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客观上学习任务和社会化的要求,主观上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的不断成熟,青少年的自我意识会逐渐发生变化,出现新的“自我”。这种新的“自我”主要表现为“自我分化”,“我”分化为主体的我(I)和客体的我(Me)。也就是说,青少年开始能够把自己作为一个观察者,同时,又把自己作为一个被观察者。
一些心理学家把青少年的“自我分化”划分为四个方面:
一是“现实的我”。即青少年对当前自身状态特点的意识。如“我是谁?”“我现在怎么样?”“我需要些什么?”等等。
二是“记忆的我”。即青少年对过去自身状态的意识,如“我曾做过什么?”“我小时候怎样?”“我是怎么长大的?”等等。
三是“理想的我”。即青少年对未来自身个性面貌的构想。如“将来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应当为社会做什么贡献?”等等。
四是“反射的我”。即青少年对他人心目中自己形象的意识。如“我长得好看吗?”“我聪明能干吗?”“我是个好学生吗?”等等。
“自我分化”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青少年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大变化。这时候会出现心理上的一系列不平衡,如主体的“我”与客体的“我”的矛盾,“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的矛盾等等。捕捉这些矛盾,利用这些矛盾,开展行之有效的工作,正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有一些青少年过于自信,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有时自我评价过高,骄娇二气重,有时自我评价过低,自暴自弃,自卑气馁,这对健康茁壮成长都是不利的。教育工作者应注意和保护青少年的自尊心,通过友伴间互诉衷肠,劝说勉励,诚挚的谈话,热情的鼓励,严肃的批评等,引导青少年全面分析自己的优缺点,树立正确的自我观念,正确地评价“现实的我。”
许多青少年常喜欢记日记,把自己感受到的“自我”写在日记里,把自己内心的秘密倾诉一番。日记成了青少年心灵的知音。同时,日记也是青少年自我发现、自我教育的有价值的记录。《雷锋日记》、《张海迪日记》记录了两位青少年楷模成长的过程。我们应鼓励青少年坚持记日记,引导他们把记日记作为分析研究自己的一种好形式,从而以此来反映“记忆的我”。
青少年对未来充满着憧憬,常常设计“理想的我”,盼望自己能上大学,锻炼成才,选择一个满意的职业,干一番不平凡的事业。我们应教育引导青少年正确地设计“理想的我”,把理想建立在脚踏实地的基础上,切不可期望值过高而空想。
青少年都非常珍视同学、伙伴间的友谊,关心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并以此来调节自己的言行。如果没有正确的集体舆论,别人的评价不公正,“反射的我”的形象就可能会被扭曲。所以,建立具有良好风气的青少年集体,树立正确向上的集体舆论,是形成良好的“反射的我”的基础。
?
中考政策 | 中考状元 | 中考饮食 | 中考备考辅导 | 中考复习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