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小编为您整理了一份关于“信息的特征教案”的详尽文献资料,希望这些信息对你有所助益取得更好的成绩。老师在正式上课之前需要写好本学期教学教案课件,每个老师都需要仔细规划教案课件。教案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措施。
信息的特征教案【篇1】
本节所讲内容为广东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第一节“信息及其特征”。本节课是高中阶段信息技术学习的开始,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本课程学习的内容,清楚要求学生理解信息的概念,掌握信息的基本特征,明确信息的多样性。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引导学生在讨论信息特征的过程中认识到信息应用的价值,为将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本节课的地位十分重要。
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学生对信息这一概念已具有初步的认识,但对信息的基本特征还未能很好的理解,本课程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参与小组讨论活动等形式来理解以及掌握本节课的内容,避免纯理论的讲述,把信息这个概念与其特征尽量由浅入深讲授,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中理解。
1.理解信息的`概念。
2.掌握信息的基本特征。
3.明确信息的多种表达形式和信息的多种载体。
1.信息的含义。
1.信息的含义。
1.每一位学生准备一份简介自己的材料。可以简单介绍自己的家庭情况,学习经历,成长过程等等方面,在规定的2分钟之内,要在全班学生面前进行演示。因为新学校,新同学之间多数彼此不熟悉,学生之间正好通过此次机会,增进彼此的了解。学生可以采取以下这些形式整理这份材料:①纯书面文字材料;②书面文字辅以简单图片材料;③口头文字说明等。
2.教师课前准备简介自己的材料。事先用word制作一份自我介绍的文档,也可以用PowerPoint制作一组幻灯片,或者用flash制作一段动画,或者录制一段视频。
1.全班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每位小组成员在其小组内进行自我简介,
2.每一个小组派一个代表,在全班进行自我简介,
3.教师对每个小组代表的自我简介进行适当的评价,
4.教师在全班播放简介自己的幻灯片、word文档或者动画材料或者已经编辑录制好的视频材料。
1.刚才我们每个人都进行了简单的自我的简介,大家对彼此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原因是什么?
2.学生思考的同时翻阅课本有关信息概念方面的内容:
1.刚才通过每个人所做的自我简介,初步了解了每个学生,即了解了每个学生的一些基本情况,也就是他的基本信息。:
我们所作的自我简介中,大家采取了什么方式描述自我信息?
1.我们可以凭借一些工具来描述信息,表达信息,存储信息。例如通过文字、图片(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等来描述信息,表达信息;通过人脑、书本、光盘、磁带来记录信息,存储信息。
2.引出信息的基本特征──信息的载体依附性:信息可存储,可传递,可转换。
在我们大家所作的自我简介中,我们总会对某一些同学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原因是什么?
因为我们对每个同学的基本信息的挖掘能力是不一样的,即信息的价值性不同。
教师针对本节主要内容,言简意赅地做总结。
课后利用word或者PowerPoint把给你留下最深印象的学生的信息表达描述出来。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后,学生填写教学评价表格。
本节的内容主要讲解信息及其特征,若直接从概念入手,学生感觉枯燥,不易理解和接受。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采取师生互动、生生交流、讨论等形式,积极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始终把自己的角色定位在一位启发者和引导者。
(一)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现自我的机会,树立自信,发挥才能,使他们从感性认识中去了解信息概念及其特征,使抽象的理论浅显化。
(二)因为本节内容在教材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认识参与学习活动,科学地探究和构建自己的知识与事实。在小组交流、讨论的过程中,促使学生逐步理解信息技术学习的态度与方法,有利于养成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信息的特征教案【篇2】
在自然界中,既有生物,也有非生物。像上一节课中大家看到的东北虎、乌贼、金鱼和菊花都是生物,而桌子、课本、石头等都是非生物。实际上,我们都能对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作出一些判断,但怎样按科学的方法对它们进行区别,或者说生物到底有哪些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却不十分明确。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探讨这些问题。(板书)生物的特征
(从生活出发,对比现实中存在的生物与非生物,得出结论)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小动物如猪、狗、牛、羊等,也有许多植物如花、草、树等,这些生物共同的特点是什么呢?而一些非生物如土壤、岩石、水以及教室中的桌子、书本和前面的生物相比有何不同?(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引导)
小结 通过对比我们发现,生物都是有生命的,是活的;而非生物都是死的,没有生命的。
引导深入 在我们的生活中,大家都曾有过这样的经验,当我们的手接触到烫手的火炉时,我们会情不自禁的把手缩回来,这是为什么呢?向日葵的花盘能够随太阳光的照射不同而转动,含羞草被人或动物碰到时,会自动收缩,这又是为什么呢?(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分析)
小结 在自然界中生物为了保护自己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对刺激作出有规律的反应,这就是生物的应激性, 应激性具有普遍性的特征;对刺激和反应的理解:刺激是指能引起生物反应的变化,包括温度、光照、声音及其他因素的变化;反应是指生物体作出的一些行为或行为的改变。如:有人一下子从门背后跳到你面前,这时你也许会跳起来或尖叫,因为这种出人意料的行为使你作出了吃惊的反应。非生物如岩石,无论你怎样敲打,都不会做出反应的,所以不具备这种特性。
生物除了具备应激性外,还有其它的特征,如“生长”,什么是生长呢?
讨论 现在同学们能不能对“生长”一词作出解释?能不能举出一些生物生长的例子来说明这一概念?
①生长的概念:生物体在一定的生活条件下,体积和重量逐渐增加。生长是发育的一个特性,生物都能生长和发育。
②生长是生物的基本特征,生物通过生长使体形增大,体重增加。如:小象长成一头大象,体形增大了,体重增加了,就是生长;而池塘里的水由少到多,有浅到满则不是生长,是非生物(水)的量增多。
③生物的生长往往都有一定的周期,都不是无限长大的。
母猪生下小猪、母鸡下蛋、植物结出种子等都是什么现象?大家能不能举出更多这样的例子?能不能说出它的意义?
小结 ①这些都是繁殖现象。所谓繁殖是指生物产生新的个体的过程。繁殖是生物的基本特征,它的意义在于生物通过繁殖能保持生命的连续性,增加生物的数量。②蜻蜓点水、太阳花结出许多种子等都是繁殖现象。
①小象长成大象,幼苗长成大树,在这些过程中,小象和幼苗都要吸收养料,消耗能量,这些都是新陈代谢现象,新陈代谢是生物的基本特征,贯穿生物的一生,是生命的标志,是生物与非生物的本质区别。
②生物的应激性、生长、繁殖都是在新陈代谢的基础上进行的。③生物在新陈代谢中要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信息的特征教案【篇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列举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多彩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方法目标: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出新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作用,激发对信息技术强烈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二、教学重点:信息与人类的关系;信息特征的认识。三、教学难点:信息的含义。多媒体电脑网络教室教师引导下的主动学习,并通过排出现象、探讨分析、归纳总结的过程获取知识。 ??? 谈话引入信息技术的概念:??? 通过举例让学生了解信息的一般特征:(课件演示)??? 1、载体依附性??? (1)信息不能独立存在,需要依附于一定的载体;??? (2)同一个信息可以依附于不同的媒体。??? (3)载体形式多种多样,如:印刷型、机器型、声像型、网络型等。??? (4)载体的依附性具有可存储、可传递、可转换特点。 ??? 2.信息的价值性。???? (1)信息不能直接提供给人们物质需要,体现在两方面:????? ① 能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 ②信息可以促进物质、能量的生产和使用;???? (2)信息可以增值;???? (3)信息只有被人们利用,才有价值。???? 3.信息的时效性???? (1) 信息的时效性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有长或短)。???? (2)信息的时效性必须与价值性联系在一起。???? 4.信息可以共享??? (1)信息资源共享。??? (2)信息可以被一次、多次、同时利用。??? (3)信息共享不会丢失、改变。课业:课后完成p4页的实践,举一些信息,并注明信息的类别、用途、有效期、存储形式(载体)。并且要(可与邻桌)与相互评价一下你对信息的描述是否准确,分类、有效期、存储形式说明的是否正确,总后综合评价一下你这次实践的表现是优、良、中,还是差。
信息的特征教案【篇4】
一、教材分析
《信息及其特征》作为高中信息技术必修第一章第一节的教学内容,本堂课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后续章节的学习,关系到学生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的兴趣。上好本课就要仔细研究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与所选用的整本高中教材。本节是基础性理论知识,可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后续内容打下基础。设计这一课时,目的在于让学生知道现今是信息高速发展的社会,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性格渐趋稳重,逻辑思维趋于严密,对信息已经具备一定的感性认识,且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使用经验,但对相关概念缺乏系统提炼和深入理解。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信息的基本含义,理解并能辨别信息的基本特征。
2、过程与方法:通过直接观察、案例分析,增强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判断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信息对人类社会的重要作用;激发对信息技术学科的求知欲;树立主动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从日常学习、生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归纳并提炼其中与信息相关的内容,通过亲身体验与理性建构相结合的方式。
五、教学过程
1、教学导入
教师活动:通过幻灯片展示让学生认识到,我们生活在信息社会中,信息无处不在,信息和信息技术的应用每时每刻都在影响和改变我们的生活。
导入新课:从今天起,我们将共同学习一门有关信息和信息技术知识的学科,相信同学们在学习中会受益匪浅。也希望同学们通过对这门知识的学习,都能成为信息社会的小主人。
板书:“无处不在的信息——信息的概念”。
学生活动:听讲、认真观察。
设计意图:提出本课学习的内容,引起学生兴趣。
2、新课讲授
教师活动:出示电子板书。
(1)向同学们介绍一下你的个人信息。
(2)我们身边还有哪些信息?它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3)你能总结出信息的概念吗?
人们通过各种形式来互相传递消息,而传递的这些内容就是信息。深件展示:信息的正确概念。
师生反复朗读。
设计意图:在学生头脑中建立信息传递不同方式的认知,让学生能够自主说出不同方式传递的内容为信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交流研讨
教师指导学生分成四组,从不同渠道寻找政治信息、经济信息、文化信息及娱乐信息;指导学生按小组向全班汇报收集的信息。
学生活动:分组收集信息。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收集、加工和公布信息的能力。
4、自主学习
师问:请同学们想一想,刚才我们是用什么方法获取信息的?又是用什么方法把自己的信息传递出去的?
课件展示:过去,在信息技术不发达的年代,人们只能借助自己的感官直接获取信息,这样获取的信息要受到时间、空间、感官灵敏度的诸多限制。现在,通过书籍、电话、广播、电视等,我们可以间接得到更多的信息。因特网的广泛使用,使我们获取的信息量在成倍地增加。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跟随教师思考)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5、教师总结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身边有哪些事情,是因为获取了准确信息而成功的?是啊,没有信息就没有人类社会的进步。今后,我们还要进一步学习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以使我们能够更准确及时地掌握更多的信息。
学生活动:思考、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使学生初步了解信息的重要性,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信息技术的热情。
6、拓展训练
用投影显示诸葛亮“空城计”,学生思考信息具有的特征。
学生活动:小组探究,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答案,提出信息的可伪性特征。
六、课后追思
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再仅仅是学科技能的传授者,更是引导学生应用信息研究问题的引路人。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注重激发和增强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研究的兴趣。在今后的备课环节,我将更加注意分层次教学有关的研究探索。教学不可能是完美的艺术,而是不断改进的艺术,通过本节课的教与学,今后要更加注意体现新课程理念,突出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信息的特征教案【篇5】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取自《信息技术基础》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高一必修教材,第一章第一节的第一课时。这节共设置了两部分内容:一、什么是信息;二、信息的主要特征。从认识信息的含义作为出发点,然后了解信息的基本特征。本节课是信息技术基础的起始篇,也是以后章节学习的基础。但是,这些知识内容往往又都比较枯燥抽象,容易引起学生厌学,因此在初始阶段如何采用得当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掌握信息与信息特征的基础上,同时产生对信息技术学习浓厚的兴趣与求知欲,是本节教学中的关键。
二、学情分析:
本课是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第一课,作为高一新生,他们信息技术的知识基础、理解能力与操作能力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另外本节课的特点是:没有相关操作内容,基本是描述性的知识介绍与现实事例的判别。所以,教学中应考虑学生的差异性,注意增加学生感兴趣的案例,有利于学生积极地参与案例分析,从而促进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养成。
三、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本人将该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1、 知识与技能:
(1)、能够结合生活当中的信息实例,从信息的表现形式、传播过程等方面去理解信息的含义。
(2)、能举例说明信息的基本特征。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探究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当中发现并准确把握有价值的信息;
(2)、通过分组活动形成与他人协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3)、通过任务驱动体验信息对生活与学习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和学习、对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保持对信息技术强烈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本节是高中的第一节课,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及对本课程的学法不甚了解,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方式对今后整个课程内容的学习具有开启含义。由于本节课内容理论性较强,如果只是由教师来讲,学生可能会觉得枯燥,所以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以合作学习、交流讨论为主,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感受信息形态及应用,发挥学生的想象,并自我构建信息的基本特征。这样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活跃课堂气氛,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将学习与生活联系的习惯。
六、教学过程:
在本环节,通过学生感兴趣的情景的创设,导入新课。
首先用投影显示“生存实验”:某海军陆战队在原始森林进行为时一个月左右的生存实验,具体要求如下:第一,每个队员除了身上穿的衣服外,随身只能带三件物品,每件物品不能超过二公斤;第二,队员都是由飞机空降到半径为1000公里原始森林的中心地带,要求在一个月时间内从森林里走出来。问题:队员带哪三件物品最合适?请同学们4人一组组合成探究小组,在1分半钟内给出一个可能的答案。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激烈的讨论,然后抽选三个小组进行课堂提问。答案会很多,五花八门。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分析,而学生在教师分析答案的同时也会不断的提出新的方案,通过不断的分析、引导,最后得出一个较为理想的答案:钢刀、火石、指南针,而它们所对应的分别是获取物质、能量和信息。
此时学生初步得出结论:人类要在世界上生存与发展,就要获取物质、能量、信息三大要素。对于物质和能量学生能够理解,而信息到底是什么?它有哪些主要的特征?它又为何能并列为人类生存的三大要素之一呢?带着这些疑问,就很自然的导入新课,进入到下一环节。
2、通过活动,认识信息。
带着满腹的疑问,学生已经迫不及待想要认识一下信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都有哪些信息?那么是不是只有现代人类社会才存在信息?此时给学生安排两个小活动:
活动一:古诗词是记载历史时期当时人们的生活环境生产活动的文化经典。让我们在古诗词中探寻古人的信息活动。
首先教师举例: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其中的信息为:烽火、家书。然后学生思考、讨论、课堂提问,要求学生举例并指出诗词句中信息的所在。
首先教师举例:蜜蜂跳八字舞,蜜蜂的舞蹈所透漏出的是蜜源的所在。然后学生思考、讨论、课堂提问,要求学生举例并指出自然界现象所透露出的是什么信息。
通过念古诗词、讲大自然、听小故事,让学生在汲取与分享智慧的氛围当中去领悟“信息无时不有,无处不在”以及“信息的重要性”。那么“信息”到底是什么,此时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专家学者对于“信息”的不同定义,结合之前的引入和活动对信息的含义从以下方面进行梳理:信源、传递(载体)、信宿。
3、拓展训练,协同探究。
在此环节,教师事先准备一些关于描述信息的各个特征的例子,使信息的特征更直观、更具说服力:
(5)玉不琢,不成器。例如:孟浩然的诗词直白易懂,多为反复修改、推敲而成。
学生分析它们分别描述了信息的哪些特征,然后让学生每4人为一组,选择两至三项作为研究题目,从生活、经济、战争等多领域中搜集与题目有关的典型例子,通过分析和概括,深入了解信息的某种特征。学生带着问题上网学习,各学习小组内部可进行相互讨论,以最快的速度从网上收集资料加工取舍解决问题。完成报告表(1)。
好事传千里。例如:一条精彩的祝福短信,从一部手机中传送到成千上百部手机上。
……
……
……
……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和引导思路,让学生对照问题主动上网求知,引发学生多思,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适应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学生展示,测试反馈。
在完成上环节的拓展训练后,要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展示,组与组之间在展示中互补,在互补中汲取更多的知识。
每组选派学生以报告表(1)的形式展示收集到的的例子,边演示边讲解分析自己搜集的例子,以及所描述的是信息的什么特征。
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在适当的时候进行指导和补充,充分体现民主意识,不要耻笑或蔑视那些“愚蠢的错误”,而要宽容“幼稚”,鼓励申辩;还要体现专业风范,以理服人。
通过展示交流,可以检测反馈所学知识,学生可即时了解练习结果的正误并找到自己的错误所在,以便及时纠正,在培养学生的思维分析和知识运用能力的同时,也是对学生的一种学习评价。
在本节课的最后,对所学的内容进行总结。要求学生在课后搜集身边的、生活中的常见的例子。引导学生关注:人们是如何利用信息为生活、生产服务的。
今天,我们共同参与了一系列的信息活动,感受到了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信息。我们发现,原来信息一词虽抽象却又实实在在存在于我们身边,一幅图片,一个动作,一个数字都透露着这样或那样的信息。它总是从发出方那里借助一定的载体进行传递来到接收方。各个小组还积极协作共同捕捉了信息的基本特征:依附性、可处理性、共享性、传递性、时效性、价值相对性和真伪性等。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信息往往就是先机、是财富,要想准确把握有价值的信息,作时代的先行者,我们就要学会把握信息以及各种信息处理技术,而我们今后的课程就是为这一切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的说课结束了,请各位领导评委对本堂说课提出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信息的特征教案【篇6】
本节教材主要介绍了信息的重要性、有关信息的几种定义、信息的载体和形态以及信息的特征等内容。
由于本节教材叙述性的内容较多,教师可以使用投影仪或黑板,投影或书写一些标题和纲要性的内容,用来强调要学习掌握“信息”这个概念,可以从信息的重要性、信息的定义、信息的载体和形态以及信息的特征等方面进行。
为了加深学生对信息的载体、信息的特征的理解,同时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加强师生互动,教师可以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结合生活和学习中的例子,来说明信息和信息的载体、信息的特征。
本节的重点是通过一些生活学习中的例子来说明信息的特征。
“古代人们点燃的烽火是信息吗?点燃的烽火本身只是信息的载体,它里面包含的意义即有外敌入侵,这才是信息。”教材中的这段话,既指出了信息与信息的载体之间有一定的联系,有说明了信息和信息的载体不是同一个概念。本节的难点是要能明确区分信息和信息的载体,并能举例来说明。
<信息的特征教案【篇7】
1.通过观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后说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运用科学方法进行观察和比较,培养学生的归纳和概括能力、合作能力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参与对实物的观察和比较,进行表达交流,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
兔子玩具和兔子、小鱼和玩具鱼(红色)、含羞草、仙人球和珊瑚、仓鼠、手掰模型、机器人等、生物的特征PPT课件。
校园环境照片播放。
提问:为什么说它不是生物,具有什么特征,我们就可以判断它是生物呢?
学生判断图片中的生物和非生物。
采用贴近学生的材料――校园中的生物、非生物,吸引学生注意力,引起兴趣。
比较小组所分到材料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通过比较和分析,大家能不能用科学的语言归纳和概括生物都有什么特征?请把你归纳的结果写在纸上。
看哪个小组概括得准确、全面、效率又高。
分组比较生物和非生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小组讨论,共同归纳概括生物的特征。
通过实物,让学生通过比较和归纳,概况出生物的特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概况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小组合作能力。
引导学生分小组展示本组的讨论结果,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纠正学生的错误(教师可引导学生使用生物学术语进行表达)。
2.生物能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1.分小组展示。
2.倾听他人的回答,思考,提出问题。
3.总结生物的基本特征。
给学生以展示自己的舞台,锻炼学生表达能力。
教师引导学生使用生物专业术语表述,体现了学科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让学生自己总结生物的特征,而不是死记硬背,更容易留下深刻的印象。
1.珊瑚和仙人球都会长大,但为何仙人球是生物而珊瑚不是生物呢?
2.仅凭长大这一条能不能判断该材料是生物呢?
3.那根据哪些特征来判断材料是生物呢?
1.思考;
2.不能;
3.思考、回答。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思考、讨论。
枯死的含羞草是不是生物?
思考(辩论),应用本节知识解决问题。
让学生对于学到的知识真正学会运用,而不是仅仅停留。记忆的层面。
练习题、巩固本节知识。
进一步应用本节知识解决问题。
信息的特征教案【篇8】
一、教材分析
《信息及其特征》主要内容包括
①无处不在的信息;
②信息的`基本特征。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体验信息与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强化学生对信息基本特征的内化体验,并在日常生活中形成有效收集信息、获取信息、加工信息、甄别信息、运用信息的信息素养,为学生可持续学习信息技术奠定良好基础。
二、学情分析
作为刚升入初中的学生,一方面他们好奇心强、思维活跃、参与探究积极性高,具备一定的使用信息技术的经验。另一方面他们对信息技术的概念性知识了解不多,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抽象思维能力、概念内化能力相对较弱。同时,此节中学信息技术启蒙课,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风格以及对本课程的学习方法了解不多,所以这一节课对学生学法指导将对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学习有开启意义。
三、设计思路
及时巩固知识,即学即练,提高课堂实效。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从情景看到、听到、感到……
信息可伪性
在《泰坦尼克号》的“声、光、影”及故事情境中,让学生体验和感受“信息”及其重要性。
并通过自己身边的信息感受信息无处不在。
播放《泰坦尼克号》主题歌;
欣赏《泰坦尼克号》电影剪辑。
知识升华
课堂练习
课外思考
课堂小结
依托学习材料探究体验,让学生独立思考,以小组探究活动为基础、组间交流为升华、游戏表演来展示、教师总结评价来拓展的方式组织教学,并把知识迁移应用到生活实际。
回归情景,以情景中最典型的例子为出发点,全面分析落实知识细节。并以此对探究活动进一步总结和扩展。
以学生情感体验为核心,检验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仍然紧扣情景,进行深层挖掘。通过情景衍生出的生存模拟实验游戏,激发学习兴趣,留给学生课后更多的思考空间,留下悬念。
信息共享性
信息时效性
价值相对性
载体依附性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形成对信息的感性认识,并能列举身边的信息实例;理解信息的一般特征,并能举例说明。
过程与方法:体验信息与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有效收集信息、获取信息、加工信息、处理信息、甄别信息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信息基本特征及应用;
难点:信息的载体依附性。
六、教学方法
以创设《泰坦尼克号》情景为出发点,通过学生容易理解又乐于思考的问题层层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探究、师生互动交流、情景角色感受等教学手段突破重点,分解难点。再以学生身边熟知的、感兴趣的信息实例来巩固知识,学以致用。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1、让学生欣赏《泰坦尼克号》电影剪辑。
注:(电影剪辑时长1分7秒,包括5个镜头:①豪华的泰坦尼克号在大海上行驶的壮观场景②泰坦尼克号与冰山相撞的镜头③用烟花发出求救信号的画面④泰坦尼克号沉没的过程⑤救援人员在飘满遇难者尸体的大海上搜救)
根据情境提出问题:
①我看到、听到、感到……(什么),知道了、获得了、了解到……(什么)。
②在欣赏歌曲和电影时,看到、听到、感受到……(什么)
③知道了、获得了、了解到……(什么)
④如果泰坦尼克号事件发生在现在,会有这样惨重的损失吗?我的理由是什么?
教师:指导学生欣赏《泰坦尼克号》电影剪辑,引导学生对情境问题进行思索和讨论。
学生:学生观看影片,思考后以辩论形式和小组成员探讨,提出自己的见解,感悟信息及其信息重要性。
设计意图:选择电影《泰坦尼克号》导入容易激发学生兴趣,在电影的“声、光、影”效果和故事情境中,让学生体验和感受“信息”及其重要性。
2、找找我们身边的信息
我找到了
教师:指导学生找身边的信息,让学生体验信息无处不在。
学生:积极思考,从身边找信息,感受信息就在我们身边。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身边找信息,感受我们身边的信息和信息对我们的重要作用。
(二)学习探究
认识信息的基本特征
注:此部分依托学习材料(学习探究、活动展示和学习小结三个环节)进行探究体验,让学生独立思考,以小组探究活动为基础、组间交流为升华、游戏表演来展示、教师总结评价来拓展的方式组织教学,并把知识迁移应用到生活实际。
1.信息载体依附性
学习探究:根据学习材料探究信息、载体及其表现形式。
活动展示:请用几种不同的载体表达“我现在好心情”这一信息。
学习小结:信息是不能独立存在的,它总是以某种形式(如声音、符号、文字、图片、视频等)表现出来,并依附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上,这就是信息的载体依附性。
2.信息共享性
学习探究:根据学习材料探究信息的共享性。
活动展示:传纸(信息)游戏
学习小结:信息的交换是双方都享有被交换的同一信息,而且可以被多次重复使用,这就是信息共享性。
3.信息的时效性
学习探究:根据学习材料探究信息的时效性。
活动展示:“如果……那么……”(情境设置)游戏。
学习小结:信息的效用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降低,会渐渐失去效用,这就是信息时效性。
4.信息的价值相对性
学习探究:根据学习材料探究信息的价值相对性。
活动展示:“信息”大家看
学习小结:对于不同的信息接收者,信息的价值是不同的(取决于接收信息者的需求及其对信息的理解、认识和利用能力),这就是信息价值相对性。
5.信息可伪性
学习探究:根据学习材料探究信息的可伪性。
活动展示:信息猜猜猜。
学习小结:信息常常因为某些原因形(变)成“伪信息”,这就是信息可伪性。
教师:对学生分组,指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并时实解答学生在探究学习及交流活动中的各种疑问,帮助学生有效学习和参与体验。
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参与体验和感受。
设计意图:依托学习材料探究体验,让学生独立思考,以小组探究活动为基础、组间交流为升华、游戏表演来展示、教师总结评价来拓展的方式组织教学,并把知识迁移应用到生活实际。
(三)课堂小结
教师:回归《泰坦尼克号》情境,以典型实例为基础,引导学生对探究学习内容进行梳理和归纳。
学生:积极回顾探究体验过程,结合情境,梳理知识疑点、难点,强化知识体验。
设计意图:回归《泰坦尼克号》情境,巩固探究成果,梳理知识和拓展应用。
1、无处不在的信息对人类非常重要;物质、能源和信息是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
2、信息的基本特征:
①载体依附性
②共享性
③时效性
④价值相对性
⑤可伪性
信息实例
归纳特征
泰坦尼克号与冰山相撞发生危险后用烟花发出求救信号
信息是不能独立存在的,它总是以某种形式(如声音、符号、文字、图片、视频等)表现出来,并依附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上。
载体依附性
信息的交换是双方都享有被交换的同一信息,而且可以被多次重复使用,不会损耗和消失。
共享性
信息的效用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降低,会渐渐失去效用。
时效性
对于不同的信息接收者,信息的价值是不同的。
价值相对性
信息常常因为某些原因形(变)成“伪信息”。
可伪性
(四)课堂练习
情境:不要在冬天里砍倒一棵树
一年冬天,父亲需要一些柴火,他找到一棵死树锯倒了。到了春天,令他惊愕的是,树干周围发出了新芽。他说:“我以为它肯定死了,冬天里树叶都落光了。但现在我看到主根处依然保存着旺盛的生命力。”父亲叮嘱全家:“别忘了这个重要的教训:不要在冬天里砍倒一棵树,不要在恶劣时做出消极的决定。因为这会扼杀幼稚的生命。只要有一点生机,它也会绽出新芽,最终成为大树。
1.你从故事中到哪些信息(你感受到什么……)?
2.这些信息体现了信息的哪些基本特征?
教师:给予学生及时有效的帮助。
学生:积极思考,感受情境故事情感内涵,结合本节课教学内容进行综合分析应用。
设计意图:以学生情感体验为核心,检验知识应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反馈教学效果。
信息的特征教案【篇9】
学生能够列举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性,体会信息的重要性;理解信息的5个特征,并能举例说明;培养学生通过直接观察法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所用教材是新纲要云南实验教材《信息技术》,新编教材总体上更适用,更符合初中学生的心智发展,设计上也较为灵活,给教师上课以很大的发挥空间。新纲要云南实验教材初中信息技术第一课《信息及其特征》是一节讲授课、理论课,主要介绍丰富多彩的信息,让学生认识信息的重要性以及信息的一般特征,书本上是一些纯文字、纯理论的知识,虽然有许多例子,但叙述性内容较多,学生一般没有耐心去认真读、去理解它。这是一节探究课,目的是探究新教材怎样上才能与学生发展融为一体,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更要加强化学生的活动,通过一些互动的活动,形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让他们在教师的引领下一起讨论、感受、体会,不仅要学习知识内容,而且要提高对信息的认识水平。
师:从今天开始由我与大家一起学习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我们用的教材主要是从我们的日常事务工作的需求出发,按照事务完成的流程引领同学们学习在工作中使用信息技术的一般方法和基本过程,并把动手实践的广阔空间留给同学们,让大家在探索、应用中学习到一套完整的原则与技术。
为了更好的让大家认识到信息技术课与以往的计算机课的不同,我们现在先进行以下几个讨论。
师:进入本环节,请同学们谈一谈自己学习、运用电脑的经历,同时也锻炼一下大家的口才和勇气。大家针对以下几个问题先思考片刻。
(1)你玩过电脑游戏吗?觉得玩游戏感觉如何?是否影响到你其他课的学习了?
(2)家里有电脑吗?你上过网吗?在哪儿上的?进过网吧没有?你对网吧有什么认识?
师:谁自告奋勇,请举手示意!如何不举手,我可就随机邀请了啊!
师:谈的非常好,很坦诚,以后希望能注意克制自己,多一些时间去学习。
师: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我们现在都在说我们正处于什么社会?什么时代?
师:今天,我们处在信息社会,可以通过种种方法获得各种各样的信息,例如报纸、广播、电视及计算机网络等等,信息已经深入到我们的生活。现在,我们就一起去从几个讨论看一下这些变化吧!
师:在新时代人们考虑问题的思维方式开始变化了。现在考虑以下两个成语补充题目。大家讨论一下解决问题的方法。注意,我不需要具体答案,只要方法。
师:我就知道有人会这样回答,呵呵,看清了再说!再说我只要方法,即你如何去寻找答案。
生2:第一个可以查“天”!把以“天”开头的成语找一找。
师:在信息时代,我们用模糊查询,这种思维与传统是不很相同的。比如我们可以使用通配符代替这个不知道的字,让它去模糊查找。只要我们在google网站上输入“*屯*聚成语”,一下就可以搜出来了。包括解释、典故等信息。
师:我们再讨论一下,信息时代的人们阅读的方法与传统有何不同。比如阅读一篇文章,遇到生字和一些不知道的典故怎么办?又比如,我们读新闻时想了解相关的新闻,怎么办?现在让我们语文课代表的同桌来回答!
师:如果我们需要太多的,甚至要一些太珍贵的,太难找的资料怎么办?
师:看过《哈利波特》了吧?他的魔法书多好,用魔棒一点,里面就出现了相关的影像介绍,这样的书现在也很多,那就是光盘图书,比如大百科全书光盘。信息时代阅读的最关键的一个思维方式就是“超链接”。比如,新浪网站上从“体育”链到“NBA”再链到“姚明在NBA的最新表现”……超链接就像很多条链子把各种信息联系在一起,可以自由地跳转,有选择地阅读。
师:大家说得好!信息技术正在继续发展,你们要好好学习,在不远的将来我相信你们能够实现魔棒这样的超链接。
师:我们已经处在信息时代,每个人要对信息的认知、表达要有充分的认识,能够正确地辨别、分析、描述信息,做到这一点,必须了解一些信息的特征。为什么呢?
师:那么信息需要依附于什么来传递(它的载体是什么)?它是通过什么表现的(它的表现形式是什么)?
要求:一个同学上讲台猜,当教师给出内容后,台下的同学不允许讲话,举手经教师同意后站起来比划,一人只准比划一次,动作不能重复。
:信息的传递不仅可以通过声音,还有很多种形式(文字、图片、视频以及肢体语言)
A.早晨闹钟响了,它传递的信息是什么?它依附于什么传递的?它的表现形式是什么?
B.晚上看课表,准备第二天的书籍,它传递的信息是什么?它的载体是什么?它的表现形式是什么?
:信息的交换使得大家都享有了被交换的信息。
提示:苹果代表的是物质,交换之后不会再生,每个人手里就没有原来的了,而思想代表的是是信息,交换之后会多加,可以同时存在。
现场找实物作比喻。
1.师:从前,有两家人是邻居,王家卖油、张家卖日历。王家媳妇每次卖油时都会偷偷省下一钱油,到年底时,就积攒了一罐油,再卖掉它,就有了过年的钱。而张家媳妇看在眼里十分羡慕,也学王家媳妇的样子,每个月也都偷偷省下一本日历,可等到年底却没换到钱?为什么?
2.分析:油代表的是物质,而日历代表了信息,信息的效用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降低,渐渐失去效用。
3.举例让学生讨论回答:
交通地图、中奖兑奖、天气预报。
可伪性:孙膑“减灶退敌”、诸葛亮“空城计”、虚假广告、中奖的短信、银行自动取款机上的温馨提示。
师:刚才我们亲眼看的图片都可以欺骗我们的眼睛,造成视觉上的差异,大家都很快乐,但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你们被虚假的信息欺骗了,还会快乐吗?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存在着许多伪信息,会使我们的财物受到损失,精神受到伤害,要提高我们的警惕意识,学会自我防范、自我保护的方法。
:真实而准确的信息可以帮助人们作出正确的决策,从而实现信息的价值。而不真实的信息,不但不能帮助人们作出正确的决策,反而可能会带来严重的错误,其价值可能为负。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信息的重要性,学习了它的五个重要特征。
我们可以看到信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信息对我们的学习生活和今后的工作有深刻的影响。因此,如何获得真实的信息、如何充分准确地表达自己的信息、如何加工信息等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信息技术课中不断学习和提高。
由于本节课并不想给学生非常科学的概念,所以采取的教学策略比较活泼、宽松,打破了以往呆板的知识传授方式,学习更加民主化,活动更加主动。对开拓学生的思维和深化概念的理解非常有益处。
信息的特征教案【篇10】
一、教学课题:
信息的特征
二、教学课时:
1课时
三、教学环境:
多媒体教室、投影仪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信息的一般特征包括载体依附性、时效性、共享性、价值性,并能举例说明;培养学生通过直接观察法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需要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能通过问题分析确定信息需求。
(2)利用历史典故,成语故事等,由学生自己讲述,锻炼表达能力,实现知识共享,拓展知识面,丰富文化内涵。
(3)通过布置课后的学习和实践,鼓励学生联系实际,进行课外拓展学习,同时又为后面章节做好准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探究过程,提高学生的整合知识,归纳分析的能力,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勇于展示个人风采的勇气。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和学习、对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激发对信息技术强烈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五、教学重点:
掌握信息的特征
六、教学难点:
分析信息的基本特征。需要学生从实际应用例子中探讨信息的基本特征,从中体会并关注如何有效地进行信息活动。
七、教学方法:
讲授法、小组讨论法、指导式探究法、问答法、启发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
八、教学思路:
认真仔细筛选学生感兴趣、能接受、能推理的信息案例,将科学知识巧妙地融入人文故事,让学生在探讨、快乐中理解信息的特征。
九、教学过程:
信息的定义
信息(Information),广义的说,就是人类的一切生存活动和自然存在所转达出来的信号和消息。信息同物质、能源一样,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三大基本资源之一。
信息是客观世界中的事物在人脑中的`反应。现实世界是一个充满信息的世界,信息的内容是千差万别的,有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有形的客观事物,如物体的形状、颜色等信息;有的则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事物和概念,如商品的价格、气味、各种理论等信息。
信息的特征教案【篇11】
一、教学内容分析和设计
第一节《信息及其特征》教学内容,基本上是知识与概念介绍,由于理论性较强,如果只是由教师来讲,学生可能会觉得枯燥,所以我准备列举出现象,让学生进行探讨,然后加以归纳和总结从而获得知识。这样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活跃课堂气氛,既能让学生学到知识,又能培养学生将学习与生活联系的习惯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教学对象分析
按照人的成长认知规律,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开始由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对于“信息”这一事物的认识,可以让他们从大量存在的现象中,发现并归纳出他们应该获得的知识。老师在此过程中起引导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列举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多彩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方法目标: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出新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作用,激发他们对信息技术强烈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四、教学重点
信息与人类的关系;信息的特征。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问答法、演示法、讨论法、指导式探究法等。
六、教学过程
(一)情景模拟,激情导入(信息与人类关系)
1、教师活动:用投影显示某海军陆战队在原始森林进行为时一个月左右的生存实验
具体要求如下:第一,每个队员除了身上穿的衣服外,随身只能带三件物品,每件物品不能超过2公斤;第二,队员都是由飞机空降到半径为1000公里原始森林的中心地带,要求在一个月时间内从森林里走出来。问题:队员带哪三件物品合适?请同学自由讨论,在2分钟内给出一个可能的答案。
学生:可能给出的答案为笔记本电脑、钢枪、水;水、饼干、指南针;打火机、水、刀……
教师活动: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分析,最后得出一个较为合理的答案:钢刀、火石、指南针。
经过讨论分析后,学生初步得出人类要在世界上生存与发展需要获取物质、能量、信息三大要素的结论。对于物质和能量学生能理解,但对于信息与人类的关系,学生很难理解那么深。
2、教师活动:趁热打铁,推出“感觉剥夺实验”
要求学生快速阅读教材“感觉剥夺实验”案例。教师结合以上两个案例,给出结论:
信息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与基本需求。
(二)信息定义
教师活动: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认为哪些属于信息?
生1:校园里铃声响,可以告诉我们信息:上课或下课。
生2:十字路口的交通信号灯,告诉我们信息:红灯停、绿灯行。
生3:从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上可以获得很多信息,如学习资料、娱乐、新闻报道等。
教师活动: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信息不仅存在于我们的周围,同样可以在我们身体内部找到它的影子。如医生通过听诊器来感知我们的身体内部的变化以确定病因。因此,可以说信息是用文字、数字、符号、图像、图形、声音、情景、状态等方式传播的内容。更确切地说,信息是事物运动状态及其状态变化的方式,人们通过信息来认识事物和周围的世界。
(三)信息的一般特征
师:古长城上将士点燃的烽火是信息吗?
生:是。
师:其实点燃的烽火本身只是信息的载体,它里面包含的意义即有外敌入侵,这才是信息。从而引出信息与信息载体之间的关系,指明信息和信息的载体不是同一个概念。例如:书中记载的内容属于信息,书就是信息的载体。老师讲课的声音依附于空气,喜怒哀乐的表情依附于我们的脸而存在。因此,信息需要用载体来表示和传播。
载体依附性
(1)信息不能独立存在,需要依附于一定的载体。
(2)同―个信息可以依附于不同的媒体。
(3)载体形式多种多样,如:印刷型、机器型、声像型、网络型等。
(4)载体的依附性具有可存储、可传递、可转换的特点。
2、信息的价值性
教师活动:用投影显示朝鲜战争前,沙巴体育官网:兰德咨询公司向沙巴体育官网:国防部推销一份秘密报告,其主题词只有7个字,要价150万美元。沙巴体育官网:国防部认为是敲诈,不予理睬,结果“在错误的时间,在错误的地点,与错误的敌人进行了一场错误的战争”。战争结束之后,国防部才想起那份报告,要来一看,追悔莫急。问题:那7个字是什么?
学生活动:猜测答案。
教师活动:给出答案:“中国将出兵朝鲜”。由此故事引出信息的价值性。
(1)信息价值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①能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
②信息可以促进物质、能量的生产和使用(举例:商场上某种产品供不应求,而生产厂家知道信息后他们会增加产量,说明信息可以促进物质、能量的生产和使用)。
(2)信息可以增值。
(3)信息只有被人们利用,才有价值。
3、信息的时效性
生:(讨论)信息的价值会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吗?
师:(举例)人们常说今天的报纸总比昨日的报纸好卖,说明过时的信息没人感兴趣。
生:(疑问)书本中的科学知识会随时间的流失而变得贬值吗?
师:如果是理论知识几乎不会贬值,但如果是技术知识同样会随时间而变化,但所花的时间会比一般的信息长很多。大屏幕显示信息的时效性的特点:
(1)信息的时效性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或长或短)。
(2)信息的时效性必须与价值性联系在一起。
4、信息的共享性
师:昨天晚上天气预报说今天有雨,结果今天同学们都带了雨伞。说明气象信息被同学们都接收了。引导学生讨论归纳信息共享性的特点:
(1)信息资源可以共享。
(2)信息可以被一次、多次同时利用。
(3)信息可以无损使用,公平分享。
(三)拓展训练:信息的其他特征
教师投影显示题目,请学生小组探究,回答问题,再点评答案。
1、诸葛亮“空城计”、“增兵减灶”→信息的可伪性特征。
2、盲人摸象→信息的不完全性特征。
(四)课程总结,学生实践
学生活动:完成P4页的实践,举一些信息,并注明信息的类别、用途、有效期、存储形式(载体),并且要与小组内其他成员相互评价一下你对信息的描述是否准确。分类、有效期、存储形式说明的是否正确,最后综合评价一下你这次实践的表现是优、良、中,还是差,填入评价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