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抗金的故事 篇1
抗金名将杨再兴的生平简介,他和岳飞是什么关系?:将相故事
杨再兴是个可怜的孩子,自幼家贫,小小就跟着父亲外出打渔以此为生。日子本就过得紧巴巴的,家中的顶梁柱父亲却突然去世了。杨再兴变成了一个没爹的孩子,只得同母亲回到外婆家。
外婆家多了两口人,日子越来越难过,好在杨再兴自幼习武,使得一手好弓,他就加入了当时曹成所率领的游寇来混口饭吃。
要说曹成也是个奇人,尽管是个铁匠,但常常挂在嘴边的不是铁怎样才打得好,而是天下为己任者,舍我其谁?金兵来犯时,便去投军,杀起金兵来毫不手软,以一当百,屡屡建功。到金兵败退,也不要封赏,还是回家去当他的铁匠了。
游寇这群人,不受官府管理,老干些危害百姓,伤天害理的事情,朝廷忍无可忍,便派岳飞去剿匪。
曹成:打就打,老子也不是吃素的,你来就让你瞧瞧爷的厉害!曹成就先在莫邪关拉了一道防线,岳飞就派出自己的得力干将张宪应对,不负岳飞的期望,拿下了莫邪关。
莫邪关失手之后,岳飞手下的第五将韩顺夫就想着这就是一群乌合之众,这样就败了,真是杀鸡用了牛刀。既然都赢了,就喝喝大酒开心一下吧。
说完就把盔甲都脱了,坐在地上喝起酒来。正喝的开心,就见一路兵马突然间窜了出来,领头的就是杨再兴。杨再兴大刀一挥,就砍掉了韩顺夫的一条手臂,韩顺夫伤重而死。
岳飞没想到韩顺夫竟然死了,这群流寇不容小觑,既然小将不敌,就派高一级的将领打他们,让粮军统制王经、前军统制张宪去攻打杨再兴。在交战的过程中,杨再兴又把岳飞的弟弟岳翻给杀了。
这下把张宪等人吓坏了,没看护好上司的弟弟这么办?在线等,急求!答曰:把杀岳翻之人抓起来,杀了,报了这仇才行,不然你就死定了。
怀着必须要抓住杨再兴这样的念头,张宪越战越猛,杨再兴不敌,转头逃跑还是被张宪给追上了,杨再兴走投无路了,即使跳入深涧还是被擒。
眼看着大刀就要落下,杨再兴忽然大喊道:我要去见岳飞,就这么死了我不服,我不甘心!
张宪:把他绑去上司面前去承受上司的怒火,是不是上司就会忘记我的过错呢?这是一个好主意,值得一试。
岳飞见到杨再兴起初也满是愤怒,他竟然杀了我的将领,还敢杀了我的弟弟,我一定要好好处置他。转念一想,这也是说明杨再兴是个将才,将才难得,面对虎视眈眈的金国,这些私人恩怨还是放下吧,毕竟国家大事更为重要。
岳飞权衡中之下还是把杨再兴放了,还让杨再兴做了自己的一名小将,报效国家。在此后岳飞奉朝廷之命到处消灭割据势力的时候,杨再兴必然是冲在最前面的那个,勇猛无比。
绍兴十年,完颜宗弼不守信用,撕毁了休战合约,集兵攻打宋朝。岳飞领命抗敌,派出杨再兴等人与金兵作战,大败二十万金兵,完颜宗弼夹着尾巴灰溜溜逃走了。
完颜宗弼败得这么惨,誓要找回面子来,联合其他势力,再次集兵十二万进逼郾城。岳飞又派杨再兴等人前去支援。杨再兴这个暴脾气,闲着擒贼先擒王,竟单枪匹马地冲到了金军之中想要活捉完颜宗弼,但没有找到人,杀了数百金兵才返回。
后来杨再兴同金兵偶然在小商桥相遇,杨再兴只有三百人,面对的却是数十倍的敌人,依然毫不畏惧,奋勇作战,同三百个弟兄斩杀金兵二千余人,其中还有金兵的不少将领。最终寡不敌众,中箭无数而亡。
杨再兴不愧是铮铮铁骨,英雄好男儿,死在战场上,也是他命定的归宿。
岳飞抗金的故事 篇2
朱仙镇岳飞庙是中国三大岳王庙之一,始建于明成化十四年(公元1476年)。
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岳飞,为抗击金兵,由其母背剌“精早报国”四字,毅然投身于抗金战争中,岳飞智勇双全,屡建奇功,很快由一名普通士兵晋升为抗金主将。南宋绍兴十年(公元1744年)岳飞挥师北伐,在郾城大败金兵,并取得了著名的朱仙镇大捷。
正当岳飞即将收复东京(今河南开封)时,主张卖国的皇帝和秦桧等却在一日内连下十二道金牌,令其收兵,岳飞扼腕长叹“十年之功,毁于一旦。”后被赵构、秦桧等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父子杀害。
岳飞抗金的故事 篇3
南宋抗金英雄岳飞背刺“尽忠报国”四字,昭示爱国心迹,历来为人称道。但是岳飞背部的字究竟是何人所刺,《宋史》没有详细记载。
民间流传有多种版本,一种说法是岳母刺字,激励岳飞报效国家。也有人考证说,岳飞背上刺字乃是宋朝兵制使然。岳飞背上的“尽忠报国”究竟从何而来,历史上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
岳飞背上刺有“尽忠报国”,历史上确有其事,很有可能源自岳母鼓励儿子上战场的意愿,但不是岳母亲手所刺。
《宋史·岳飞传》有记载,当岳飞入狱之初,秦桧等密议让何铸审讯。岳飞义正词严,力陈抗金军功,爱国何罪之有?并当着何铸面“裂裳以背示铸,有‘尽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里”。浩然正气,令何铸汗颜词穷。
岳飞的母亲姚氏是一个农家妇女,识字的可能性不大,所以不可能亲手在岳飞背上刺上“尽忠报国”四个字。但极有可能的是,他母亲为了鼓励他放心去战场打仗,请人在岳飞背上刺的。
关于岳飞背部刺字还有一种说法,岳飞久怀报国之志,曾三次从军抗金杀敌。他于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十九岁时第一次应募入伍,背部刺字大约是此时所为,因为北宋末年“刺字为兵”的制度仍在贯彻执行。所以岳飞在背部刺上“尽忠报国”四字明志。
两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国家正规军完全靠募兵的时代。汉唐和元明清都是实行征兵制,所谓征兵就是一种兵役,只要是国家的公民,都要被强行服兵役。两宋的募兵制则是国家从老百姓中招募士兵,国家出钱雇佣他们。所以宋朝的军队都是国家花钱养的雇佣兵,人员来源比较复杂,游民、饥民和犯过法的人都可以应募入伍,这就加大了管理的难度。
从宋太祖赵匡胤开始,为了加强对军队的管理和控制,“刺字为兵”就成为了一种规范运作的制度,只要是应募入伍的士兵,都要刺字作为标记。赵匡胤认为应该把兵和民分开,兵民分开控制,有利于国家的稳定,有利于皇帝的统治。南宋人牛弁《曲洧旧闻》也说:“艺祖(宋太祖)平定天下,悉招聚四方无赖不逞之人,刺字以为兵。”
据古书零星记载,一般是取“松烟墨”,入管针(管状针头)画字于身,直刺肌肤,涂以药酒即成。
宋朝有两种军队需要刺字,一种是禁军,就是国家的作战部队;一种是厢军,相当于现在的工程兵,国家的大型公共工程,比如修桥补路等,都是由厢军来完成。
禁军和厢军都有各自固定的番号,为了便于识别和管理,士兵刺字的内容基本上都是各自所属部队的番号,不会是其他的内容。这样使得士兵不能随心所欲地流动和逃跑。
还有牢城兵,比如说水浒传里面的林冲,他犯罪之后被发配到沧州当兵,这种兵是带有徭役性质的,也会刺上诸如牢城第几指挥之类的标记。
从岳飞背部刺字的内容——“尽忠报国”来分析,不可能是他应募当兵的时候刺上去的。而且刺字的部位也不符合宋朝的规定,宋朝给士兵刺字叫做黥面,最开始刺在脸上,人为地把士兵和社会普通阶层分开,这对士兵是一种歧视。
宋朝是一个重文轻武的社会,武将的社会地位十分低下。文官尤其是进士出生的人,社会地位都很高的,武官都受到严重的社会歧视。因为当时就是一个尚文的时代,连军官都受到歧视,更不用说普通的士兵了。
当然也不乏有开明的士大夫提出自己的看法认为这种歧视士兵的做法并不太好,希望做一些必要的调整。后来有很多刺字就改刺在手臂、手心、手背或者是虎口上了。而且给士兵刺字的目的是防止士兵逃跑或者犯法,便于管理和控制,所以才会选择刺在脸上和手心手背这些相对明显的地方。
如果像岳飞那样刺在背上,太隐蔽了,根本没有任何标识作用。所以这也说明岳飞背部的“尽忠报国”不符合“刺字为兵”的募兵制度。
有一些关于岳飞的史料记载,把“尽忠报国”写作了“精忠报国”。这很可能和宋高宗有关系。岳飞在对抗金兵入侵的战斗中,立下了赫赫战功,为了表彰岳飞,当时的皇帝宋高宗御赐了“精忠岳飞”四个字给岳飞,并且让手下人做成了一面写有“精忠岳飞”的旗帜。
以后凡是岳飞出征的时候,都会带上这面写有“精忠岳飞”的大旗帜。到了明清以后,“尽忠报国”就变成了“精忠报国”,这实际上是明清人的误解。
明清时期,把“尽忠报国”变为“精忠报国”,更多的是在宣扬一种帝权,因为“精忠”这两个字是宋高宗御赐的。想要激励当时的老百姓在国家危难的时候,发扬这样一种精忠报国的精神。
实际上,在元朝的时候,蒙古人占统治地位,汉人的社会地位相对低下。到了明朝,尽管朱元彰建立起汉人统治的政权,但实际上明朝时期,外患仍然很严重,北方的蒙古势力很强大,所以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全体老百姓用这种“精忠报国”的精神来巩固和捍卫汉人的政权。所以“尽忠报国”就慢慢流传成了“精忠报国”。
励志故事 | 爱情故事 | 儿童故事 | 搞笑故事 | 恐怖故事 | 哲理故事 | 神话故事 | 历史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