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霞与孤骛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一种感觉,两句诗文都是相当的大气而舒旷。无论是三秋时节江南依旧秀逸的斜阳晚照,还是塞上大漠苍远黄沙的落日烟直,不同的时空背景,烟水江南与旷莽大漠却寄托上了诗人相似的情感,体现了诗人相似的胸襟与情怀,他们眼底的世界是那样的壮阔而苍远,他们心中的天地是那样的壮丽而纯然。
尽管身处不同的时代,这两位姑且可以算作河东同乡的同宗,却面对着不同的江山唱出了相当相似的生命意识的歌咏,这是血土乡情的必然,还是后来者的王维在有意无意的回远那位先辈本应更辽远的歌声,我们自然是不得而知了。但就是这带着几分相似的两组歌声,一同被卷叠古书记载了千余年,一同被作为两位诗人各自的代表作而被一代代的文人学士反复的揣摩,歌咏,直唱到如今。
而我,一个很可能屁事儿都不懂的小字辈,只是很不揣冒昧而又很不自觉的察觉出这样两句千古名句,看似风马牛般的不相及,实际上却是那样的相似。
两位诗人除却乡土血缘的联系,大概没有多少人会把这样两个给人感觉全然不同的两位诗人联系在一起:
身为“初唐四杰”之首的王勃大概是让人们唏嘘或者非议最多的一位少年才子,他才夺造化却姑且可以算作生不逢时的命途多舛,结果,这个本应写下最美丽生命音符的少年却以他的高才弱年被记掂了千年,而那个也不知到底肇源何处的“滕王阁作赋”的传说更是添油加醋火上加油的让这个青年俊彦在世人眼里狂放恣肆了多少年,从此后,对王勃天才俊逸的迷醉和放达自负的传言就年深日久的一代代传承下来,有些人因此爱上他,也有些不明就里的年轻人就索性坦白直言:“不喜欢王勃,他根本就是个纨绔子弟。”是吗?你可曾真正认识过王勃,想你也没那样的功夫和本钱吧,王勃的文章“晦涩难读”可是出了名的,那就拜托你借一步说话,哪儿好玩哪里去。当然,这篇文章要想澄清一些东西是有些困难的,只是暂时挑明这个结论:王勃,远非大家认识的那样,他当然也不会是王维,两个人尽管相似,但绝非雷同。
再说诗佛王维吧,诗佛澄净明心可是史传留名的,单单一个“坐看云起时”足以显足摩诘先生的高深修为与杰异操守了。一直以来,我是很羡慕王维的,“少年得志,奇才天纵”用在他身上是一点不会错的,十七岁和弟弟游艺长安,在好好王爷的热心推扶下,手到擒来的被公主内定了头名状元,也许得怪怨我薄学寡闻,中国千来年的状元名册里我是着着实实算得只认识两个人的,一个是王维,还有一个就是文天祥了。十七岁的王维同样是高才,一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已足以让世人记住他千百年了,即使他真的跟王勃一样倒霉。其实,王维也不是天生佛命的,年轻时的他,对仕进的热心也许不会下于王勃,两个人同样的抱负远大,同样的放远而阔达,而王维,显然比王勃幸运好多,仕途上最大的降臣事件也被自己的一首诗给险中取易的化解开,而他的弟弟便是当朝宰相,。所以呢,我一直觉得王维很幸运,甚至幸福。但这只是我的一厢情愿,我没有系统的读过王维的集子,但即便如此,一首《叹白发》,悲悲戚戚地“宿昔朱颜成暮齿,须臾白发变垂髫。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让我再也不敢随口打哇哇了,我纯粹在想当然,他的淡泊,他的澄净,隐逸了多少失落与伤怀,而我,只是在瞎掰。终究,王维,他并非心镜如佛,他只是在寄托,寄托一种失落。
这两位诗人,正是因为相似的胸襟与性灵,也惟其如此,才能写下这相近情怀的不朽绝唱。
当然,两首诗还是有些不同的,落霞孤骛之齐飞相对大漠之孤烟之直多了一丝绚眼与灵动,秋水长天与长河落日更俨然是两种截然的色调,而这,正是两人个性上的表象差异。王勃少年气盛,青春活跃,再加之本来就性喜灵动(所以我才会唐突的把他喻为《属风的少年》),于是,他的诗境是那么地活泼而灵动的旷远;而王维,佛学的深厚家学使得他的性情如佛门中人般沉静而安平,于是,诗境一如诗人,宁静而浑阔,淡漠着自然。
?
中考政策 | 中考状元 | 中考饮食 | 中考备考辅导 | 中考复习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