作物少有倒伏危害。此外,强烈的太阳辐射,紫外线较多,杀菌力强;温凉的气候,也限制了害虫的繁殖与生长,因而农作物的病虫害较少,有利于农业产量的提高。
?
中考政策 | 中考状元 | 中考饮食 | 中考备考辅导 | 中考复习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