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受关注的北京市异地高考[微博]政策,预计将于本月底出台。据悉,今年以来,北京市教委已邀请社会各界召开一系列座谈会,就制定来京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京参加升学考试工作的实施方案广泛征求意见。
专家观点
人口输出大省考生利益被忽略
放开异地高考或导致外地人口举家迁移来京
北京市社科院副研究员姚兵表示,保障非京籍随迁子女的受教育权利,公平配置教育资源,是方案应当坚持的原则和方向。“不过,北京城市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客观上成为制约异地高考问题解决的一大瓶颈。”
根据2011年末的统计,在京居住半年以上的流动人口为742.2万人,全市常住人口总量高达2018.6万人。庞大的人口规模与城市资源环境、公共服务有限的供给和保障能力之间的紧张关系已经非常突出。
他进一步指出,以中国家长[微博]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如果异地高考方案对社会释放过高预期,为分享优质教育资源而举家迁移来京的情况不是没有出现的可能。如果异地高考方案出台后,引发“教育福利拉动型”人口增长,北京城市资源环境的承载压力将进一步加大,所有人的生活都会受到影响。不管是京籍还是非京籍,所有孩子受教育权利的实现都会打折扣,那将是一个没有“胜利者”的最差结局。
北京大学[微博]教育学院院长文东茅教授则指出,随迁子女高考是义务教育和迁徙权等基本权利自然延伸出的诉求,是民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要特别注重农民工等弱势群体的利益,因此,其获准资格应该具有普遍的可获得性和可累积性,以“生活和学习时间”为标准可以较好地满足这一要求。按照这一标准,可以依据“年资积分”将随迁子女分类并区别对待。
高考专家、新浪教育[微博]知名博主“晨雾[微博]”则指出,异地高考表面上只关乎流入地本地户籍群体与流入地非本地户籍群体的利益,事实上,异地高考背后还有一个,也是最大的一个利益群体:流出地本地户籍群体。但是,目前社会各界都把焦点集中在了前两个群体的利益上,却忽略了“人口输出大省考生”这一最大的群体的利益。
对话博主
异地高考“小公平”背后隐藏“大不公平”
晨雾(应被采访人要求,系其网名),男,年逾不惑,知名高考志愿填报专家。现实生活中,他是某公司高管,但在网络上,他的知名度更高:他是新浪知名博主,博客点击率超过1540万,新浪微博粉丝超过17万,被一些网友誉为“高考第一博”。近6年来,他以一位“高三家长”过来人的身份,义务为广大家长和学生提供咨询,他在高考志愿填报方面的深刻见解在圈内享有盛誉,长年研究高考的他对异地高考问题也有不少深入思考。日前,他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站在各自所属利益方发出声音无可厚非
记者:本报日前刊发的《一位北京市民缘何反对异地高考》的报道发表后,您在网上也参与了讨论。您对报道中提到的阿庆的观点怎么看?
晨雾:阿庆的一些观点我是赞同的。事实上,因为共同关注高考志愿填报问题,以前我们在网上也有过一些交流和互动,我对她的一些观点也比较了解。正像我在网上评论的那样,作为一名北京本地市民,站在自身角度去分析问题,并发出声音,这是无可厚非的,就像一些非京籍家长站在他们自己的角度去看异地高考问题无可厚非一样。但在异地高考问题上,需要更多像阿庆这样理性的声音。
法学专家的观点缺乏动态观察和思考
记者:您对北大张千帆教授的观点怎么看?
晨雾:张千帆教授关于“全国各地的学生有公平接受教育的权利,学生不能因为父母的身份而在参加高考时受到限制”的基本观点,从理论的角度来说当然没错。但他作为一名法学专家,对北京乃至全国各地的实际教育问题,尤其是异地高考问题,显然缺乏深入的了解。比如他提出,2013年正是北京放开异地高考的良机,因为北京近几年高考人数连续下降,2012年只有6万多人,2013年预计将会进一步减少,而目前在北京就读的2013年应届非京籍考生只有四五千人,所以即便放开,也不会影响北京本地考生的录取。这个观点貌似有一定道理,但问题在于,高考不是只有2013年这一届,一旦北京放开异地高考,会产生怎样的后果?2014年会有多少非京籍考生涌入?5年以后,10年以后呢?他把异地高考当成“静态”问题来分析,缺乏“动态”观察和思考。
异地高考别忽略“第三方群体利益”
记者:教育部的态度对异地高考问题中的不同利益群体有怎样的影响?
晨雾: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必须首先明确,在异地高考问题中,到底存在几大利益群体?从表面上看,似乎只有两个群体:流入地本地户籍群体与流入地非本地户籍群体。具体来说,就是京津沪等一线大城市本地户籍群体与外来户籍群体。最近一段时间,关于异地高考的争论,焦点也主要集中在这两大群体上。但还有一个庞大的利益群体却被忽略了:流出地本地户籍群体,往往就是一些我们常说的“高考大省”,高考竞争比较激烈的地区,这才是最大的一个利益群体。千万不要误以为后两个群体的利益是一致的,事实很可能恰恰相反。
按照教育部的思路,放开异地高考不能影响流入地本地考生的权益。但是,“蛋糕”只有这么大,尤其是以北大清华[微博]为代表的名校招生数量有限,如何才能兼顾以京沪为代表的流入地本地考生和外来考生的利益?要实现这一点有两种途径,一是高校大规模扩招,这显然不是一个好办法,近些年高校大规模扩招造成的弊端有目共睹。还有一种途径就是从其他省份调拨一部分招生计划给京沪地区。两相比较,第二种可能性很大。事实上,教育部有关负责人曾公开表露过这一思路。这也就意味着一旦北京、上海放开异地高考政策,鉴于考生人数明显增加,教育部很可能会向这些地区调拨一部分招生计划。还是那句话,“蛋糕”只有那么大,“此消彼长”在所难免。尤其是北大清华等名校,在一些高考大省原本就投放不多的招生名额将可能被进一步“蚕食”,这对那些高考大省的考生来说,是更大的不公平。
不难发现,北京、上海放开异地高考政策,表面上实现了一个局部的小公平,实际上却制造了一个隐含的、更大的不公平。
马上就访
高考大省学生:“部分学生到京沪参加高考对我们不公平”
针对晨雾提出的观点,记者马上联系采访了一些外地考生,询问他们对京沪放开异地高考政策的看法。山东聊城某中学初三学生李易表示,如果北京异地高考政策门槛不高,自己能“够得着”的话,一定想办法去北京读书,“在山东参加高考想考上好大学太难了,但到了北京,机会就大了很多。”
河南周口某中学初二学生周亮则表示,自己身边的确有同学想去北京上学,如果北京放开异地高考政策,肯定会有一些人会过去。“不过身边的同学去了北京,我考上好大学的几率就会大一些。让他们去吧,去得越多越好。”至于京沪放开异地高考之后,一些高考大省的招生指标是否会被“转移”,周亮说:“我当然不希望这样,给北京、上海追加名额无所谓,但不能削减我们当地的招生指标。否则对我们就太不公平了。”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相对于初中学生,一些高考大省的高中生态度较为激烈。河北衡水某中学高二学生张彬表示,如果一些学生只是因为他们的父母在北京、上海工作就可以参加京沪高考,那么对于坚守在原籍的考生来说就太不公平了,“难道只能怨我们的父母没有选择去北京、上海工作?这又算哪门子公平?”
各界声音
北京中学校长们大多不愿表态
有校长指出:异地高考背后存在三大矛盾
记者日前尝试联系了北京市海淀、西城、朝阳等区的多位中学校长,但大多数人都婉言谢绝了记者的采访,表示“不方便多谈”。
北京市西城区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中学校长表示,目前大家都在等待北京异地高考的进展。他指出,异地高考背后存在三大矛盾――人口流动与户籍制度管理之间的矛盾、外来务工人员“流入易”与“融入难”的矛盾、优质教育资源有限与公共服务均等化需求大之间的矛盾。
“就我个人来说,我认为即便北京出台异地高考政策,也会设置门槛,而且肯定比其他一些省份要高,这是现实情况决定的。”
家长呼吁异地高考需要更多理性声音
担忧权利被少数人独享
日前,本报刊发了《一位北京市民缘何反对异地高考》的报道,在读者中间引起广泛关注。
“阿庆的说法我比较赞成,我觉得说出了很多北京市民的心声。”日前,在北京市海淀区一所知名中学门口,家长曹女士这样告诉记者。她表示,以前自己对异地高考问题的理解比较简单化,态度鲜明地反对北京放开异地高考:“外地学生占了我们的地,占了我们的房,现在还要挤占我们上大学的名额,凭什么啊?”但是看了阿庆的有关观点之后,觉得比较有道理,“至少让我清醒了一下,不管面对什么问题,都应该清醒理智地去看待。”
北京市朝阳区某打工子弟学校一位学生家长胡先生表示,他最担心的就是阿庆所说的“权利最终被少数人独享”。“如果北京异地高考门槛设置得比较高,对家长的条件要求比较苛刻,那么一些出身于普通家庭的孩子依然会被排除在外,这是我们最担心的。”(应被采访人要求,文中出现的家长和学生的姓名均系化名)
文/本报记者
杨国营
?
高考政策 | 高考改革 | 自主招生 | 异地高考 | 招生计划 |