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方便2013年中考考生及家长查询相关信息,出国留学网中考频道特别搜集汇总了中考语文辅导教学篇以供参考:
文言文实词复习的“五个注意”
文言文实词复习是中考文言文复习的一个重点。这是因为:一、文言实词具有实在意义,它关系到文章的实质内容,体现着作者的思想倾向。二、文言实词的数量较多,而大多数实词又具有多义性。基于此,实词当然是文言文复习中的重点、难点,甚至是中考考查的热点。纵观近几年各省市中考语文试卷对文言实词的考查情况,笔者认为应该做好以下“五个注意”。
一. 注意文言实词以单音词为主的特点
文言实词以单音词为主,这与现代汉语词汇以双音词为主有很大区别。例如《口技》:“中间力拉崩倒之声”。这里的“中间”是两个词,意为“中间夹杂”,不能理解为方位词“中间”。又如《桃花源记》:“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句中的“无”和“论”也是两个词,意为“更不必说”,而今天的“无论”只是一个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可见,如果不把握文言实词以单音词为主的特点,就会因在理解上失误而答错题。
二. 注意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的现象
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现象很普遍。某一词语在此处可以理解为这个意义,而在彼处又需要结合不同的语境做其他意义来理解。例如,去,其常用义项有以下三个:①离开。《石壕吏》:“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②除去。《捕蛇者说》:“去死肌,杀三虫。”③距离。《为学》:“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再如,道,其常用义项有以下五个:①道义。《孟子》二章:“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②说。《桃花源记》:“不足为外人道也。”③路。《陈涉世家》:“会天大雨,道不通。”④方法、途径、措施。《马说》:“策之不以其道……”⑤道理。《出师表》:“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
三. 注意文言实词古今异义的现象
文言实词里有一些词的古今意义有着明显的不同,同学们复习时必须仔细分辨,切实了解它们意义上的差别,否则“望古文而生今义,以今怀去体古情”,是要出错误的。例如《孟子》二章:“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句中的“亲戚”是指内亲(即本族同姓的亲属,包括双亲在内)和外戚(指外族外姓的亲戚);而今义则专指跟自己的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成员,并不包括父母在内。
四. 注意把握文言实词词类活用的现象
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某些实词的特殊用法,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语言现象。仅初中课本里比较常见的就有“名词作状语”“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动词活用为名词”“使动”和“意动”等多种,非常复杂。如果不了解这种现象,把握不好其活用的规律,不仅领会不了文章的内容,反而会闹出笑话。例如:①“其一犬坐于前。”(《狼》)句的的“犬”,是名词作状语,意为“像犬那样”;②“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捕蛇者说》)句中的“出”“入”都是动词活用为名词,意思是“生产的东西”和“收入的东西”。
五. 注意了解和掌握文言实词的通假现象
所谓“通假”,就是文言书面语中借用音同、音近的字来替代本字的现象。这种通假的现象十分普遍,如果遇上生词,我们用本义、引申义、比喻义都解释不通时,就极有可能是通假了。其实,通假是有规律的,只要掌握以下四条规律,识别通假字也并不困难。
1. 双声通假。即借字和本字具有相同的声母。例如《触龙说赵太后》:“没死以闻”中“没”通“冒”,意思是“冒着”。
2. 叠韵通假。即借字和本字具有相同的韵母。例如《伤仲永》:“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意思是“牵着、引着”。
3. 同音通假。既借字和本字的声母、韵母完全相同。例如《口技》:“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坐”通“座”,意思是“座位上”。
4. 形近通假。既借字和本字的字形很相近。例如《曹刿论战》:“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徧”通“遍”,意思是“遍及、普遍”。
中考相关信息请关注出国留学网中考频道......
?
中考政策 | 中考状元 | 中考饮食 | 中考备考辅导 | 中考复习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