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每课要点--29马
之一
关于作者
布封(1707--1788),法国博物学家、作家。从小受教会教育,热爱自然科学。26岁入法国科学院。1739年起,担任皇家花园主任。1753年,被法兰西学院接受为院士。他用40年的时间写成36卷巨册《自然史》。 《自然史》是一部博物志,包括《地球形成史》《动物史》《全人类史》《鸟类史》《爬虫史》《自然的分期》等几大部分,对自然界作了唯物主义的解释。
作者在本文写了两种不同的马,同学们在学习的时候,可以仔细体会这两种马有什么不同特性。
一、学习本文,掌握如下字词。
1、为下列加红字注音。
剽悍( ) 窥伺( ) 羁绊( ) 疮痍( ) 面面相觑( )
阔绰( ) 庇荫( ) 遒劲( ) 妒忌( ) 相得益彰( )
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剽悍:勇猛,强健。
窥伺:暗中观察情况。
羁绊:束缚,本文指马笼头。
疮痍:创伤。
阔绰:豪华奢侈,排场大。
观瞻:具体的形象给人的印象。
庇荫:遮挡阳光的树木等。
遒劲:雄健有力。
妒忌:对比自己强的人心怀怨恨。
相得益彰:指两个事物或人互相配合,使二者的能力、作用、好处能得到充分展示。
二、课文内容分析。
1、划分本文的内容的层次。
本文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1、2段),写人类驯养的马。
第二部分(3、4、5段),写天然野生的马。
2、找出文中最能说明两种马各自特点的词句。
能表现驯良的词句:迎合别人、舍己从人、屈从,不拒绝任何使命,尽一切力量为人服务……
表现自由奔放的词句:奔驰、腾跃、不受拘束、没有节制,自由地游荡、蹦跳……
3、文的主题是什么?
作者在文章中用优美的语言,写了马在两种生存状态下的不同形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天然野生"马的由衷赞美,对被"人类驯养"马的深刻同情。
4、本文所写的两种马,各有什么样的特性?
人工驯养的马:勇毅,与主人同生死、共荣辱;驯良,服从主人的操纵,满足主人的愿望,无保留地贡献自己,甚至是生命。
天然野生的马:有充沛的精力和高贵的精神,天性决不凶猛,只是豪迈而犷野,热爱和平;它们群居行动,团结和睦;它们相互之间没有"妒忌",从不为一己之私而争斗。它们的身体是大自然的杰作。
三、问题思考。
1、作者在文章中描写了两种马,同学们对马的看法,是否也和作者一样?
写作训练:同学们在学习了这三篇课文后,一定对于作者描写、表现动物的手法有了一些了解。请同学们从生活中,选取一种自己熟悉的动物,写一篇文章。字数不少于500
之二
《马》
1.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人工驯良的马和天然野生的马的特性。
2. 体会对比描写的作用。
3. 反复诵读,积累优美的词句,体会文章的精妙之处。
《狼》
1. 揣摩语言,领悟作者语言运用的精妙,把握狼与屠户的形象。
2. 理清文章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
3. 掌握课文中狼的阴险狡诈和屠户的机智勇敢的斗争精神及课文阐明的道理,认识狼贪婪、凶狠和狡猾的本性,懂得对于像狼一样的害人虫必须识破它的假象,坚决与之斗争,去争取胜利。
三、新课讲解
《马》
1. 作者简介
布封(1707-1788),法国博物学家、作家。生于勃艮第省的蒙巴尔城。贵族家庭出身,父亲曾为州议会法官。从小受教会教育,爱好自然科学。26岁入法国科学院。1739年起担任皇家花园(植物园)主任。1753年被法兰西学院接受为院士。他用毕生精力经营皇家花园,并用40年时间写成36卷巨册的《自然史》。
布封的主要著作《自然史》是一部博物志,包括《地球形成史》《动物史》《人类史》《鸟类史》《爬虫类史》《自然的分期》等几大部分,对自然界作了唯物主义的解释。他根据大量的实物标本作推论,反对“权威”的臆说,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创见,为后来的科学家引路。经他解释的宇宙里没有上帝的位置,宇宙的主人不是上帝而是人。人是自然界的中心,决定他周围的一切。
作为科学家,布封颇受诋毁,作为文学家,却受到普遍的颂扬。他写的《自然史》,笔锋富于感情,其中《自然的分期》是一部史诗,他对狮、虎、豹、狼、狗、狐狸的猎食,海狸的筑堤,用形象的语言,作拟人的描写,生动活泼,至今仍为人们所喜爱。
布封在法兰西学院入院仪式上的讲演《风格论》中提出,一个作家必须将自己的思想载入不朽的文字,始能不为他人所掠夺,而垂于久远。思想是公物,而文笔(即风格)则属于作家自己,科学在不断进步,科学论点肯定要被新的研究成果超过,而文章风格却是后人无法代替的。法语中一般所说的“文如其人”或“文即其人”,就是从布封的名言“风格是属于个人的”中引申而来的。
2. 词语积累
正音:
剽piāo 悍hàn 窥kuī 伺sì 疮chuāng痍yí
遒qiú劲 妒dù忌jì 觑qù 畸jī形
点拨:“觑”不要误读为xū,“畸”不要误读为qī。
词义:
(1)剽悍:勇猛,强健。
(2)慷慨以赴:毫无私心、毫不吝惜地前往。
(3)窥伺:暗中观察情况。
(4)疮痍:创伤。
(5)阔绰:豪华奢侈,排场大。
(6)遒劲:雄健有力。
(7)妒忌:对比自己强的人心怀怨恨。
(8)相得益彰:指两个人或两件事物互相配合,使二者的能力、作用、好处能得到充分展示。
3. 整体把握:
这是一篇介绍马的科学小品,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用文学的笔调,描绘了马在两种生存状态下的不同形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在无垠的草原上”“自由自在地生活着的马匹”的由衷赞美,对“被人养育”“经过训练”“供人驱使”的马的深刻同情。
全文可以分成两个部分,第一、二段写的是人类驯养的马,第三、四、五段写的是天然野生的马。通过对比表现了两种状态下马的不同生存状况。
文章一开始就提出了马和人的关系问题:“人类所曾做到的最高贵的征服,就是征服了这豪迈而剽悍的动物——马……”被征服之后的马具有怎样的品格呢?第一段中作者集中描述了这种马的两点品格:一、勇毅。无论是在疆场上,还是在平时的射猎、演武、赛跑时,它们都精神抖擞、慷慨以赴,与主人同生死、共荣辱。二、驯良。它们不但屈从人类的操纵,还会迎合别人的心意。它们“无保留地贡献着自己”,为人类做各种服务。自由豪迈的动物,成了低眉顺目的工具,“超出自己的力量,甚至于舍弃生命以求服从得更好”的品格,更可以看作是一种悲哀的堕落。
人类又是怎样对待这位“舍己从人”的“朋友”的呢?文章第二段主要介绍了人类对马的奴役。人类训练它,教育它,无非让它更具奴性、更多束缚而已。“它的教育以丧失自由而开始,以接受束缚而告终”,这句话概括了人对马的“情意”。不仅如此,人们还怕这样也扼杀不了马的伟大的天性,还要用“衔铁”“马刺”“铁钉”残忍地禁锢它。即使它想回归原始的状态,也是不可能了,“它们浑身的姿态都显得不自然”,“再也不会因此而显得自由活泼些了”。人类已经把马彻底地摧残了。
更悲惨的是,被摧残的马,又从人类劳役的工具,沦为人类恶性的奴隶。许多人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摆阔绰”“壮观瞻”,给马“戴上黄金链条”,把马的“项鬣编成了细辫”,“浑身盖着丝绸和锦毡”,马成了人类的玩物。
人们常说马是人类的朋友,如果在“朋友”华美的概念下是这样的内涵,那么,我们只好承认:马是人类的朋友,人类却不是马的朋友。
我们所见的“马”,已经不是真正的、原始意义上的马了。马原本是什么样的动物呢?文章用了三个段落,分别从三个方面描摹大自然中的野马。
美质:它们自由自在地生活,“既不受拘束,又没有节制”,“因不受羁勒而感觉自豪”“不屑于受人照顾”。在大自然中“呼吸着清新的空气”,被赋予“强壮、轻捷和遒劲”的美的品性,具有“充沛的精力和高贵的精神”。
美德:天性“绝不凶猛”,热爱和平;它们群居行动,团结和睦;它们相互之间没有“妒忌”,从不为一己之私争斗。
美貌:它们的身体是大自然的杰作,在所有的动物中,马是“身材高大而身体各部分又都配合得最匀称、最优美的”。作者用它和另外七种动物作了比较,盛赞马的高贵姿态。
布封是人文主义思想的继承者和宣传者,在他的作品中惯常用人性化的笔触描摹动物。本文中的马就被赋予了人性的光彩,它像英勇忠义的战士,又像驯服诚实的奴仆,像豪迈而犷野的游侠,又像典雅高贵的绅士。
4. 深入剖析:
(1)如何理解“它的教育以丧失自由而开始,以接受束缚而告终”?
首先,“教育”一词是拟人化用法,指的是人类对马的驯养。其次,“以丧失自由而开始”指马一出生就受到人的照顾,被人喂养,而不是自由自在地自己去寻找食物;“以接受束缚而告终”,包含两层含义:
一指马被套上缰绳,披上鞍辔,戴上衔铁,钉上蹄铁;一指马从思想上接受服从的观念,服从成为马的天性。文章用这一句话概括了人类对马所做的一切,表达了作者对马的深刻同情,同时也寄托了作者的社会政治理想。
(2)第二段中,“就是那些奴役状况最和婉的马,那些只为着摆阔绰、壮观瞻而喂养着、供奉着的马,那些不是为着装饰它们本身,却是为着满足主人的虚荣而戴上黄金链条的马,它们额上覆着妍丽的一撮毛,项鬣编成了细辫,满身盖着丝绸和锦毡,这一切之侮辱马性,较之它们脚下的蹄铁还有过之无不及”中“这一切”指什么?为什么说它对于马的侮辱,要超过蹄铁?
“这一切”是指马额上覆着妍丽的毛、编成细辫的项鬣、盖满身体的丝绸和锦毡等一切视马为玩物、无视马的天性的装饰物品。因为蹄铁只能有限地束缚马的身体,而“这一切”,却使马失去人的伙伴的平等地位,沦为人类的奴隶和玩物,马之为马的特性丧失殆尽,精神的泯灭是最大的悲哀,所以是比蹄铁等身体上的束缚更为严重的。
?
中考政策 | 中考状元 | 中考饮食 | 中考备考辅导 | 中考复习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