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巴体育官网_新沙巴体育投注【app平台登录】

图片
出国留学网

目录

五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 liuxue86.com - 实用资料 】

  探索“五年级数学下册课件”了解更多关于这个主题的内容,感谢您来到我们的网站并阅读我们的内容。每个老师都需要在课前有一份完整教案课件,而课件内容需要老师自己去设计完善。编写完整的教案是完成授课任务的保障。

五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篇1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八十二到八十三页《包装的学问》。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利用表面积等有杜知识,探索多个相同长方体叠放后使其表面积最小的最优策略。

  过程与方法目标:

  1、体验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解决包装问题,体验策略的多样化、发展优化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渗透节约的意识,体会包装的学问在生活中的应用,感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利用表面积等有关知识,探究多个相同长方体最节省包装纸的叠放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最节省包装纸的包装策略

  教学方法:

  让学生通过小组活动,在合作探究中探索出不同的包装方法,再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交流、总结,领会最节约包装纸的包装策略。使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悟优化的数学思想。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师生共同准备若干个长方体纸盒。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课题。上课了,我们想对自己说些什么呢?下面请同学们欣赏几幅关于包装的图片(课件出示图片)师:你们看到了这几幅图片后有什么感受,请说一说。物品经过包装显得更精美,可见包装的作用很大,那在包装中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今天我们先从节约的角度来研究一下《包装的学问》(板书课题)。

  二、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初步感知(生本交流)。

  1、小组活动,自主探究

  (1)国家很关心我们青少年儿童实,施了蛋奶工程,那奶盒的长、宽、高各是多少?表面积有多大呢?接口处不计

  (2)如果要将两盒奶包成一包,包装时一共需要多大面积的包装纸呢?(一个需要208平方厘米,两个就是需要416平方厘米)。师:有没有不同的意见?说一说。(合起来包装,就不是416平方厘米了)。问:合起来包装为什么就不需要416平方厘米的包装纸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拿出两个长方体纸盒摆一摆。(同桌和合作,探索组合包装的方法。)请一名学生展示摆放的方法。问:还有没有其他的包装方法?再指明展示。(展示结束,课件出示三种组合包装的方法图。)

  2、展开猜想,交流讨论时。师:大家观察一下这三种包装方法有什么不同?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请看第一种方法重合的是哪些面?师,我们可以说重合了两个小面。第二种方法和第三种方法呢。(第二种方法重合的是两个中面,第三种方法重合的是两个大面。)师:请同学们猜想一下这三种方法,哪种方法最节约包装纸?问:第三种方法最节约,你能说一说你是怎样猜想的吗?(指名交流)。

  3、验证猜想,得出结论。师:这个猜想是不是正确呢?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方式来验证呢?(可以分别计算出三种组合后的长方体的表面积,再比较一下就知道了。)问怎样计算大长方体的表面积?先让学生计算出第一种方法包装后的大长方体表面积。(指名板书)师:有不同的计算方法吗?再指名板书。师:我们来比较一下哪种方法简单一些?(把两个小长方体的表面积之和减去重合面的面积。)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另两种的面积。(指名板书)师:从计算的结果看,是不是和我们刚才的猜想一致呢?谁能说一说在包装时,究竟怎样包装才能节约包装纸呢?(指名回答)。

  三、组合三个,再次体验

  如果要把三盒奶包装起来,需要多少包装纸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动手摆一摆。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拿出三个盒子摆一摆。(小组合作,探索组合包装的方法。)怎样包装才能节约包装纸?有几种包法呢?(接口处不计)。

  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前先看一下要求:电脑演示学习要求。利用盒子摆一摆,能找出几种不同的摆法?分别计算出不同摆法拼成长方体的表面积,并把有关数据填到统计表中。哪种拼法最节省包装材料?找一找有什么发现?填好研究过程记录表。

  再请小组代表展示包装的方法。(学生上讲台展示)

  四、质疑拓展阶段,师生交流。

  1、师反问为什么不包装成不规则立体图形的方式呢?总结:不美观也不节约,所以我们包装长方体物体的时候一般还是包装成长方体形式的。

  2、看来同学们都知道怎样节约包装纸了,愿意接受更大的挑战吗?如果要包装四盒奶,怎样包装才能节约包装纸?

  3、六人小组活动要求,拿出四个盒子摆一摆,你能找出几种不同的摆法?观察比较哪种包装最节省纸张,细心观察,你一定会有新的收获?小组分工合作完成;最先完成的小组上台展示摆法。 其他小组有什么疑问可以问他。师:用你们的慧眼观察一下,这六种摆法里了你们又发现了什么?第几种方法最节约?师设疑:刚才我们发现“重叠面积越大,表面积越小”是不是有错呢?看来同学们对这两种有疑问,下面我们在用手中的学具演示演示一次他们不同的拼接过程。

  4、总结:现在同学们明白了吗?这句话有没有错?其实有时最大是会发生变化的,此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始终使重叠的面积是最大的面积就可以了。

  五、总结回顾,梳理经验。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想法?请说一说,这一类题该怎样计算呢?

  包装虽小,里面的学问却不少,适当的包装是对自身的有效补充。但没有充实的内在素养,包装只能投有其表,让我们每个人都用智慧和勇气包装自己!

  六 、作业设计

  1、包装时不仅要考虑节约,还要考虑哪些因素呢?到超市中调查,看看哪种商品的包装不够节约包装纸,为它设计一个最节约包装纸的包装方案,并思考厂家为什么要这么包装?

  2、你为灾区的小朋友准备了什么礼物?老师帮他们挑了一套分别为1、2、3、4集的书,每本书长、宽、高分别为20厘米、15厘米、8厘米。老师想亲手将这套书用彩纸装饰起来,请你为我设计一个装饰方案。要求:设计一种最省的包装方法,并想一想,除了节省之外,我们还需要考虑哪些因素呢?

  七、板书设计

  包装的学问

  重叠的面积越大,露出的面积就越小,就越节约纸张

五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知道3的倍数的特征,能正确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

  2、使学生在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观察、比较、分析、归纳以及数学表达的能力,感受数学思维的严谨性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使学生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会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课件出示:

  填一填:

  1、个位上的数是_________________的自然数一定

  是2的倍数,也叫_________。

  2、个位上的数是________的自然数一定是5的倍数.

  3、一个数,如果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这个数

  的个位上一定是_____。这个数最小是。

  4、最小的偶数是,最小的奇数是,最大的偶数,最大的奇数。

  2的倍数有: 。

  5的倍数有: 。

  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有:

  偶数有: 。

  奇数有: 。

  课件出示

  师:用5、6、7三个数字组成一个三位数,使这个数是2的倍数?说说什么样的数一定是2的倍数?可以摆成5的倍数吗?说说怎样摆?什么样的数是5的倍数?

  (生:口答)

  师:可以摆成既是2的倍数也是5的倍数吗?为什么?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能正确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只要观察这个数的个位。那么你能从个位上发现3的倍数的特征吗?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

  (揭示课题:3的倍数的特征)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境,既可以巩固已学知识又可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3的倍数的特征的教学过程中来,有利于学生轻松、愉快的学习新知。

   二、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学生填一填)

  师:学生独立填在课本19页上,然后观察。生:汇报结果

  1、课件出示:(学生填一填)

  师:学生独立填在课本19页上,然后观察。生:汇报结果

  1 2 3 4 5 6 7

  师:同学们观察一下3的倍数的个位上的数是不是3的倍数呢?(课件出示)生结论:3,6,9是3的倍数,但12,15,18个位上的数就不是3的倍数。(出示课件)

  师:根据一个数个位上的数字,能确定一个数是3的倍数吗?(不能)那么3的倍数究竟有什么特征呢?

  3、观察讨论(二):3的倍数12和21。(课件出示)

  谈话:比较观察这两个数,你能发现什么有趣的现象?(生:数字相同,数字排列的顺序不同)

  师:在3的倍数中,再找几个数,把他的数字顺序改变一下,看看是不是3的倍数?你有什么发现?

  生:3的倍数,改变数字的顺序后,仍然是一个3的倍数。

  师:在不是3的倍数中,也有这样的数,你能把他们一组一组地排列起来吗?(13,31;14,41;23,32;25,52;)这里又说明什么呢?

  生:一个不是3的倍数,改变数字的顺序后,仍然不是3的倍数。

  师:由此推想,3的倍数的特征和数字的排列顺序没有关系,那与这个数的各个数位上的数字有关吗?这里到底有什么奥秘呢?

  4、探索发现规律

  (1)活动:每个同学手中都有一些小棒和一张数位卡,我们在数位卡上分别来摆几个3的倍数,看看分别用了几根小棒。现在请你在3的倍数中任意选几个来摆一摆,开始。

  生:小组中完成并记录,然后汇报,教师板书如:12:1+2=3

  师:有什么发现?(是3的倍数)

  (2)活动:下面我们反过来试试看,请你数出21根小棒,摆成一个两位数,看看这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学生操作后汇报结果21:2+1=3)

  师:现在你猜想什么样的数一定是3的倍数?(猜想:3的倍数,它的各位数的和一定是3的倍数)

  (3)活动:为了验证这一猜想,举例,如49×3=147,166×3=498等,使学生进一步确认这一结论的正确性。还可以任意写一个数,利用这一结论来验证,如3697,3+6+9+7=25,25不是3的倍数,而3697÷3也不能得到整数商,因此,它不是3的倍数。

  5、出示总结:一个数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设计意图]为了突出学生的自主探索,使学生在观察——猜想——推翻猜想——再观察——再猜想——验证的过程中,概括出3的倍数的特征。通过活动的方式,减缓学生在概括时的思考难度。教学时,引导学生经历观察、猜测、验证的完整过程。由于学生在概括2和5的倍数的特征时,只注意到了个位数,因此,学生在概括3的倍数时,也会很自然地寻找个位上的数的特征。但通过观察,发现这些数的个位上的数有的是3的倍数,有的不是,于是产生认知冲突。经过进一步提示,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各位上数的和是3的倍数。通过这样的方式也使学生认识到:找出某个规律后,还要找出一些正面的、反面的例子进行检验,看是不是普遍适用。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探究解决问题方法的兴趣。

   三、练习中提升认识

  通过完成“做一做”,哪些数是3的倍数?你是怎样判断的?明确方法: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可以先把这个数各位上的数相加,看得到的和是不是3的倍数。

  练习三,4、下面哪些数是3的倍数?在下面的( )里面“√”。

  42 78 111 165 655 5988 ( ) ( ) ( ) ( ) ( ) ( ) 49 95 311 82 20xx 2222 ( ) ( ) ( ) ( ) ( ) ( )

  1、下面用数字卡片摆出的数中,哪些是3的倍数?在每个数后面增加一张卡片,使这个三位数成为3的倍数。

  2、在□里填一个数字,使每个数都是3的倍数。

  3、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进行课堂练习时,还可以把一些数各个数位上的数经过不同的排列,再让学生判断,以加深对“各位上数的和是3的倍数”的理解。四、梳理知识,总结升华谈话: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设计意图]对本节课的学习做一个简单的回顾整理,形成基本的知识网络,整理学习思路,正确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的方法,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作业:根据3的倍数的特征找出100以内3的倍数。

五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篇3

  设计说明

  复习课既不像新授课那样有“新鲜感”,又不像练习课那样有“成就感”,还担负着查缺补漏、系统整理和巩固发展的任务。为了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复习,在组织教学时,应该营造一个轻松、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温故而知新”。

  1.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在教学设计中,灵活地运用教材,既不要夸大它的作用,又不要削弱它的功能,要创造性地发挥它应有的功能。作为复习课,设计要有新意,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了适当的处理,这样更符合本地区学生的实际需求。

  2.重视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教学中,把所学的知识进行回顾,然后利用这些知识来解决问题,结合教材习题逐一练习。通过练习,将学生所学的知识整理成知识网络,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结合教材习题,复习分数加减法这一单元的内容。想一想,这一单元我们都学习了哪些内容?

  2.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及简算、分数与小数的互化三部分内容)

  3.小组汇报,全班交流,互相评价,呈现知识结构图。

  分数加减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分数加减法的相关知识,复习本节课中的知识点,在教师的引导下画出知识结构图,帮助学生建立这部分知识内容的知识网络,便于学生整理和记忆相关知识。

  ⊙整理复习

  1.复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1)复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应注意什么?结合具体实例说一说。

  (2)先想一想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应该怎样计算,再计算下面各题。

  + -

  结合上面的算式复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①异分母分数相加减:先通分,然后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②分数加减法对计算结果的要求: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3)完成教材94页1题前两个小题的计算。

  + -

  解答: + -

  =+=-

  ==

  =

  2.复习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1)先想一想分数加减混合运算应该怎样计算,再计算下面各题。

  +- -+

  1-- 1-

  ①复习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在计算分数加减混合算式时,主要有以下两种方法:一是先将所有的分数全部通分,再进行计算;二是先通分需要进行通分的部分,再进行计算。

  ②复习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没有括号的,要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进行计算;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③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计算后交流结果。

  (2)完成教材94页3题最后一竖排两个小题。

  +- -

  =+-=-

  =- =-

  == =

  ①引导学生观察第2个小题,课件出示学生的不同解法。

  --

  =-- =--

  =- =-

  = =-

  =-

  =

  ②从上面的解法中,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后小结:整数加减法的运算定律对分数加减法同样适用。

  3.复习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先想一想分数、小数是怎样互化的,再计算下面各题。

  0.75=( ) =( )

  2.12=( ) 4=( )

五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篇4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88、89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认识、理解中位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会求数据的中位数,了解中位数与平均数的联系和区别。

  2、过程与方法

  能根据具体的问题,选择恰当的统计量(平均数或中位数),在与平均数的对比中体现中位数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运用价值,激励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中位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学会求中位数。

  教学难点:

  恰当选择统计量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

  教学过程:

  一、认识中位数

  1、故事引入。

  李叔叔要去找工作,同学们,你们知道一个人找工作时,一般最关注什么?

  找工作时,工资的多少往往是人们最关心的,李叔叔看到一份超市的广告上写着:本超市员工月平均工资1000元,现招员工若干。李叔叔一看,待遇不错,就去应聘了。可到了发工资,李叔叔不高兴了。超市老板拿出了员工的工资表。

  某某超市员工月工资表单位:元

  职 员 月工资

  经 理 3000

  副经理 20xx

  员工A 900

  员工B 800

  员工C 750

  员工D 650

  员工E 600

  员工F 600

  员工G 600

  员工H 600

  员工 I 600

  2、思考与讨论

  (1)广告上说员工的月平均工资1000元,正确吗?

  (2)但大部分的员工工资在1000元以下,广告是否符合实际?

  (3)你认为应该用怎样的数反映这个超市的员工的月工资水平比较合理?

  3、交流与沟通

  (1)通过计算,月平均工资是1000元,没有错。

  (2)部分学生认为此广告存在欺骗性。因为两位经理的工资很高,而员工的工资都不到1000元。

  (3)这组数据中,由于出现了两个很大的数据3000和20xx,所以平均数1000不能真实地反映超市员工的月工资水平。

  生一:600元比较合适,因为得600元的人是最多的,有5人。

  生二:650元比较合理,因为它正好是中间那个数。

  生三:把两个经理的工资去掉,再求其它数的平均数。

  4、提出中位数和众数

  同学们分析得不错,很有自己的想法,除了平均数外,数学上还有两种统计量可以表示一组数据的水平,那就是中位数和众数。(板书课题)

  (1)按照你们的理解,能说说什么是中位数吗?

  (将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中间的那个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强调:先按大小顺序排列。)

  工资表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多少?

  (共11个数,第6个数是中位数,是650。)

  想一想:平均数1000和中位数650哪个数表示员工的工资水平更合适呢?你是怎样理解的?

  (教师点明:平均数会因为一些极端数据的影响,不能很准确地反映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而极端数据对中位数没有影响,650处于中间,反映的是中等水平的工资,能表示这组数据的中等水平,李叔叔应当关心中位数。)

  (2)同学们也可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众数呢?这组数据的众数是多少?

  (众是多的意思,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

  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这组数据的众数是600,体现的是多数人的工资水平,李叔叔还应当关心众数。)

  二、找中位数和众数

  1、求下面每组数据的中位数。

  (1)请一列同学(人数是奇数)报体重,记录下数据,数据的大小未排列。

  (2)请一列同学(人数是偶数)报最近一次的测试成绩,记录下数据,数据的大小也未排列。

  指导学生自学课本,明确:当数据的个数是偶数时,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以上两题都要强调先要将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而且比较用平均数和中位数哪个更能反映这组数据的真实水平。

  2、请一小组的同学报年龄,记录下数据,找众数。并比较众数和中位数哪个能更好地反映同学们的年龄状况。

  三、知识应用

  1、课本89页第一题。

  明确:当一组数据中没有出现偏大数或偏小数时,中位数、平均数和众数就会非常接近,甚至相等。这种情况下,这三种数都能用来代表这组数据的一般水平。

  2、课本89页第3题。

  明白众数是40,不是34。

  3、在一次射击比赛中,战士甲和战士乙分别代表两个连队比赛,获得胜利者将代表连队参加全团射击比赛,每人打5发子弹,成绩如下:战士甲的平均分7.8环,战士乙的平均分8环。你想推荐谁?

  (1)说明推荐理由。

  (2)回放射击过程,战士甲10、9、10、10、0;战士乙7、7、8、10、8。

  (3)再次作出选择,说明理由。

  四、课堂小结

  1、说说什么是中位数和众数。

  2、怎样恰当选择平均数、中位数或众数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

  五、小调查

  同学们看过电视上很多比赛活动,评委是怎样计算选手的得分的?你认为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后再求的平均数与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哪个能更好地反映选手的成绩?

  六、教学反思

  市教科所的领导听课的点评:

  1、重难点把握得好,一针见血;

  2、基础打得好,明确内涵,理论运用入木三分;

  3、学生紧密配合,参与学习,引人入胜;

  4、把学习与生活巧妙结合起来,标新立异。

  个人遗憾:

  1、在同学们报出的实时数据中,众数和中位数的比较还不够突出;

  2、练习量较少。

五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篇5

  1.教材地位及作用

  《3的倍数特征》一课主要是让学生理解3的倍数特征,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本节课是在学习了倍数与因数及2、5的倍数特征的基础上来进行本节课的教学的。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在猜想中,通过动手圈画百以内的数表,在观察、分析、比较、验证的过程中发现规律。本节课的教学是以后学习公倍数与公因数、约分、通分、分数四则运算等知识的重要基础,这样有利于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体会前后知识学习的必要性。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数感。

  2.教学目标

  [1] 经历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理解3的倍数的特征,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

  [2] 让学生猜测、验证3的倍数的特征。并在活动中能够积极思考,发表自己的观点,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3] 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分析、比较、猜测、验证的能力。

  3.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3的倍数的特征;发现3的倍数的特征的这一规律。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2、5的倍数特征,他们会利用2、5的倍数特征进行迁移来寻找3的倍数的特征,由此产生认知冲突,激发了学生想要探究的愿望,学生会在观察、比较、分析及教师的指导、验证中得出新的结论,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策略]

  1.以学生原有认知为基础,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利用学生刚学完“2、5的倍数特征”产生的负迁移,直接抛出问题,激活学生的原有认知,学生自然而然将2、5的倍数特征迁移到3的倍数特征的问题中来,由此产生认知冲突,萌发疑问,激发强烈的探究欲望。学生很快进入了问题情境,猜测、否定、反思、观察、讨论,学生会渐渐进入探究者的角色。

  2.以问题为中心组织学生展开探究活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设计具有探索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紧紧围绕“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这个问题来开展学习活动,指导学生围绕问题展开探究活动,组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和讨论,逐步发现、归纳规律,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分析、概括、验证、判断等能力。

  [教学过程]

  一、从原有认知出发,激发学生求知欲。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了2、5的倍数的特征,那么3的倍数又会有什么特征呢?谁能来猜测一下?

  生1:个位上是3、6、9的数是3的倍数。比如33、66、99。

  生2:反对,个位上是3、6、9的数不一定是3的倍数,比如13、16、19就不是3的倍数。

  生3:个位上是0、1、2、3、……9 的数有的是3的倍数,有的不是3的倍数。

  师:看来只观察个位不能确定是不是3的倍数,那么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研究。

  二、观察比较、得出结论。

  (1)师:在百以内的数表中圈出3的倍数。

  (2)组织学生观察、交流,并呈现已圈出3的倍数的百以内的数表。

  师:请观察这个表格,你发现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把你的发现与同桌交流一下。学生交流后组织全班交流。

  生1:我发现10以内的数只有3、6、9是3的倍数。

  生2:我发现不管横着看还是竖着看,3的倍数都是隔两个数一出现。

  生3:我全部看了一下,刚才前面那位同学的猜想是不对的,3的倍数个位上是0-9这10个数字都有可能。

  师:个位上的数字没有什么规律,那十位上的数字有什么规律吗?

  生:没有什么规律,1至9这些数字都出现了。

  师:其他同学还有什么发现吗?

  生:我发现3的倍数按一条一条斜线排列,很有规律。

  师:你观察的角度与其他同学不同,那么每条斜线上的数有规律吗?

  生:从上往下观察,连续两数都是十位数增加1,而个位数减少1。

  师:十位数加1,个位数减1组成的数与原来的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我发现3所在的那条斜线,另外两个数12和21的十位与个位上的数字加起来都等于3。

  师:这是一个重大发现,其它斜线呢?

  生1:我发现6所在的那条斜线上的数,两个数字加起来的和都等于6。

  生2:9所在的那条斜线上的数,两个数字加起来的和等于9。

  生3:我发现另外几列,边上的30,60,90两个数字的和是3,6,9,另外的数两个数字的和是12,15,18。

  师:现在谁能归纳一下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

  生:一个数各个数位上数字之和等于3,6,9,12,15,18等,这个数就一定是3的倍数。

  师:实际上3,6,9,12,15,18等数都是3的倍数,所以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

  生:一个数各个数位上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一定是3的倍数。

  (3)师:刚才是从100以内的数中发现了规律,得出了3的倍数的特征。如果是3位数甚至是更大的数,3的倍数的特征是否也相同呢?请大家找几个数来验证一下。

  (4)生自己写数并验证,然后交流,得出了同样的结论。

  三、巩固应用,深化提高

  1.圈出3的倍数

  75、43、655、888、7431、5916、4012

  2、在□内填上一个数字,使这个数是3的倍数,你有几种方法?

  127□ □3□ 11□2

  四、小结反思

  今天,大家自己探究了3的倍数的特征,请你们回忆一下,我们是用什么方法发现这个规律的?(生回答)

  附:[板书设计]

  3的倍数的特征

  12 1+2=3 15 1+5=6 18 1+8=9

  21 2+1=3 24 2+4=6 27 2+7=9

  33 3+3=6 36 3+6=9

  …… ……

  一个数各个数位上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

  这个数就一定是3的倍数。

五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篇6

  教学内容:

  长方体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立体图形、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2.通过观察、想象、动手操作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继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一步形成勇于探索、善于合作交流的学习品质。

  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想象、动手操作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具运用:

  一些长方体物品,课件。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复习导入

  1.谈话引入,回忆以前学过哪些几何图形?它们都是什么图形?(由线段围成的平面图形)

  2.投影出示教材第18页的主题图。提问:这些还是平面图形吗?(不是)教师:这些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它们都是立体图形。提问:在这些立体图形中有一种物体是长方体,谁能指出哪些是长方体?

  3.举例: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到过哪些长方体的物体?长方体又具有什么特征呢?引出新课并板书课题。

  二、新课讲授

  1.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1)请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学具,摸一摸,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长方体有平平的面)

  板书:面

  (2)再请学生摸一摸长方体相邻两个面相交的地方有什么?讲述:把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

  板书:棱

  (3)再请同学摸一摸三条棱相交的地方有什么?(一个点)讲述:把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板书:顶点

  (4)师生在长方体教具上指出面、棱、顶点。学生依次说出名称。

  2.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1)面的认识。

  ①请学生拿出长方体学具,按照一定的顺序数一数,长方体一共有几个面?(6个面)有几组相对的面?(3组)前?后,上?下,左?右。

  ②引导学生观察长方体的6个面各是什么形状的?

  板书:6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下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教师分别出示这两种情况的教具。

  ③引导学生进一步验证长方体相对的面的特征。

  板书: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④请学生完整叙述长方体面的特征。

  (2)棱的认识。教师出示长方体框架教具,引导学生注意观察

五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篇7

  【教学内容】

  认识因数和倍数(教材第5页内容,以及第7页练习二的第1题)。

  【教学目标】

  1.从操作活动中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另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

  2.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索意识,以及热爱数学学习的情感。

  【重点难点】

  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

  【复习导入】

  1. 教师用课件出示口算题。

  10÷5= 16÷2=

  12÷3= 100÷25=

  220÷4= 18×4=

  25×4= 24×3=

  150×4= 20×86=

  学生口算

  2. 导入:在乘法算式中,两个因数相乘,得到的结果叫做它们的积。乘法算式表示的是一种相乘的关系,在除法算式中,两个数相除,得到的结果叫做它们的商。除法算式表示的是一种相除的关系,在整数乘法和除法中还有另一种关系,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探讨的内容。

  (板书课题:因数和倍数(1)

  【新课讲授】

  1.学习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1)教师用课件出示教材第5页例1,引导学生观察图上的算式,把这些算式分为两类。

  学生说出自己的分类方法,商是整数的分为一类,商不是整数的分为一类。教师以商是整数的第一题为例,板书:12÷2=6。

  教师:在这道除法算式中,被除数和除数都是整数,商也是整数,这时我们就可以说12是2和6的倍数,2和6是12的因数。

  谁来说一说其他的式子?

  学生回答。

  教师板书:在整数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被除数是除数和商的倍数,除数和商是被除数的因数。

  (2)说一说第一类的算式中,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学生回答,如:在20÷10=2中,20是10和2的倍数,10和2是20的因数。或:20是10的倍数,20是2的倍数,10是20的因数,2是20的因数。(3)通过刚才同学们的回答,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倍数与因数是相互依存的。

  2.举例概括

  教师:请同学们注意,为了方便,我们在研究因数和倍数时,所说的数一般指的是自然数,而且其中不包括0。

  教师:在自然数中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我们每个同学都在心中想一个,想好了说给大家听。学生举例,并说出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教师同时板书。

  教师小结:像这样的例子举也举不完,那能不能用比较简洁的方式来叙述因数与倍数的关系呢?

  引导学生根据“用字母表示数”的知识表述因数与倍数的关系。

  如:M÷N=P,M、N、P都是非0自然数,那么N和P是M的因数,M是N和P的倍数。

  A×B=C,A、B、C、都是非0自然数,那么A和B是C的因数,C是A和B的倍数。

  你能从这些数中挑出两个数,说出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吗?

  3、9、15、21、36

  学生独立思考并回答。

  【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5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7页练习二第1题。

  3.下面每一组数中,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16和24和2472和820和5

  4.下面的说法对吗?说出理由。

  (1)48是6的倍数。

  (2)在13÷4=3……1中,13是4的倍数。

  (3)因为3×6=18,所以18是倍数,3和6是因数。

  【课堂小结】

  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了一个什么问题?你有什么收获呢?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因数和倍数(1)

  在整数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被除数是除数和商的倍数,除数和商是被除数的因数。

  因数和倍数一般指的是自然数,而且其中不包括0。

  倍数与因数是相互依存的。

  本节课的重点是掌握因数和倍数的概念,理解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知识内容比较抽象,知识点比较少,教学中,我采取让学生反复说,互相说的方式,让学生加深理解,提高他们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因数和倍数(2)

  【教学内容】

  一个数因数的求法和一个数倍数的求法(教材第6页例2、例3,教材第7~8页练习二第2~8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倍数的方法;

  2.学生能了解一个数的因数是有限的,倍数是无限的;

  3.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条理性,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求索精神。

  【重点难点】

  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复习导入】

  说出下列各式中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20÷4=5 6×3=18

  在上面的算式中,6和3都是18的因数,你知道还有哪些数是18的因数吗?18是3的倍数, 你知道还有哪些数是3的倍数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如何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板书课题:因数和倍数(2))

  【新课讲授】

  (一)找因数:

  1.出示例1:18的因数有哪几个?

  一个数的因数还不止一个,我们一起找找18的因数有哪些?

  学生尝试完成后汇报

  (18的因数有: 1,2,3,6,9,18)教师:说说看你是怎么找的?(生:用整除的方法,18÷1=18,18÷2=9,18÷3=6,18÷4=…;用乘法一对一对找,如1×18=18,2×9=18…)

  教师:18的因数中,最小的是几?最大的是几?我们在写的时候一般都是从小到大排列的。

  2.用这样的方法,请你再找一找36的因数有哪些?

  小组合作交流后汇报,36的因数有: 1,2,3,4,6,9,12,18,36

  教师:你是怎么找的?

  举错例(1,2,3,4,6,6,9,12,18,36)

  教师:这样写可以吗?为什么?(不可以,因为重复的因数只要写一个就可以了,所以不需要写两个6)

  仔细看看,36的因数中,最小的是几,最大的是几?

  教师板书: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是1,最大因数是它本身。

  3.你还想找哪个数的因数?(18、5、42……)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个在自练本上写一写,然后汇报。

  4.其实写一个数的因数除了这样写以外,还可以用集合表示:如18的因数。小结:我们找了这么多数的因数,你觉得怎样找才不容易漏掉?

  从最小的自然数1找起,也就是从最小的因数找起,一直找到它的本身,找的过程中一对一对找,写的时候从小到大写。

  (二)找倍数:

  1.我们一起找到了18的因数,那2的倍数你能找出来吗?

  小组合作交流后汇报,2的倍数有:2、4、6、8、10、16、……

  教师:为什么找不完?

  你是怎么找到这些倍数的? (生:只要用2去乘1、乘2、乘3、乘4、…)那么2的倍数最小是几?最大的你能找到吗?

  2.让学生完成做一做1、2小题:找3和5的倍数。汇报

  3的倍数有:3,6,9,12

  教师:这样写可以吗?为什么?应该怎么改呢?

  改写成:3的倍数有:3,6,9,12,……

  你是怎么找的?(用3分别乘以1,2,3,……)

  5的倍数有:5,10,15,20,……

  教师:表示一个数的倍数情况,除了用这种文字叙述的方法外,还可以用集合来表示2的倍数,3的倍数,5的倍数。

  教师:我们知道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那么一个数的倍数个数是怎么样的呢?

  (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课堂作业】

  1.完成课本第7页练习二第2~5题。

  2.完成教材第8页练习二第6~8题。

  【课堂小结】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了一个什么问题?你有什么收获呢?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因数和倍数(2)

  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最小的是1,最大的是它本身.

  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因数和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找一个数的因数时,如何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对于刚刚对因数和倍数有感性认识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优势,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对自己的方法进行反思,吸取同伴的好方法,很好的体现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教学理念。

五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篇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想、验证、理解并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

  2.引导学生学会判断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

  3.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概括的能力。

  【重点难点】

  理解并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

  【复习导入】

  1.学生口述2的倍数的特征,5的倍数的特征。

  2.练习:下面哪些数是2的倍数?哪些数是5的倍数?

  324 153 345 2460 986 756

  教师:看来同学们对于2、5的倍数已经掌握了,那么3的倍数的特征是不是也只看个位就行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

  板书课题:3的倍数的特征。

  【新课讲授】

  1.猜一猜: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2.算一算:先找出10个3的倍数。

  3×1=3 3×2=6 3×3=9

  3×4=12 3×5=15 3×6=18

  3×7=21 3×8=24 3×9=27

  3×10=30……

  观察:3的倍数的个位数字有什么特征?能不能只看个位就能判断呢?(不能)

  提问:如果老师把这些3的倍数的个位数字和十位数字进行调换,它还是3的倍数吗?(让学生动手验证)

  12→21 15→51 18→81 24→42 27→72

  教师:我们发现调换位置后还是3的倍数,那3的倍数有什么奥妙呢?

  (以四人为一小组、分组讨论,然后汇报)

  汇报:如果把3的倍数的各位上的数相加,它们的和是3的倍数。

  3.验证:下面各数,哪些数是3的倍数呢?

  210 54 216 129 9231 9876

  小结:从上面可知,一个数各位上的数字之和如果是3的倍数,那么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板书)

  4.比一比(一组笔算,另一组用规律计算)。

  判断下面的数是不是3的倍数。

  3402 5003 1272 2967

  5.“做一做”,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0页“做一做”。

  (1)下列数中3的倍数有。

  14 35 45 100 332 876 74 88

  ①要求学生说出是怎样判断的。

  ②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2)提示:①首先要考虑谁的特征?(既是2又是5的倍数,个位数字一定是0)

  ②接着再考虑什么?(最小三位数是100)

  ③最后考虑又是3的倍数。(120)

  【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11~12页练习三的第4、6、7、8、9、10、11题。

  【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和感想?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3的倍数的特征

  一个数各位上的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那么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时,教师要注意学生的自主探索过程,通过猜一猜、算一算、想一想、验一验、比一比等教学环节,循序渐进地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但教师在想一想这个环节中要进行适当点拨、引导,这样效果更明显。

五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篇9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立体图形,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2、通过观察、想象、动手操作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继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一步形成用于探索、善于合作交流的学习品质。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形成长方体的空间观念

  教学用具: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小纸盒。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师:画面上是什么图形?(长方形)现在请你们认真观察,看看有什么发现?(课件演示由6个长方形围成一个长方体的过程)

  2、师:同学们在一年级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体,是不是由6个任意的长方形都能像这样围成一个长方体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继续研究和长方体有关的一些知识。(板书课题)

  二、课前预习:

  自学内容 P27~29例题1~2

  1、 同伴互相举例说说生活中的长方体

  2、 观察长方体,看P28的例一,试着(用铅笔)完成书中的表格。

  3、 用工具袋里的材料,小组同学合作,共同做一个长方体。写下你发现了什么?

  尝试练习 :试着完成P29的做一做练习

  4、 有什么疑惑?

  三、汇报展示:

  (一)导入

  1.已经认识过许多物体的形状,你能说一说国旗、手帕、红领巾等各是什么形状吗?小结: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都是平面图形。

  讲台上放一些物体,注意观察它们的形状、它们和平面图形一样吗?

  2.指出:像这些物体都是立体图形。其中,粉笔盒、书等的形状是长方体。你还能说出一些长方体形状的物体吗?

  、出示P27图,让学生观察。

  师:周围有很多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的,从主题图中找一找。(电脑抽象出长方体的图)

  师:你带来了哪些长方体形状的物品?

  4.小结:我们周围有许多物体的形状都是长方体或正方体(也叫立方体)。

  (二)教学实施

  1.认识面、棱、点。

  师:昨天让同学们观察了长方体。现在老师来演示一下,你们说说面、棱、点的区别。

  (1)拿出准备的马铃薯,用刀切下一片,你看到了什么?(一个平平的面)

  (2)挨着这个面,再切一刀,你又看到了什么?(两个面,一条边)及时指出:我们把两个面相交的这条边叫做棱。

  (3)紧挨着这两个面再切一刀,形成三个面,现在你又看到了什么?(有三个面,三条棱)指出:三条棱相交的点我们把它叫做顶点。

  2.汇报长方体的面:

  提问:长方体是由什么围成的?

  3.汇报长方体的棱和顶点

  4.汇报面、棱、顶点的特征

  提问:大家已经认识了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一个长方体,它的面、棱和顶点还有哪些特点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继续汇报,并完成下面这几个问题:

  (1)面的特征

  ①用手摸一摸它有几个面(注意培养学生有顺序地观察)

  ②每个面是什么形状?(注意出示也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③哪些面完全相等?

  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的形状、大小完全相同。

  (2)长方体的棱的特征。

  ①数:长方体有多少条棱?(要说出数的方法)

  ②量:动手量一量每条棱的长度,看哪些棱的长度相等?(有什么规律?)

  根据学生的发言归纳出:(投影显示)长方体有12条棱,相对的4条棱的长度相等。

  (3)长方体的顶点的特征。

  让学生拿一个长方体纸盒,用手摸长方体每三条棱相交的地方,并提问:长方体有几个顶点?(8个)

  5.概括长方体的特征。通过大家的操作、讨论可以知道:(课件出示)

  长方体是由 个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 形)围成的

  图形。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面 ,相对的棱的长度 。

  6.拿一个长方体放在讲台上让学生观察。

  最多能看到几个面?(3个面)

  讲:所以我们通常把长方体画成这样。指导学生画长方体的图形。

  (三)、汇报长方体的长、宽、高。

  1.出示P29例题2,昨天让同学们用学具做了一个长方体的框架。提问:在做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并汇报下面的两个问题:

  (1)它的12条棱可以分成几组?怎样分?

  (2)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

  2.揭示长方体的长、宽、高的概念。

  (1)你知道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什么吗?(长、宽、高)

  (2)长方体的长、宽、高的长短与这个长方体有没有关系?(出几个长、宽、高不同的长方体)

  结论:长方体的大小和形状是由它的长、宽、高决定的。

  让学生指出自己长方体的长、宽、高。

  3.总结(课件出示填表内容)

  四、反馈检测

  1完成P31练习五T1。

  2.一个长方体,长5厘米,宽3.5厘米,高2厘米。这个长方体的棱长综合是多少厘米?

  3.一个长方体的棱长总和是96厘米。它的长、宽、高的和是多少厘米?

  4、判断。

  (1)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 )

  (2)长方体相对的面的大小、形状都相等。( )

  (3)在长方体中,不是相对的棱长度都不相等。( )

  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认识

  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课后反思:

  教学本节内容我主要采用了课件演示及让学生动手操作的形式。上课伊始用课件出示学生已经见过的图形,自然引出长方体和正方体,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自己带来的长方体和正方体了解它们的特征,进而也知道了什么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长、宽、高。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学生加深了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五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篇10

  2、5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内容】

  2、5的倍数的特征(教材第9页例1,教材第11页练习三第1~2题)。

  【教学目标】

  1.经历自主探索2和5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

  2.知道2、5的倍数的特征,会判断一个自然数是不是2和5的倍数。

  3.培养学生的观察、猜想、分析、归纳的能力,愿意与同学交流自己发现的结果,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通过探索发现2、5的倍数的特征,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和5的倍数。

  【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玩个猜数游戏,好吗?你们任意说出一个自然数,不管是几位数,我都能很快的判断出它是否是2或5的倍数。不信可以试试看。

  学生报数,老师答,同时请大家验证。

  师:同学们的眼神里闪现出惊讶的目光。你们想知道老师为什么不计算就能马上判断出来吗?学了今天的知识,你们就知道老师猜数的奥秘了。

  板书课题:2和5的倍数的特征。

  【新课讲授】

  1.探索5的倍数特征

  (1)引入百数表。

  (2)出示课件:百数表,在这些数中找出5的倍数,写出来。

  (3)你们找的数和老师找的相同吗?(课件出示百数表)

  (4)观察5的倍数,你有什么发现?把你的发现说给同桌听听。

  (5)归纳:谁来概括一下5的倍数到底有什么特征?板书:个位上是0或5的数都是5的倍数

  (6)验证:除了这些数以外,其它5的倍数也有这样的特征吗?请举例验证。请你写一个多位数,并且是5的倍数。

  (7)过渡:学习了5的倍数的特征有什么好处?师随机在黑板上写一个数,让学生猜猜它是不是5的倍数。

  (8)练一练:下面哪些数是5的倍数?

  240,345,431,490,545,543,709,725,815,922,986,990。

  过渡:那172是几的倍数呢?请同学验证。2的倍数有什么特征,想不想研究?下面我们一起研究2的特征。

  2.探索2的倍数特征

  (1)猜一猜:根据研究5的倍数特征的经验,你猜一猜2的倍数可能会有什么特征呢?

  (2)课件出示:百数表找出2的倍数。(小组合作找出所有2的倍数)

  (3)汇报后,观察2的倍数的特征,看看你刚才的猜测是不是正确。

  (4)归纳:2的倍数有怎样的特征?

  板书: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

  (5)验证:除了这些数以外,其它2的倍数也有这样的特征吗?请举例验证。

  (6)填一填:下面哪些数是2的倍数?1,3,4,11,14,20,23,24,28,31,401,826,740,1000,6431。

  让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

  3.奇数、偶数的再认识

  自然数按是不是2的倍数来分可分为奇数和偶数两大类,2的倍数都是偶数,不是2的倍数就是奇数。

  4.那么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

  (1)在5的倍数中找出2的倍数;

  (2)在2的倍数中找到5的倍数。

  比较: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都是看什么?

  结论:个位上是0的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9页“做一做” 。

  2. 完成教材第11页练习三第1~2题。

  【课堂小结】

  1.现在,你们知道老师猜数的奥秘了吗?现在老师说数,请同学们判断出它是不是5或2的倍数。

  2.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板书: 2、5的倍数的特征

  个位上是0或5的数都是5的倍数;

  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

  个位上是0的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使我认识到数学课堂教学活动是一个活泼的、主动的、丰富多彩的活动空间。教学中,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结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给学生提供有趣的情景,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创设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动口,做他们想做的,在做的过程中观察知识,在合作交流中去思考、质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真正领略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五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篇11

  课题:简单的土石方计算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认识“方”并解决土石方计算问题的过程。

  2、了解“方”的具体含义,能够灵活运用体积计算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现实问题。

  3、在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熟练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演变成“横截面的面积乘长”。

  教学过程:

  一、巧设情境,激趣引思。

  同学们,前面几节课我们学习了体积的有关内容,请大家思考以下问题。

  (1)什么是体积?体积的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2)怎样求长方体的体积?正方体的体积,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的统一公式是什么?

  (3)学生分组讨论,指名回答问题。

  这节课我们运用体积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二、自主互动,探究新知。

  课件出示例题1:让学生读题,讨论:挖出的土与地窖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让学生尝试解决问题 交流计算的结果。

  教师介绍“方”,让学生用方描述挖出的土。

  课件出示例题及拦河坝的和示意图。

  让学生观察,问: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师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怎样计算拦河坝的体积?为什么这样计算? 使学生知道:拦河坝的体积=底面积×高。

  让学生尝试解决问题,并交流计算的方法和结果。

  三、应用拓展,反思交流。

  1、应用:

  (1)试一试 帮助学生弄清图意,然后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合作解决。

  (2)练一练 第1、2题,帮助学生理解题中的事物和信息,再独立完成。

  第3、4题,让学生先说一说,要解决问题,先要求出什么?

  2、拓展:

  练一练5 板书设计:

  简单的土石方计算 2×1.6×1.5=4.8(立方米) 拦河坝的体积=横截面面积×长 答:要挖出4.8立方米的土。

  横截面的面积:(8+3)×4÷2=22(平方米) 土石体积:22×50=1100(立方米) 答:修这个拦河坝一共需要土石1100立方米。

  想了解更多实用资料网的新沙巴体育投注,请访问: 实用资料

本文来源:/a/5092814.html
延伸阅读
出国留学网编辑根据您的反馈和需求整理出了精选摘抄励志句子的相关信息。为了使在成长的道路上的大家充满斗志,我们心中需要励志的心态。励志的话让我们在人生的塞道上奋发向上。感谢您对这篇文
2023-08-16
我在做梦,幻想在幻灭,幻想总是把幻灭原谅,幻灭却从不把幻灭放手。~~好句子人人喜欢,下面是编辑精心为你整理的“抖音早安文案怎么写吸引人汇集29句”,建议你收藏并分享给其他需要的朋友
2023-08-16
军训时,好羡慕个矮的.同学,因为有个高的同学帮他们挡太阳。无论是在日常的学习还是阅读中,我猜想大家都应该看过开学军训。也许你看到的句子文案不是特别出众,但是你也会莫名喜欢上它。或许
2023-08-16
“经过无数的曲折和困难,我们不知道有多少心酸。过去的经历已飞逝,追忆起来却难以再现。看着老朋友们,却感到孤独无助。”在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界限越来越模糊的今天,我们经常在网络上搜寻
2023-08-16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我们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汇总了丰富的军训的沙雕文案相关素材。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生活中,相信大家都读到过开学军训。这个世界
2023-08-16
导师的一部分职责是创建自己的教案和课件,因此老师们需要花心思去制作自己的教案和课件。为了确保课堂内容更加生动,教师们需要不断完善教案和课件。那么有哪些值得参考的教案和课件呢?经过一
2023-08-15
四年级数学下册课件篇1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例题和做一做,练习十七第1-3题。)教学要求: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
2023-07-28
栏目小编整理了一些有关“人教版五年级数学课件”的实用知识,其中教案课件的准备是一节好课的基础,无论任何老师都需要精心设计教案课件,遵循一定的教学原则。希望这些知识能对大家有所启发和
2023-05-25
教案课件对于老师授课来说至关重要,每个老师都应该认真规划自己的教案课件,这也是每天都必须要做的事情。编写好教案课件不仅可以防止重要内容被忽略,还能提高授课的效率。那么,应该如何编写
2023-06-09
教案课件是老师工作的一部分,不能马虎草率。只有老师充分准备教案课件,课堂氛围才能更好。如何从何种角度去编写教案课件呢?今天,我们为大家推荐一篇非常有价值的“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2023-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