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每课要点--22荒岛余生[原版本]
本文作者
笛福(1660-1731),英国小说家,出生于伦敦。他受过中等教育,但没有受过大学古典文学教育。他早年经商,屡屡失败,不得不用各种方法谋生。他曾充当政府的秘密情报员,设计过各种开发事业,同时从事写作。
笛福在59岁时开始写小说。1719年第一部小说《鲁滨孙漂泊记》发表,大受欢迎。同年又出版了续篇。1720年又写了《鲁滨孙的沉思集》。
学习本文首先要通读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理清文章思路,掌握内容和主旨。
一、掌握下列词语。
1、给下列加红字注音。
沮丧( ) 斫痕( ) 祈祷( )
作践( ) 泅水( ) 书籍( )
2、解释下列词语。
冻饿之虞:冻和饥饿的忧虑, 虞:忧虑
斫痕:砍的痕迹
日规:利用太阳投射的影子来测定时刻的装置
泅:游泳
作践:糟蹋
沮丧:灰心失望
不毛之地:不长草的地方,
闻所未闻:以前没有听说过
3、词语积累。
郑重其事 知足安命 不可思议 聊以自慰
4、为下列多音字注音组词。
┍( )__________ ┍( )__________ ┍( )__________
散┥ 假┥ 簿┥
┕( )__________ ┕( )__________ ┕( )__________
二、学习本文内容。
1、从课中可以看出鲁滨孙是一个怎样的人?
鲁滨孙不是一个随遇而安、消极待命的人,而是一个意志品质极为坚强,生存信念十分执著的人,并且务实肯干,勤于创造。他的一切行为,特别是他的思考过程,全是积极、生动的,都是为了更好地把握生存的机会,创造物质条件,调整生活心态。
鲁滨孙并不是运气好,他在艰难的环境中,克服了极端的孤独、恐惧、艰苦,经过反复动摇之后,才终于理智地鼓起勇气,孤身创业的。
2、鲁滨孙为什么要活下去?他是否值得这样活着?
如果换一个人,在这样的绝境中,很可能就不想活了,因为想到自己一个人在孤岛上,迟早都是死,与其饿死、病死或老死,不如自杀而死——当然这是一种因为精神完全崩溃后导致的自杀行为。鲁滨孙却没有这样做,他说服了自己顽强地活着,并打定主意在岛上独自生活一辈子。这需要巨大的勇气。从这里可以看出鲁滨孙是一个非常珍惜生命、热爱生活的人。他活着也许并非为了什么,而仅仅因为自己是一条生命,既然是生命就应该善待它。况且他活得积极,活得生动;活得像个人,活出了人的尊严。像他这样的人值得活着。
3、如何理解鲁滨孙记日记和阅读《圣经》及其他祈祷书的行为?
人们记日记往往是为了记录生活,抚慰心灵。日记总是面对自我而非他人。鲁滨孙记日记的行为,表明他作为一个文明人精神方面的需要,证明自己活得明白,在时间的长河里没有走失。西方人普遍面临的一个精神问题是人与上帝的关系。在这种荒岛上,人更有理由相信上帝的存在(在这部名著里多次提到《圣经》及鲁滨孙对上帝的祈祷)。有了这个前提,鲁滨孙就有了活下去的精神支柱。其实谁都需要有精神支柱,才活得有理由,活得有意义。
4、鲁滨孙的自我安慰与阿Q"精神胜利法"有什么区别?这是不是一种逃避现实的表现?
鲁滨孙在那样的环境中,上天无路,入地无门,他能理智地分析自己目前所处的困境,是一种冷静的表现,是人类理性思维的胜利。他成功地调整了自己的心理,心态平衡地生活下去。这与阿Q的那种自欺欺人的精神胜利法有着本质的区别。这不是逃避现实,恰恰正是敢于正视现实的表现。
5、作品以第一人称的角度来写有什么好处?
第一人称叙述角度,写的都是"我"眼中事,心中事,可充分展现"我"的内心世界,这就更具真实感。阅读时,好象不仅作者就是"我",连读者也变成了小说中的"我"。所以第一人称的好处是小说情境显得更为真切,作者与读者的距离缩小了。作者写鲁滨孙的遭遇用第一人称来写,通篇都是写"我"遇难荒岛后的所见所闻所想所做,而读者有时简直觉得变成了鲁滨孙本人,在荒岛上生活;或者是鲁滨孙在孤岛上生活的惟一目击证人。用第一人称叙述,可以十分详尽地描写鲁滨孙的心理活动。这就大大加强了小说的真实效果,读来兴味盎然。
6、身陷绝境的鲁滨孙找到了哪些活下去的理由?
鲁滨孙虽然身陷绝境,但他还是找到了活下去的理由,那就是,在海难中,同船的十一个人中,死了十个,就他一人活着,这是上帝对他的特殊关照;从船上获得了维持生活的大量必需品,这是上帝对自己的格外恩赐;而他的日记本上所列出的六大"好处",最集中地体现了鲁滨孙要顽强地活下去的理由。
7、如何看待鲁滨孙的这种逆境中的自我安慰?
不能把鲁滨孙的这样逆境中的自我安慰看成是一种逃避现实的表现。在那样的绝境中,任何人都首先必须解决心理问题,调整自己的心态,才能有下一步的行动。鲁滨孙短时间内成功完成了心理调整,为他在荒岛上顺利地生存下去打好了心理基础。他的这种自我安慰是值得肯定的。
?
中考政策 | 中考状元 | 中考饮食 | 中考备考辅导 | 中考复习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