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每课要点--5童趣
之一
词语积累
常规词语
[余]我。 [童稚(zhì)]幼小。稚,幼小。 [秋毫]秋天鸟类新生出的纤细羽毛。比喻最细微的事物。毫,细毛。 [故]所以。 [物外]超出事物本身。 [私]暗自,暗暗的。 [拟作]比作。拟,比,比拟。 [向]接近。 [昂首]抬头。昂,抬。 [项]颈,脖颈。 [素帐]未染色的帐子。 [徐]慢慢地。 [观]看,观赏。 [果]果真。 [唳(lì)]鸟鸣。 [怡(yí)然]安适、愉快的样子。 [定神]使精神安定。 [以……为……]把……当作……。 [砾(lì)]碎石、碎瓦。 [壑(hè)]坑谷、深沟。 [神游]游览于假想境界中,愉快而满足。 [兴]兴趣。 [盖]有“原来”的意思。 [为(wèi)]被。 [方]正。 [鞭]用鞭子打。 [数十]几十。 [驱]赶,驱逐。
通假字
[强]通“僵”,僵硬的意思。
(三)成语
[明察秋毫]明,视力。察,看清。本来形容目光敏锐,连最微小的东西也看得清。后形容人洞察事理。 [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 [怡然称快]形容内心十分快意。 [庞然大物]外表上庞大的东西。 [夏蚊成雷]夏天蚊子的声音像雷声一样,形容蚊子很多。
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记趣》。作者沈复,清代文学家。
整体把握
本文围绕“物外之趣”记叙了童年时的几件趣事:一是把蚊子成雷当作“群鹤舞于空中”、“鹤唳云端”;二是将丛草、虫蚁、土砾分别当成树林、野兽、丘壑,神游其中;三是观虫时驱赶癞虾蟆。
首段先点明主旨“物外之趣”,二、三、四段记事分述。作者以“物外之趣”统摄几件事,意在说明他年幼时已经有了自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阅读探究
从第一段来看,小时的我有怎样的本领、习惯和收获?
本领:张目对日,明察秋毫。习惯: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收获:时有物外之趣。
体现全文中心的词语是什么?
物外之趣.
围绕“物外之趣”写了哪几件事?
㈠ 将蚊子拟作白鹤之趣。
㈡ 神游丛草、土砾、虫蚁构成的幻境之趣。
㈢ 观虫斗、驱癞虾蟆之趣。
表现作者心情的词语有哪些?有怎样的作用?
词语:“怡然称快”、“怡然自得”、“神游”、“呀然”等。
作用:形象真实地反映了儿童观物时的心理,表现了“物外之趣”,使读者如身临其境。
推测作者将癞虾蟆“驱之别院”的目的。
可能为“二虫”复仇,主要原因是它破坏了自己的审美情趣。
第四段表现作者“童稚”的语句是什么?
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作者获得“物外之趣”的基础和关键是什么?
基础:细致的观察。关键:丰富的想像。
从文中可以看出“物外之趣”是怎样得来的?
有强烈的好奇心。②有细致的观察力。③有丰富的想像力。
迁移运用
学了本文,你得到什么启示?
要热爱动物、热爱自然,与大自然中的生命和睦相处。
获得美好的体验要有强烈的好奇心、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像力。
要善于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怀有一颗童心,做一个有情趣的人。
你的童年也一定有“物外之趣”的美好体验,写下来,与大家分享。
(如:观察蚂蚁搬家,把它们想像成支援前线的“大军”;看到漫天飘舞的雪花,把它当作天女散花;自己筑小塘坝堵住水源,而后打开塘坝,把它想象成黄河决堤;自己“过家家”时,拿松针当韭菜、拿手帕当被褥、拿布娃娃当孩子、拿小盒子当房屋,手动着,嘴说着,陶醉其中,其乐无穷。……)
生活中,你怎样做一个有情趣的人?
心胸开阔,不为生活所累;遇事想得开,利用想像把困难和挫折当成朋友的善意玩笑;把自己遇到的好事和坏事都当成生活对自己的恩赐;有一点儿“阿Q精神”等。
阅读下列古诗,谈谈这首诗包含的情趣。
古朗月行
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儿童善于观察,对事物怀有强烈的好奇心,又有丰富的想像力。他们在玩味、想像的美好的体验中得到心理的满足,获得了审美情趣。
之二
《童趣》
1. 作者介绍:作者沈复,生于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卒年不详。字三白,长洲(现在江苏苏州)人。工诗画、散文。至今未发现有关他生平的文字记载。据《浮生六记》来看,他出身于幕僚家庭,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曾以卖画维持生计。与妻陈芸感情甚笃,因遭家庭变故,夫妻曾旅居外地多年,历尽坎坷。妻死后,他去四川充任幕僚。此后情况不明。
2. 正音解词:
童稚(zhì) 藐(miǎo)小 项为之强(jiāng) 鹤唳(lì)云端
怡(yí)然称快 凹(āo)凸(tū) 土砾(lì)
壑(hè) 庞(páng)然大物 蛤蟆(há ma)
3. 读好停顿,注意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2)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3)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4)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5)作/青云白鹤/观。
(6)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7)蹲其身,使/与台齐。
(8)见/二虫斗草间。
(9)盖/一癞蛤蟆。
4. 揣摩下列句子所表现出来的心情。
(1)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眼前出现想象中的画面之后的惊喜。)
(2)昂首观之,项为之强。(看得出神,陶醉其中,进入了忘我的境界。)
(3)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徐喷以烟”之举,非童稚不能为也,小小素帐之中,竟出现“鹤唳云端”之奇观,能不为之怡然称快?)
(4)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既然“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为丘壑,则小小癞蛤蟆便为“庞然大物”,所到之处,山为之拔,树因之倒,观“二虫斗草间”的乐趣正浓,忽为蛤蟆所坏,岂有不怒之理。惊魂既定,便捕之归案,以鞭打之,一下两下不解恨,数十下仍不解恨,“驱之别院”而后快。)
5. 本文主旨:
本文主旨是写作者儿时的“物外之趣”。“物外之趣”虽非物自身所有,却又与物有关,它是观物者的主观体验作用于物的结果,也可以说是因物而生成之意趣。本文中所说的夏蚊及草间之虫皆极细小之物,可以诱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意趣即由此生成。
【典型例题及分析】
登山大半,飞瀑雷震,从空而下。瀑旁有空,即飞泉亭也。纵横丈余,八窗明净。闭窗瀑闻,开窗瀑至。人可坐,可卧,可箕踞,可偃仰,可放笔砚,可沦茗置饮。以人之逸,待水之劳,取九天银河置几席间作玩。当时建此亭者其仙乎!
僧澄波善弈,余命霞裳与之对枰,于是水声,棋声,松声,鸟声,参错并奏。顷之,又有曳杖声从云中来者,则老僧怀远,抱诗集尺许,来索余序。于是吟咏之声,又复大作。天籁人籁,合同而化。不图观瀑之娱,一至于斯!亭之功大矣。
1. “瀑旁有室,即飞泉亭也。”是 句式。
2. 解释下列词句。
(1)天籁人籁
(2)合同而化
(3)不图观瀑之娱,一至于斯!
3. 选文第一段“写亭”,侧重于什么?为什么?
4. 选文第二段侧重写“声响”,具体有哪些?这与“特异”有何联系?
答案:
1. 判断。
2.(1)自然的声音和人的声音。(2)合在一起。化,融合。(3)没想到观赏瀑布的乐趣,竟到了这种境界!
3. 亭与瀑的关系;为下文写声音服务。
4. 有“水声”“棋声”“松声”“鸟声”“吟咏之声”等,观瀑之中有这些声响,全在于地点的特殊,“亭之功大矣”。
分析:古汉语的表达习惯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在句式上多表现为语序的变化。如定语后置、主谓倒置、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也有的表现在表述的方式上,第1题“即飞泉亭也”在翻译时要带上一个“是”字,表判断,即“判断句”。常见的判断句格式为“……者,……也”、“……者也”、“……也”等。第2题可先分析重要词语在语境中的意思,然后再解释整个词句,第3题,作者赞扬“当时建此亭者其仙乎!”是因为“以人之逸,待水之劳,取九天银河置几席间作玩。”这也是作者在本文中要表达的中心意思。所以作者“写亭”必然侧重“亭”与“瀑”的关系。也正因为“亭”与“瀑”有这样的密切关系,才有了下文的“声音”,所以这样写是为了下文写声音服务。第4题抓住“亭之功大矣”一句理解即可。
【模拟试题】
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还以与妻。妻曰:“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羊子大惭,乃捐金于野,而远寻师学。
1. 下面各项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还以与妻 陈太丘与友期行
B. 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 自以形陋
C.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羊子尝行路
D. 得遗金一饼 画饼充饥
2. 翻译:“羊子大惭,乃捐金于野,而远寻师学。”
3. 这个自然段虽短小,却完整地写出了一个故事。请按照帮事开端、发展和高潮、故事结局将这段文言划分为三个层次。(用“|”标在原文上)
4. 有一个成语可以概括这个故事中主人公的好品质,请把它与出来。
【试题答案】
1. C
2. 羊子十分惭愧,就把金子扔到野外,到远处去寻找老师求学。
3. ……还以与妻。│妻曰:“……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羊子大惭,……”
4. 拾金不昧
?
中考政策 | 中考状元 | 中考饮食 | 中考备考辅导 | 中考复习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