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笔从戎,以身殉国的南宋名将
李庭芝
南宋德佑二年(公元1276年)二月,扬州城被元军围困,城内粮食已尽,尸横满道,且饥馑日甚一日,每天投水自尽的,都达数百人。老百姓苦不堪言,将士们也精疲力竭……面对此情此景,城楼上一位血染战袍、威风凛凛的大将军面色凝重,心急如焚,满腹忧愤。他痛恨元军侵占大宋国土,摧残大宋百姓,叹息南宋王朝大势已去,而自己已无回天之力。面对周围许多部下将士死的死、逃的逃、降的降,他心中始终跳动着一个信念,那就是:坚守到最后的时刻,以身报国恩。
这位大将军,就是南宋末年的名将——李庭芝。
英勇善战 体恤爱民
李庭芝(公元1219—1276年),字祥甫,祖籍汴州(今河南开封)。李家十二世同居一堂,忠信节义,代代善武,人称“义门李氏”公元1234年,金朝灭亡,襄、汉一带遭受战乱,李家又徙居随州。
据传,李庭芝出生时,李家的屋梁上忽然生出一朵灵芝,乡人聚观,连连称奇,认为是生男的祥兆,庭芝由是命名。少年时,他就表现出了超常的天分,“日能诵数千言,币智识恒出长老之上。李庭芝18岁时,王曼任随州长官。他贪婪残暴,跋扈专制,弄得当地民不聊生,百姓痛恨至极,他的部下对他也十分不满,都在暗中策划造反。李庭芝敏感地看出随州必将会有场大乱,于是便向叔父们建议到德州避难,叔父们虽然不相信他的话,但是考虑到家族的安危,便勉强同意了。谁知果然不出庭芝所料,他们刚离开还不到十日,王曼的部下便发动了叛乱,随州百姓惨遭噩运,死伤无数。从此,李庭芝的名气就更大了。
嘉熙末年(公元1240年),蒙军大举南下,南宋的长江沿线防务十分紧急。已中乡举的庭芝面对危局寻思:如今国家有难,大丈夫应当以死报国,怎么还能够安心呆在书房里读书呢?于是他毅然放弃参加更高一级的考试机会,来到荆州,投奔当时赫赫有名的罕帅孟珙帐下,向其献策,并请求奋身效命。孟珙向来善于识别人才,见他相貌魁伟,谈吐不凡,知道他是一个难得的人才,当下就留下了他,并对儿子们说:“我认识的人很多,没有比得上李生的,以后他的名位肯定会超过我。”此时,四川告警,孟珙便任命庭芝代理施州(今湖北恩施)建始县的知县。庭芝一上任,就加强军务建设,训导农民演习军事,选举精壮之士与官军一齐训练。一年之后,建始真的百姓“皆知战守,善驱逐,无事则植戈而耕,兵至则悉出而战。”具备了较强的战斗力。夔州路军帅见此状况,非常赞赏,立即将这一方法推广到其所辖县郡实施。
淳佑初年(公元1241年),庭芝离任,不久就考中了进土,被委振到盂珙帐中主管机要文字;孟珙死后,留下遗嘱推举贾似道代替自己,并且把庭芝推荐给贾似道。庭芝为了感激孟珙当年的知遇之恩,亲自护送其灵柩安葬于兴国(今属江西),而且不顾众人的挽留,当即辞官还乡,为孟珙执丧三年。
后来,贾似道镇守京湖,起用李庭芝为制置司参议。不久,由于李庭芝表现极佳,受到朝廷的提拔,命他移镇两淮。两淮为南宋防御的重点,李庭芝为了加强防务,就与贾似道商议在清河五河口设置栅栏,在淮南增设烽火台120处。接着,李庭芝出任毫州知州,又在荆山筑城以保卫淮南。开庆元年(公元1259年),贾似道任京湖宣抚使,留李庭芝管理扬州。不久,蒙军进攻四川,李庭芝上奏朝廷请求但任峡州(今湖北宜昌)知州,以扼守蜀东江口。后来,朝廷派李应庚为参议官,李应庚征调两路兵士修筑南城,但由于天气酷热,兵士难以忍受,很多都中暑死去。蒙将李氇侦知其无谋,便攻占涟水三城,不久又渡过淮柯夺取了南城。此时,鄂州(今湖北武昌)之围已解,李庭芝因母亲去世而离职。后来朝廷商议要选择一个能镇守扬州的官员,理宗毫不迟疑地说道:“没有谁能比得上李庭芝。”于是宋廷令李庭芝停止守丧,主管两淮制置司事。李庭芝迅速走马上任,率兵打败李嬗的军队,并且杀死其部将厉元帅,夷平了南城。第二年(公元1260年),李庭芝率部在乔村再次打败李理的军队,攻破东海、石圃等城。景定三年(公元1262年),李殪降宋,并且将三城的百姓迁居通州、泰州之间。接着,李庭芝又乘胜追击,攻破了蕲县,杀死元军守将。
李庭芝初到扬州时,这里刚刚遭受战火之灾,到处是残垣断壁,一片凋敝。扬州是以盛产食盐出名的,人们也大都依赖产盐来获利。但由于接连不断的战争,人们根本无法安定,许多煮盐户都逃到城外。这样,扬州盐业逐渐萧条。面对此种情形,为了尽快恢复经济,李庭芝下令全部免除扬州百姓所欠的赋税,同时借钱款给当地老百姓重建家园,待百姓居舍建成后,又免除其贷款。这样,只用了一年左右的时间,当地百姓与官兵都有了居室。不久,李庭芝又下令开凿河道40里,沟通金沙、余庆盐场,以省车运。同时,他还派民夫疏浚了其他几条运河,减免亭户所欠的官盐200余万斤,亭户没有了车运的劳苦,又能够免除债务,因此纷纷归来,盐利也逐渐兴旺起来,渐渐地,扬州城的面貌焕然一新。
起初,扬州城外有个子山堂,在上面可以俯瞰州城,一览无余,如果蒙古军队一到,就会在乎山堂上构筑望楼,架设车弩向城中射击。为了克服此弊,李庭芝派人修筑大城包围平山堂,招募汴河以南的2万流民补充军队防卫扬州城。朝廷下诏将这批流民命名为“武税军”。此外,李庭芝为教化城民,又大兴学校,让城民学习《诗》、《书》,祭祀圣哲,并与士子一道学习射猎之礼。
他还特别重视人才,竭力网罗淮南的能人志士。当他听说盐城籍的进士陆秀夫很有才华时,就把他招为自己的幕僚,主管机要文件。陆秀夫性情沉静,沉默寡言,很少有人与他合得来。但李庭芝发现他办事很得力,、所以依然很器重他,后来即使自己的官职升迁了,也仍把他留在身边。当时世人称赞说:“得士最多者,淮南第一,号称小朝廷。”
当遇到辖区内有水旱之灾时,李庭芝就命令发放库存的官粟,如果不足,就拿出自己的积蓄赈济灾民。扬州百姓感激至极,交口称赞,奉他如父母。
刘粲从淮南入朝,理宗向他询问淮南之事。他回答说:“李庭芝老成持重,军民安定。如今边尘不惊,百事俱兴,全是陛下用人得当的结果。”
襄樊之役 冤屈遭贬
咸淳三年(公元1267年)十一月,在宋廷叛臣刘整的建议下,忽必烈决定进攻襄阳和樊城,且命令征南都元帅阿术与刘整共同负责指挥。鉴于襄、樊二城城高池深,而宋军又善于坚守城池,蒙军造战舰,练水军,建立起了一只拥有战船5千艘、士兵7万人的精锐水师,同时,还在襄阳、樊城外围先后建成40多座城堡,相继将这两座城池严密封锁。眼看大势不妙,任襄阳府兼京西安抚副使的吕文焕急忙派人将情况报告给其兄长京湖安抚制置使吕文德,但吕文德麻痹轻敌,认为“襄樊城池坚深,兵储支十年,”①根本不把蒙军的攻击放在心上。当时,实际掌握大权的贾似道对襄樊的战略地位也认识不足,当吕文焕向他告急时,贾似道并无援救之意,依旧终日淫乐,并且还对度宗封锁消息。一天,当度宗身边的一宫女告诉他说,襄阳被围困了三年,形势十分险恶时,他顿时大惊失色,忙向贾似道询问,贾似道居然撒谎说:“北兵已退去。”事后又将泄密的宫女处死,“由是边事虽日急,无敢言者。”
自咸淳四年(公元1268年)襄樊被围以来,宋廷也曾不断地派兵支援二城,但总是不得力。当时蒙军主攻的城市是襄阳,他们认为襄阳破,则与其唇齿相依的樊城也会不攻自破。咸淳五年,蒙军加强了对襄阳的攻势,宋廷派夏贵前去救援,大败于虎尾洲;后来范文虎统帅诸兵再次人援,也失败了,范文虎乘小船逃跑,群龙无首,军中大乱,士兵溺死于汉水者甚众。咸淳六年春正月,朝廷又命李庭芝为京湖制置大使,督军再援襄阳。范文虎听说庭芝将到,就写信给贾似道说:“我率兵数万进入襄阳,一战就可扫平敌军,只要不让我听命于京湖制置大使,事成之后功劳就可归到恩相您的名下!”贾似道大喜,当即任命范文虎为福州观察使,其军队则由自己从朝中直接控制。而范文虎却天天携带美姬娇妾,在军中跑马击毽,恣情玩乐。李庭芝屡次想进兵,范文虎总是敷衍道:“我还没有接到朝廷的旨令,不能出兵。”这年十二月,蒙军在万山筑城包围襄阳,并驻军于鹿门,自此,襄阳的所有通道都被封死,城中粮食日益匮乏。第二年六月,汉水暴涨,正是出击蒙军的好机会,范文虎不得已率军沿汉水而下,但还没到达鹿门,就中途逃跑。李庭芝几次上表自责,请求能够代替范文虎,但贾似道出于私利,没有同意。
当时,庭芝增援襄阳,可以说是颇为尽力的。咸淳八年,襄阳已被围困了五年,但援兵还迟迟不至,吕文焕又竭力拒守,城中物资供给已经十分困难了。同时,在樊城,张汉英正苦苦防守。他招募善泅者,把一封救援信置于发髻上,藏在积草下,预备浮水而出。元守卒看见水中积草很多,就钩之以焚烧之用,从而发现了泅者,搜出了救援信,只见信中写道:“鹿门已被敌人占拒,现在只得通过荆州、郢州来救援了。”于是,郢州、荆州的通道也被断绝了,朝廷立即诏令李庭芝率部进驻郢州,将帅都带兵驻扎在新郢和均州等河口,以守住关键。李庭芝在襄阳西北的清泥河修寨造船,并且出重赏招募勇敢善战的壮士,当时襄阳、郢州、山西三地就有3千人投奔而来;不久,又募得智勇双全的张顺和张贵两位大将,这二人深为部下所佩服。五月,李庭芝命令二张带着食盐、布帛,出援襄阳。他们“乘风破浪,径犯重围”,在激烈的战斗中,张顺身受重伤,不久死去,死后仍“怒气勃勃如生”。张贵则杀出一条血路,终于带兵抵达襄阳,“城中久绝援,闻救至,踊跃气百倍”。九年正月,张贵与范文虎约定在龙尾洲两面夹攻元军。谁知范文虎竟违约,以风雨惊疑,退屯30里。元军事前得到情报,以逸待劳,早有准备。张贵孤军奋战,将士杀伤殆尽。他本人也受伤被生擒,最后不屈而死。宋军从而失去了增援襄樊的最后一次机会。咸淳九年正月,樊城失陷,二月,吕文焕举襄阳城投降蒙古j至此,历时五年有余的襄樊之战以宋军的失败而告终。
襄樊失陷之后,陈宜中请求诛杀范文虎,但在贾似道的庇护下,范文虎只降一职,改任安庆知府。庭芝及其部将刘义,范友信却被贬至广南。后来,李庭芝又被罢官于京口。
对于南宋来说,襄阳破则临安摇,襄阳之败实属致命的打击。在.四川、京湖、两淮即所谓的“三边”防御体系中,襄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当时就有人指出:“襄樊,宋咽喉也。咽喉被割,不亡何待尸此次失败完全证实了南宋主弱臣悖、腐朽不堪的本质。襄阳、樊城失陷后,度宗与贾似道并未认真地从中吸取教训,贾似道诿过于人,而度宗又敷衍塞责,败兵之将逍遥法外,正直之士反倒遭贬,至此,南宋灭亡也仅仅是个时间问题了。
无力回天 以身殉国
元军攻破襄阳以后,乘胜追击,势如破竹,大举进攻两淮和四川。不久,元军就包围了扬州,两推安抚制置使印应雷暴死,朝廷立即起用李庭芝制置两淮。李庭芝为了能够集中力量应付淮东局势,就请求分配夏贵负责淮西,朝廷同意了他的意见。咸淳十年十二月,元军攻破鄂州,度宗诏令天下勤王。李庭芝首先响应,遣兵人卫京师,以激励各地军帅。德枯元年(公元1275年)春,贾似道兵溃于芜湖,沿江诸将官或降或逃,没有一人能够坚守,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李庭芝所辖郡县的大多数将领都能坚守城垣。但元军势不可挡,形势越来越不利于扬州。不久,有个叫李虎的人持元军的招降榜进入扬州,被李庭芝杀死,招降榜也被烧掉。后来,总制官张俊出战;,兵败降元,持孟之缙的书信来招降,李庭芝气愤不已,焚其书信,将张俊等5人在街市斩首示众。同时,李庭芝调派苗再成率部战于城南,许文德率部战于城北,姜才、施忠则率部转战城中。为了激励士气,李庭芝还时常发放金帛牛酒犒赏将士,因而人人为,之奋死拼杀。朝廷也送督府钱款前来慰劳,并且加封李庭芝为参知政事(副相)。七月,朝廷以知枢密院事之职调李庭芝进京,让夏贵镇守扬州,但夏贵不来,事情只好作罢。
十月,元帅阿术率军驻扎镇江,以扼制淮南的宋军。但阿术久攻扬州不下,于是就在城外筑起长围,想通过实行长久围困,使其粮尽援绝而不攻自破。果然,不久,扬州城中粮食已尽,死者满道。德枯二年(公元1276年)二月,情况更加糟糕,人们几日未沾一粒米,只得竞相去食人肉。不久,南宋谢太后以恭帝的名义向元朝请降,元军进入临安。三月,恭帝以及皇亲、官员等数千人被押解北上。五月,恭帝被元世祖降封为瀛国公。南宋实际上已名存实亡。谢太后和瀛国公赵晨送来诏谕,劝李庭芝投降,李庭芝登上城楼大义凛然地对来使说:“我奉诏守城,没听说过有诏谕投降的。”遂拒绝降元。接着,当谢太后与瀛国.公被押往大都(今北京),行至瓜洲时,太后又诏令李庭芝说:“先前曾诏卿纳款投降,很久没有听到答复,难道是不理解我的意思,还是想捍卫边疆呢?现在我与皇帝都已臣服,卿尚为谁守之?”庭芝不予理睬,下令士卒发弩箭射击来使,射死一人,其余吓得纷纷退去。李庭芝又与姜才召集将士,涕泣发誓,准备夺回谢太后和瀛国公。姜才出兵与元军激战,但没能成功,只好又退回扬州,继续坚守。
早在德佑二年二月,夏贵就以淮西降元。此后,元军更是集中力量加紧了对淮东的进攻。阿术驱逼淮西降兵到扬州城下示威,旌旗蔽野,来势汹汹,李庭芝的幕僚见此情形,劝告李庭芝放弃坚守,但李庭芝却说:“我只有一死罢了。”接着,阿术又派使者持诏书来招降,李庭芝开城门放进使者,将其杀死,并且在城上烧掉了诏书。不久,淮安知州许文德、盱眙知军张思聪、泗州知州刘兴祖都因粮尽而降。但李庭芝仍在征收民间积粟供给士兵,民粟食尽,又命令扬州官员出粮,官员家的粮食也吃光了,就令军中将校出粮掺杂上牛皮、麸蛐供应士兵。士兵们感激庭芝的抚恤,纷纷表示誓死效命,有的甚至烹子而食,但仍然天天登门苦战。德枯二年七月,阿术见硬攻不行,就上书请求赦免李庭芝焚烧诏书之罪,促其速降,元朝皇帝同意了,但李庭芝仍然不予理会。
就在南宋降元前夕,益王赵星和广王赵呙在属下的护送下,逃离临安,辗转来到福州。德枯二年五月,赵星即位于福州,改元景炎,册淑妃杨氏为太后,一同听政,授陈宜中为左丞相兼都督,并遥授李庭芝为右丞相,召他返回朝廷,共图抗元复宋之事,李庭芝欣然从命。临行前,他委托朱焕坚守扬州,然后与姜才率兵?千向福州赶来,但当行至泰州,阿术领兵追踪而来,并将泰州城围了个水泄不通。不久,守卫扬州的朱焕也投降了元朝,还驱使李庭芝将士的妻儿来到泰州城下逼他投降,当时姜才疽发于胁,无法出战,偏将孙贵、胡惟孝等随即打开泰州城门出降。李庭芝闻听此变,知道事已不可为,遂投莲池自杀,但水浅不得死,后被叛军所执,押回扬州。而姜才卧病在床,被都统曹国安所执,献给了元军。阿术对两人忠贞之举非常赞叹,本想劝降并重用他们,但朱焕担心李庭芝与姜才降后于己不利,竟向元军请求说:“扬州自用兵以来,尸骸遍野,都是李庭芝与姜才造成的,不杀他们更待何时?”于是庭芝与姜才被元军杀害。他们死的那天,扬州百姓都悲痛不已,流下了热泪。
李庭芝出身义门,自幼耳濡目染其祖辈的忠义之举,所以当国家面临危难之际,他毅然投笔从戎,转战南北,为保卫大宋江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他一生最重要的两次战役即襄樊之役和扬州保卫战中,他奋勇杀敌,英勇善战,多次抵御了元军的袭击,且屡次怒斥劝降者,焚其降书,浩然正气,令人敬佩。无奈势单力薄,寡不敌众,又逢奸臣当道,有志难伸,终以失败而告终。但无论从牵制元军还是从威胁元军上讲,其功劳都是不可埋没的。正因为有李庭芝这样的忠相始终坚持抗元,才使得偏安一隅的南宋政府苟延残喘这么久。公元1279年,腐朽没落的南宋王朝终于抵挡不住元军南下的攻势,归于灭亡。
?
中考政策 | 中考状元 | 中考饮食 | 中考备考辅导 | 中考复习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