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文帝前四年(公元前176年),绛侯周勃因为被人诬陷有谋反之心而下狱。一向养尊处优、曾经位居“三公”的周勃哪里受过牢狱之灾?他一时惊惶失措,不知该怎样应对审问,时间一长,少不了受到狱吏的凌辱。在这种情况下,周勃只好委曲求全,用千金向狱吏行贿以求平安。得到好处的狱吏便在公文牍背面悄悄写上“以公主为证”几个字,提示他让公主证明自己无谋反之心。原来,周勃和文帝是儿女亲家,其长子周胜之妻即文帝之女。几经周折,周勃终于得以无罪释放,恢复原有的爵位和封地。走出牢狱的周勃大为感叹:“吾尝将百万军,然安知狱吏之贵乎!”(详见《资治通鉴》第十四卷)
周勃是汉高祖时期的开国元老,统率过千军万马,以后官至太尉、丞相,以这等尊崇的地位,别说狱吏,就是品秩二千石以下的官员,平时只怕也不在他眼里。没想到,在“退居二线”之后,周勃居然多出了一段牢狱经历,也由此多了一番人生感慨甚至感悟,这也算是造化弄人吧。
有句俗话说:虎落平阳被犬欺。入狱后的周勃,大概就是这等情景了。和“尝将百万军”的周勃相比,地位不入流的狱吏充其量就是只“犬”了。然而,这个时候,可别小看了周勃眼中那只“犬”的能耐,若非周勃向他低头,请他关照,事情恐怕还难办得很呢!这只小小的“犬”,既有能耐助“虎”出笼,自然也有本事置“虎”于死地。
另一句俗话说:鼠有鼠道,蛇有蛇路,蛤蟆没路跳几步。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优势、特长。在世俗的眼里,很多人只盯着达官贵人、权力部门、热门行业,交朋友也是想尽办法往这些人身上靠,对另一些“普通群体”则视而不见,只有事到临头,才会知道平时不在自己视线内的人也是小瞧不得的。
权力虽然神通,但也并非万能,它是相对的,是有时间性和地域性的。比如,周勃不在其位,权力过时,一旦进入监狱,他便不如狱吏“尊贵”。说到这个话题,我不禁想起湖南籍当代作家王跃文曾经说过的一件趣事。王跃文早年在县政府工作时,有一次,有幸和某个县领导去外省出差。令他感到意外的是,他们所乘的火车开出县境后,领导对下属们的态度变和蔼了,而且离家越远,领导越亲切随和,到后来甚至什么玩此文章出于千里马学术网站导航笑也能开。下属们于是以为是自己先前没有真正了解领导的为人以致对领导望而生畏,其实领导并不是这样的人嘛。然而,过了些天,在从外省返回县里的途中,下属们又发现,离家越来越近,领导越来越严肃;回到单位后,他们又恢复了以前那种冰冷沉闷的上下级关系。王跃文说的这件事,足可令人拍案叫绝,这其实就是权力的“地域性”表现之一。还有,我们在生活中不难发现,一些官员在位时和退下后的待人态度,也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这就是权力的“时间性”表现了)。这的确是个值得品味的现象。
多经历些事情,对塑造一个人的性格,形成成熟的心态还是大有好处的,而且可以让人明白很多平时无法想到的道理。据说,古时有个裁缝,给人做衣服时还懂得根据顾客的履历来处理衣领之类的细节问题。比如对某个官场中人,他可以根据这个官员是少年得志还是大器晚成,推测其走路时是昂首挺胸还是低头哈腰,以此决定衣服该怎么做才能使他穿得舒服得体。一个人的履历是其心态是否成熟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为什么有人少年得志忘乎所以,有人历经风霜虚怀若谷,有人乐天知命豁达大度,有人患得患失斤斤计较?这些不同的处事态度,和各人相异的人生阅历大有关系。
周勃感叹“狱吏之贵”,这在阶级社会是一种很客观也很正常的现象。在等级森严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尊卑贵贱之分无法从事实上否认,所以,周勃无可厚非,狱吏也未必值得指责。今天,如果我们要从这样的“灰色事件”中品出点什么滋味,吸取点什么“营养”,不妨将它当作“低调做人,与人为善”的佐证吧:做人,特别要注意得志时不要忘形,不要以为这社会就自己高贵,不妨学会多尊重每个行业的每个人。“与人为善”不是庸俗的处世哲学,而是明智的修身之举——— 广交朋友,广种善果,对自己、对社会都是有好处的,如果人人都这样,这个社会就和谐了。当然,“与人为善”所说的“人”和“善”是有原则的,如果遇上的是邪恶之人,邪恶之事,无疑是要另当别论的。
来源:济南时报 李伟明
?
中考政策 | 中考状元 | 中考饮食 | 中考备考辅导 | 中考复习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